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老街
在商業繁榮的石獅僑鄉,在歷史悠久的永寧古鎮,有一條古老而安靜的老街,沒有烏鎮、西塘的繁華,卻有著一種難得的「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寧靜,走在這條老街,仿佛穿越到過去,一不小心就觸碰到一段歷史,不經意間就踩動了一個故事……2013年,永寧老街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永寧老街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明朝時,永寧老街稱西直街,府志記載:「右千戶所,營房八百四十間,在永清門西直街。」也就是說,當初建衛城時,這條街都是軍營,是用來駐紮部隊。到了明朝隆慶元年,戚繼光在永寧沿線蕩平倭寇,東南沿海才告平靜,老街才逐漸變成經營商業的主要街道。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永寧老街已非常繁榮。永寧衛志記載:其時盛況,「君子弦歌,小人負米,鵾騰鵲起,甲於此都之盛。賈陶商販,推我邑之多。」 車來人往、商行林立,足見當時盛況。到了清末,這老街猶有商店200多間。如「綢緞布匹、蘇廣百貨、紗燈、照相、扎花、糧食、糖品、中西藥房、典當、油車、磨房、染坊、煙茶、乾果、魚肉、蔬菜、香楮、油灼、農具、家器、菜館、飯店、醬園、打鐵、鑄銅、理髮、山醫星相、書冊文具、百技工藝,應有盡有」。不誇張地說,自古以來直至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此街都是永寧的商貿中心。
由永寧城隍廟沿巷子右拐約50米,即進入永寧老街。老街依山而建,長一公裡多,從慈航廟直落西門外,其東西傾斜度也達20多米。老街設計為主幹呈縱橫十字形軸線布局,四個軸向通往永寧衛城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因為當年永寧是個軍事海防區,這種布局有利於部隊和軍需品的集散。漫步老街,你還會發現一路上有好幾個廟宇,這些廟宇既是老街的結點、無形中也劃分出一個個街區,永寧衛城號稱「百家姓」,當地軍民往往是同姓(族)聚居,分布各個街區。老街寬4米至5米,街道兩邊的名人故居、歷史建築呈「非」字形輻射開來,自從明代確定老街的軸向以來,幾百年來,不變的是老街的長和寬,變的是兩邊建築的滄海桑田和人事變遷。
妝糕人「非遺」展示
永寧城隍廟西側往北走20餘米,在毫不起眼的民宅中,隱藏著一門古老的民間技藝——妝糕人,它是石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妝糕人又稱「米塑」,與北方的「捏麵人」一脈相承,這起源於民間傳統節慶祭祀神明的一種祭品。妝糕人製作工序考究,先是要製作麵團,麵團是用糯米粉、粳米粉按照比例糅合併煮熟,再是麵團染色,同時還要準備好骨架,妝糕人的手藝人一般會以燒香剩下的杆子和鐵線作為骨架,材料準備好後進行「妝制」, 最後上油彩,將成形的糕人放在通風處一定時間後再刷上油彩,起到保護和提亮色彩的作用,製作好的妝糕人一般能保存一年左右。
目前永寧最知名的妝糕人藝人是雷遠洲。雷遠洲老先生已80多歲的高齡,他妝制手法非常靈巧,捏制的糕人精美傳神。他的妝糕人製作在細節刻畫上非常到位,特別是在面部表情上,他利用刻刀等工具刻畫出或是威嚴,或是喜慶,或是詼諧逗趣的人物表情。並以竹籤為骨、以彩泥為肉,糕人顯得有血有肉起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妝糕人物多以西遊記中的人物為主,因為孫悟空、豬八戒、唐三藏等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人物,他們通俗有趣,比較能贏得普通老百姓的欣賞,市場需求大。妝糕人當初為了養家餬口,憑藉高超的手藝遠走四方,到達上海、浙江等地賣妝糕人,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喜愛。而現在妝糕人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希望妝糕人這項製作技藝可以一直傳承並發揚光大。
八卦街
八卦街是石獅老街區的通稱,整個街區位於石獅舊鎮區中心,區域面積約4.5萬平方米。石獅老街起源於千年古剎鳳裡庵所在地觀音亭街,隨著商業的發展繁榮,街區逐步往東南方向擴展,至清初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九街十一巷」的構架。大約在民國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932—1933年)間,石獅商貿更為興盛,街市建設方興未艾,旅居海外的石獅華僑積極倡導投資、認購,舊街道全部拓寬改建,並建新街道連接舊街道,統一建成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或磚木結構騎樓式街道,構成較為完整的商業街區,街區至今仍然保留著當時的基本格局。
