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有約》紅了18年:看完她採訪10000個名人後,我重新認識了她

2021-02-19 伊e生活


無論世界怎麼改變

總有些東西是我們一定要堅守的


本公眾號留言功能已經開放,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

來源:書單

有沒有哪個電視節目,是你看了十幾年的?

其實,別說看十幾年了,除了《新聞聯播》這種固定新聞類節目外,能播出十幾年的都不多見。

我第一個想起來的,是《魯豫有約》。有料,有細節,作為媒體人,我想不起有多少次在查資料時翻看它。

別的訪談類節目停播的停播,換人的換人,只有魯豫一直在。

哪怕有人黑她「情商低」,可從2002年開播至今的18年裡,魯豫錄了3000多期節目,讓10000多人講出了他們的故事。

有人說,放眼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節目,鳳毛麟角,魯豫做出《魯豫有約》,運氣真是好。

然而,我想說:一個人的成功,從來都是有跡可循的,與其說是命運的饋贈,倒不如說是努力與時間的報償。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關於魯豫的故事。你會發現,能把一件事情堅持做18年,從來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

榮耀加冕的背後

是日復一日的凌晨四點

1993年,中央電視臺到傳媒大學挑選主持人,現場烏壓壓一片。

所有同學都面試完了,魯豫最後一個進場,從面試官的表情看出,前面的人沒有驚喜。

當時主持面試的是央視導演張曉海,魯豫對他並不熟悉,只知道他是中央臺文藝部最有潛質的年輕導演之一。她記得文藝部還有兩個大鬍子導演,於是拿著麥克風看著張導的鬍子說:「我就訪你了。」

張導點了點頭:「行。」

「為什麼文藝部的導演都留大鬍子?你、趙安、張子揚。」

張導愣了一下,還沒回過神,魯豫緊接著又拋出一問:

「你們3個人是中央臺最年輕有為的導演,你們之間的競爭厲害嗎?」

張導又愣了。

後來,張曉海多次提到魯豫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逼得他無處躲藏。

這次面試,讓魯豫入了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行當。

那一年,她23歲。

剛進中央臺,她主持《藝苑風景線》,第二年就獲得了「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

後來,她從央視離職,加入鳳凰衛視,但做的還是文藝類節目。

真正迎來自己事業的轉折機遇,是在1998年。

某天早晨,鳳凰衛視的老闆劉長樂問魯豫,要不要考慮來做一檔叫《鳳凰早班車》的晨間新聞節目?

這對此前沒怎麼做過新聞節目主持的魯豫來說,是個全新的挑戰。

而且,做晨間新聞,主播要提前瀏覽各大媒體,篩選出播報的要聞,那就意味著每天必須凌晨四點就上班。

魯豫沒過多糾結,第二天就答覆老闆:我做。

從此,魯豫每天都擁抱凌晨四點的香港。看著比自己早到的同事,她的內心就會很緊張。因為她怕自己稍微慢一點,就會被別人替代。

在鳳凰衛視期間,魯豫開創了主持人「說新聞」的先河。那時她每天晚上七點睡覺,凌晨四點上班。這種高壓工作,對人是巨大的消耗。身體不適、生病是常有的事,但她不曾請假。

有人問她:你這樣難受嗎?

魯豫開玩笑地回答:除了頭疼、心慌、胸悶、四肢發沉、渾身哪兒都不舒服以外,也沒有特別難受的地方。

走出舒適區,不是誰都能做到的。榮耀加冕的背後,是日復一日的凌晨四點。

《鳳凰早班車》可以說讓魯豫實現了風格轉型,但真正讓她家喻戶曉的,是《魯豫有約》。


讓長時間戴著面具生活的人

講出心裡話

2002年,中國電視媒體集中進入爆發年代,魯豫看到了採訪節目的契機,於是開始著手搭建屬於自己的節目,《魯豫有約》應運而生。

不同於其它訪談節目的照本宣科,她用鮮明的觀點和態度,將人物訪談做得風生水起。因為內容極其「時髦」,一到播出日,很多觀眾都守在電視機前眼巴巴地等著。

2015年,《我是演說家》全國亞軍陳秋實在節目中對魯豫說:

