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
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閩南人又俗稱為「冬節」,民間有諺語稱「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樣頗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吃湯圓、祭祖等習俗。
要說「冬節」吃湯丸也不是閩南獨有,以前在北方一般是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這邊才吃湯圓和麻餈。其中蘇州人過節所吃的就是「冬至圓」,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無餡又小的為粉圓,即泉州人所說的「冬節丸」。吃法有「甜」、「鹹」兩種,以放糖的甜食居多,加些芋頭、地瓜、橘皮作料。也有加入面線、肉片、海蜊等作成的鹹食。飯後人們通常會特意地留下幾粒丸子,粘於門上和床邊,稱為敬門神與拜床母。
閩南人吃丸子的節日,一年共兩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頭丸」)、冬至食「冬節丸」(年末的「尾丸」),寓意著頭尾都圓滿,一年到頭順順利利,團圓美滿!
祭敬先祖,一般是中午,供品用葷素五味和美味佳餚,如「三牲」、「五齋」、「六果」,雞鴨魚肉,「炊龜做粿」(糕點包子之類的),焚香點燭,燒金(紙錢,也稱冥幣)燃炮(鞭炮),儀式如同除夕的家祭。舊時的望族,還在這天敞開宗廟祠堂大門,舉行隆重的公祭典禮,這次與清明節的祭祖,合稱為閩南的「春冬二祭」。
閩南也素有「冬至大如年」這一說法。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冬至是最能體現人與動物之間的密切而美好的關係,寓意五穀興旺 六禽豐登的美好心願。而冬至的重頭戲只有一個字「吃」!
下面這首關於冬至的閩南童謠你聽過嗎?
↓↓↓
建議用觀看!看完別忘分享哦
咱厝人,冬至時,碨米絞粞搓紅丸。
搓糖粿,無稀奇,捏豬捏狗捏金魚。
做雞仔,雞袂啼,落水要撈舉笊籬。
囝仔人,勾勾纏,想吃你得敢赤鉗。
野答工,逗支持,阿母挱啊一半暝,
敬祖先,望新年,保庇平安趁大錢。
閩南「冬至」之
冬至,閩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就是「做雞母狗仔」,「母雞」在閩南話倒過來講叫「雞母」。即在做冬至丸的時候,用做丸的米料捏成一些小巧玲瓏的動物和金錠銀寶等,動物的眼睛來自田野裡狗尾巴草的草籽,所以動物們煞是生動。
還記得小時候,奶奶做那些雞母狗仔本來不為吃,而是當作過年的一種擺設。不過到了最後,奶奶總是擰不過我們幾個孩子,於是雞母狗仔們便和糯米丸子一起被放入沸水裡煮。儘管原料一模一樣,可吃起來,總感覺那雞母狗仔比丸子好吃。
雖然紅白兩色,其實偶爾也會弄點粉、黃、綠等顏色點綴,更加好看!
你能看出這些都是什麼動物麼?
聽老輩人講,以前處決犯人是在冬至後的,因為近年關,人們為了讓犯人的年齡多一歲,就說吃了湯圓長一歲。意即過了年才死的。這樣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流傳下來,後輩人就繼承了這種習俗。不過小魚可不覺得冬至就大了一歲,畢竟還是春節為準。
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為了增添喜慶的氣氛,還會將一部分糯米粉拌上紅粉,成為紅、白相伴的圓仔,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如晉江、石獅、惠安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而聞名。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南方尤為盛行。
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丸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著全家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小時候冬至,媽媽在廚房裡折騰的美味,被稱為家鄉的冬至味。以前在外地讀書每到冬至,雖然食堂裡會有湯圓、水餃,可我總想念家鄉才有的「冬至美味」。閩南習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儘可能回家過節謁祖。
今天逛超市,冰櫃裡照常擺著各式糯米丸子:有大,有小;有原色,有粉色;有芝麻餡,有紅豆餡,有花生餡……這些丸子常年有,並不需要等到過年過節。取出一袋來,那玲瓏可愛的糯米丸子給了我一份平常心:只要願意,只要心中有情有信念,每一天都可以是溫馨佳節;每一處都可以是親情故鄉。逝去的只是形式,實質是永存的。
冬至祝安!
來源:小岞論壇綜合泉州網、惠安小魚網、網絡編輯
信息整理:小岞論壇(www.xiaozuo.com)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投稿、吐槽、話仙
可利用微信發送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