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壽昌宮原創閩南歌曲【感恩慈悲頌】 過年聽一聽,神明有保庇!

2021-03-04 咱是閩南人

點藍字訂閱! 咱厝郎的家


《感恩慈悲頌》

作詞作曲:蘇世洪

編曲製作:蘇世洪&麥浪音樂生產社

演唱:傅瀅瀅&高伊櫻

自古真善美,孝心在第一位

玉浦壽昌宮,流傳故事千百年

無論何地何時,爸母恩情大過天

神明有保庇,心安心暖心團圓


自古真善美,造福人間最難得

保生大帝爺,濟世救人是名醫

無論何地何時,一心一意為世人

神明有保庇,心正心誠心慈悲


心團圓,花會開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心慈悲,人無私

道行傳千年,蒼生大福氣


昌尋母」是中國古「廿四孝」中家喻戶曉的典故。石獅玉浦壽昌宮千百年來流傳著宋代朱壽昌棄官千裡尋母至此與母親相認的故事,為感激當地百姓鄉民收留其母之恩,朱壽昌捐建了庵堂和涼亭。玉浦鄉民為弘揚其孝道將庵堂命名「壽昌庵]。
    人生在世,勿以善小而不為,而百善孝為先,父母的生養之恩是最難以報答的恩情。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為深重的莫過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父母的呵護、教誨和影響,每一步都凝結父母的心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所以說,父母之愛位於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愛之上。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報,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即一個人的良心。


       昌宮中所供奉的神明,是海峽兩岸都十分敬仰的神醫——大道公吳夲,被尊為「保生大帝」。他由人而神,濟世惠民,親身嘗遍百草藥,大德無私,為閩南和臺灣地區萬民景仰。

      生大帝信仰之所以能超越時空,贏得兩岸民眾的虔誠膜拜,是因其扶危濟弱、治病救人等懸壺濟世的無私奉獻精神所在。現如今,在閩南一帶的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保生大帝為民治病、救人急難、起死回生的神奇故事。他的足跡遍及閩南鄉野,他一生以濟世救人為念,不取病人的錢,急病人所急,解病人之憂,以不慕榮華名利的心胸,以始終不渝的執著,實踐他慈濟眾生的理想,倡導了一種「慈濟」文化,深深得到老百姓的愛戴,這就是慈懷濟世。
        壽昌宮,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古道路線,而其所包含的朱壽昌千裡尋母之忠孝與保生大帝濟世利民之德,更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廣泛傳播,進而深刻影響著海內外華人。