「魯豫是這個國家把談話節目做到極致的一個人。有人說過,你是東方的奧普拉,一周5期,全年無休。你用小身板扛了13年,我敬你是條漢子!」

為了把節目做到極致,魯豫一直在採訪上做調整和增量,除了將嘉賓請到演播室內,她還跟著嘉賓去到他們的現實生活,儘可能融入,讓節目效果更鮮活。

除了努力追求真實,魯豫在採訪細節上的把控也很到位。

有次去樸樹家採訪,聽說對方有午休的習慣,她便耐心等他醒來才開始訪談。

樸樹不愛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平時話也不多,可是在魯豫那次採訪中,他卻打開了話匣子。

「我不怕老,老不可怕,我怕失去勇氣。」

「我覺得我沒那麼好,也沒那麼糟。」

「我曾享受過名利帶來的成就感,發自內心的,有那個滿足感,但很短暫。」

當樸樹談及自己鬱郁不得志,感覺自己被遺忘的那段日子時,魯豫卻告訴他:「沒有人把你忘掉,是你不帶我們玩兒。」

她能迅速接住嘉賓的情緒,也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控制場面。

這些年,魯豫一直用心聆聽,和嘉賓之間真誠溝通,設身處地走進嘉賓的內心,與他們共情。

這也是很多名人能在她面前卸下防備的原因。

都說董明珠脾氣大,可是在魯豫面前她卻願意送上一個親暱的擁抱。聊得起勁時,還對她說:自己的裙子是100塊錢買的,很多衣服都是打一折時才捨得買。

徐靜蕾聊「凍卵」時,會主動和她說,男友黃立行的老爸感嘆過:「我的孫子就這麼被你們在冰箱裡凍著。」

劉翔從未在參加電視節目時提及過退賽,以及閃婚閃離的事,但在魯豫面前,他更願意坦誠,甚至說出那句:「我能放過自己,別人不會放過自己,這都是每個人的命,我的命。」

商界大佬王健林更是對魯豫直言不諱:定個小目標,先賺一個億。

在魯豫面前,他們不是企業家、明星、奧運健兒,而是一個個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讓長時間戴著面具生活的人,講出心裡話,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魯豫做到了。

真人秀訪談只能「真人」

不能「秀」

網上有一些關於對魯豫採訪的質疑,說她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主持人,老是問嘉賓一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的問題:「你小時候你爸打你嗎?」「真的嗎?」「我不信」,經常把氣氛搞得有些尷尬。

 

我覺得,挑人毛病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些質疑不足以抹殺一個認真的主持人,她所付出過的努力和創造過的高光時刻。

