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漢"楊在葆:因演技太高,蒙冤入獄,為給前嶽母養老,曾拒後妻表白

2020-08-24 鑑史風暴

今年85歲的楊在葆雖然已經多年沒有出現在銀幕上,但他曾經塑造的一個個經典電影形象仍讓人難以忘懷,《從奴隸到將軍》、《代理市長》、《血,總是熱的》這幾部拍攝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電影曾熱映一時,也令楊在葆一舉成名。

楊在葆

不過,此時的楊在葆已經年過四旬,從上戲畢業二十多年後,才得以「大器晚成」,這主要是由於他在1971年因一樁莫須有的罪名入獄四年多,直到文革結束才得以平反。

一生都在塑造硬漢形象、人稱「中國高倉健」的楊在葆,其實是個鐵血柔情的漢子,對前後兩位妻子都情深意長,對家人關心有加。

他與第一任妻子夏啟英是青梅竹馬的情侶,在宿城一中就是高中同學,志趣相投,又先後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在上戲校園裡再度重逢後相戀,一畢業,二人就水到渠成地結了婚。

夫妻倆感情很深,楊在葆入獄時,夏啟英不僅不肯離婚,還一個人挑起了照顧孩子和老人的重任,而楊在葆平反後,成名不久,1983年,夏啟英就病重離世,這讓楊在葆痛苦欲絕。

他從此封閉了自己的心門,當比他年輕22歲的陳麗明羞澀地開口表白時,楊在葆一口拒絕了。他打算獨自贍養嶽母、照料孩子,安安靜靜一個人走完下半輩子,而陳麗明卻始終不肯放棄,在她的堅持下,楊在葆最終被她的善良和深情打動,與她走到了一起。

陳麗明深深敬佩楊在葆對感情的真誠忠實和對親人的責任感,結婚多年後,她仍然自豪地說道:「我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嫁給了楊在葆。」

儘管名聲在外,但楊在葆始終囊中羞澀,妻子和兒子先後患上尿毒症、贍養老人多年,讓楊在葆經濟上存在一定壓力,陳麗明因此棄影經商,想辦法幫助家庭脫離經濟困境,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後,一路走來,楊在葆對陳麗明的體貼和善解人意充滿了感激之情。

如今,楊在葆在北京安度晚年,潛心書法,雖然年過八旬,依然精神矍鑠,多次成功地舉辦了書法展覽。

血,總是熱的,從小城宿縣的一個貧困學生,到名滿天下的硬漢明星,楊在葆至今對栽培了他的上戲、陪伴了他青春的髮妻夏啟英、共同生活了半輩子的陳麗明感激在心,正因為他對身邊人有情有義,安貧樂道、豁達開朗,才能擁有成功的事業和美滿的人生。


1、拿著一紙貧困生證明來到大上海,受老師關愛照拂,終成明星


楊在葆是安徽省宿縣人,一歲多就失去了父親,在極度貧困中長大。

幼年的楊在葆

1952年,17歲的楊在葆在宿城一中學習時,因熱愛文藝,擔任了學生會文娛部長,常組織周末晚會,借來經典劇本抄寫並反覆閱讀,還登臺表演了《民主青年進行曲》、《方珍珠》等話劇,這讓他萌發了報考戲劇學院的想法。

1955年,楊在葆到上海報考戲劇學院,初來大都市,街市的繁華和時尚讓楊在葆眼花繚亂,而他自己卻囊中羞澀,口袋裡只有當地政府為他出具的一紙貧困生證明。

面試時,楊在葆挺拔的身姿和一臉英氣,讓院長熊佛西誤認為他是個坦克兵,楊在葆忐忑不安地告訴招考老師:在小城生長的他不會唱歌,不識簡譜,也不會彈鋼琴,儘管如此,表演天賦和對戲劇的熱愛仍然讓他成功通過了一試二試,當年秋天,楊在葆進入華山路上的上戲校園。

入校沒有幾天,楊在葆就陷入了經濟困境,臨行前,大姐將家中財產變賣一空,也沒湊上幾個錢,此時他已經沒有錢再讀書了。

楊在葆試探著把貧困生證明交給老師,老師看過之後,立刻「爽氣」地評給他人民甲等助學金,過了幾天,又告訴他,學校決定,他以後不但不用交學雜費,還可以在學校免費吃飯。

此後,老師們對這個勤學上進的年輕人關心備至,冬天時看到他棉襖裡只有汗衫、便把他硬拽到靜安寺去買絨衣,困難歲月時知道他營養不夠,就約他周末去家裡「談話」,好在飯點留他吃肉改善夥食……

