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39
你知道什麼叫孫悟空的緊箍咒嗎?我在別的地方也說過,緊箍咒就是大悲咒,你看觀世音菩薩就是念的大悲咒,為什麼一念悟空就頭疼?他實在是聽不出味道。他是個調皮的小沙彌,你看我們念經的時候也不願意念。但這個聞字不一樣,聞是你敞開了心扉,你看到了、你感覺到一個新奇的世界,這是有信仰者的體驗,跟所謂的你只是照搬硬套是不一樣的,你的心要打開。
所以這個聞叫什麼?聞其實有有三個層次,叫聞思修三學。聞是聞慧,這個事情我跟你說,你不要說做到,你就是聽到了,你都是有智慧、有善根的人。為什麼?因為別人還沒聽到,他們還不知道,他們更不相信。而我們聽到了,聽到的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修呢?修當然有智慧。思呢?思考的過程是什麼?聞如果是一種生命之外的體驗,我們看到了,它使我們產生嚮往。思是什麼?
這種體驗我們應該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我怎麼樣才能達到,尋求適合的方法,然後再去練習。修就是不斷地調整自己,使得自己能夠證得。這才是修行的過程。如是我聞之聞,剛才我們講了,我們聞的體驗是什麼,現在我們講聞的方法論,它有聞思修三學在裡面。如果你沒有三學,也就是讀了這部經,你不知道經說的是什麼,白讀。這部經說了什麼,你沒有仔細思考。
因為經典是我們生命之外的信息,禪宗裡面經常講心外求法,是我們生命之外的信息,它不是我們對生命的體驗。所以佛法它是佛陀對他人生的體驗,他只不過是分享給我們聽,我們要把佛陀的法變成自己的法,就是桌上有個蘋果,蘋果是你嗎?不是你。蘋果怎麼樣才是你?你把蘋果吃掉,渣渣吐掉,變成能量,活蹦亂跳,那個蘋果化無形當中變成了你。一碗飯是你嗎?我們說一碗米吧,一碗米是你嗎?不是你。
一碗米你要煮成飯,然後嚼吧嚼吧把它吃掉,然後看不見米了,你變得渾身有力,那個米才是你,才變得是有力量的你。這是個思考的過程,把外界的能量、外界的信息轉變成自我能量的這樣一個過程,這是思考的能力。修呢?修是能量輸出的過程。先是信息收納,再是能量轉化,吸收能量,然後再是輸出的過程。為什麼大乘佛教一定是利他的?佛法一定是利他的,你沒有輸出,你脹死了。
前兩天還有個人說:師父,我一定要到你那裡討個貔貅。我想你討什麼不好,討貔貅,貔貅太脹了,它只進不出。一定要有輸出的過程,沒有輸出,你學佛白學了。所以,如是我聞這個聞,我們講了兩點。第一,我們講聞的體驗。大家如果沒有我上述描述的聞的體驗的話,說明你還沒有入門。儘管你可能皈依了,儘管你可能會誦經,但是你信仰的大門還沒有打開。
你一定要從心打開,去感受這個,感受到一個新的世界。為什麼淨土之殊勝,就是它為你打開一個新的世界。如果你沒有感受到這一點,你都沒打開過,你怎麼談得上走上信仰之路?這是第一。第二,這個聞實際上是三學。三學最後我們總結一句話,三學每個層次都不一樣,聞是什麼?聞是片段信息,每個觀點我們錄入到自己的心裡。這個時候為什麼記憶力重要,為什麼阿難厲害?他能記得住。
記得住是一方面,錄音機多了。慧律法師說,有人問阿彌陀佛說:最近往生的情況怎麼樣?阿彌陀佛說:最近往生的人不多,念佛機不少。念佛機天天念,沒有用,它只是記住。人要去消化,從片段信息變成邏輯推演,你要聽得進,說得出,做得明白,做得有效果,那佛法才是真的有活力的東西。
我們很多人聽這個階段都沒解決,思考更沒有。要用佛法的知識去塑造自己的佛教人生觀,然後去踐行自己的解脫之道,要使得眾生同登彼岸。是這樣一條路,每一層都不一樣。第一層是片段信息,第二層是邏輯思維,由一點到線,第三層由線到面,甚至到立體更多維的。
它不只是思考的,是行動的,行動不只是自己的思考,還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所以《金剛經》當中說我們都要成為善護念菩薩,你做得怎麼樣不重要,不要讓人生煩惱,要讓別人生起善念,這是我們行為的最重要的一個標準。你如果不能讓別人生起善念,那你的行為是不得當的。好,這一講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