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雖然天氣寒冷,還有小雨「助興」,但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與建築對話」系列公益文化講座教室卻座無虛席,市民們撐著雨傘,裹著羽絨服、帽子、圍巾「全副武裝」風雨無阻的赴約聽講座,讓館工作人員深受鼓舞。
講座在9點半準時開始,本期由市檔案館的周兆利老師主講《漫談青島的臺東鎮》,他以時間為序,配以圖文逐步向大家描述和展示了臺東鎮如何從窮漢市發展成如今的大商圈。
1897年前,臺東一帶有楊家村、掃帚灘、仲家窪、吳家村、太平鎮等,楊家村有500名居民,村前有一個池塘。1897年-1914年,青島作為德國的租借地時期,因勞工劇增而增加了臺東鎮規劃。新建臺東鎮有意識地選擇了在青島歐洲人中心區東北方直線距離3.5公裡的地方,房屋建築仿中國四合院形式,主要為單層,並對建築的進深、間距、房間大小和布局形式都提出了明確規定,同時還對廁所和衛生箱的標準提出了明確要求,楊家村逐步發展成為臺東鎮。
1914年-1922年日佔青島時期,日本人進行了市街擴張計劃,引導市街的中心向大港方向平移,計劃建設包括臺東鎮在內的總面積450萬平的大青島,根據經費情況分三期實施。該時期,在臺東鎮商業集中地也隨著人口增多逐漸繁榮,商鋪增多、業態豐富、商業繁榮,而且出現了說書、賣藝、雜耍等民間休閒娛樂業。臺東鎮開始向遼陽路方向擴張和西北東南擴展,並與小鮑島一帶聯繫起來,成為邊緣性商業區。
1922年-1937年,臺東鎮由邊緣性商業區發展成商業次中心。1927年7月,臺東鎮商會會長楊聖訓等9人集資建設臺東商業市場。1935年《青島市施行都市計劃方案初稿》中明確提出把臺東發展成青島最大的商業中心,並劃分了10餘種重點發展的商業業態。
如今,臺東圈具有特色鮮明、個性顯著的老青島商業文化,完整反映了青島現代商業的發展歷程,也歷久積澱出青島百姓對其厚重而忠貞的商業情感,使得它在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心目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講座結束,館工作人員向聽眾們分發了《2015年度館刊》和文化講座積分卡,市民們參與熱情很高,紛紛關注了官方微信號及時了解館內訊息參與互動。此外,「青島建築知多少」幸運轉盤和猴年主題電影放映活動也吸引著遊客們駐足參與,寓教於樂的社教活動豐富著遊客對博物館的參觀體驗。
節假日過後,我館將在2月19日(正月十二)和2月21日(正月十四)分別舉辦「光讓世界更精彩」互動空間和「歡歌笑語鬧元宵」猜燈謎活動,歡迎大家撥打電話82868838預約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