《紅日》

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暖,讓楊在葆從此把上海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在哪裡聽到上海話,他都覺得親切,他在藝術上從來不敢馬虎對付,直到功成名就,仍一見了老師就想鞠躬敬禮。

《紅日》

從上戲畢業後,他在湯曉丹導演的電影《紅日》裡扮演了一個生活中散漫霸氣、戰場上英勇無畏的連長石東根,以喝酒、縱馬等性格刻畫,塑造了一個極有個性、與眾不同的英雄形象,儘管只是個小配角,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給他後來的噩運埋下了伏筆。


2、患難見真情,功成名就卻形影相弔,穿一元地攤T恤去領獎


1965年,身為上海製片廠演員的楊在葆與達式常一起主演了電影《年青的一代》,正當他想大顯身手之際,文革開始了,他不僅無戲可演,還因為在《紅日》中的「顛覆性表演」被打為「反革命」,1971年被關入了監獄。

《年青的一代》

在獄中,楊在葆提出和妻子夏啟英離婚,夏啟英堅決不肯答應。

楊在葆與夏啟英

夏啟英是楊在葆的高中同學,嬌小清秀而性格堅韌,在楊在葆入學的第二年,夏啟英也考取上戲,畢業後分到了上海青年話劇團,這段青梅竹馬的愛情在畢業後順利地開花結果,兩人同為演員,婚後生了一兒一女,日子平凡而幸福。

楊在葆、夏啟英與兒女

楊在葆入獄後,夏啟英相信總有一天會撥雲見日,為了給丈夫打氣,她特地縫製了坎肩,託人帶給楊在葆,坎肩裡放著她親手寫的紙條,上面寫滿了期待和鼓勵的話語。

1976年,楊在葆被平反釋放,重回上影廠,1979年,他被選中在廠裡重點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中任主演,演出大將羅炳輝的人生傳奇,選角的時候,有些人說:「不行,楊在葆這個人在生活中太隨便了,沒有將軍的風度和氣派。」

《從奴隸到將軍》

但導演王炎卻支持楊在葆出演,還對他說:「我在延安看到的將軍,沒空擺架子。」


《從奴隸到將軍》

楊在葆十分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經認真打磨,他放下所謂的將軍氣派和臉譜化表演,以深沉、細膩、層次豐富的刻畫,演繹出「羅霄將軍」由奴隸、士兵、國民黨軍官到紅軍首長的成長過程,以淳樸剛毅、戎馬一生的鐵漢形象,徵服了觀眾。

《從奴隸到將軍》

他與張金玲主演的這部電影紅遍大江南北,楊在葆從此成為真正的明星。

《從奴隸到將軍》

就在他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卻因操勞過度而生病住院,1983年,正在拍攝影片《血,總是熱的》期間,楊在葆接到電話,得知夏啟英得了尿毒症,不禁難過萬分,他下決心「不惜傾家蕩產」也要治好妻子,由於當時電影拍攝無法停下,他白天拍完戲,晚上就在醫院通宵不睡地陪伴妻子。

然而他的努力卻沒能挽留妻子的生命,不久,夏啟英病重離世,楊在葆很是痛苦,在清貧的日子裡,在鐵窗蒙冤之時,妻子都極力為他提供精神支撐,而當他事業上剛開始有轉機,夏啟英卻永遠地離開了他。

楊在葆下決心不再結婚,為了讓嶽母放心在家中養老,他把所有工資都交給嶽母,希望她不會因女兒離去而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

1984年,他因為《血,總是熱的》同時獲得金雞獎和百花獎。

領獎時的楊在葆與龔雪

因為沒錢,口袋裡湊不夠在百貨商店買一件襯衫的錢,楊在葆在地攤上花了一塊零五分買了一件黑T恤,把褲子熨了熨,就登上了領獎臺。

拿到金雞、百花獎牌後,楊在葆仍然對妻子思念不已,他把兩個獎牌都放進了夏啟英的骨灰盒,也準備從此埋葬自己的感情。

1984年,49歲的楊在葆認識了27歲的陳麗明,陳麗明對這個高大英氣的男人一見鍾情,而楊在葆卻斷然拒絕了她的表白。


3、再婚後,家中仍掛著前妻照片


陳麗明是八一廠的演員,她曾是廣西著名的彩調戲演員,在舞臺上扮演過「劉三姐」和「李雙雙」,還是電影《劉三姐》配唱傅錦華的得意門生,在廣西知名度很高,後來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

