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並不是一個既定的地理區域,
而是位於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以北的一個模糊的文化消費區域概念
倫敦劇協主席朱利安·伯德(左一)與卡米拉公爵夫人(中)一起步入奧利弗獎頒獎會場。圖/厲辛 攝
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擁有123年歷史的英國地標性演藝建築。倫敦西區戲劇的翹楚《歌劇魅影》和《悲慘世界》都曾於25周年與10周年紀念日時在此上演。一周前,穿著黑禮服、打著黑領結的朱利安·伯德站在這幢充滿圓弧與拱型修飾的紅色大廳內,像往年一樣,當他提醒所有人如果發言超過45秒,管弦樂隊就會奏響超時警報,臺下響起一片笑聲。
一場聚集了45個提名劇組的角逐即將開始。紅地毯、脫口秀主持人、歌舞、音樂劇片段live show, 組成了三小時的頒獎典禮。奧利弗獎是英國最重要的戲劇及音樂劇獎項,每年會在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媒體平臺共同播放。前年開始,中國觀眾在愛奇藝視頻網站也可以看到轉播。
朱利安·伯德是倫敦戲劇協會的CEO,他服務的倫敦戲劇協會,是由倫敦戲劇製作人、劇院老闆和管理者三方組成的行業聯盟, 也是這場盛典的幕後推手。
戲劇界奧斯卡
奧利弗獎在國際上與美國的託尼獎、法國的莫裡哀獎並稱世界三大戲劇獎。它於1976年設立,由倫敦戲劇協會評選,主要表彰上一年度在倫敦西區新上演的優秀商業劇目,獎項涵蓋話劇、音樂劇、歌劇、舞蹈和其他類別的舞臺藝術。
倫敦戲劇協會的中國代表謝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評選綜合了專家評審和觀眾投票意見,結果代表當年最受歡迎和製作水平最高的綜合考量。她打比方說,奧利弗獎有點像奧斯卡獎,評獎之前,從提名和口碑、輿論風向來看,目光已鎖定到三四部候選作品。每年最終評出的作品大眾接受度都非常高。
一部作品如果想參與奧利弗獎的評選,必須在前一年2月16日至評獎當年的2月15日期間首演,並在倫敦劇場協會註冊的會員劇場上演並且連映30場以上。今年最終有45部作品入圍。評委由專家與大眾評審組成。專家評審包括藝術家、媒體記者、藝術管理者、劇評人、出版人等,而普通觀眾如果有意加入評獎,需要先向倫敦戲劇協會提交一篇150字左右的劇評,之後還需要通過劇協總裁朱利安·伯德的面試篩選。
這兩年奧利弗獎在中國的討論與關注度有了顯著提升。奧利弗獎在中國的推廣人趙楣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往年奧利弗獎的微博帳號關注者還限於少數戲劇粉絲與從業者,而剛剛結束的2019年奧利弗獎,話題瀏覽量達到幾百萬人次,討論轉發量超過3000人。趙楣媚從2016年開始負責奧利弗獎在中國的市場傳播與營銷,參與了奧利弗獎在中國落地的全過程。
今年的奧利弗獎最大黑馬是聚焦於同性戀及愛滋病弱勢群體的新劇《繼承》,它斬獲了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燈光設計、最佳新戲劇四項大獎。根據「9·11」真實事件改編的《來自遠方》拿下了最佳戲劇編排獎、音樂傑出成就獎等四項獎項。這份得獎名單也反映了倫敦西區話劇取材緊貼現實,呼應這兩年歐洲社會高度關注的移民、弱勢群體、族裔身份等話題。與百老匯相比,倫敦西區因為更少的製作成本,得以推出更多新的作品,據奧利弗獎頒獎典禮公布的數據,2018年度倫敦戲劇協會的成員新製作了40部戲劇和10部音樂劇。
2019年奧利弗獎獲獎作品《來自遠方》劇照。
倫敦劇場協會註冊的會員劇場,大部分集中在倫敦西區。西區並不是一個既定的地理區域,而是位於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以北的一個模糊的文化消費區域概念,大致包括超過2000家餐廳和酒吧、55個成熟劇院和30個小型表演空間,以及大量且豐富的臨街商鋪。
歷史上,王宮、教堂等重要建築都集中在這一帶,也為英國早期劇場闢於此地奠定了人氣基礎。1599年在西區開幕的環球劇院成為「莎劇」重要的演出地。1997年,距原址200米的泰晤士河南岸,建起了一座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隨之,西區有大量劇院建於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規模大小不一,觀眾席從600至1000個不等。
