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電影演員楊在葆與地質隊員的友情故事

2021-02-19 資源中國

      辛丑牛年大年初三,得知楊在葆老師因病去世,無比震驚和痛惜。我學習並從事地質工作40餘年,有一個「人」始終在我的腦海裡潛泳,並時常露出頭來,讓我對標自省、捫心自問,那就是他在電影《年青的一代》中塑造的地質隊員肖繼業的藝術形象:硬朗、剛強、矯健、陽光、不怕艱苦、勇於擔當……充滿了男子漢氣概。

      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有幸相知,有緣相識,有信相通,有「禮」相贈。作為一個「名譽地質隊員」,楊在葆老師名垂原野、譽滿山河,永遠值得我們懷念。

鴻雁傳書顯報紙,催人奮進   

      1984年9月2日,《中國青年報·星期刊》第4版顯要位置,分別以《來自山巒的期盼——致肖繼業的扮演者》和《開拓生活的寶藏——楊在葆答吳文峰同志》為題,刊登了我和楊在葆先生的通信。時為該報舉辦的一次大型「徵文」活動。

那年夏天,我在山東從事1:20萬巖石測量,來到泰沂山區。偶爾看到《中國青年報》正在舉辦《致我難忘的夥伴》徵文啟事,要求給自己喜愛的電影演員寫一封信,我情不自禁,首先想到了楊在葆。

      那時,我已經從南京地質學校物探7915班畢業整整三年。回想起高中畢業前夕,因為看了他主演的電影《年青的一代》,便帶著對大山的嚮往和「好男兒四海為家」的壯志,自作主張報考了地質學校,從此走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野外勘探生活,一直有話想說,並試圖用文字記載下來。因此,讀書、寫詩、記日記,成了當時跋涉途中豐富單調生活的「規定動作」。

      那天,我們夜宿「新汶縣招待所」。山上山下奔波了一天,把採集的石頭分門別類、登記造冊之後,天色向晚。我獨坐桌前,思緒萬千,筆尖觸紙,如同犁鏵耕田,翻動了埋藏在心靈深處的種子,思念像樹一樣瘋長。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起碼有兩三千言。主要是訴說我學地質幹地質的經歷和感受,盼望他能再塑造一個新的地質隊員形象。

      沒想到,一個多月以後,報紙發表了。當時,我放假回到魯北平原的故鄉。9月8日吃早飯的時候,讀小學五年級的弟弟說,昨天下午他們的胡中和老師在班上念報紙,上面有我的名字,旁邊還有一個挺胖的演員的照片。不用說,準是《中國青年報》。我跑到學校,得知報紙是一個叫光明的人自費訂閱的,昨天放學已經捎走。又到了光明家,他已經下地幹活去了。等中午回來再去,那張報紙已被他剪得殘缺不全。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他有剪報的習慣。好在我的名字和所在的「山東地質局物探隊」還在,楊在葆回信的一部分內容還在,尤其是他的那張半身照片,稜角分明的臉龐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似乎正在注視著我,令我激動不已。9月9日晚上,我去同村新春同學家玩,湊巧他家也有那張報紙,讓我看清了全貌。細讀兩遍,有些句子便被牢牢的嵌入心中:「尊敬的地質隊員朋友們,我從內心崇敬你們、熱愛你們。你們為了能使祖國早日繁榮、昌盛,終年默默無聞地翻越重山峻岭、荒丘野坳,漂泊五湖四海、島嶼河套,冒著酷暑嚴寒、冰雪風暴,用你們的血汗甚至生命,為祖國尋寶開源。地質工作,在全世界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神聖的、偉大的事業。沒有地質工作的尋覓、開源,人類現在也許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當今的中國,離開了地質大軍,祖國的四化,就會斷了血、絕了糧,就不可能振興我中華民族。地質工作者是打開地下寶藏的金鑰匙!這項工作是神聖的,但同時亦是非常艱苦的。確實在一些方面要有所犧牲,所以我認為,地質是強者的專業,惟獨有氣魄、有理想、有雄心的高尚的人才配幹這一行……」