不久,她在拍攝電影《雙雄會》與楊在葆再次相遇,雖然楊在葆情緒低落、無意再婚,但陳麗明卻緊追不捨,她細心照顧楊在葆的生活,對他的親人也關愛有加,此後,楊在葆被她的藝術氣質和善良打動,二人終於走到了一起。

結婚後,為了讓楊在葆寄託對髮妻的思念,陳麗明體貼地在家中掛上夏啟華的大照片,這讓楊在葆越發感受到她的體貼與真誠,二人後來合作了《代理市長》等電影,在事業上也是很好的搭檔。《代理市長》是楊在葆自導自演的作品,1986年,他憑此片再次奪得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陳麗明為楊在葆生下了小女兒楊小卉,楊小卉相貌酷似楊在葆,後來在美國學習電影製作,也是三個孩子中唯一一個從影的。

楊在葆、陳麗明與女兒

楊在葆的前半生裡充滿了不幸:幼年喪父、中年喪妻、無辜入獄,但他從不向命運低頭。

1996年,他兒子楊冶天在一次體檢中查出了尿毒症,這讓楊在葆更加痛心,經多年積極治療和家人支持,楊冶天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楊在葆激動地稱自己的兒子是「偉人」,經過了一次次透析還有換腎,楊冶天仍能在病痛的折磨中頑強謀生自立,這種意志上的堅強,也深得其父的「硬漢」真傳。


4、再窮也不為錢拍電影


1965年,楊在葆主演電影《年青的一代》,在片中塑造了一個為祖國邊疆奉獻青春的地質隊員肖繼業,電影轟動一時,還影響了很多年輕人的專業選擇和人生道路。

《年青的一代》

此事對楊在葆的觸動很大,他回憶說:「那真可以說是影響了一代人,看過電影的青年人都滿懷激情,願意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邊疆去,到祖國的最需要的地方去。原來一個戲,可以對人、對社會有那麼大的鼓舞,那麼大的激勵。」

《原野》

從此,他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沒有社會價值、沒有社會貢獻的電影,給多少錢也不演。

而楊在葆卻的確是需要錢的,生病的家人、贍養嶽母,都給他帶來經濟壓力,可他卻從沒有向錢低過頭,80年代,他盛名在外,而社會上走穴成風,不少地方邀請他去表演,在他最缺錢的時候,有人說,只要他上臺念幾句臺詞就行,可楊在葆卻沒有答應,他說:「不行,電影它是一個整體,不像賣豬肉,你割一塊下來可以去賣。表演哪能這樣,太不尊重藝術。」

這讓楊在葆很多年裡都經濟困窘,前半生中,雖然貧困與他如影隨形,但他卻從沒有感到沮喪。

1963年,他拍攝電影《紅日》時,不但沒有片酬,還要自帶行李、糧票和錢,晚上打地鋪,白天拍戲之外,還要承擔搬道具的苦力活,劇組每頓提供一斤窩窩頭,而楊在葆飯量大,竟然吃不飽,有一次實在太餓,就到附近田裡釣青蛙加餐,算是改善夥食。

如今他定居北京,潛心研究書法,平時生活中仍然非常樸素,一件T恤穿二十多年,吃飯都是粗茶淡飯,最愛吃的是窩窩頭和烤紅薯,來客人就領到樓下的食堂吃12元一位的簡餐,這讓年過八旬的楊在葆至今顯得精神奕奕、活力十足,比同齡人年輕許多。

在楊家的客廳裡,懸掛著一幅楊在葆手書大字:「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

這是他一生的信條。

血,總是熱的,人活著,需要一定的精神和信念,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此之謂大丈夫,楊在葆在生活中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不為物慾而改變自己的初心與追求,正因他有這樣的精氣神,才得以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漢形象。

