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推出全新專題#有拜有保庇#系列推文。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推文,打破「信俗文化」就是「迷信」的偏見,深入探究信俗對於閩南人生活的意義。
福建閩南地區在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作用下,自古便是信俗文化的活躍地區。
在閩南的風俗中,尤其迷信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間凡事大都要求神拜佛,崇拜的靈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達210種。
從天庭陽界到陰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組成一個與民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信仰體系,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博取功名,到消災解厄,都蒙上一層濃厚的神明保護色。
外地人往往對閩南人的信仰不甚理解,要理解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閩南的歷史發展狀況、人口與地理的因素。其次是這些所謂的神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得到閩南人的敬拜?說完這些,謎團便也就解開了。
今天的閩南地區,可以說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雖然在經濟總量和經濟質量上與全國三大經濟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全國經濟版圖中還是佔據重要一席。
閩南區域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原本居住在此的是古百越族,由許多個各據一方的部落組合而成。生活在山區丘陵地帶,刀耕火種的,被稱為「山畲」,生活在江海之濱、以捕魚為生的,被稱為「疍民」。
西晉末年,中原大亂,有陳、林、黃、鄭、詹、丘、何、胡等八姓從中原逃亡搬遷到閩南,在晉江流域定居下來。他們所帶來的中原文化開始與山畲水疍的原住民文化相互交融,從而開始了閩南文化的孕育。
可是在唐以前,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相對於中原地區的重要性,可以說是荒蠻之地。這與福建特有的地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遠離中原文化核心區,中央政府對該地區的控制力相對比較弱;
二:福建地區以丘陵為主,山多地少,不利於古代農耕文明的集中開發與利用;
三:人口基數小。
閩南文化的形成,大約在五代末至北宋初這一時期。期間中原經歷了兩次大移民,即唐初(公元669年)陳元光開漳和唐末(公元885年)王審知入閩。
陳元光和其父母陳政、祖母魏太夫人入漳,再傳到他的兒子、孫子、重孫,共六代人150年的時間,方才在漳州地區立穩腳跟。
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帶幾萬河南光州固始縣的兵民入閩,首先佔據了漳、泉二地。
過了四年多,打下福州,佔據全福建,王審知因此被稱為「開閩王」。
王審邽父子統治閩南數十年,後來又由他們的部下劉從效、陳洪進相繼統治了數十年。
在這近百年間,閩南避開了兵禍,發展了農業生產和海上貿易,經濟獲得巨大的發展,人口達到15萬戶。
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住民與中原來的民眾逐漸相互融合,形成了閩南民系,而閩南文化也隨之逐漸形成。
而文化形成的標誌,一般來說有三方面:獨特的語言、獨特的風俗和共同的信仰。
而閩南人創造並共同崇奉的獨特信仰如媽祖、保生大帝等,也多是在北宋初年產生。
在中華文明史上,大多數的遷徙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發生的。一般來說,古代的遷徙是由戰亂、天災和瘟疫等引起的。
中國人根基內心的故土觀念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名族都更為強烈,沒有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遠離故土,到一個完全陌生,甚至處處危機的地方生存與發展。
△ 位於漳州漳浦縣的南碇島,記錄著閩南百萬年來的歷史碰撞與交疊。攝影 / 馮木
在古代,這些因種種原因遷徙而來的閩南人,首先面對的核心問題就是生存。主要問題有:
一、在唐之前,閩南很大一部分地區有嚴重的「瘴氣」,嚴重威脅到本來就已人口稀少的閩南聚居群體;
二、颱風等其他自然災害的威脅;
三、各個群體及族群間為了爭奪有利的生存空間而產生的武裝鬥爭等。
除此之外,遷徙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浩劫,使得即使已經安頓下來的閩南人,或多或少都有劫後餘生的恐懼感。
此前的恐懼感與當下的茫然和未知,使得閩南人必須從內心世界裡找到一個可以慰藉的神靈。
雖然佛教也隨著遷徙被帶到閩南並發揚光大,這也是今天閩南各地廟宇林立的一個主要原因。
△閩南人與神同居的樸素理念,在兩種看似混搭的建築面前得到了極好闡釋。圖/趙建軍
但佛教所宣揚的是「慈悲」,當遇到很多困難沒辦法解決的時候,佛教只能給予人類心靈世界的「無畏施」。從精神上告訴你:不用怕。
在這種情況下,單一的佛教信仰已經不能滿足閩南人的精神需求了,他們更希望,有個人能夠及時站出來,並處理好他們的後顧之憂。
