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是大智慧,及早就悟出兔死狗烹的道理

2020-12-22 老梁趣談古今

伍子胥本是楚國大夫伍奢之子人,受政敵迫害,千辛萬苦來到吳國後,舉目無親,只得在街頭討飯,幸好被吳國的公子光收留。

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諸樊的父親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昧,四子季札。季札最為賢能,壽夢想把王位傳給他,他堅決遜讓,不肯接受,只好讓長子即位。諸樊一心要實現父親的願望,臨終前指定王位由幾個弟弟依次傳承,以達到將王位最後傳給四弟季札的目的。但三弟餘昧去世,要傳位給四弟季札時,季札堅辭不受,逃走了。王位只好由餘味的兒子僚繼承。

公子光很不服氣,就想把他除掉。伍子胥看出了他的心事,就把勇士專諸推薦給他。為了能一擊得手,公子光專門準備了一把削鐵如泥的匕首,號稱「魚腸劍」, 長僅三寸。

周悼王五年(前516年), 楚平王死了,吳王僚乘機派大軍攻打楚國。公子光見時機已到,就以宴請為名,把吳王僚請到自己家裡,吳王僚對公子光一直心存戒意,為了吃這頓飯,他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到公子光的家裡,連夾道裡都站著舉著長矛的侍衛。

專諸化妝成廚師,端著烤魚走進來,事先他被仔細搜過身,但誰也沒有想到,烤魚的肚子裡竟藏著一把「魚腸劍」, 專諸把烤魚進獻到吳王僚跟前,吳王像正想品嘗,專諸抽出「魚腸劍」, 猛地刺進吳王僚的胸膛,當場就把他刺死了,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了。這時候,公子光埋伏的武士衝了出來,消滅了吳王僚的親信,自立為國君,就是吳王闔閭。

伍子胥對吳王闔閭忠心耿耿,但他多次勸諫吳王把越國當作大敵來提防,讓夫差屢屢掃興,對他日漸反感。寵臣伯嚭乘機在吳王面前搬弄是非,終於激怒了夫差,派人送給伍子胥一把名叫「屬鏤」的寶劍,令他自盡。

伍子胥捧著寶劍對他的手下人說,「我死後,你們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城門上,我要看著越國的軍隊從那裡攻打進來!」吳王聽說伍子胥留下這樣的遺言,怒氣衝衝地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投到錢塘江中。

後來越軍真的打了進來,夫差臨死前哀嘆道:「黃泉之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伍子胥呢?」於是他讓左右用三層厚布把自己的臉遮蓋起來,然後拔劍自刎。

越國有兩個忠臣,立有大功,一個是範蠡,一個是文種。勾踐滅吳後,範蠡看透了勾踐這種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安樂,就一走了之。出走時,他給文種留下一封信,信中寫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兩個成語就出自這裡,常被用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大力的人殺掉。

文種沒有相信範蠡的話,而當他發現勾踐對舊臣刻薄少恩時,勾踐送給他一把寶劍,讓他去地下追隨先王。文種接劍一看,劍匣上刻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夫差賜伍子胥自盡的那把劍。文種仰天長嘆一聲,拔劍自刎了。

