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拜有保庇|關於閩南信俗文化的起源

2021-02-23 青年Z造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推出全新專題#有拜有保庇#系列推文。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推文,打破「信俗文化」就是「迷信」的偏見,深入探究信俗對於閩南人生活的意義。

福建閩南地區在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作用下,自古便是信俗文化的活躍地區。

在閩南的風俗中,尤其迷信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間凡事大都要求神拜佛,崇拜的靈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達210種。

從天庭陽界到陰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組成一個與民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信仰體系,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博取功名,到消災解厄,都蒙上一層濃厚的神明保護色。

外地人往往對閩南人的信仰不甚理解,要理解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閩南的歷史發展狀況、人口與地理的因素。其次是這些所謂的神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得到閩南人的敬拜?說完這些,謎團便也就解開了。

今天的閩南地區,可以說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雖然在經濟總量和經濟質量上與全國三大經濟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全國經濟版圖中還是佔據重要一席。

 

閩南區域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原本居住在此的是古百越族,由許多個各據一方的部落組合而成。生活在山區丘陵地帶,刀耕火種的,被稱為「山畲」,生活在江海之濱、以捕魚為生的,被稱為「疍民」。

西晉末年,中原大亂,有陳、林、黃、鄭、詹、丘、何、胡等八姓從中原逃亡搬遷到閩南,在晉江流域定居下來。他們所帶來的中原文化開始與山畲水疍的原住民文化相互交融,從而開始了閩南文化的孕育。

可是在唐以前,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相對於中原地區的重要性,可以說是荒蠻之地。這與福建特有的地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遠離中原文化核心區,中央政府對該地區的控制力相對比較弱;

二:福建地區以丘陵為主,山多地少,不利於古代農耕文明的集中開發與利用;

三:人口基數小。

閩南文化的形成,大約在五代末至北宋初這一時期。期間中原經歷了兩次大移民,即唐初(公元669年)陳元光開漳和唐末(公元885年)王審知入閩。

陳元光和其父母陳政、祖母魏太夫人入漳,再傳到他的兒子、孫子、重孫,共六代人150年的時間,方才在漳州地區立穩腳跟。

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帶幾萬河南光州固始縣的兵民入閩,首先佔據了漳、泉二地。

過了四年多,打下福州,佔據全福建,王審知因此被稱為「開閩王」。

王審邽父子統治閩南數十年,後來又由他們的部下劉從效、陳洪進相繼統治了數十年。

在這近百年間,閩南避開了兵禍,發展了農業生產和海上貿易,經濟獲得巨大的發展,人口達到15萬戶。

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住民與中原來的民眾逐漸相互融合,形成了閩南民系,而閩南文化也隨之逐漸形成。

而文化形成的標誌,一般來說有三方面:獨特的語言、獨特的風俗和共同的信仰。

而閩南人創造並共同崇奉的獨特信仰如媽祖、保生大帝等,也多是在北宋初年產生。

在中華文明史上,大多數的遷徙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發生的。一般來說,古代的遷徙是由戰亂、天災和瘟疫等引起的。

中國人根基內心的故土觀念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名族都更為強烈,沒有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遠離故土,到一個完全陌生,甚至處處危機的地方生存與發展。

△ 位於漳州漳浦縣的南碇島,記錄著閩南百萬年來的歷史碰撞與交疊。攝影 / 馮木

在古代,這些因種種原因遷徙而來的閩南人,首先面對的核心問題就是生存。主要問題有:

一、在唐之前,閩南很大一部分地區有嚴重的「瘴氣」,嚴重威脅到本來就已人口稀少的閩南聚居群體;

二、颱風等其他自然災害的威脅;

三、各個群體及族群間為了爭奪有利的生存空間而產生的武裝鬥爭等。

除此之外,遷徙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浩劫,使得即使已經安頓下來的閩南人,或多或少都有劫後餘生的恐懼感。