而這些能幫他們化險為夷的人物形象就這樣逐步被人們所崇拜,並最終以神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供人朝拜與敬仰。
因為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因素,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為了生存,閩南人將目光投向了海洋,無論是出海捕魚還是遠洋貿易,閩南人的每一次出海,都要面對詭異莫測的大海。
舊時的航行,除了依靠人力,就是自然風,可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閩南,卻是颱風多發區。
△九日山上的祈風石刻,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 圖/鴻雪因緣
每一次的航海,閩南人都是賭上生命的,當湄洲島的林默娘被化身為海上保護神——媽祖之後,就迅速受到閩南人的膜拜與敬仰。
當時,瘴氣嚴重影響了閩南人的生命,加上當時閩南地區的醫療水平遠不及中原地區,以及遷徙過程中醫學文化的流失,使得閩南人的生命陷入無助的境地。
為了能夠躲過未知的浩劫,閩南人渴求有個「專業的保護神」來保護他們,龍海市角美鎮的吳皋,醫術水平高,懸壺濟世,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以「保生大帝」的形象被確立起來。
明嘉靖年間,由於倭寇入侵,朝廷頒布禁海令,整個閩南地區,民生凋敝。
而到清康熙年間,由於臺灣鄭經、鄭成功父子問題,朝廷不只是禁海,而是遷海,很多沿海百姓被迫遷離到海岸線10多公裡的地方居住,這使得原本就緊張的生存空間更加緊張。
朝廷更是給予嚴重的歧視政策,具體體現在科舉制度上,也就是儘量不錄取沿海的生員。閩南人強烈要求有個正義的化身可以幫他們化解,關羽作為一個英雄與狹義的正面形象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每年六月,東山關帝廟都會舉辦關帝文化節,盛況空前
有一點不容否定的是,無論是關羽的忠義文化,還是保生大帝的懸壺濟世文化,還是媽祖的海上保護神文化……都是由於不同歷史時期統治階層的利益需要加以擴散傳播。
在一個已經有了民間信仰的基礎之上,這種官方的傳播無疑給予各種特色信仰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些信俗,在閩南人一旦遇到危機或是挫折的時候,給予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閩南人相信,只要自救,神就會救。
/ 散播到世界各地的閩南信俗 /
唐宋後,大量移民湧入,閩南原本可憐的土地已經難以養活更多人口。為了生存,閩南人只得以海為田,另一方面「閩在海中」,閩南人徵戰海洋具備天然的優勢。
△ 宋元時期的閩南人就已經開始參與全球貿易。繪/Paprika
唐朝時,閩南人已開始移居東南亞,隨著宋元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移民數量不斷增加。明末清初更是閩南人移民海外的高潮期。
海外貿易和移民環境險惡,宗鄉觀念使閩南人能夠相互扶持、共度險境,因而各種各樣的宗親會、同鄉會、同業會紛紛成立,成為人們懷舊敘舊的地方,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華僑社區。
△1900年,馬來西亞檳城坎貝爾街,一排排中文商店牌匾尤為醒目。圖/視覺中國
就這樣,故鄉的宗教信仰,也隨著閩南人的足跡,播撒到世界各地,尤其是閩南人聚居較為集中的臺灣、東南亞等地。
△現藏於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清代《媽祖神跡圖》彩繪 。供圖/許路
海外華人既有拜共通的信仰,以關帝文化為例,在臺灣就有600座頗具規模的關帝廟以漳州東山島的關帝廟為祖廟。
以漳州龍海慈濟祖宮為祖廟的慈濟宮在全世界有將近700座,而以湄洲島媽祖廟為祖廟的廟宇更是不計其數。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聖誕日,海峽兩岸保生大帝廟隆重慶典,萬民共祭。從三月十一至十七,閩臺各地分靈寺廟必來白礁慈濟宮謁祖進香 圖/泉州影像
但在不同的方言群中還有各自的小信仰。南安人有供奉廣澤尊王的習俗,而安溪會館內則會供奉著來自故鄉的清水祖師,香火興盛,不亞於故鄉。
由此可見,閩南的各種信仰文化對全球華人世界的影響之深可見一斑,也正是因為這種傳承,直到今天,閩南人依舊是全球華人體系中最有信仰的一個分支。
△檳城龍山堂邱公司,是馬來西亞華人姓氏宗祠組織中最突出的一個。圖/視覺中國
因為有信仰,行事就會有規則,閩南人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他們相信因果報應,更相信平安是福,平安就是賺錢最樸素的價值觀。
△消失多年的民俗禮儀、祭典儀式等,隨著民間實力的提高逐漸恢復,且聲勢日益浩大。圖/陳世哲
今天,當你無論走在閩南地區的任何一個鄉鎮街道,你總可以遇見林立的寺廟和虔誠跪拜著的百姓。
閩南人經歷過太多的浩劫,對人性與財富有更深刻的理解,因為有了所謂的「迷信」,才有了閩南人勇往直前的動力。
以上就是本期關於『閩南信俗文化的起源』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喜歡。接下來我們也會陸續推出更多關於閩南信俗的內容,如中國獨特的多神信仰文化,以及介紹漳州人聞名遐邇的「神明」等,敬請期待。
圖片來源:網絡
部分引用:《閩南文化百問》、《閩南人到底有多愛拼》、《敬拜心中的神靈——探究閩南人的成功與信仰的關係》
圖文整編: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