今年的奧利弗獎頒獎典禮的開幕演出,是音樂劇《獅子王》的精彩片段,為了致敬《獅子王》在蘭心劇院駐場演出20年。許多奧利弗獎歷史上的得獎作品,如《貝隆夫人(Evita)》《貓 (Cats)》《歌劇魅影》都曾在西區歷史上常駐演出。翻開奧利弗獎的歷屆得獎名單,就得到了一份倫敦西區看戲的「最佳指南」。
戲劇王國
無論何時前往倫敦,遊客都能享受一場經典音樂劇帶來的視聽盛宴。在西區的萊斯特廣場上豎著一塊「戲劇之地」的路牌,以萊斯特廣場為圓心輻射,北面的皇宮劇院正在上演這兩年大熱的《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皇后劇院一年四季演出《悲慘世界》;南面有上演《歌劇魅影》的女王陛下劇院;西面,《媽媽咪呀》歡快的歌舞聲響徹威爾斯王子劇院。向東,泰晤士河畔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正仿照當年的露天演出式樣,上演最原汁原味的莎劇經典。
在這個不足2.5平方公裡的地方,每走幾步,都能看見彩燈環繞的大幅戲劇海報與燈箱。它們與西區內國家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等文化場館,以及倫敦著名地標特拉法加廣場、皮卡迪利廣場,以及眾多旅遊、購物、飲食場所一起,共同構成綜合的城市休閒空間。
儘管這些劇院有恢弘的名字,但建築本身卻沒有聽上去那麼富麗堂皇。漫步於Shaftesbury大道,道路邊夾在小酒館和商店中間的可能就是某個劇場的入口。正是這些規模不大、其貌不揚卻歷史悠久的劇場,構成整個倫敦戲劇產業的核心集聚區和輻射源。據劇協的數據,戲劇一年能給英國帶來13億英鎊的收入,而其中有7億源於西區的戲劇票房的貢獻。
在西區佔主流的是自負盈虧的商業劇院,它們相對規模較小,多上演熱門的音樂劇和話劇。為了節省成本,固定的劇目會在某一劇院常年上演,形成了西區特色的駐場模式。西區十分自豪自己的駐場傳統,皇后劇院的外牆上就打著一條廣告,寫的是「西區演出最長的音樂劇」,今年已經是《悲慘世界》連續上演的第三十三年。
謝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在西區有近十部戲劇都採用駐場演出的模式,以音樂劇為主。這也是西區的戲劇文化的另一個特殊點。就整個英國來看,每年上演最多的劇種是話劇,但倫敦市場上,音樂劇無論從影響力、收入、觀眾人數來說都更強勢。謝已解釋,倫敦西區的觀眾構成非常國際化,很多觀眾是遊客,音樂劇對於其他文化或不同語言的遊客來說,接受度更高,音樂劇裡唱歌跳舞元素,也更有「秀」的感覺。
除了駐場演出,西區每年還約有上百種優秀戲劇,通過全球巡演模式在海外上演。據謝已介紹,一般駐場版經過多年磨合探索,形成了經歷時間考驗的最佳品質,而巡演版常有為了演出臨時組成班底的情況。每年有很多遊客在前往倫敦時,願意特地在西區的老劇院看一次經典班底的演出。
正如上海戲劇學院的學者陳敏所觀察,「西區劇院的駐場、巡演模式,聚集的規模效應和擴散的關聯經濟效益,形成一種聚與散雙輪驅動式經濟模式,帶動整個倫敦經濟大發展。」每年有超過4億的遊客在西區享受國際頂級的娛樂設施和內容,其中劇場觀眾數量高達1550萬人次,這些文化消費活動每年為這座城市貢獻超過110億英鎊的收入。
奧利弗獎在中國的推廣人趙楣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西區劇院全年排戲密度很高,大部分一周只休一天,有時候周六還有下午場演出,基本上是全面飽和的狀態。在密集的劇院演出帶動下,周邊地區形成完善的配套產業。劇院附近的餐廳會推出看戲專屬餐單,劇院本身也會經營自己的酒吧、咖啡館、餐廳,讓劇場空間變成社交的地方,看戲前後都可以在這裡跟朋友見面、聊天。據統計,英國平均每人每月進劇場兩次,在倫敦則更是常事。
在倫敦西區的外圍,還存在著上演古典戲劇、歌舞表演的非商業劇院與實驗性小劇場,演者既有專業演員也有業餘愛好者,它們統稱附屬劇院或外西區劇院。「年輕人活躍的周邊地帶,類似外百老匯的概念。」謝已總結。
這些地方用地成本更低,一些新的劇目作品會在此,甚至是英國其他的城市先行亮相,經過市場檢驗,最後進入西區的劇院,接受「最高檢閱」,而還有一些小成本,或是題材、形式都相對先鋒的作品,可能最終目標不是西區劇院,但也會選擇這種保守型打法,在不斷完善作品的過程中不斷靠近倫敦戲劇的心臟位置。比如謝已和趙楣媚在2018年從英國引入到上海的首部奧利弗獎提名的沉浸式戲劇《愛麗絲冒險奇遇記》,這部戲的測試版最開始在倫敦周邊的一個倉庫試演,取得成功後搬到了倫敦市中心滑鐵盧中央樞紐車站旁的Vaults劇院 ,這個劇場現已是倫敦知名的先鋒表演藝術和沉浸式作品的常駐演出場地。
「一臂之距」