      現在想想簡直有點不可思議,在一個不到五百人的村莊,竟然有兩份《中國青年報》出現。感謝編輯的「大刀闊斧」,讓見報的文字洗鍊、精準又富含感情:「您知道我是多麼盼望能再看到您穿著登山鞋、背著登山袋的身影啊!」「我祝賀您取得的成就,同時也盼望您再塑造一個地質隊員的形象。現在這類影片是那麼少,質量又是那麼低,想來您是一定有同感的。」只可惜,文中把楊在葆在濟南領獎寫成了南京。當時我有個最要好的同學在駐南郊賓館的武警連隊服役,我去看望他時聽說楊在葆來領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和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就住在這裡,因此便期盼能見上一面。可惜沒能如願。事後得知,他當時穿的那件黑色圓領衫,是臨來時花一塊多錢,從北京的一市場買來的,與其他人西裝革履明顯不同。

     9月17日中午,我接到了郵遞員送來的掛號信。裡面除了那張《中國青年報》,還夾著一封來自四川自貢的掛號信,信封上貼著航空標誌。打開一看,信箋上的字是列印的,藍色字體,說出了要在千萬個肖繼業中尋找知音的想法,當天晚上就給她寫了回信。一周後,又收到了從濟南東郊轉來的幾封信,分別來自北京朝陽、廣東茂名、廣西平樂、湖南桃江等地。最有意思的是桃江縣金光山鄉上馬石村一位姓包的朋友,信中夾有當地人所說的「金沙土」讓我鑑定,我一看是「雲母片巖」便回信耐心做了解釋。轉信的人叫王鳳蘭,是一位熱心的大姐,當時我們駐紮在濟南東郊紙坊大隊。隨後,又有幾封信陸續轉來。在我興奮不已的同時,也讓村莊躁動了一段時日。有人還以為是我刊登了「徵婚廣告」,因為來信者絕大多數都是女孩子。以後回到濟南,又從大隊部取了部分信件,同事們也跟著一起「躁動」,搶著看信讀信。「今天,我深知這一工作是要我付出無數心血乃至生命的,還有很多人看不起我們,我的同事中,許多人還找不到對象……」這是我信中反映的事實。一個叫劉培治的同事,說是在濟南火車站候車時看到這張報紙,當時就買了下來,並非要幫著我回信。一個叫徐法穩的同事搞區域化探,是在新汶招待所服務臺借報紙時看到的,當時非常驚訝,他一說我也感到非常驚訝,信不就是從那裡寫的嗎?不久,物探隊團委書記找我了解情況,專門組織編印了一期《團的工作通訊》特刊,摘要刊登了一些來信內容,並配了手繪插圖,發送給各分隊團支部及地質系統內的兄弟單位。我的母校——南京地質學校也在校報上轉登了那兩封通信。這是半年後,新來的學弟告訴我的。

      藉此通信的東風,我所在的小分隊很快成立了綠野文學社,並不定期編輯油印刊物《山水情》,刊發大家的文學作品,以此活躍生活、陶冶情操。宣言就是「用筆豎起文學的鑽塔,開拓地質生活的寶藏!」後來,我寫新聞、撰詩文,當編輯、做記者,從「業餘」創作一步步走來,始終覺得是楊在葆老師的回信,堅定了我的信心,並指引我走上文學之路。

京華拜訪得題字,情深意長

      2014年12月出版的《大地文學》(卷二十五),刊登了我寫給楊在葆先生的第二封信《30年後的匯報與敬禮》:

      尊敬的楊在葆老師:您好!此時此刻,我面對著眼前的電腦屏幕思緒萬千。時光飛逝,轉眼間整整30年了。不知道您還記不記得我——1984年夏天那個給您寫過一封信的山東小夥子,一個年輕的地質隊員。但我永遠記得,記得您的回信中的每句話,特別是您對地質隊員的肯定與讚譽「地質是強者的專業,唯獨有氣魄、有理想、有雄心的高尚的人才配幹這一行」……