此前的恐懼感與當下的茫然和未知,使得閩南人必須從內心世界裡找到一個可以慰藉的神靈。

雖然佛教也隨著遷徙被帶到閩南並發揚光大,這也是今天閩南各地廟宇林立的一個主要原因。

△閩南人與神同居的樸素理念,在兩種看似混搭的建築面前得到了極好闡釋。圖/趙建軍

但佛教所宣揚的是「慈悲」,當遇到很多困難沒辦法解決的時候,佛教只能給予人類心靈世界的「無畏施」。從精神上告訴你:不用怕。

在這種情況下,單一的佛教信仰已經不能滿足閩南人的精神需求了,他們更希望,有個人能夠及時站出來,並處理好他們的後顧之憂。

而這些能幫他們化險為夷的人物形象就這樣逐步被人們所崇拜,並最終以神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供人朝拜與敬仰。

因為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因素,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為了生存,閩南人將目光投向了海洋,無論是出海捕魚還是遠洋貿易,閩南人的每一次出海,都要面對詭異莫測的大海。

舊時的航行,除了依靠人力,就是自然風,可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閩南,卻是颱風多發區。

△九日山上的祈風石刻,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 圖/鴻雪因緣

每一次的航海,閩南人都是賭上生命的,當湄洲島的林默娘被化身為海上保護神——媽祖之後,就迅速受到閩南人的膜拜與敬仰。

當時,瘴氣嚴重影響了閩南人的生命,加上當時閩南地區的醫療水平遠不及中原地區,以及遷徙過程中醫學文化的流失,使得閩南人的生命陷入無助的境地。

為了能夠躲過未知的浩劫,閩南人渴求有個「專業的保護神」來保護他們,龍海市角美鎮的吳皋,醫術水平高,懸壺濟世,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以「保生大帝」的形象被確立起來。

明嘉靖年間,由於倭寇入侵,朝廷頒布禁海令,整個閩南地區,民生凋敝。

而到清康熙年間,由於臺灣鄭經、鄭成功父子問題,朝廷不只是禁海,而是遷海,很多沿海百姓被迫遷離到海岸線10多公裡的地方居住,這使得原本就緊張的生存空間更加緊張。

朝廷更是給予嚴重的歧視政策,具體體現在科舉制度上,也就是儘量不錄取沿海的生員。閩南人強烈要求有個正義的化身可以幫他們化解,關羽作為一個英雄與狹義的正面形象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每年六月,東山關帝廟都會舉辦關帝文化節,盛況空前

有一點不容否定的是,無論是關羽的忠義文化,還是保生大帝的懸壺濟世文化,還是媽祖的海上保護神文化……都是由於不同歷史時期統治階層的利益需要加以擴散傳播。

在一個已經有了民間信仰的基礎之上,這種官方的傳播無疑給予各種特色信仰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些信俗,在閩南人一旦遇到危機或是挫折的時候,給予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閩南人相信,只要自救,神就會救。

 / 散播到世界各地的閩南信俗 / 

唐宋後,大量移民湧入,閩南原本可憐的土地已經難以養活更多人口。為了生存,閩南人只得以海為田,另一方面「閩在海中」,閩南人徵戰海洋具備天然的優勢。

△ 宋元時期的閩南人就已經開始參與全球貿易。繪/Paprika

唐朝時,閩南人已開始移居東南亞,隨著宋元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移民數量不斷增加。明末清初更是閩南人移民海外的高潮期。

海外貿易和移民環境險惡,宗鄉觀念使閩南人能夠相互扶持、共度險境,因而各種各樣的宗親會、同鄉會、同業會紛紛成立,成為人們懷舊敘舊的地方,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華僑社區。

△1900年,馬來西亞檳城坎貝爾街,一排排中文商店牌匾尤為醒目。圖/視覺中國

就這樣,故鄉的宗教信仰,也隨著閩南人的足跡,播撒到世界各地,尤其是閩南人聚居較為集中的臺灣、東南亞等地。

△現藏於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清代《媽祖神跡圖》彩繪 。供圖/許路

海外華人既有拜共通的信仰,以關帝文化為例,在臺灣就有600座頗具規模的關帝廟以漳州東山島的關帝廟為祖廟。

以漳州龍海慈濟祖宮為祖廟的慈濟宮在全世界有將近700座,而以湄洲島媽祖廟為祖廟的廟宇更是不計其數。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聖誕日,海峽兩岸保生大帝廟隆重慶典,萬民共祭。從三月十一至十七,閩臺各地分靈寺廟必來白礁慈濟宮謁祖進香 圖/泉州影像

