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老祖宗的智慧

2020-12-24 解強說歷史

在古代,能成就大事的人通常是那些有遠見的人。

這種遠見包含在口語中,然後在民間廣泛傳播,從而影響了後世的人們。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這造就了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諺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因其簡單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背後的許多俚語也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如《智囊全集》中收錄的老一代說的「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

五不起房

《智囊全集》有句老話叫做「五黃六月」,五月份特別熱,但是舊社會蓋房子都是人力。要耗費很多體力,吃很多苦。所以,很少有人在一年的這個時候去建房,而且,一年的這個時候經常會有雷陣雨。如果在打地基的時候下雨,不僅會耽誤工作,而且用來蓋房子的材料也會被破壞。

五最後,繁忙的季節。詩中云:「田家少閒月,5月人倍忙」這個時候,人們忙於耕作,而以前,農村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是由這樣或那樣的家庭建造的。因為大家這個時候都比較忙所以就有了五月不起房的俗語。

六不遷居

到了六月,也就是說最熱的天氣就要來了,沒有空調,搬家也基本靠人力,天氣過熱影響效率,搬家過程中會花費大量時間,也會導致中暑,相比之下,六月搬家比天氣涼爽的時候搬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還有以往夏收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有時要一個多月,而六月恰恰是夏收秋種的重要時間,此刻搬家會更忙,人力也會不足。

七不出門

說的是出門前,這有七件事沒辦好的話就不要出門,這主要是過日子的女性朋友。

這七樣東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通常我們說的「七樣開門」。唐伯虎有詩:「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是在別人家。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裡看梅花。」這是他在一個非常貧窮的生活環境下寫的詩,貧窮到家裡最普通的7件事都沒有,等於人生走到了絕境。

以前出門的人一般都是管家的,是家裡的頂梁柱。所以,他們在出門之前,不得不把家庭生活安排好。平凡的日子裡,最真實的幸福是柴米油鹽醋茶。

八不歸家

這個是為我們男人而寫的,古人對生活和工作都有嚴格的標準,尤其是對百折不撓的男人,他們需要「忠、孝、悌、信、禮、義、廉、恥」,這也是生活的八項基本道德標準。

如果你不遵守這八條規則中的一條,最好不要回家,以免給家人帶來麻煩。雖然這聽起來很刺耳,很不人道,但也說明古人的行為非常嚴格。

農村的諺語是過去老一輩農民對一些事情和現象的描述。也是根據自己的勞動經驗總結出來的。經過幾千年的洗滌,它們在今天的社會中仍然很受歡迎,因為它們可以教會人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也可以幫助那些迷路的人找到回來的路。

為此,明代學者馮夢龍從民間收集了各種各樣的俗語,涵蓋教育、生活、生活、家庭、商業等領域,並將其彙編成智庫《智囊全集》,用白話文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其實古人的智慧並不難學,口語相對容易理解,只要用心去理解,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幫助你的生活越走越順利。

