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位繪本大師,直到50歲才走上繪本創作的道路。他自學成材,在中國度過寶貴的青年期,經過多年實地考察和素描練習,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水墨畫風格——
他就是亞洲首位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桃太郎》的繪者赤羽末吉。
(日)松居直 著 (日)赤羽末吉 繪
3-6歲適讀
京東限時滿100減50 點擊封面購買
赤羽末吉生於1910年,在一個充滿江戶風情的舊式家庭裡長大。他從小就熱愛藝術,經常跟著家人去看戲劇和電影。18歲時,他跟著日本畫家開始學習繪畫,因為不適應教學方式只學了一年就放棄了。
22歲時,赤羽末吉跟著姐姐一家來到大連做運輸工作。中國的風土人情令他非常感興趣,他在大連加入了研究中國東北民俗的鄉土研究會。
一天,他偶然在街上的舊書店裡看到了幾本雜誌——《兒童之國》,心裡仿佛亮起了一盞燈。於是,他把這些雜誌全買了回來,貼在房間的牆壁上,激勵自己重拾畫筆。
1922年創刊的兒童雜誌《兒童之國》
1936年,26歲的赤羽末吉來到滿洲電信電話公司從事廣告工作,他帶著妻子,還有一歲的女兒搬到了長春。長春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激發了赤羽末吉的創作熱情。
他對東北的不倒翁和泥娃娃充滿好奇,他不斷搜集這些民俗玩具,還和鄉土研究會的同事一起寫出了《滿洲民俗人偶》這一研究著作,於1940年發表。如果沒有成為繪本畫家,赤羽末吉也許會成為一位民俗研究者。
1940年,赤羽末吉於長春
這一時期,他四處旅遊,一邊觀察風土人情,一邊用畫筆記錄。1940年,其作品《影戲》入選滿洲美術展,獲得特別獎。此後,其作品《琉璃塔》、《開拓地的孩子們》接連獲得特別獎。
《琉璃塔》赤羽末吉繪,
取材於河北承德須彌福壽之廟
1943年,赤羽末吉受政府委託,到內蒙古的成吉思汗廟進行考察。「草原氣候變化多端,一面是烏雲,一面是晴天,一面是暴風。一望無際的草原似乎包攬了地球一半的地平線,我對規模宏大的內蒙古草原深懷感激。」
內蒙古阿巴嘎大王府,1943年,赤羽末吉攝
橫亙在藍天和大地之間的草原,寬廣遼闊,一望無垠,給赤羽末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後來創作《蘇和的白馬》奠定了基礎。
(日)大塚勇三 著 (日)赤羽末吉 繪
3歲以上適讀
京東限時滿100減50 推薦搭配購買 點擊封面
除了景物,赤羽末吉還拍攝了不少人物照片。比如,穿著民族服飾的一家人,靦腆的小孩子等。赤羽末吉拍攝的蒙古孩童包著頭巾,穿著長袍,戴著項鍊,與蘇和的穿著打扮非常相似。
內蒙古孩童,1943年,赤羽末吉攝
此外,他還畫了一些人物素描,記錄了他們獨特的穿著和裝飾品。
《內蒙古青年》,1943年,赤羽末吉繪
1947年赤羽末吉帶著全家人回到日本。長期生活在中國東北的他重新發現了日本自然文化的美。翻湧的雲,升騰的霧,淅淅瀝瀝的雨,共同構築了一個水墨畫般的世界。
為了更好地體會日本溼潤的風土,赤羽末吉踏上了旅程,探訪日本雪國秋田、新潟等地,畫了大量的素描。多年的積累,似乎只為等待一個機會。
1956年,赤羽末吉的妻子帶回了一本名叫《兒童之友》的繪本雜誌,這一期的主題是《大提琴手高修》,由宮澤賢治的童話改編。
赤羽末吉被繪者茂田井武的畫深深地打動了,他下定決心要讓創辦《兒童之友》的福音館出版自己的作品。
《兒童之友》1956年5月刊《大提琴手高修》
1958年的一天,赤羽末吉來到福音館拜訪編輯松居直,他給松居直看了自己畫的一些以西方童話為主題的圖畫。水墨畫的風格讓松居直覺得與主題不符,但他又被這些圖畫的原創性和雅致風格打動。
松居直有一種直覺,這個人一定能給日本的傳統故事帶來全新演繹。
松居直問他,如果要你畫日本傳統故事,你想畫什麼。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想畫雪國。於是,松居直遞給他一本瀨田貞二改編的《地藏菩薩》讓他回去創作插畫。
1961年1月,赤羽末吉的畫作首次在《兒童之友》發表,水墨畫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打破了當時繪本界的主流審美,赤羽末吉由此開啟了繪本創作的生涯。
《兒童之友》1961年1月刊《地藏菩薩》,
赤羽末吉繪
當松居直問他接下來想畫什麼作品時,赤羽末吉答道:想畫有關蒙古的作品。同年,他發表了《蘇和的白馬》,講述關於蒙古傳統樂器——馬頭琴的由來。
《兒童之友》1961年10月刊《蘇和的白馬》,
赤羽末吉繪
由於受到頁數的限制,發表在《兒童之友》上的《蘇和的白馬》文字偏多,畫幅受限,這讓赤羽末吉感到不太滿足。
幾年後,當《蘇和的白馬》要出單行本時,赤羽末吉主動向福音館提出要做成48頁的大開本,這對剛剛起步的日本繪本界來說,是一個極具冒險性的嘗試。
228mm×310mm的超大開本
為了用畫講述這個長故事,赤羽末吉進行了周密的謀劃。他在開頭和結尾畫出雙重彩虹用來展示內蒙古的遼闊。
