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在葆藝術照(上海電影集團提供)
春節假期期間,老一輩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在北京去世的消息傳到上海,電影界和影迷們為之扼腕。
楊在葆是誰?「80後」「90後」或許並不熟悉這個名字。不過在改革開放初期,「楊在葆」三個字意味著最響噹噹的銀幕硬漢,是英雄人物的代名詞,甚至是一代人的青春偶像。
電影《紅日》劇照(上海電影集團提供)
「他用自己的藝術生命,也用自己的一生,塑造著『中國硬漢』!」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感慨。
勇奪金雞,讓「男主」不「難產」
1984年在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選中,楊在葆憑藉在影片《血,總是熱的》中的精彩演出,脫穎而出,與老一輩藝術家董行佶共同榮獲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由於此前的金雞獎評選,曾出現過最佳男主角空缺的情況,那一年楊在葆得獎,轟動一時。
當時的電影評論界這樣點評楊在葆,「他的表演富有激情,能揭示角色內在的性格,具有藝術感染力」「他的表演很樸素,卻為電影加了不少分」。
在勇奪金雞獎後,他又榮獲大眾電影百花獎。2019年,在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他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榮譽表彰。
樸素報國情,銀幕真硬漢
曾有人問青年楊在葆,最喜歡演什麼角色,楊在葆回答兩個字——英雄。
在《血,總是熱的》中,楊在葆扮演立志改革的廠長羅心剛,引起廣大觀眾共鳴。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曾在《紅日》《年青的一代》《白求恩大夫》中扮演英雄形象,小試牛刀,獲得觀眾讚譽。
改革開放後,他的表演更加爐火純青,比如《從奴隸到將軍》中塑造羅霄將軍的形象,一下子俘獲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心。
同一時期,影片《原野》熱映,甚至一票難求。剛剛榮獲金雞獎的楊在葆在片中成功飾演血性漢子仇虎,觀眾格外關注他那虎虎生風的舉止和擲地有聲的話語。
面對獎項和讚譽,他一直很冷靜。他說,自己是「本色出演」,能演得讓觀眾滿意,也和自己的經歷和家庭有些關係。
1935年出生在安徽的楊在葆,兒時在莊稼地裡長大,年幼喪父,跟著母親過活。楊在葆在採訪中曾說道:「我母親這樣說我『從出生起,就沒奶腥氣』。」「當個硬漢」「精忠報國」,也都是母親對楊在葆的期許。
「雄鷹」歸去來,情系「初心地」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是楊在葆「電影夢」開始的地方。早年他在上海求學,工作後加入上海青年話劇團,隨後又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從上影退休後,他主要生活在北京,平時熱衷書畫創作和公益活動,但也一直情系上海的電影藝術事業。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楊在葆參與上影演員劇團發起的在線公益活動。(上影演員劇團提供)
「上海有召喚,我就第一時間來!」上海電影製片廠隆重慶祝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時,楊在葆戴上他最心愛的牛仔帽,穿一雙牛仔款的皮靴走上紅毯;上影演員劇團舉辦公益活動,他或登臺朗誦,或揮毫潑墨。2020年,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楊在葆也積極加入到劇團在線防疫宣傳中。他對劇團工作人員說,「最惦記的還是觀眾們,大家都要做好防護。」
對上影演員劇團這個大家庭,他總是戀戀不捨。劇團團長佟瑞欣回憶,老人每次見到大家,總反覆囑咐,「要把精力都放在影片創作上,我們老一輩當然需要關心,但你們也不要太牽掛,別分散了注意力!」
佟瑞欣頗為感慨,上影演員劇團見證了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老一輩電影人相繼離去,留給後輩的是需要不斷繼承和發揚的上影精神。
「楊在葆老師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個錚錚鐵骨的硬漢形象,他留給我們的是電影前輩無盡的愛和勉勵。」佟瑞欣說。
記者:許曉青
編輯:冷彥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