曾國藩憑藉他非凡的勇氣、智慧和在世界上的品行,能夠在官場上站穩腳跟。曾國藩能如此出色,還要感謝馮夢龍的《智囊全集》

曾國藩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書就打開,細細品味。」

《智囊全集》一書的目的在於"增智",圍繞"智慧"這一主題,以講故事的方法,從為官、理政、戰謀、女智、雜智五個大的方面進行了闡述,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事例鮮活,觀點清晰,值得一讀。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五不起房,六不搬家,七不出門」,為何這麼說?不得不佩服古人
    鄉下人說「五不起房,六不搬,七不出去」,為什麼?合情合理嗎?先說「五不起房」是什麼意思?這個句子的意思是,陰曆的五月不適合動土蓋房子,這從何解釋呢?俗話說:「五黃六黃」,五月的天氣特別炎熱,而在舊社會,蓋房子都是靠人力,如果在這個時候開墾土地,耗費了大量的體力,而且非常吃虧。所以這段時間很少有人去蓋房子,其次,這段時間經常有雷陣雨。
  • 「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老祖宗的忠告
    如此想來,不免又回頭兩次.雨村見他回了頭,便自為這女子心中有意於他,便狂喜不盡,自為此女子必是個巨眼英雄,風塵中之知己也.一時小童進來,雨村打聽得前面留飯,不可久待,遂從夾道中自便出門去了.士隱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 解讀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
    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的理解。而"內人"不宜出門在外,拋頭露臉。如果逢七出門,寓意「妻離」,把迷信印在骨子裡的古人眼中,這是極其不吉利的。2、據說,人死之後的第7天,先人會回家來看最後一眼,叫「頭七」。
  •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啥意思?為何逢八不能歸家?
    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天氣越來越冷,現在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已經能看到背著大包小裹返鄉的農民工,看到這一幕又想到了前幾年我在城市打工的場景。
  • 俗語「5不起房,6不遷居,7不出門,8不歸家」何意?有道理嗎
    前段時間回到農村老家,就在長輩的口中聽到了一則耐人尋味的俗語「俗語「5不起房,6不遷居,7不出門,8不歸家」,初聽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後來聽長輩的仔細講解後才恍然大悟。今天咱們就來粗略的聊聊這句俗語的意思,不知道你覺得有道理嗎?首先來說說「5不起房」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說的是,農曆的五月不宜動土蓋房,這從何解釋呢?
  • 春節臨近,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七不出說道七,筆者第一反應就是「頭七」,逝者第一次回家的日子,聽起來確實有些避諱。而今天這個「七」在老話中講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古時候人們出門都會安排好這七種東西,因為在過去春節出門都是靠雙腳走路,一走可能就是幾天甚至十幾天,而這7樣東西是過日子用的必備品,一旦出現損壞,回到家中時就會耽誤過日子,所以人們就會選擇避開這帶七的日子。
  • 正月初八:「七不出,八不歸」,原來是這個意思,我們誤解多年!
    有句老話兒叫「七不出,八不歸」。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農曆初七這一天不出門,初八則不回家。更有人連農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這幾天都算了進去。對此,有人批評說這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糟粕。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對!「七不出,八不歸」實際上是老祖宗留下來教育人的話,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
  • 年底了,農村老人說「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雖然說有的俗語比較短,但是從細節上來看,是屬於短小精湛的話語,這個也是咱們說的通俗易懂,其實在農村裡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基本都會說上幾句俗語,但是有的人會說俗語,但是裡面的意思就很難懂了,就比如這句俗語「七不出
  • 俗語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古人留下來的老話有著深刻的含義,切不要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我國也有這"禮儀之邦"的稱號,禮儀文化也對我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在農村裡,我們常常聽到老人家說: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那麼是什麼意思呢?老人家認為的就是家裡人不能在每個月的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出家門,出門在外的家人也不能在每個月的農曆初八、十八、二十八其中一天回家。
  • 【正月初八順星節】七不出,八不歸,原來是這個意思,我們誤解了好多年!
    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農曆初七這一天不出門,初八則不回家。更有人連農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這幾天都算了進去。       對此,有人批評說這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糟粕。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對!「七不出,八不歸」實際上是老祖宗留下來教育人的話,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什麼是「生七」?老祖宗的智慧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還有句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比如說下面這句"生七不娶,暗九不過",可能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是看不出來的什麼意思,接下來就跟我一起來了解學習一下吧!生七不娶娶妻,自古以來都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之一。這句話的意思是就古人認為,妻子只有犯了這"七出"才可以休掉。至於是哪7個呢?分別是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忌妒、惡疾。比較有爭議的則是不孕和頑疾。
  • 正月初七「出上七」
    為什麼叫「上七」呢?大概可能就是「七上八下」吧。對於「七」和「八」,萍鄉人更喜歡「七」,除了「七上八下」,甚至會說「七生八死」,這與廣東人對「八」的熱愛截然不同。關於「七上八下」對於「七」和「八」,在周易中是這樣講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 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為了能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下去,所以古代先賢都講這些經驗編成俗語,這樣一來後人即使不能理解,也能學會應用。諸葛亮就曾留下"觀人七法"的口訣,比如"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意思就是說詢問關於計謀方面的問題,從而觀察一個人的學識、見識。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一.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 ​老祖宗的智慧:「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什麼意思呢?​老祖宗智慧高
    老祖宗的智慧:「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什麼意思呢?
  • 古人云:女人顴骨高,什麼不用刀?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字字有道理
    縱觀古今歷史,許多例子充分的證明了老祖宗留下的識人智慧是非常的正確的,今天我們再說一下「女人顴骨高」這句話。顴骨就是臉部眼眶下方的骨頭,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如果妻子的顴骨過高,丈夫就沒好日子過了。女人 一般都是在家相夫教子,一旦女人掌權,女子在做決定時不如男子沉著穩重,思慮周全,在處理日常家庭糾紛、外部事務時,在利弊得失、家族利益的把握上,難免有失偏頗,往往是越管越亂,也就有了「女人當家,房倒屋塌」一說。當然這也是古人的一廂情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鄧文迪。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一. 善良與邪惡的劃分善良與邪惡之間有界限嗎?其實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對於善良和邪惡的區分,是從人性以及法律的角度來看。
  • 古人言:「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這句話不無道理,不能單憑一個人的外表判斷一個人,人心是複雜的,而且人是會偽裝的。但是如果相處久了,是可以從一個人的外表「窺見一二」的,畢竟有一句話叫「相由心生」,有些事情是藏不住的。
  • 老人言: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啥意思?學老祖宗的為人處世
    中華文化我們說博大精神,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老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那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句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這句話講的就是在古代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時代,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結了婚的女人呢,都是依靠男人來生活的。
  • 古人講:「窮莫信命,富莫信鬼」,老祖宗3句經典俗語,句句實在
    可是,話又說回來,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也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與其抱怨別人對你的無動於衷,不如想想自己怎樣才能「時來運轉」吧。老祖宗留下的話,是不是都很有道理?這些可都是千百年總結下來的經驗和教訓,極具有實用性。很多人也是通過學習老祖宗的智慧,解決現世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