《蘇和的白馬》內文圖
他用心做好繪畫的構圖和配色,使繪本變得像電視劇一樣精彩。描繪蘇和賽馬的場景時,赤羽末吉讓駿馬疾馳在黃色的大地上,一場緊張激烈的比賽躍然紙上。
《蘇和的白馬》內文圖
赤羽末吉的畫傾注了他對內蒙古大地的思念,讀者打開這本書一下子就能被內蒙古的景色吸引,身臨其境般跟著蘇和一起疾馳在草原上,耳邊迴響著悠揚的馬頭琴聲。
《蘇和的白馬》內文圖
赤羽末吉的創新廣受好評,《蘇和的白馬》成為了經典名作。今年,日本雜誌《MOE》的7·8月合刊做了一個日本百萬暢銷繪本的特輯。其中,《蘇和的白馬》累計賣出143萬部,排名64,而他的另一部名作《桃太郎》累計賣出111萬部,排名95。
《桃太郎》新版封面
京東限時滿100減50 點擊封面購買
赤羽末吉以中國和日本的民間故事為靈感,先後出版了八十多本極具東方水墨畫特色的圖畫書,獲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講談社出版文化獎、小學館繪畫獎、美國布魯克林美術館圖畫書獎、德國萊比錫國際圖書設計展金獎等多項大獎。
1980年,赤羽末吉獲得了國際安徒生插畫獎,成為了亞洲第一位獲得這項大獎的畫家。
國際安徒生獎章
時年70歲的赤羽末吉在接受頒獎時,這樣說道:「我不因為繪本屬於量產的大眾媒體,就一味從眾、使它顯現卑俗。唯有將高品質的東西,散播到庶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才有可能造就出美麗的國家及真正的文化。」
1983年,赤羽末吉於家中創作
經年的積累,異國的生活體驗,對民俗文化的熱愛,使赤羽末吉踏上了民間故事的創作旅程。無論是講述日本的傳統故事,還是中國的民間傳說,我們都能感受到赤羽末吉的赤子之心,他想把自己所體會的感情,真實自然地傳達給孩子。
1965年,時任福音館編輯的松居直和赤羽末吉共同創作出版了《桃太郎》。兩人的合作大獲成功,《桃太郎》斬獲當年的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此後,桃太郎的故事雖偶有改編,但再難超越。
《桃太郎》暢銷至今,獲日本厚生省兒童福祉審議會特別推薦,入選日本學校圖書館協會「基本圖書」書目。
《桃太郎》實拍圖
桃太郎是日本流傳了很久的民間故事,松居直第一次將這個故事以文字形式完整地呈現出來,當他給這本書挑選畫家時,第一時間就想起了赤羽末吉。
讓桃太郎回歸原本的民間傳說形式是松居直的初心,赤羽末吉拙樸而充滿力量的插畫實現了松居直的願望。在一幅幅場景變換中,整個故事娓娓道來。
《桃太郎》內文圖
故事開頭,赤羽末吉用寥寥幾筆便點明了故事的發生場景:畫面上半部分是茂密的山林,老爺爺正在山裡砍柴;畫面下半部分則是一條潺潺的河流,老奶奶正在河邊洗衣裳。畫面簡潔緊湊,一下子就吸引孩子進入故事中的世界。
《桃太郎》內文圖
老奶奶在河邊撿到一顆大桃子,帶回去和老爺爺一起分享。兩人正要分吃桃子時,桃子突然裂開了,通體赤紅的桃太郎就這樣從桃子裡蹦了出來,似妖似魔。
灰色的勾勒和桃子內核中的一抹黃色又衝淡了恐怖氛圍,赤羽末吉充分把握住了民間故事的神秘感和瑰麗想像。
《桃太郎》內文圖
赤羽末吉用色質樸厚重,高度還原日本古代的日常生活。人物的穿著,日常用的器皿、擺設,都非常符合故事發生的時空背景,讓人一望便知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
歷史有時令人望而生畏,赤羽末吉特意展現了桃太郎調皮可愛的一面,讓孩子感到親切。
《桃太郎》內文圖
在描繪桃太郎大戰惡鬼的場面時,赤羽末吉大膽地運用了鮮豔的配色。孩子們似乎能受到紅色的感召,在想像中加入桃太郎的戰鬥。
《桃太郎》內文圖
在松居直和赤羽末吉的版本中,桃太郎只是為了伸張正義,他不要惡鬼的財寶。桃太郎的形象是正直的,令人信賴的。《桃太郎》充滿驚奇與歡樂、愛與被愛、勇氣與責任,讓孩子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智慧和力量。
「我認為孩子的就是大眾的。我想讓無法共存的大眾性和高雅格調同時出現在我的作品中;想讓我的畫深刻、有高度,充滿力量和溫情;我想畫出宏大的浪漫。我想畫出這樣的繪本,簡簡單單地傳達給孩子。」
「繪本是我的生活,繪畫是我的人生」,赤羽末吉的一生數次與繪畫結緣,直到50歲才走上繪本畫家的道路,真可謂「大器晚成」。他對民間故事的準確闡釋,對中日兩國的風土和傳統文化的深刻造詣,對表達人間真情的重視,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讀者。
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赤羽末吉用一生向我們演繹了這個樸素的真理。人生漫長,不如孜孜不倦,不緊不慢。
作者:fumiko
排版:安捷
添加小助手微信:aixinshu2010,發送孩子年齡及最喜愛的愛心樹圖書,即可加入讀者群,分享閱讀心得、了解圖書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