相關焦點

  • 硬漢楊在葆:36歲入獄,47歲喪妻,61歲兒子患病,85歲過得咋樣?
    熒幕中的硬漢,現實中1歲喪父,36歲入獄,47歲喪妻,61歲兒子確診尿毒症,近10年的時間裡拒絕拍戲。漸漸地,憑藉著高大俊朗的外形和舞臺上精湛傳神的演技,他開始進軍電影圈,在出演了多部電影後,小有名氣。
  • 楊在葆演技太高蒙冤入獄,妻子重病死亡,年近半百終遇良人
    正是因為這些事情,讓楊在葆心裡非常的感動,把上海當做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覺得上海人都非常的友善,只要一聽到上海話,楊在葆就會有一種親切感。► 入獄畢業之後的楊在葆參演了《紅日》,楊在葆在這部電影裡面扮演的角色深入人心,得到了觀眾們的好評,也讓他在演藝圈嶄露頭角。
  • 楊在葆:因演技太好入獄4年,巔峰時妻子離世,他的做法令人動容
    楊在葆:因演技太好入獄4年,巔峰時妻子離世,他的做法令人動容他被人稱為「銀幕第一硬漢」,在一生的演藝生涯中塑造了無數的硬漢形象。他的名字曾響遍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是家喻戶曉的名人。身材高大,面龐黝黑,有著一頭微曲的捲髮。
  • 「硬漢」楊在葆:36歲入獄,2婚娶嬌妻客廳掛前妻照片,今怎樣
    提起楊在葆,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他是大家心中公認的老戲骨,出演眾多經典作品。也是熒幕中「第一硬漢」,如今他怎樣了?36歲蒙冤入獄初入娛樂圈的楊在葆沒有前輩沒有經驗2婚娶嬌妻,客廳仍掛前妻照片在楊在葆入獄期間,他最擔心的就是家中的妻子,為了不拖累妻子,甚至提出離婚。但是妻子斬釘截鐵的說,願意等他出獄,等到楊在葆出獄後。
  • 36歲入獄,中年喪妻,晚年兒子患病,85歲的楊在葆現狀如何?
    36歲入獄,中年喪妻,晚年兒子患病,85歲的楊在葆今現狀如何?現在的娛樂圈,已經成了流量小生的天下,很多實力派的老戲骨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漸漸退居幕後,淡出了觀眾的視線。他們所參演的影視劇,都給觀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 雙料影帝楊在葆:因演技好入獄4年,妻子去世後今85歲怎樣了
    畢業後的楊在葆被分配到了話劇團,在這裡,楊在葆順利的開啟自己的演藝生涯,開啟了自己的熒幕硬漢的演藝之路。《紅日》,在這部電影裡面,楊在葆飾演的是一位硬漢角色,是一個英雄形象,靠著這部電影楊在葆也是順利的出道。
  • 硬漢楊在葆:36歲入獄,47歲喪妻,晚年兒子患尿毒症,今怎樣
    提起楊在葆,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人物。是被公認的「熒幕硬漢」,也是觀眾心中的老戲骨。雖在影視行業風生水起,但他的人生幾經曲折。老師看他是個有潛力的孩子,為楊在葆申請每個月兩塊錢的補助。楊在葆才能夠完成自己的學業,在楊在葆24歲時,成為一名話劇演員。
  • 「硬漢」楊在葆36歲入獄,2婚娶小嬌妻,客廳仍掛前妻照片
    現在很多女生都比較喜歡小鮮肉,那些硬漢形象的演員已被大家遺忘。男演員楊在葆被大家評為熒幕「第一硬漢」,非常有陽剛之氣。他的前妻去世後,二婚娶了一個小嬌妻,可以看出他也是相當有魅力的。他認真學習表演,苦練演技,是班級中最優秀的學生。
  • 36歲入獄,二婚娶小嬌妻,客廳仍掛前妻遺照,85歲楊在葆現今如何
    可娛樂圈也有一位硬漢,現在的年輕人或許對他並不是特別熟悉,畢竟他現在已經85歲了,他便是熒幕「第一硬漢」楊在葆。他在熒幕上扮演的硬漢形象深入人心,那時候的楊在葆才28歲,可是在娛樂圈發展的非常順利。可誰又能想到,有人眼紅他,後來還被人誣陷,最終進了監獄,也迎來事業的下滑期。
  • 他是雙料影帝,曾傾家蕩產為原配治病,晚年又娶小22歲的嬌妻
    一開始,很多人都十分不看好由楊在葆出演羅霄這個角色。他們認為楊在葆平時太過平易近人,沒有將軍的架子。還是這部戲的導演王炎力排眾議,堅決支持他,對他說:「千萬不要演,不要拿架子,越平常越好。」最終楊在葆沒有辜負王炎導演的希望,用出色演技徵服了觀眾,讓那些質疑他的人驚豔閉嘴,而這部《從奴隸到將軍》也成為了楊在葆的銀幕代表作之一。
  • 別了,銀幕硬漢楊在葆!
    )春節假期期間,老一輩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在北京去世的消息傳到上海,電影界和影迷們為之扼腕。楊在葆是誰?「80後」「90後」或許並不熟悉這個名字。不過在改革開放初期,「楊在葆」三個字意味著最響噹噹的銀幕硬漢,是英雄人物的代名詞,甚至是一代人的青春偶像。
  • 85歲電影人楊在葆離世,兒子尿毒症纏身,他卻一生不為錢演戲
