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本是楚國大夫伍奢之子人,受政敵迫害,千辛萬苦來到吳國後,舉目無親,只得在街頭討飯,幸好被吳國的公子光收留。
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諸樊的父親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昧,四子季札。季札最為賢能,壽夢想把王位傳給他,他堅決遜讓,不肯接受,只好讓長子即位。諸樊一心要實現父親的願望,臨終前指定王位由幾個弟弟依次傳承,以達到將王位最後傳給四弟季札的目的。但三弟餘昧去世,要傳位給四弟季札時,季札堅辭不受,逃走了。王位只好由餘味的兒子僚繼承。
公子光很不服氣,就想把他除掉。伍子胥看出了他的心事,就把勇士專諸推薦給他。為了能一擊得手,公子光專門準備了一把削鐵如泥的匕首,號稱「魚腸劍」, 長僅三寸。
周悼王五年(前516年), 楚平王死了,吳王僚乘機派大軍攻打楚國。公子光見時機已到,就以宴請為名,把吳王僚請到自己家裡,吳王僚對公子光一直心存戒意,為了吃這頓飯,他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到公子光的家裡,連夾道裡都站著舉著長矛的侍衛。
專諸化妝成廚師,端著烤魚走進來,事先他被仔細搜過身,但誰也沒有想到,烤魚的肚子裡竟藏著一把「魚腸劍」, 專諸把烤魚進獻到吳王僚跟前,吳王像正想品嘗,專諸抽出「魚腸劍」, 猛地刺進吳王僚的胸膛,當場就把他刺死了,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了。這時候,公子光埋伏的武士衝了出來,消滅了吳王僚的親信,自立為國君,就是吳王闔閭。
伍子胥對吳王闔閭忠心耿耿,但他多次勸諫吳王把越國當作大敵來提防,讓夫差屢屢掃興,對他日漸反感。寵臣伯嚭乘機在吳王面前搬弄是非,終於激怒了夫差,派人送給伍子胥一把名叫「屬鏤」的寶劍,令他自盡。
伍子胥捧著寶劍對他的手下人說,「我死後,你們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城門上,我要看著越國的軍隊從那裡攻打進來!」吳王聽說伍子胥留下這樣的遺言,怒氣衝衝地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投到錢塘江中。
後來越軍真的打了進來,夫差臨死前哀嘆道:「黃泉之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伍子胥呢?」於是他讓左右用三層厚布把自己的臉遮蓋起來,然後拔劍自刎。
越國有兩個忠臣,立有大功,一個是範蠡,一個是文種。勾踐滅吳後,範蠡看透了勾踐這種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安樂,就一走了之。出走時,他給文種留下一封信,信中寫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兩個成語就出自這裡,常被用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大力的人殺掉。
文種沒有相信範蠡的話,而當他發現勾踐對舊臣刻薄少恩時,勾踐送給他一把寶劍,讓他去地下追隨先王。文種接劍一看,劍匣上刻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夫差賜伍子胥自盡的那把劍。文種仰天長嘆一聲,拔劍自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