     信寫在2014年9月2日午後,一如當年口無遮攔。那天上午,我早早來到山東省圖書館中文報刊資料室查閱當年的《中國青年報》。時光匆匆,常年流動的野外勘探生活也流失了許多美好,包括那張報紙和那些信件。但一回想起30年來走過的路,便常常夜不能寐,總覺得有些話想說,想繼續對楊在葆老師說,想和關心我的朋友們說。跨進資料室,一摞摞合訂本整齊碼放說明來意,值班的中年男子找了找說沒有。當我懷著失望的心情走出很遠,他又追出來喊我回去。這樣大起大落,讓我平靜的心無法平靜。三下兩下翻到9月2日,一眼看到頭版下方的兩行豎排的字:「肖繼業」的扮演者楊在葆在四版撰文,答地質隊員吳文峰」。接著翻到第4版,或許是因年代久遠,當年套紅的部分顏色已經淡化,但白紙黑字分明定格著我的青春理想。交錢,下樓複印,小心翼翼送回;問詢,了解具體,戀戀不捨地離開。一路構思,中午顧不得休息,寫出當時的心情。隨即貼到「文峰山區」新浪博客上,題目是《來自遠方的匯報與敬禮——30年後再致電影演員楊在葆》。其中的心願是「不奢望您再次回信,但願您能看到」。後來,中國國土資源作家網也發了出來,不少網友文後留言,其中「九日(馮旭紅)」:激情燃燒的歲月,心潮澎湃的往事,再讀,仍讓人激情燃燒、心潮澎湃。30年前,是中國青年報牽緣,30年後,中國國土資源報可以接緣,當然,中國青年報也可以再續前緣。不僅有紀念意義,更激勵今天。「鄉樂土」:穿越歷史的一段美好回憶。可見文峰當年是有夢想和抱負的青年。十分敬佩。30年後你的這一封信,相信同樣會激發新青年揚起追求地質工作的風帆,成就一批人才,為祖國多找礦。「一條小河(何懷友):」情深深 意切切,老地質隊員情懷如歌。感動中……。作家高洪雷: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如今老弟激情猶在,令我感佩!

      其實,這些年來我一直念念不忘與楊在葆老師的這段「緣分」。在通信發表20周年之際,我寫出了《此生無悔搞地質》一文,在2004年9月21日的《中國國土資源報》刊發。編輯孫洪悅老師為此還寫了一段編後:「過去20多年了,楊在葆給吳文峰的回信,今天讀來仍讓人心潮澎湃。他對地質隊員的讚揚,實際上是一個時代對地質事業的肯定。……以電影《年青的一代》的的主人公肖繼業為象徵的一代地質人形成了一種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一批批青年獻身地質事業、獻身於祖國建設,包括本文的作者吳文峰。一封信,更加堅定了作者獻身地質事業的信念,一封信,濃縮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今天,肖繼業的名字已經有些陌生了,但地質事業仍在為國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2009年,在共和國成立60年之際,我寫了一篇《遙想年青的一代》在《中國國土資源報》上發表。2010年,寫了《心中的紅旗永遠飄揚》在《地質勘查導報》上刊發。兩篇文字,寫的都是對那部電影和電影插曲《勘探隊之歌》的所思所感。這段故事,後來被《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楊旋寫進了《我十分尊敬地質隊員——對話著名藝術家楊在葆》一文中,在2012年5月18日發表。

      此時我早已了解到,楊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安徽宿州市人。作為著名演員,代表作有電影《紅日》、《年青的一代》、《從奴隸到將軍》、《血,總是熱的》、《雙雄會》、《代理市長》,電視劇有《臥薪嘗膽》等。有評論說他「以自己的本體生命和藝術生命,為中國男人樹立了陽剛硬漢的標準」。

      當然,我對楊在葆老師的「行蹤」也一直默默關注,特別是與地質、土地有關的活動。我注意到,2002年國土資源部「紀念新中國地質工作50周年」,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地質隊員是真正的英雄」並提筆寫下了「地質隊員有著金子般的心、鋼鐵的意志、水晶的品格」。2012年2月16日,他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大地之約——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宣傳文藝晚會》,西裝革履、容光煥發,和虹雲老師表演了主題音詩畫《呼喚》,呼喚人們珍惜每一寸土地。2014年2月4日,楊在葆被文化部等授予「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