相關焦點

  • 閩南拜神明-修煉手冊
    拜神明閩南人祭拜祖先、神明的習俗從明代中期一直流傳至今正月裡拜神明、祭祖先更是頭等大事事關家宅一年興衰各地場景更堪稱盛大>閩南媳婦是最接近神的女人因為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都要拜神明說起閩南人「拜神明」學問實在太大了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神明」要拜範圍之廣,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 有拜有保庇|關於閩南信俗文化的起源
    在閩南的風俗中,尤其迷信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間凡事大都要求神拜佛,崇拜的靈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達210種。從天庭陽界到陰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組成一個與民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信仰體系,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博取功名,到消災解厄,都蒙上一層濃厚的神明保護色。
  • 閩南石獅:發現不一樣的美!
    提起石獅,你是否第一反應是服裝城,國內唯一一個城市名三個字都是同一個拼音的城市,其實這個讀起來還是挺為難的閩南人的~一句著名的繞口令就是「去尋找石獅的四十四隻石獅子」,至於是否有四十四隻,憑閩南人對於石獅子的喜愛,四十四隻肯定是有多無少的了。
  • 原創歌曲《我是晉江人》MV上線 唱出閩南風情
    日前,由泉州音樂愛好者創作的原創歌曲《我是晉江人》MV在國內各大視頻網站上線,獲得眾多網友點讚。泉州本土音樂愛好者創作《我是晉江人》MV(劉清水 供圖)  據了解,《我是晉江人》是一首帶有強烈閩南風情的國語歌曲,部分歌詞用閩南語採寫,由來自泉州晉江市的音樂愛好者劉清水擔任詞曲創作,青年歌手吳志山演唱。
  • 石獅的老街
    妝糕人又稱「米塑」,與北方的「捏麵人」一脈相承,這起源於民間傳統節慶祭祀神明的一種祭品。老街區的業態延續傳統的沿街店鋪經營模式,以傳統商貿服務業為主,經營種類繁多,有石獅老字號小吃、特色美食、糕餅甜品;有山貨甘味、果蔬魚肉;有日用百貨、五金家電、服裝鞋帽;有宗教用品、婚喪民俗用品;有首飾加工、鐘錶修理、裁縫理髮等等,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 原創閩南語歌曲《王董仔》
    惠安縣閩南語文化交流協會理事福建八閩少兒電視春晚製片人華夏少兒藝術產業聯盟執行總監泉州閩南語音樂協會副秘書長石獅市善心緣助困協會常務副會長晉江音樂少林閩南文化協會秘書長石獅關公文化交流協會副監事長感恩有你一家親歌友會藝術顧問2015年一次偶然機會認識惠安縣閩南語文化交流協會(
  • 閩南歌曲集錦
    閩南歌曲 歡 迎     www.shejijiaoyupeixun.com閩南語歌曲的發展歷史悠久,從300
  • 臺灣歌手王彩樺:希望《保庇》助我上春晚(圖)
    去年年底,她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有唱有保庇》。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主打歌《保庇》很快成為島內老少鹹宜的傳唱曲目。也許真應了臺語「保庇」(普通話:保佑)的含義,王彩樺第一次轉戰歌壇便入圍臺灣金曲獎,事業因此更上一層樓。  《國際先驅導報》:你知道「保庇舞」上了央視嗎?  王彩樺:我的朋友和微博的一些粉絲跟我講,哇,彩樺姐火了。
  • [閩南民間故事]石獅甜餜的來歷
    ——石獅市明朝年間,石獅塘頭村有個叫王義興的人,租種著幾畝薄地,妻子巧英在村裡一家餜炊店裡當雜工。夫妻倆勤勞儉樸,日子也還過得去。想不到這年碰上了大旱災,連村前那個宋朝王十朋修的象畔塘也幹得底朝天了。王義興哪有這麼多錢糧。幸好他的老丈人賣了兩間草房,才湊足錢糧,交上船費。夥食費沒有著落,王義興只好向姑母、姨媽求情了。俗話說,窮人無富親。王義興的姑母、姨媽也是窮苦人家,這災荒年頭,哪有多餘錢銀幫助他。閩南風俗,凡是親人到南洋,親戚朋友要饋送面線、雞蛋、大公雞,這叫「送順風」。王義興的姑母、姨媽沒有錢「送順風」,一個送來五鬥糯米,一個送來五斤蔗糖。
  • 惠安人,你們真的了解閩南冬至習俗嗎?豬母狗仔原來長這樣!
    野答工,逗支持,阿母挱啊一半暝,敬祖先,望新年,保庇平安趁大錢。聽老輩人講,以前處決犯人是在冬至後的,因為近年關,人們為了讓犯人的年齡多一歲,就說吃了湯圓長一歲。意即過了年才死的。這樣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流傳下來,後輩人就繼承了這種習俗。
  • 原創歌曲《牽手作伴》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相愛相守一生!
    今生總會有個人會與你作伴,不管風雨有多大都無法將你們拆散,與那個人《牽手作伴》,願你的人生不再孤單!
  • 【尋找老廈門】閩南民間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保生大帝、媽祖、廣澤尊王、清水祖師
    清末學者楊浚在《四神志略》中列出的媽祖(即「天上聖母」)、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四位福建主要神,即是閩南民間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這裡講的是道教地方俗神,即指當地歷史上或傳說中為地方、為百姓作出貢獻的人物,死後受到朝廷或當地百姓按道教方式祀奉的神明。)廈門老城區街巷的小廟也以供奉以上神靈為主,其中保生大帝、媽祖最多,而清水祖師、廣澤尊王現在較少。
  • 原創歌曲《感恩父母》
    歌曲《感恩父母》是由我作詞,隴南本土音樂人衣家欣老師作曲,隴南青年歌手左詩怡演唱的一首謳歌父母養育之恩,弘揚孝道文化的音樂作品。
  • 推薦幾首一聽就能單曲循環的閩南語歌曲
    在中國眾多語種的歌曲中,感覺最能表達生活酸甜苦辣的應該就是閩南語歌曲了吧。下面讓我給大家推薦幾首一聽就能循環上的閩南歌曲吧。大家免著驚-羅大佑第一次聽到這個歌曲是在星爺電影《逃學威龍》裡,當時以為是皇后大道東,後來發現是《大家免著驚》。大家免著驚是原版,皇后大道東是後來改的。
  • 閩南師大師生原創公益歌曲《等待花開》致敬抗「疫」勇士
    2月3日,閩南師範大學微信公眾號發布閩南師大師生原創公益歌曲《等待花開》,致敬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勇士們,願他們平安歸來!據了解,這首溫暖心田的抗「疫」歌曲,由閩南師大的師生、校友通力合作完成,凝結著閩南師大人的祝福。
  • 閩南師大原創公益歌曲《等待花開》發布 致敬抗「疫」勇士
    閩南網2月3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心相印,手相牽,不管路多遠,我們並肩向前;情相同,意相守,擁抱雨過後,絢爛滿天彩虹……」近日,閩南師大人原創公益歌曲《等待花開》發布,以此致敬抗「疫」一線的勇士,願他們平安歸來。
  • 落難神明
    眼前除了有銅器、磅秤、裁縫機、老式電話……等以前的舊器物之外,更多是大小不一,或坐或站的神像及神獸,甚至學生時代的神話人物蔣公銅像也赫然在列,猶如回到過往時空。我問老闆娘,哪來那麼多無人供奉的落難神明呢?
  • 王彩樺靠《保庇》揚名國際 閨房情趣也搞國際化(圖)
    王彩樺和電音三太子一起拍保險廣告 王彩樺靠《保庇》揚名國際,MV全球網率點閱率破百萬次,美國CNN甚至拿她跟碧昂絲相提並論。最近大陸電視臺也邀她演出,26日到上海電視臺錄過年特別節目,不過當初電視臺沒仔細聽《保庇》,被輕快的旋律,可愛的MV吸引,正式接洽後,才發現原來是臺語歌,礙於上海人不熟悉臺語,所以改唱專輯中的國語歌《多謝照顧》。
  • 廈門六中合唱團新作《魚歌》挑戰閩南童謠,一開口已被治癒!
    近日,廈門六中合唱團又唱了一首閩南童謠——《魚歌》。旋律清新優美,令人聞之忘憂。他們用耳目一新的方式,賦予歌曲全新感覺。讓人仿佛穿越回古早的廈門,星星點點漁火閃爍,伴著閩南討海人滿載而歸。閩南地區的淳樸生活,全在這首歌裡了。簡單的旋律,清爽的童聲,搭配上樸素的閩南話,讓人在清新樸素的歌聲中回到了小時候,也回想起了當年在海邊生活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