    在這樣一個幸福的節日裡,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卻因病離世,享年85歲。楊在葆是我國第一代電影人,他身材魁梧高大,早年以「銀幕硬漢」的形象霸屏,是一代人心中的偶像。由他主演的《紅日》《年青的一代》《大刀記》《血,總是熱的》《原野》等都非常經典,還多次獲得金雞獎、百花獎等,是一個很有記憶點的演員。
  • 逝者 | 「銀幕第一硬漢」楊在葆去世!
    楊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宿州市,上影演員劇團電影表演藝術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曾出演《紅日》《江水滔滔》《從奴隸到將軍》《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原野》等,多次獲得金雞、百花獎。2019年11月23日,楊在葆獲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榮譽。
  • 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去世,搭檔劉曉慶曬劇照悼念:大哥一路走好
    2月14日,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因病去世,享年85歲,不久前,劉曉慶在微博上發文為其悼念,並配文寫道:「原野上的仇虎走了!
  •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去世,享年85歲,曾被譽為中國銀幕第一硬漢
    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專業的他,出道已近60年,手拿大獎無數,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硬漢形象。在近60年的演藝生涯當中,他多次獲得過金雞,百花獎最佳男演員,在2019年榮獲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榮譽,被觀眾們熱情的稱為「中國銀幕第一硬漢」,他的人和他演的戲一樣粗獷豪邁,剛毅穩重。
  • 「中國銀幕第一硬漢」楊在葆病逝,曾出演《紅日》《血,總是熱的》
    今天早上,記者撥通了楊在葆生前的電話,接聽的是他的愛人陳麗明。她告訴記者,情況屬實,目前很多觀眾和朋友致電他們。「他不只是屬於我,他是屬於觀眾們的,他的觀眾太多了,太愛他了。」陳麗明說完泣不成聲。許還山、于洋、張金玲、丁蔭楠等生前好友紛紛致電楊在葆家人表示悼念。楊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宿州市,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 84歲「硬漢」楊在葆近照曝光,銀幕上鐵骨男兒,女兒承父業學電影
    楊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宿州市,幼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但他從小喜歡文藝,20歲那一年,他考進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上海戲劇學院前身)表演系,那高大壯碩的身體被招考老師笑稱為「坦克兵」,最終被錄取。1959年,畢業後的他到上海青年話劇團任演員。
  • 楊在葆先生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
    我不得不萬分悲痛地向您們報告:2021年2月12日15點33,您們熟悉的老朋友楊在葆因膽囊炎發作引發心臟衰竭,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6歲。陳麗明泣告2021年2月14日於北京(2021年)2月17日上午10時,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王曉棠、許還山、陶玉玲、謝芳、李光羲等楊在葆生前好友,以及數百名各行各業的朋友親人前來送這位銀幕硬漢最後一程。
  • 「人民的兒子」楊在葆:歸去來兮不離不棄!——謹以此文,追思永遠的楊在葆老師
    楊在葆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人民藝術家,也是中國影壇傳奇人物。他忠誠於國家和人民,忠誠於藝術和事業,忠誠於生活和家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我們看到了老藝術家的風骨。他歷經坎坷走過86年風風雨雨:幼年喪父,青年被人誣陷入獄,中年喪妻,晚年兒子患糖尿病。他樂觀向上、不卑不亢、不離不棄,從未向命運低頭,堪稱一個真正的硬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