      「我真想有機會前去北京拜望您,聆聽您的教誨,感受您的地質情懷。當年,您給我寫信是署名名譽地質隊員楊在葆,其實,這些年來,您一直是地質隊員的偶像、朋友!」以上文字是我在第二封信上的真情流露。說真的,30年來,我一直有拜訪楊在葆先生的衝動,但過去少有機會進京,並苦於不知其住址,一直沒能如願。正所謂念念不忘、終有迴響。沒想到,2014年12月16日中午,我見到了楊在葆老師。

      那年12月15日,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去北京一趟,到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聽取《新時期測繪好幹部楊豔萍》一書的修改意見,因為我參與了主創。在進京的火車上,我從楊旋記者那裡討來了楊在葆老師的手機號碼和和所居小區的名稱和大體位置。當天晚上就給他發了簡訊:楊在葆老師您好,冒昧打擾請諒。我是30年前得到過您親筆回信的「山東地質局物探隊吳文峰」。1984年9月2日《中國青年報 星期刊》您我的通信後,引起較大反響。現在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報社工作。今天到北京公幹。想明天上午去拜訪您老人家一下,不知可否?期待您的回覆。謝謝!山東吳文峰。

     第二天上午,處理完手頭的事情,我從所住的蓮花池乘地鐵轉到西直門。出站後,又給楊在葆老師發去了簡訊,告知「我在西直門下地鐵,怎麼才能見到您?」隨後就一邊打聽一邊朝著他家的方向走去。天寒風冷,我的心裡卻熱乎得很。果然,看到了高高的樓上他所在小區的名字,剛走進去,就接到了楊在葆老師夫人陳麗明女士的電話,說他在醫院補牙,得再過一個小時回去。我說不急,心想30年都等了,今天無論如何也得見著。隨後,我到物業打聽到具體的樓號,又和樓下分發快遞的小夥子聊天,得到了他所住的樓層,徑直到了他的家門前。

     12點剛過,戴著禮帽、掛著口罩的的楊在葆老師回來了。近80歲的人,腰杆筆挺、聲音洪亮,硬漢的形象一如當年。一見面他就說:「牙突然掉了,沒想到補牙用了那麼長時間。」

      打開門進去,原來這裡是他的工作室,一張大書案,上面鋪滿紙張,牆上掛著他的書法作品。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直奔主題:就想見一面,說幾句話,感謝30年前的鼓勵,10分鐘足矣!並隨手遞上了當年中國青年報的複印件和名片,楊在葆老師眼睛一亮,端詳了幾秒鐘,說:「我拍《年青的一代》時,29歲,1964年。那時,搞地質的都很辛苦,我不知道現在地質隊員的待遇怎樣?我感覺,對這方面的宣傳不夠,應該宣傳當年你們搞地質的那種精神,傳播正能量。而現在一些人,好逸惡勞,光講享受,不願為國家做貢獻。」

     楊在葆老師邊說邊打開電熱壺,吸水,燒水的功夫又說:「上次我到地質大學去,他們讓我題字,我覺得地質隊員啊,有水晶的品格,有鋼鐵的意志,有金子的心。他們很純潔,像水晶一樣不帶有任何的雜念,不帶有個人的功利,就是為祖國,為一窮二白的中國去找礦。鋼鐵的意志,說的是在野外各種情況都會碰到,有什候還挺危險,五十年代初還有土匪,豺狼虎豹都有,吃得住得也不行,但他們不畏難。金子的心最是難能可貴的。

      問起當年電影的拍攝地,楊在葆老師一邊沏茶一邊說,就在北京郊區,一個叫十渡的地方。我隨手遞上採訪本,請他題字留言,他接過去,說,那我得寫幾句,給你,也給我的地質隊員朋友們。說著,他筆走龍蛇寫道:文峰同志,三十年之後的今天在北京相會非常高興,中國地質隊員的高貴品德,忠於祖國的精神,永遠值得學習歌頌。在此向我的地質隊員朋友們致敬!您們的朋友楊在葆。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於北京。