倫敦西區戲劇的繁榮,離不開政府、行業從業者與行業管理機構的共同作用。英國政府對文化藝術產業奉行「一臂之距」,政府負責制定政策和劃撥經費,但不直接幹預市場。由專業的管理機構負責執行政策和具體分配經費。戲劇領域的經費由英格蘭藝術委員會負責分配。
據陳敏的研究文章,2015 年至2018 年間,每年約有3.33 億英鎊由藝術委員會投入到了663 個藝術組織中,戲劇產業得到較多資助。
謝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The Ferryman》等近年新創的劇都曾得到過藝術委員會的補貼支持。「政府資金不會支持可以自負盈虧的商業劇團,反而扶持可以豐富藝術類型的新項目,比如在劇場比較年輕的時候,有很好的想法、人才,但沒有落地,藝術委員會撥給啟動資金。當項目在文化基金的扶持下度過初期階段,通過藝術節、戲劇展等方式獲得口碑、關注與票房後,得到商業資本的介入與支持以後,資助就停止了。」
五家國家級的非商業劇院(皇家歌劇院、英格蘭國家歌劇院、皇家劇場、皇家國家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院)也享受政府資助,因而票價相比商業劇院較低,那裡除了上演經典傳統劇目,還會扶持一些創新型作品,待到演出成功後再轉入商業性劇院演出,票價也隨之上漲一兩倍,這就是西區著名的「試演」模式,這種模式能有效控制戲劇投資風險。蜚聲世界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就採用了此種模式。從2007 年問世至今好評不斷的《戰馬》也是如此,它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並首演,成功後移至西區的新倫敦劇院駐場演出。
但即使這些長期受資助的機構,政府資金也只佔到30%左右,其他資金需要靠票房、投資公司或自籌。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藝術公共資金仍然面對挑戰,2010年起,地方財政支持減少了4億英鎊,好在產業裡已發展出不少關注戲劇的私募基金和投資公司,它們會拿出一部分資金投入新劇開發的初期階段,相當於風險投資。通過讀劇本、表演工作坊的方式,演員和導演聚集在一起的即興創作,來生成15到20分鐘的片段,用這個片段再去向更大的投資人遊說資金,以這種方式從海量的新創作中發掘有可能做大的項目。
行業協會、工會則在市場管理中起服務協調作用。奧利弗獎背後的推手,成立於1908年的倫敦劇院協會,是服務於包括劇場與戲劇製作公司在內的非營利性組織。它的宗旨是「開展倫敦的整體戲劇宣傳、拓展觀眾群,並通過策劃組織各類活動來服務、保護與推動倫敦的戲劇產業」。除此之外,它還擔當戲劇票房數據和觀眾數據分析收集、演職人員薪酬協調等工作。謝已介紹,為推廣會員作品,劇協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手段,包括專售折扣戲票的TKT售票亭,享受會員折扣價的充值卡,以及大人全價、兒童免費的「兒童周」活動等等。
為了鼓勵戲劇行業的不斷發展,從去年到今年,共有超過1000名的志願者進入英國全境的中小學,普及戲劇文化,使45000名學童受益。同時英國政府還減免劇院生產稅,使生產公司能夠承擔更多開發新劇目的風險。今年的奧利弗獎上,主持人呼籲人們關注今年西區出現的票價兩極化問題,呼籲票務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保障年輕人與普通收入家庭可以負擔得起看戲作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早上看博物館,中午吃飯,下午喝下午茶,晚上去看個戲,看完戲去酒吧喝杯酒。(看戲)跟看電影一樣。可以拿爆米花進影院,就可以拿爆米花進劇場。」 謝已這樣形容普通人在西區可以度過的一天。這說明,西區劇場的成功不只著眼於劇場本身,跟劇協、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的制度化合作密切相關。同時,西區作為整體性娛樂消費的空間也為戲劇消費提供集群效應。
在這條產業鏈上,大家都各司其職,多行業裡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在看不見的地方起作用。最近,查林路又在起樓房,不久之後,又一座永久劇院即將在西區誕生。
值班編輯:滕瑾
▼
推薦閱讀
一天8起爆炸,近300人遇難,誰製造了斯裡蘭卡最嚴重恐襲?
誰來接手郭臺銘的商業帝國?
奔馳事件後,更多消費者維權:「蝴蝶」已經飛走,「颶風」驟然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