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白礁村保生大帝祖宮,因建築精美被稱為「閩南故宮」

2020-12-21 浣花山房

龍池巖下,一路之隔的就是白礁村,這裡是海峽兩岸有著廣泛信眾的慈濟閩臺保生大帝祖廟的所在地。從這個巍峨的村子門樓下進去,沿著村道行駛幾分鐘,與王氏祖祠一巷之隔,一片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廟宇就出現在眼前。

白礁慈濟祖宮,供奉保生大帝,即北宋著名的民間醫生吳夲(音tāo )。吳夲(979~1036),出身於福建龍海市白礁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吳夲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治病不分貴賤,不取報酬。宋明道二年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吳夲義診施藥而得以存活者難以計數。民間還流傳吳夲治癒宋仁宗母后的乳癌,被封為「妙道真人」而揚名四海的事跡。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吳夲在文圃山採藥不幸墜崖而死,時年58歲。為彰示吳夲的德行,自宋代以來,歷朝皇帝先後予以追賜封號之殊榮,其中尤以北宋仁宗追封的「妙道真人」和明成祖追封的「保生大帝」最為著名,吳夲亦因此被民間稱為「吳真人」、或「大道公」,成為備受後人敬仰的醫神和鄉土保護神。

文圃山麓有兩座慈濟宮,一個位於廈門海滄的青礁,一個位於龍海角美的白礁,雖分屬於不同城市,但其實僅隔兩公裡。白礁慈濟宮稱西宮,是吳真人出生地;青礁慈濟宮為東宮,相傳是吳真人煉丹的地方。白礁慈濟祖宮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是世界第一慈濟祖宮,保生大帝的最早古廟。1982年被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末清初,白礁300多人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部分忠貞軍特地從"白礁慈濟祖官"迎請保生大帝神像,作為保護神隨軍東渡,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在臺灣臺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因此對吳真人的信仰也隨之廣泛傳入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目前,海峽兩岸和東南亞等地有一千多座慈濟宮廟,大都從白礁慈濟祖宮分靈而出。如今,海內外朝聖的信徒和遊客絡繹不絕,成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白礁慈濟祖宮建築雄偉壯觀,它踞白礁村內的小山麓,佔地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915平方米。整座建築金碧輝煌,依山遞高,層樓迭展,雄偉壯觀。建築布局奇特,造型雄偉。在垂簷復宇、翼角翠飛之間名人題詞和歷史故事、山水禽獸花木為題材的石刻、木雕、壁畫、剪粘等藝術作品星羅棋布,均屬上乘佳作,形成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藝術寶庫,被譽為「閩南故宮」,是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的見證。

祖宮中軸線上自西南而東北依次為前殿,天井、月臺,正殿,後殿。天井兩側為雙層鍾、鼓樓。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單簷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門式,一層面闊十一間,進深三間。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層用木柱,下層用花崗巖石柱支承,梁架抬梁式,門廊豎6根青褐色花崗石雕蟠龍石柱,正中門兩側有紫銅色石獅1對。為三進皇宮式殿宇,依山遞築,兩側配殿,就塵而列。前殿為五門二層富樓,正門上懸慈濟祖宮橫匾,正中大門一對雌雄石獅相互對望,它們是建宮時就有的,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正面石壁上石刻浮雕惟妙惟肖,異常精美。

走進白礁慈濟祖宮,這裡的亭臺、石雕、器皿無不瀰漫著濃濃的古韻,仿佛置身於古建築藝術的殿堂。整座慈濟祖宮的建築結構集宋以來歷代建築風格藝術之大成,因其是朝廷皇帝敕封建造,故能從宋至今就和皇宮一樣留有五個門,而且在正殿上,也是有四根和皇宮一樣雕刻著蟠龍石柱子,其中三根落地龍,一根沖天龍,獨有的建築風格,素來就有「閩南故宮」的美譽。為我國研究歷史古建築結構、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