      寫了一頁後,楊在葆老師說,我給你提個建議,現在我們國家就需要一種正能量,我建議找個機會,把新老地質隊員的奉獻精神多多宣傳一下。我馬上插話道:現在國土資源部正在開展「尋訪最美地質隊員」活動,要在全國產生100名最美地質隊員,並把他們的事跡廣為宣傳。楊老師說:就應該這樣。以前我說過,在我們國家處於比較貧困的時候,需要的東西很多,稀有金屬也好,各種礦產也好,有好些東西靠進口。年輕人看了《年青的一代》這部電影,不計個人得失,紛紛去報效祖國,我感覺這是一個很核心的東西。我早就覺得,要把這些東西重提。以前就有人說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轉,洗不完的髒衣裳。還有遠看像是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勘探的。他們遠離家鄉親人,卻去為國盡忠。今天就要弘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弘揚不計個人的待遇、不計個人報酬,無私的奉獻的精神。讓青年人都來學習,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說著說著,楊在葆老師又往後翻了一頁,寫道:「水晶的品格,鋼鐵的意志,金子的心。為中國地質隊員題照。您的朋友楊在葆。

                     本文作者與楊在葆先生合影

      合上採訪本,楊在葆又說:近年來,金錢把人們的思想都搞亂了,少幹活不幹活多拿錢,投機倒把、欺騙撒謊、弄虛作假,把好多人都毀了,甚至精神汙染到年輕的下一代。過去,五六十年代以艱苦樸素為榮,衣服上打個補丁也感覺是應該的,可現在呢?我覺得你們國土資源部的宣傳部門,應該多找一些事例寫一寫,弘揚這種精神。過去,李四光的秘書曾經跟我聯繫過,他們想拍一部《年青的一代》續集,我很支持,我覺得挺好,也可叫「新年青的一代」,通過它來影響和改變一些年輕人的觀念和追求,再次掀起像五六十年代地質隊員講奉獻精神的熱潮,轉變一些年輕人的享樂思想、一切都是外國好的想法。有些老地質隊員或許不在世了,但他們的精神永遠留存了下來,要儘快挖掘。反正,我覺得要宣傳一種正能量,地質隊員很辛苦,應該待遇好,他們去打井,補貼就該給他們。發現了各種礦,也該有個說法……

      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忙起身告辭,楊在葆老師說,以後你們搞什麼活動,我支持你,需要我參與的,也請儘管說!

      隨後他送我到大門口,在樓下的空地上請路人幫忙拍了一張合影,楊老師把右手扶在我的肩頭,風吹亂了我們的頭髮。

      顧不上吃飯,我坐上返程的高鐵,在車上我給楊在葆老師發去簡訊表示謝意:楊老師好,謝謝您!30年之後終相見,親耳聆聽教誨,感受到您對地質人的期望和熱情。得到寄語題字,我會與更多的地質人分享!多多保重!隨後又寫下幾句打油詩:想念三十年,今朝得相見。當年兩封信,中青星期刊。希望與期盼,北京牽濟南。敬愛楊老師,依然是硬漢。煮茶話地質,題字贊兒男。北京城冷寒, 西直門旁暖……那天是農曆大雪天氣,的確很冷,但我的心一直熱乎乎的。楊老師對地質和地質人的關懷和肯定,完全是一種家國情懷,這種境界,在當前浮躁的演藝界極少。

    北京一別,轉眼已經6年。2019年11月23日,84歲高齡的楊在葆老師榮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稱號,到廈門領獎。我打電話祝賀,卻沒有撥通。沒想到,竟成了永遠的遺憾。

     從網上得知,楊在葆老師喪禮於2月17上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東禮堂舉行。化悲痛草擬輓聯一副,後經江西龍回仁先生定奪,發給陳麗明老師:

     飛鴻寄山巒,傳語地質人,強者事業,多向生活尋寶藏;