相關焦點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是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的?
    由此可見,大概率上韓信是懂得兔死狗烹之理的。只不過,他在被劉邦抓捕之前,為了功名而一直抱有僥倖心理,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會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史記·淮陰侯列傳》 三、兔死狗烹是韓信的原創嗎 本文開頭已經摘錄了韓信這句話的原文,然而,在韓信之前,範蠡已經說過這個道理了。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歷史故事
    這是《古風》篇中的幾段詩句,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大臣範蠡在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而當俘虜時,範蠡勸勾踐忍辱投降,伺機報仇雪恨。勾踐依照他的話去做,最終大敗吳國夫差,但範蠡覺得勾踐是一個只能同患難而不可共享樂的人,不依戀權位,離國而去。範蠡在臨走的時侯給另外一名重臣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成語一則】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範蠡和文種的命運怎麼如此不同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仇成功後,範蠡就立刻急流勇退,離開越國開始了打拼他的另一番事業,最終成為了「商業鼻祖」。而他的朋友文種雖然身居丞相高危,但處處受到猜忌,最終被賜死,抱憾終身。
  • 每日典故 | 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成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近義詞】卸磨殺驢  過河拆橋  得魚忘筌  恩將仇報  翻臉無情【反義詞】感恩戴德  始終不渝  一往情深【造句舉例】那些為資本家賣命的走狗們,終有一天會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的。
  • 兔死狗烹、兔死狐悲一個搞錯了出處,一個理解錯了意思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看到這兩個成語我首先想到的是韓信。大家都知道,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功高蓋主,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死。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用在韓信身上倒也特別合適,這一度讓我誤以為韓信就是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的出處。 而且大家習慣把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連在一起用,但兩個成語其實意思完全不同。
  • 中華成語小故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在大夫範蠡的幫助下,越王勾踐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為了不忘國恥,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臥的地方也懸著苦膽,每天吃飯之前都要先嘗一口苦膽。經過十年的奮鬥,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輔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範蠡,還有一個是文種。當時勾踐在會稽山一戰中大敗,國力也不足以與吳國相抗。他就和範蠡、文種兩個大臣商議怎樣才能報仇雪恥。
  • 水滸中的「張良」「範蠡」
    中華五千年文明浩如煙海,風流人物層出不窮,然而能運籌帷幄、指點江山,功成名就之後又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避免兔死狗烹下場的寥寥無幾。張良,範蠡就是其中典範,這兩個人出身低微,憑藉不世之材,輔佐帝王成就霸業,居功至偉,又不貪戀權勢急流勇退,歸隱山水,安度晚年可謂千古之智者!
  • 中華成語故事——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獵狗也就被煮來吃了。比喻統治者殺掉功臣。成語故事:勾踐臥薪嘗膽,滅了吳國。當時輔助他報仇雪恨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範蠡,還有一個是文種。當時勾踐在會稽山一戰中打敗,後與範蠡、文種商議如何才能報仇雪恨。範蠡勸勾踐主動向吳王示好,以便爭取時間發展生產,增強國力,提高軍事力量。夫差此時因當上了霸主,十分驕傲,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勾踐就派人四處尋找,結果在浣溪邊找到了花容月貌的西施。越王派範蠡將她獻給了夫差。夫差一見西施,頓時被迷住了,對她寵愛萬分,也逐漸放鬆了對勾踐的監視。
  • 陶朱公-商聖範蠡商經、商訓和經商十八法!附:範蠡:財富人生的八大智慧!
    臨事要盡責,切勿放任,放任則受害大。用度要節儉,切勿奢侈,奢侈則錢財竭。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機會失。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優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貨物要面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質價低。錢帳要清楚,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 並非兔死狗烹,呂不韋為什麼自殺?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個規律。
  • 梁紀委:神交範蠡
    範蠡從政之前,他的行為舉止放蕩不羈,人性率真,頗有道家風範,但他並非頹廢,不是悲觀主義者,在內心,範蠡還是有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的。他的思想特徵,可稱儒道互補或外道內儒。筆者與範蠡神交已久,穿越歷史的陰霾,學習他身上奔騰不息的生命精神:不斷進取的奮鬥精神;健全的人格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真誠經商、智慧經商的精神;回報社會的無私精神。
  • 範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範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範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範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夫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此後,範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
  • 是範蠡勸告過的好友
    是範蠡勸告過的好友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開國功臣怎麼處理一直都是大問題,自從劉邦被逼無奈除掉了一些開國功臣之後,這仿佛就變成了一個傳統,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是沒有殺功臣的,而宋代的趙匡胤是用杯酒釋兵權,而不是殺功臣,但其他的朝代我們就很少見到不殺開國功臣的,在戰國時候,就有一句話: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將皇帝為何會殺開國功臣表述得很清楚,那麼第一個遭遇這樣待遇的人是誰呢?
  • 是誰要了範蠡兒子的命?全家痛哭不已,唯獨範蠡不哭反笑
    範蠡,前半生歷盡艱辛,輔佐越王勾踐謀劃了22年,終於滅掉強大的吳國雪了前恥;後半生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離開越國,自稱「陶朱公」,以經商聞名天下,被奉為「商祖財神」。若概括範蠡這一生,可謂十分清醒,十分淡泊,十分坦然。相比較昔日的同僚文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又或是對手伍子胥「裹屍」的下場,範蠡擁有這份氣度,才使他最終得以全身而退。
  • 陶朱公範蠡——千古只此一「全才」
    越國滅吳,範蠡是主要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苦心籌劃20餘年,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創造了中國古代的一個傳奇。關於這段歷史,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浪漫的故事。範蠡尋得美女西施,令她色誘吳王,使其疏於政事。西施深明大義,為國獻身,完成了一出著名的「美人計」。其後,範蠡功成身退,攜西施泛舟而去……
  • 範蠡的次子入獄,大兒子要去救,範蠡說:你若去,你弟弟必死
    相比較昔日的同僚文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又或是對手伍子胥「鴟夷裹屍」的下場,範蠡擁有這份氣度,才使他最終得以全身而退。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善於運籌帷幄的範蠡卻痛失了一子,明明有挽回的餘地,他卻選擇了冷眼旁觀,究竟是思慮不周還是他無意救子?這段在《史記》中記載的故事,一直遭人猜疑。
  • 中國古代10大軍師,各個皆是智慧楷模!
    - NO.02 -智士能臣 千古奇人先秦範蠡  範蠡,先秦傑出謀略家,罕見的智士能臣。初,越王執意伐吳,未聽範蠡勸阻,險些喪命。吳國三年,範蠡伴君處虎狼之中,石室忍辱,嘗便獻忠,為範蠡計謀,才保越王不死。事君復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了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國相、大將軍之官,退隱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後中三致千金,成了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
  • 陶朱公範蠡
    範蠡是極力勸阻,但是勾踐呢不聽警告,執意出兵,結果越國大敗。範蠡獻策,讓勾踐答應任何條件,以保性命。夫差就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忠言,留了勾踐一命。為了活命,勾踐答應到吳國為奴,範蠡隨行。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迷惑夫差。另一方面呢,範蠡就暗中修復越國。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範蠡投其所好,向夫差敬獻美女,徹底就轉移了夫差的注意力。
  • 範蠡的人生智慧: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
    在範蠡的那個時代,有一種智慧叫做「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換作今天的話說,你一定要明白,找到一個好的平臺,跟對一個老闆,往往比你的才華和勤奮,更加重要。越王勾踐在這裡大擺慶功宴,當提到首功當屬範蠡時,卻發現這第一功臣竟不在場,人們四處尋找卻始終毫無蹤影。太湖湖心,一葉扁舟在夜色中緩緩搖曳。舟中載有兩個人,一個是範蠡,另一個是西施。在範蠡背後的煙火中,是他花了大半生建立起的不世功業。而他身旁的,是這一生最摯愛的女人。伴著遠方若隱若現的歌舞聲,二人悠揚遠去,消失於昏暗而又微茫的滄波之中。
  • 範蠡:通曉天機的商聖!
    初到越國,範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勢力相對弱小的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國亂顯忠臣,很多越國大臣在越國戰敗後另投他處或叛離投吳,而範蠡與文種對越王不離不棄,因此得到勾踐的重用,範蠡更自願隨勾踐赴吳國為奴。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範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範蠡不為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