獻臺前置威猛雄駿的國母獅,系明朝朱棣文皇后為感神恩所賜,獅的右前肢舉屋一方印,印上陽刻冠服飾服款「亞」字紋飾符號,據文物專家鑑定,這些雕刻均出於南宋紹興年間民間巧匠之手,顯示宋代匠工高超的工藝美術水平。天井中的龍泉井,水質甘淳,久旱不涸,前殿門廊六根蟠龍石柱,是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時臺灣同胞獻置。正殿門廊四根朝天蟠龍石柱系宋代建宮遺留下來之建築物。

與宏偉的建築和精美的雕飾一樣吸引眼球的是祖宮內琳琅滿目的各式牌匾,前殿,正殿,後殿、樓梯、迴廊……凡是有可能的地方都掛滿了海內外信眾團體敬贈的金字匾額,均做工考究,筆力遒勁,諸體具備,堪稱牌匾精品展覽。這些牌匾與牆上的壁畫、梁柱間的雕飾渾然一體,為祖宮更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更是海內外華人同根同源的極佳證明。

慈濟祖宮門外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廣場另一端,一座戲臺與祖宮遙相對應。千年歲月悠悠過,卻看天邊晚霞多。

相關焦點

  • 白礁慈濟祖宮:千年不忘「白礁香」
    海峽兩岸民眾稱保生大帝為「大道公」「吳真人」等。白礁慈濟宮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第一批涉臺文物。 在那春暖花開的日子裡 白礁慈濟祖宮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素有「南方故宮」之稱 ,是世界第一慈濟祖宮,
  • 有拜有保庇|關於閩南信俗文化的起源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推出全新專題#有拜有保庇#系列推文。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推文,打破「信俗文化」就是「迷信」的偏見,深入探究信俗對於閩南人生活的意義。福建閩南地區在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作用下,自古便是信俗文化的活躍地區。
  •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在網絡盛大開幕
    臺中元保宮主委賴信雄率領各位董監事身著長袍,以古禮遙祭保生大帝。「很榮幸代表元保宮透過網絡參與本屆保生慈濟文化節開幕式,恭祝兩岸民眾永葆安康,吉祥如意!」賴信雄說。  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瑞青宮理事長林合安表示,將組織發動研究會會員和海內外信眾踴躍投稿,參與徵集大賽,以此弘揚保生慈濟文化,凝聚共同抗「疫」的精神力量。
  • 廈門4月份登高踏青的好去處,海滄青礁慈濟祖宮,閩臺慈濟第一宮
    青礁慈濟祖宮始建於南宋,內奉北宋著名的民間醫生吳夲,是廈門重要的歷史文化古蹟,其信徒遍及東南亞和閩臺地區,因此也被譽為「閩臺慈濟第一宮」。在景區的大門,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碑坊,兩邊寫著「慈濟東宮、聖山福地」。過碑坊後正前方是一條長長的石階直達山頂,山頂有高近20米的保生大帝立像。青礁慈濟宮內保存大量珍貴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品,體現了閩南匠師精湛的工藝水平。
  • 保生大帝與媽祖的民間故事.附今年保生大帝出遊直播全程視頻...
    今年臚溪上厝保生大帝出遊現場直播正文保生大帝和媽祖的CP組合,鄭少秋《戲說乾隆》這樣說你知道媽祖與保生大帝組過CP?那歷史上,媽祖與保生大帝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呢?一起往下看。走進歷史,媽祖的故事歷代都神奇。她保護遠航船隊,抗擊倭寇侵擾,被歷代皇帝加封為護國佑民的海神天妃、天后。走進民俗,媽祖的神話更風光,她是閩南的鄉土保護神,生育保護神,也是充滿慈愛的姐姐,母親。而媽祖與另一位男性神明之間的奇特故事,則是古代民間愛情觀念的真實寫照。
  • 網絡連心頌慈濟 兩岸四海同戰「疫」 |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在網絡直播開幕
    據了解,本屆慈濟文化節以「弘揚保生慈濟,全民同心戰『疫』」為主題,在海滄主會場和臺灣時際創意傳媒負責的分會場共同舉辦。「為響應防疫要求,弘揚保生慈濟精神,防止大規模人員流動和聚集,本屆慈濟文化節主辦方決定以網絡直播的形式舉行開幕式。」