      駕鶴離原野,垂功明星譜,硬漢楷模,早如紅日映銀屏。

相關焦點

  • 重磅推薦 | 著名電影演員楊在葆與地質隊員的友情故事
    日前,著名電影演員楊在葆先生因病去世,令人痛惜。
  • 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去世,搭檔劉曉慶曬劇照悼念:大哥一路走好
    2月14日,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因病去世,享年85歲,不久前,劉曉慶在微博上發文為其悼念,並配文寫道:「原野上的仇虎走了!
  • 84歲「硬漢」楊在葆近照曝光,銀幕上鐵骨男兒,女兒承父業學電影
    該節目通過對一些經典影片的回顧,展示了建國70年波瀾壯闊的光影足跡,講述了70年電影人的幕後故事。而在獻給工業企業改革者的《血,總是熱的》和聚焦知識分子命運的《人到中年》兩集中,本文主人公、84歲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都有出鏡,因此,他的近照也隨之曝光。
  • 逝者 | 「銀幕第一硬漢」楊在葆去世!
    楊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宿州市,上影演員劇團電影表演藝術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曾出演《紅日》《江水滔滔》《從奴隸到將軍》《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原野》等,多次獲得金雞、百花獎。2019年11月23日,楊在葆獲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榮譽。
  • 重溫55年前電影《年青的一代》主演達式常80歲 楊在葆85歲
    兩年後,上影廠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趙明執導,他曾導演過《鐵道遊擊隊》和《鳳凰之歌》等電影,還創作過《寂靜的山林》等一眾電影劇本,實力毋庸置疑。看過電影後,很多有志青年也想追隨肖繼業、林育生等人的腳步,投入地質事業,用自己的力量實現理想,「為祖國尋找寶藏」。
  • 重溫55年前老電影《年青的一代》,主演達式常80歲,楊在葆85歲
    兩年後,上影廠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趙明執導,他曾導演過《鐵道遊擊隊》和《鳳凰之歌》等電影,還創作過《寂靜的山林》等一眾電影劇本,實力毋庸置疑。看過電影後,很多有志青年也想追隨肖繼業、林育生等人的腳步,投入地質事業,用自己的力量實現理想,「為祖國尋找寶藏」。凌之浩在1976年重拍了這部電影,但兩個版本各有千秋。今天紅秀為大家介紹的是1965年的黑白電影——《年青的一代》。
  • 重溫55年前老電影《年青的一代》,如今主演達式常80歲,楊在葆85歲
    兩年後,上影廠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趙明執導,他曾導演過《鐵道遊擊隊》和《鳳凰之歌》等電影,還創作過《寂靜的山林》等一眾電影劇本,實力毋庸置疑。看過電影後,很多有志青年也想追隨肖繼業、林育生等人的腳步,投入地質事業,用自己的力量實現理想,「為祖國尋找寶藏」。凌之浩在1976年重拍了這部電影,但兩個版本各有千秋。今天紅秀為大家介紹的是1965年的黑白電影——《年青的一代》。
  • 55年前老電影《年青的一代》演員近況,如今達式常80歲
    原創 紅秀說娛 老電影的那些事1963年,話劇《年青的一代》登上舞臺,引起了強烈反響,前往劇院欣賞的觀眾有近兩萬人之多。兩年後,上影廠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同名電影。,這是《年青的一代》中的插曲《勘探隊員之歌》。歡快的旋律,激勵人心的歌詞,非常具有感染力。2004年,這首歌曲被選為中國地質大學的校歌。除了有優秀的創作團隊和令人記憶猶新的歌曲外,達式常、楊在葆、朱曼芳等年輕演員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讓全片充滿了青春與活力。溫錫瑩、沙莉、趙抒音等一眾老一輩演員更是傾情加盟,扮演的角色都是那麼的質樸而真實。
  •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去世,享年85歲,曾被譽為中國銀幕第一硬漢
    2月14日,據媒體報導,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於2月13日在京離世,享年85歲。
  • 「人民的兒子」楊在葆:歸去來兮不離不棄!——謹以此文,追思永遠的楊在葆老師
    「我是人民的兒子——楊在葆」,靈堂門口上方這幅輓聯,是大家對楊老發自肺腑的表達。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電影局、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電影家協會等社會各界部門組織及領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59屆全體師生,上影演員劇團同仁秦怡、牛犇、向梅、達式常、徐才根、張雲立、朱曼芳、嚴永瑄、佟瑞欣等敬送花圈。