老街區每一條街道的名稱都有它的由來,其形成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這些老街古巷縱橫交錯,呈九宮形狀,外來客商遊人走入石獅老街猶如進入迷宮,常常會迷路。更有趣的是,老街區的中心原先有一座洋式鐘樓(現已被拆),遊客在老街繞來繞去總能見到鐘樓,弄得暈頭轉向,被調侃闖入了「八卦陣」,久而久之,就有了「八卦街」的說法。
八卦街是石獅市的發祥地,至今仍然保持旺盛的人氣,老街區一帶仍以舊市集的姿態呈現,夜間大排檔座無虛席,熱鬧程度不遜於臺灣的士林夜市,是逛街懷舊的好去處。
老街區的業態延續傳統的沿街店鋪經營模式,以傳統商貿服務業為主,經營種類繁多,有石獅老字號小吃、特色美食、糕餅甜品;有山貨甘味、果蔬魚肉;有日用百貨、五金家電、服裝鞋帽;有宗教用品、婚喪民俗用品;有首飾加工、鐘錶修理、裁縫理髮等等,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坐落於老街區的鳳裡庵、城隍廟、基督教堂等名勝古蹟是老街上的另一道人文景觀。
鳳裡庵
觀音亭街位於鳳裡庵左右兩側,是石獅市最古老的街道。觀音亭街的由來與鳳裡庵可謂密不可分。鳳裡庵俗稱「觀音宮」,內供奉觀音菩薩,外有一座石亭(現已損毀),故被稱為「觀音亭」。宋時起,觀音亭左側小店鋪就不斷出現,後逐漸形成小街,稱為「觀音亭頂街」,以後交易擴大,小店鋪又向觀音亭右側擴展,形成另一段小街,叫作「觀音亭下街」,後來合稱為「觀音亭街」。 現在,觀音亭街與其北面的館頂街合稱為「鳳裡街」。
這座千年古剎——鳳裡庵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這座廟宇原先並不叫鳳裡庵,那叫什麼,又是為什麼呢?
鳳裡庵前的一條路是一條古驛道(俗稱「官道」),在鳳裡庵左側往北約200米處官府還曾設置了一個驛館,但現在已毀。這條驛道是永寧、深滬等沿海地區通往泉州府城必經之路,在當時鳳裡庵一帶是商人、旅客中途歇腳休息的地點。據傳隋朝的時候,往來於這條驛道的商人為了遮風避雨、中途停歇,集資在這裡建了一座石頭路亭。之後又有一些善男信女在路亭北面捐建了一座寺廟,廟內供奉觀音菩薩塑像,廟前並列排放一對石獅子,供過往商旅行人祈求神明庇護旅途平安。因為供奉的是觀音菩薩,所以小廟最初叫觀音宮,也叫觀音庵,路亭叫觀音亭。由於商旅行人常常約定在這裡碰面、買賣,逐漸形成了集市,後來發展成為石獅最古老的街道——觀音亭街。當時社會信奉佛教之風盛行,泉南沿海地區許多村落都興建觀音宮、觀音亭,為了把這裡的觀音亭和其他地方區分開來,人們便根據廟前有一對石獅的特點,將這裡的觀音亭改稱為石獅亭。久而久之,石獅亭就成為村落的名字,後來又演變為石獅地名。
那觀音宮為何又改稱鳳裡庵呢?
相傳明朝洪武年間,為了鞏固海防前線,抵禦倭寇入侵,明太祖朱元璋指派大臣周德興來福建視察海防形勢,並著手構建城防工程。據傳周德興精通「風水」之術,一日周德興為籌建永寧衛城路過觀音亭,停轎歇息,定睛一看,發現這裡很有靈氣。觀音亭正好坐落在「鳳穴」之上,而西面不遠處的小山崗又是「獅子穴」,斷言此地「獅舞鳳翔,日後必昌」,觀音宮也因此改稱了鳳裡庵。
後來,「鳳裡」兩個字就成為舊時石獅鎮的雅稱,而現在鳳裡街道也是沿用了這個別稱。
那對古老的石獅子,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按閩南民間習俗,石獅子的擺設皆為左公右母,公獅張口注視來往信眾,母獅閉嘴護衛膝下幼子,體現傳統社會男女有別,各司其職。另有一說,說是它們在念佛號,張嘴的公獅口吐「阿」字,閉嘴的母獅發出「彌」音,一公一母二重唱,聽起來就是「阿彌陀佛」的「阿」和「彌」,倒也抑揚頓挫,餘韻悠然。如今,母獅早已不知何處去,公獅卻依然忠誠地守望在這裡,成為石獅悠悠千年的歷史見證,堪稱石獅市的「祖獅爺」。
仔細端詳這隻「祖獅爺」,其造型撲拙,線條簡古,神態安詳,儘管因年代久遠,石頭風化,臉上五官的細部皆已模糊,但總體輪廓雍容大度,有泱泱然隋唐之古風。只是它實在太老了,圓鼓鼓的大眼睛,目光似乎有點迷茫,張開的嘴巴裡也沒有牙齒。儘管它只有半人高,且老態龍鍾,但人們對它依舊心懷敬畏與感恩,不但為它披上紅布披風,繫上紅布肚兜,還在它身邊立碑,為它和古庵一起戴上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桂冠。
另一隻石獅子去哪呢?這得說說另一隻石獅子「失蹤」的懸案。