但在不同的方言群中還有各自的小信仰。南安人有供奉廣澤尊王的習俗,而安溪會館內則會供奉著來自故鄉的清水祖師,香火興盛,不亞於故鄉。

 

由此可見,閩南的各種信仰文化對全球華人世界的影響之深可見一斑,也正是因為這種傳承,直到今天,閩南人依舊是全球華人體系中最有信仰的一個分支。

△檳城龍山堂邱公司,是馬來西亞華人姓氏宗祠組織中最突出的一個。圖/視覺中國

因為有信仰,行事就會有規則,閩南人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他們相信因果報應,更相信平安是福,平安就是賺錢最樸素的價值觀。

△消失多年的民俗禮儀、祭典儀式等,隨著民間實力的提高逐漸恢復,且聲勢日益浩大。圖/陳世哲

今天,當你無論走在閩南地區的任何一個鄉鎮街道,你總可以遇見林立的寺廟和虔誠跪拜著的百姓。

閩南人經歷過太多的浩劫,對人性與財富有更深刻的理解,因為有了所謂的「迷信」,才有了閩南人勇往直前的動力。

以上就是本期關於『閩南信俗文化的起源』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喜歡。接下來我們也會陸續推出更多關於閩南信俗的內容,如中國獨特的多神信仰文化,以及介紹漳州人聞名遐邇的「神明」等,敬請期待。