  • "硬漢"楊在葆:因演技太高,蒙冤入獄,為給前嶽母養老,曾拒後妻表白
    今年85歲的楊在葆雖然已經多年沒有出現在銀幕上,但他曾經塑造的一個個經典電影形象仍讓人難以忘懷,《從奴隸到將軍》、《代理市長》、《血,總是熱的》這幾部拍攝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電影曾熱映一時,也令楊在葆一舉成名。
  • 別了,銀幕硬漢楊在葆!
    )春節假期期間,老一輩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在北京去世的消息傳到上海,電影界和影迷們為之扼腕。「當個硬漢」「精忠報國」,也都是母親對楊在葆的期許。「雄鷹」歸去來,情系「初心地」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是楊在葆「電影夢」開始的地方。早年他在上海求學,工作後加入上海青年話劇團,隨後又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從上影退休後,他主要生活在北京,平時熱衷書畫創作和公益活動,但也一直情系上海的電影藝術事業。
  • 「中國銀幕第一硬漢」楊在葆病逝,曾出演《紅日》《血,總是熱的》
    早上傳來不幸消息,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從奴隸到將軍》《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原野》等影片的主演楊在葆2月13日在北京協和醫院因為心衰不幸去世,享年86
  • 85歲電影人楊在葆離世,兒子尿毒症纏身,他卻一生不為錢演戲
    在這樣一個幸福的節日裡,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卻因病離世,享年85歲。楊在葆是我國第一代電影人,他身材魁梧高大,早年以「銀幕硬漢」的形象霸屏,是一代人心中的偶像。由他主演的《紅日》《年青的一代》《大刀記》《血,總是熱的》《原野》等都非常經典,還多次獲得金雞獎、百花獎等,是一個很有記憶點的演員。
  • 楊在葆先生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
    陳麗明泣告2021年2月14日於北京(2021年)2月17日上午10時,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王曉棠、許還山、陶玉玲、謝芳、李光羲等楊在葆生前好友,以及數百名各行各業的朋友親人前來送這位銀幕硬漢最後一程。
  • 【因為有你】你不了解的「無名英雄」——地質隊員
    他們有一個樸實而響亮的名字——地質隊員。一一《因為有你》是福建電視臺綜合頻道創作拍攝的系列公益宣傳片,主人公都是擁有平凡背景但始終堅持夢想,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角色中不斷積聚正能量的人物。這一次,我們把鏡頭對準了福建省地礦局的幾位地質隊員,並跟隨他們來到建甌獎坑銀金礦,親身體驗並記錄了地質隊員的艱苦工作。
  • 「老地質人口述歷史」系列紀實片之《基礎地質的尖兵》在佛山圓滿...
    11月9日至11月12日,省地質局「老地質人口述歷史」系列紀實片攝製組前往佛山,圓滿完成《地質人的故事——基礎地質的尖兵》的拍攝工作。拍攝期間,佛山地質局領導和幹部職工積極配合,主動安排,保障拍攝工作順利完成。
  • 楊在葆演技太高蒙冤入獄,妻子重病死亡,年近半百終遇良人
    提起楊在葆可能並不是很多人知道,他是一個演員,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非常的火,你可能不知道,但是的父母應該有看過他拍的電影。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在演藝圈佔有了一席之地,讓很多觀眾都認識了他。
  • 硬漢楊在葆:36歲入獄,47歲喪妻,晚年兒子患尿毒症,今怎樣
    年出生安徽省,楊在葆的家裡非常貧苦。小小年紀的他,就要懂得賺錢養家,但楊在葆在班裡成績優異,老師也很看重他。楊在葆從小內心就有一個演員夢,但家裡沒錢資助他完成夢想。不管日子再艱辛,他都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員,努力的人總是幸運的。楊在葆的求學之路一帆風順,他成功考入了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 知名演員楊在葆去世,上個月最後露面身形暴瘦,仍熱情寫福字贈人!
    據《上觀新聞》報導稱,知名演員、老藝術家楊在葆於2月13日去世,享年85歲。楊在葆是我國第一代影視劇演員,先後出演《紅日》《江水滔滔》《從奴隸到將軍》等影視劇,至2019年榮獲金雞獎「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獎項,是一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