  • 穿牆透壁剖視閩南古建築的風格:神靈的殿堂
    飛天樂伎在梵文中稱為「迦陵頻迦」,即所謂妙音鳥;以妙音鳥來侍奉大佛,仿佛殿中隨時洋溢著莊嚴美妙的樂音,充滿佛教故事的意象。大殿前東西兩側各有石塔一座,年代較中軸線的殿堂來得早,像一對雙胞胎,遠看相同,近看不但位置有異,高度及細節也不一樣。雙塔原為木結構,至宋代才易為石構。
  • 漳州:風雨凌煙「番仔樓」見證家族的海上絲綢史
    位於漳州臺商區的曾氏「番仔樓」。 (張志堅 攝)一座「番仔樓」,見證了一個家族的海上絲綢史。在閩南僑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種集傳統紅磚白牆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特色於一體的洋樓,被稱為「番仔樓」。閩南多山少平地,清末至民國國弱民窮,這些「番仔樓」是一些閩南人為生活所迫漂洋過海前往南洋謀生,發達後回鄉所建。其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因設計師想法各異,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工藝價值高,是閩南僑鄉的一顆顆建築瑰寶。
  • 道教四大醫藥之神,人人醫術超群,保生大帝的名字很多人不會讀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 道教人物:媽祖、碧霞元君、臨水夫人、保生大帝、開漳聖王
    因林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至「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
  • 最美的屋簷,在家的方向|裕昌樓|曾振源|趙家堡|歷史建築|土樓|閩南
    乾隆帝特賜其白銀一萬三千三百兩,在其故裡建造了全漳州唯一的榜眼府第。榜眼府佔地十多畝,建成至今已二百多年,主體建築仍保存完好。從其規模建制、雕梁畫棟、匾額楹聯上,可見當年黃國梁顯赫尊崇的地位。奎璧齊輝樓整體保存完好,橫梁木雕、柱礎石雕均栩栩如生、精美絕侖,具有較好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該樓於1983年4月被列為長泰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彬彬漳浦深土鎮錦江樓潘潘 攝錦江樓為內高外低三圈內通廊式圓形土樓,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 大儒朱子的漳州印記
    位於漳州市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文圃山上。朱熹任同安主薄時,曾登臨遊覽,四方學子紛紛前來求教。巖上有石刻20餘處,其中存有朱熹題刻「寒竹風松」。民國翁國梁《漳州史跡》載:「府治大堂之壁上,有『忠、孝、廉、節』四字,傳為朱子所書,字方丈餘,今壁已圮,該四字移拓於府學內明倫堂壁上。」民國期間,此處為閩南護法區中心,1919 年闢為漳州公園,1926 年稱中山公園。衙署佔地約 1200 平方米,坐北向南,經多次重修,現改成二層樓,但基礎依舊。現府衙舊址南側僅存殘牆,東西相向,厚 1.2 米。
  • 《神醫大道公前傳》開機 保生大帝變「偶像版」
    大道公扮演者韓棟在《步步驚心》裡的扮相   閩南網6月1日訊 昨日,由廈門衛視定製的大型古裝神話劇《神醫大道公前傳》在海滄青礁慈濟宮舉行開機儀式。  大道公也稱「保生大帝」,其故事在海峽兩岸流傳已久,是兩岸民眾共同信仰的醫神。
  • 閩南民居建築——山牆的形狀與紋飾
    閩南民居建築中,磚石混砌和牆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築史上有其獨特之處。山牆是牆身的一部分,是指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牆。古建築設計營造一般都有山牆,它的作用主要是與鄰居的住宅隔開和防火。傳統民居中,兩坡出水的屋簷在南北牆,而東西二牆的立面看起來像兩個小山尖,故稱為「山牆」。山牆,砌築於建築兩端的牆體,以支撐建築上部的屋山,山牆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堅固的牆體、而上部大多數為三角形,這樣的山牆大多是在硬山和懸山建築中。在歇山建築中,山牆一般是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