圖片來源:網絡 

部分引用:《閩南文化百問》、《閩南人到底有多愛拼》、《敬拜心中的神靈——探究閩南人的成功與信仰的關係》

圖文整編:Summer

相關焦點

  • 入圍金曲獎最佳臺語專輯 王彩樺:有拜有保庇
    王彩樺《有唱有保庇》入圍最佳臺語專輯專題:第22屆臺灣金曲獎頒獎典禮第22屆臺灣金曲獎流行音樂類入圍名單第22屆金曲獎入圍名單日前傳出外流,說入圍臺語女歌手的王彩樺,果然真的在名單之內,不過不是女歌手,而是最佳臺語專輯,王彩樺說比她個人入圍還開心,至於苦熬
  • 石獅壽昌宮原創閩南歌曲【感恩慈悲頌】 過年聽一聽,神明有保庇!
    麥浪音樂生產社演唱:傅瀅瀅&高伊櫻自古真善美,孝心在第一位玉浦壽昌宮,流傳故事千百年無論何地何時,爸母恩情大過天神明有保庇,心安心暖心團圓自古真善美,造福人間最難得保生大帝爺,濟世救人是名醫無論何地何時,一心一意為世人神明有保庇,心正心誠心慈悲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歷史:閩南方言與文化縱橫談--第一篇
    一、閩南方言的形成,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 燕翼宮開漳聖王非遺信俗文創產品亮相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博會
    、國家廣電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隆重開幕。開漳發祥地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陳元光故居燕翼宮」受邀進駐本屆文博會漳州館參展,展示開漳聖王非遺信俗文創系列產品。
  • 臺灣歌手王彩樺:希望《保庇》助我上春晚(圖)
    去年年底,她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有唱有保庇》。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主打歌《保庇》很快成為島內老少鹹宜的傳唱曲目。也許真應了臺語「保庇」(普通話:保佑)的含義,王彩樺第一次轉戰歌壇便入圍臺灣金曲獎,事業因此更上一層樓。  《國際先驅導報》:你知道「保庇舞」上了央視嗎?  王彩樺:我的朋友和微博的一些粉絲跟我講,哇,彩樺姐火了。
  • 傳承華陽媽祖珠珍娘娘信俗非物質文化
    2020年12月16日(歲次庚子年十一月初二日),華陽鄉松仔腳社理事成員詣珠珍祖廟恭請媽祖珠珍娘娘、天后聖母薪火到社頭舉行一年一度籌神謝恩活動,為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和平精神,發揚和傳承華陽珠珍娘娘信俗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
  • 慈濟文化連兩岸 文創大賽展風採 海峽兩岸(白礁)保生大帝信俗文化...
    12月3日上午,2020年海峽兩岸(白礁)保生大帝信俗文化節文創設計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漳州臺商投資區舉行
  • 港口信俗「虎爺公」◆《龍海文學》2017年第1期
    在「虎爺信俗」還未榮膺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港口村村民就以「虎爺公」為主神,「虎爺公」虎虎生威的外形與驅邪伐妖的神力,一直是村民們虔誠,尊敬,隆重,崇拜的信仰動力……和所有閩南的家庭一樣,村裡,家家戶戶都有自己供奉的主神,如觀音,土地,關公等等。但不管怎樣,村裡的「虎爺公」,依然是他們最隆重的信仰。
  • 閩南小吃丨鮮香細膩蚵仔煎
    蚵仔煎(讀做ô-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經典的漢族小吃。起源是沿海地區人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福建閩南、臺灣、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內餡香滑。蚵仔的學名叫牡蠣,瓣鰓綱,異柱目,牡蠣科,牡蠣屬,屬食用貝類。殼多為三角型,厚薄因種而異,分布於熱帶和溫帶。牡蠣的營養價值豐富,被人比喻為「深海牛奶」。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閩南有句俗諺叫「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農曆二月,韭菜的生長最為旺盛的時候,也是蚵仔最為肥碩的季節。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
    東南網記者 李奇 攝送王船 夏海濱 攝  本次活動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指導,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廈門市人民政府主辦,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國民主同盟廈門市委員會、同安區政府承辦。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張道宏,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廈門市副市長林建,廈門市政協副主席陳昌生等出席開幕式。
  • 有拜有保庇!跟著大甲媽祖繞境中臺灣!
    媽祖是護佑東南沿海居民的一位女神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湄洲娘媽等「繞境」則是道教不少教派定期舉行的儀式在閩南地區,每年城隍和媽祖都需要在屬地繞境從去往大甲的區間車開始不斷看到帶著令旗的信眾鎮瀾宮門前從中午開始就人潮不斷好不容易擠進去還遇到許多官員過來上香到處都是跟著人潮的攤販,創意滿滿也許這就是媽祖娘娘的保庇吧
  • 大型系列電視片《媽祖信俗在傳承》在莆田湄洲島開機
    2020年10月31日上午,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與京視網手機臺聯合拍攝的大型系列電視片《媽祖信俗在傳承》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舉行隆重開機儀 式 。他期待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通過與京視網手機臺進行高水平的合作,攜手攝製的《媽祖信俗在傳承》大型系列電視片,能夠全面地展現、深刻地反映世界萬個媽祖文化機構、3億媽祖敬仰者在「媽祖信俗」的傳承和傳播上的成就與風採,通過電視片繪就出一幅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媽祖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歷史畫卷,譜寫出一曲曲和諧盛世、萬邦共朝的媽祖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大愛讚歌,獻禮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獻禮偉大的祖國,獻禮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
    南安坑口宮田都元帥信俗內容豐富,主要有:坑口宮科儀及傳統戲劇儀俗(包括: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的朝拜戲神相公爺儀式、傀儡戲、梨園戲、高甲戲等儀俗)。  泉州市級:九日山祈風儀典  九日山祈風儀典源於九日山海神崇拜,是「海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2017年10月30日 14:39   來源:東南早報
  • 廈門將新建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初步選址在…
    ,廈門將建設一個以後,傳習閩南文化學習傳統民俗技藝又有一個好去處啦~《廈視新聞》廈門是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推動閩南文化保護和傳承廈門將打造一個閩南文化集中展示中心結合「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戰略「閩南文化集中展示中心」項目
  • 閩南大戲院: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
    主辦方供圖在「劇院與城市」主題文化交流論壇中,三位嘉賓從各自領域出發,以多維視角深入探討劇院對城市和大眾的意義,一個個鮮明的觀點與思想的火花交織碰撞,精彩的發言令在場所有人都獲益匪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舒華稱讚閩南大戲院的出現讓廈門的高雅音樂生活變為可能。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福建泉州召開
    中新社泉州12月22日電 (孫虹 吳冠標)「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就「王爺信仰與海上絲綢之路」「王爺信仰與閩臺地方文化」「王爺信仰與東南亞華人社會」「與王爺信俗相關的文獻研究、田野報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俗』」「民間信仰與當代城鄉社會變遷」等七大主題探討發言。據了解,本次學術研討會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第四屆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的年度專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