傳說清朝初年,有一個風水先生路過鳳裡庵,看到廟前蹲著一對石獅子,背後正好是「鳳穴」,犯了忌諱,便對村民說:「鳳穴中獅子成對,日久必成精靈,高興時起舞嬉鬧,鄉村之間必定發生械鬥!」村民聽後慌忙請求指點破解辦法,風水先生答說:「補救之法是:二者必棄其一,再造一個蓮花石臼,放在獅子旁邊,方可保村中安寧。」村民聽了一一照辦,棄掉右邊的母獅,換上了蓮花石臼。這蓮花石臼也有它獨特的功能。據本地老人講,舊時每逢炎熱夏季,就會有善心之人燒開茶水倒入石臼中,旁邊放著杯具,並貼上「奉茶」紅字條,供路人免費飲用解渴。一方石臼,也是福澤世人了。
鳳裡庵主體建築始建於隋朝,坐北向南,經過歷代重建和擴建,規模逐步擴大,清朝重建時佔地達2000多平方米,建築物包括山門、拜亭、前殿、中殿、方丈室、知客室、齋堂、花苑,拜亭四周有石椅石桌。廟裡供奉彌勒佛、地藏王菩薩、釋迦牟尼三世尊,正中間供奉觀音菩薩,兩側是羅漢壁龕。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於石獅鎮街道擴建,鳳裡庵的石亭子和部分建築物被拆除。
歷經一千多年風雨滄桑的鳳裡庵,仍然端坐在鳳裡街的原址,現存一幢用紅磚白石和鋼筋水泥混搭、帶有閩南僑鄉中西合璧風味的雙層建築,建於1934年,當時由顏氏、郭氏兩位善信前往菲律賓募捐重修,佔地面積僅460平方米。庵內庵外,樓上樓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其大門上方,刻有「鳳裡古地」四個大字。跨進門檻,燭光搖曳之中,但見香案前的石地板上,有個深陷的凹坑,據說,這是千百年來無數善男信女在此五體投地、畢恭畢敬磕頭磕出來的,由此可見,其香火綿延千年而不絕。
永寧城隍廟
城隍信仰是中國古代非常普遍的民間信仰。城隍,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城池的守護神,是負責陰間司法的第一關卡,維繫著整個地方的安危。城隍作為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明代,朱元璋對城隍推崇有加。相傳朱元璋稱帝之前,曾經宿身城隍廟而倖免大難。朱元璋稱帝之後,於洪武元年,下旨封都城隍為監察司顯佑王,職位正一品;與朝廷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同時封各府城隍為監察司民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封州城隍為監察司民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封縣城隍為監察司民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正是在這一時期,各州府縣,紛紛修建城隍廟。都城隍廟由皇帝親自敕建,皇宮撥付銀兩,廟內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縣則按照等級,依次效仿,規模等級完全參照地方官署衙門,按級別配製冕旒官服。
石獅永寧城隍廟是當時永寧衛城的附屬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清代進行擴建,現存為清代建築,1992年加以整修。整座廟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偏西,三進、五開間。由門樓、前殿、戲臺、拜亭、後殿和左右兩廂房組成,殿前有簷樓,抬梁式木結,前後殿均為重簷歇山式屋頂,餘為單簷歇山頂。城隍廟主祀忠佑侯城隍爺,配祀二十四司、四大將軍、三夫人以及役吏差官等,建築宏偉壯觀,規制完備,且石雕、磚雕、木雕工藝頗為精美,被譽為「三絕」,是泉州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城隍廟,在全省亦少見。永寧城隍廟以其恢宏的建築、完備的規制,在福建省同類建築中具有典型代表性,且在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地區有較大的影響,於1996年被列為福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寧城隍廟坐落於永寧古衛城的南門和小東門之間,背靠五虎山,面向深滬灣(山),將海灣的美景盡收眼底,因此有「背五虎而面金獅」的說法。加上雄偉的氣勢和壯觀的廟貌,被譽為「永寧福地」。修葺一新的城隍廟是典型的閩南紅磚建築,其臺基用當地盛產的白色花崗巖壘成,而夯土牆體以紅磚包裹在外,兩者紅白對比鮮明,給人以莊重、古樸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