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七回描寫如來佛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壓帖」
若誦此咒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此咒是觀音菩薩微妙本心。若以金寶造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痴不能染著若戴持此咒在身者。亦不染著貪嗔痴病。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
孫悟空為什麼要被壓在五行山下,因為孫悟空象徵者人心,象徵著普通人都可能有的想法: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異想天開。這是人性普遍的弱點:狂妄、貪婪、高傲、永不滿足、自以為是、為所欲為。有了這樣的心,就缺少仁愛,就沒有憐憫,就不知世界的真相,就會執迷不悟。這正是佛教所提出的「三毒」:貪、嗔、痴。這是凡夫成佛的大敵。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被「壓帖」鎮住,就意味著定下了這顆狂躁的心。從此可以去掉貪婪的欲望、憤怒的心態、不明白世界真相的「三毒」也說明孫悟空大鬧天宮以後,拋棄了仙道家文化,開始了棄道從佛的西天取經過程。可以肯定的是大鬧天宮以前,孫悟空和豬八戒一樣所修煉的是道家功法。大鬧天宮以後,孫悟空被佛教文化的佛家功法所徵服。
《西遊記》第14回描寫唐僧在兩界山把寫有六字真言的「壓帖」揭下後,孫悟空便從五行山裡蹦出來了。請讀者注意,這兩界山本身也是一個象徵。哪兩界?從魔到人。孫悟空完成了第一次飛躍。悟空原本是大鬧天宮上方的太乙金仙,在歸依佛教之前,他雖然頗有神通,卻只是「聖者」依然是「旁道」佛教所稱為的旁道,也叫外道,是指不正確的修行道路。而從五行山被唐僧解救出來以後,就成了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孫悟空行者。
請大家應注意: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後,他的野性少了很多,但他被唐僧解救出五行山之初,仍然十分頑皮,經常不聽管教,並沒有完全「定心猿」雖說從心裡感激師傅,但他還是經常犯脾氣,不高興就一個斤鬥雲一走了之,唐僧對他沒有一點辦法。這時,觀音菩薩化作老婦人,告訴唐僧:把化作小花帽的緊箍咒給孫悟空戴上後,緊箍咒就可以控制孫悟空了。
《西遊記》中如來就緊箍咒作用對觀音說,「他若不聽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上,自然見血生根。個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後來觀音又對孫悟空說,「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逛上欺天」,「須是這個魔頭, 你才肯人我瑜伽之門哩
大家要注意:緊箍咒又稱作「定心真言」,絕不是作者信手拈來的一個名稱。這和五行山一樣,象徵外在力量對人心的制約和束縛。如果我們注意看小說,便可以發現:唐僧最初遇到的幾難,都是由於孫悟空的頑皮或過失引起的比如,16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在人類發展史上,接受文化(緊箍)的教化是必要而且必須的,是保障文明發展的前提。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當遵循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規範,而不能追求無約束的絕對自由。每一個人都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享有充分的自由。在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頭上都戴著緊箍咒。《西遊記》小說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很巧妙地把它作了形象化的呈現,使我們由此而看到了人文教化的本質。實際上孫悟空正是在觀音菩薩和唐僧的教化下,才逐漸成熟起來,對自己的行為能夠有效加以控制了。這一點,我們從唐僧念緊箍咒的頻率就可以看出。孫悟空在烏雞國、女兒國、朱紫國、滅法國、比丘國、鳳仙郡等處的表現都不錯,而且是越來越好。由最初的無法無天,為所欲為,逐漸走向成熟。小說在描寫孫悟空的成長過程方面,脈絡很清晰,讀者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感覺到。
其實,無論孫悟空大鬧天宮,還是西天取經,降妖除魔,都是人自身意識活動。人只要有心思,都會擁有七十二般變化,筋鬥雲則是心念的跳動。只要有心,就會翻騰出念頭,而且剎那之間便十萬八千甚或更遠。《西遊記》的西天路是十萬八千,悟空一個筋鬥即到。說明一念善即在佛國西天,一念迷就在人間東土。猴子愛跳,正是人心的翻騰,所以用筋鬥、跟頭來比喻「念頭」。人之所以會產生種種壞的念頭,就是心裡有了想法,就會產生種種幻象,就會出現種種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