看過那麼多期節目,我發現魯豫的主持風格就像是老友聊天一樣,她習慣為嘉賓營造一個輕鬆的訪談氛圍,在這個氛圍下和嘉賓一起卸下防備,互吐心聲。

當年與《魯豫有約》差不多同時開播的訪談節目不少,陸陸續續幾乎都停播了,而魯豫卻越戰越勇。

2002年至今,她已採訪過10000多名嘉賓,錄了3000多期節目,不僅觀眾愛看,還生生把《魯豫有約》做成了媒體寫人物選題的重要資料庫。

在這18年裡,魯豫只有一次因為生病沒堅持住,其餘採訪每期不缺席。

工作人員說:魯豫能量超強,好像不充電,隨時都能進入工作狀態。

而且每次和魯豫開會,編導們都特別緊張,因為她總是能從你精心整理的幾十頁資料中,再挑出一些她質疑的信息,並刨根問底。

因為在她看來,真人秀訪談只能「真人」,不能「秀」。

有一次,在她和嘉賓已經見過面的情況下,因為沒抓拍到寒暄的鏡頭,編導建議魯豫重新敲一下嘉賓的房門,補拍一個畫面。魯豫直接拒絕,認為帶有表演成分的鏡頭太假。

二十多年的採訪經驗,她一直對嘉賓保持著真誠溫暖的態度,沒有變成一個滿是套路冰冷的提問機器。

記得有期節目,魯豫採訪霍建華,一向沉默寡言的「老幹部」,卻在節目中大方談起了林心如和女兒。

情到深處,霍建華說,他終於有一樣東西是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了,那就是孩子。

話一說出口,魯豫的眼淚就忍不住流了出來:「你把我都說得想要孩子了。」

在大家眼中,魯豫一直是個知性女子,甚至經常不合時宜地笑,所以突如其來的落淚,讓很多觀眾也被感染、觸動了。

陳建斌曾這麼評價魯豫:

我和《魯豫有約》很有緣分,我生命中很多個重要時刻——從《喬家大院》到我和妻子相識再到後來拍攝電視劇《三國》——都會以嘉賓的身份做客《魯豫有約》,與陳魯豫做特別深度的交流。

在面對一個主持人,特別是一個好的主持人的時候,會說出很多平時你沒有機會傾訴的話,很可能在節目錄製過程中突然間你就失控了、失態了,你會哭、會流眼淚,但是我認為這不是秀,而是真情流露,你會表露出很多連自己都想不到的情感。

羅永浩上過《魯豫有約》後說:

錄了那麼多期節目,只有魯豫這次全程沒有讓人感到一絲尷尬。

總有個別的人能夠超越環境的種種限制和約束,表現得如魚得水,並以體面的方式。

魯豫則這樣表達自己對節目的理解:

採訪不是一錘子買賣,對於大眾來說這是一檔節目,但對於嘉賓來說,這是TA的人生。我請嘉賓來不能為了博眼球而不計後果地消費對方,我希望給彼此留餘地,留分寸。

我是一個一直找平衡的人,我怎麼樣儘可能地讓觀眾基本滿意,但同時又別讓嘉賓過後受到傷害,影響TA的人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近20年的歲月輪轉,魯豫不再像是一個主持人,更像是一個能讓人敞開心扉的老朋友。


無論世界怎麼改變

總有些東西是我們一定要堅守的

待人真誠、不做作、控場能力強、溫情,因為節目,魯豫收穫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也得到了觀眾和嘉賓的尊重。

在鳳凰衛視20周年的慶祝活動上,她說,這個世界變幻莫測,但無論怎麼改變,總有些東西是我們一定要堅守的。

不那麼順利的採訪當然也有。

比如,在採訪一位美國奧斯卡影后時,魯豫就曾中途離場。

原因是,原本約好1小時的採訪時間,節目團隊飛往上海後,卻被告知對方因為個人原因,只能給15分鐘,並且要嚴格按他們給的提綱訪問,一個字都不能改。

魯豫原本是拒絕的,在編導多次溝通下,她答應了。

那天現場,魯豫先問了影后兩個提綱上的問題,接著就開始問一些與作品相關的問題,結果被對方經紀人出面阻止,魯豫說:OK我不訪了,然後起身走人。

她說:作為一家媒體,怎能讓別人來控制你?尤其是在中國的主場控制中國媒體?

她不可能接受。

魯豫在意的,是自己作為媒體人是否有被公平對待。

她跟編導強調自己的底線:如果他們對待所有媒體都用一樣的標準,那我就認了。但如果因為是中國媒體就區別對待,那就算了,否則我們也太沒骨氣了。

這一路走來,《魯豫有約》沒有為適應市場而譁眾取寵,降低自己的「姿態」,反而一直堅守著創辦節目以來的精神追求。

如今49歲的魯豫,早已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卻依然在堅持一件事情——把節目做到極致。

曾有記者問魯豫:節目做了十幾年,你採訪過無數人,最讓你感動的點是什麼?

她回答:就是覺得「一切都會過去」——

因為我採訪過的每一個人,哪怕最成功的人,他也曾經有過,覺得人生黑暗到不可能再黑暗的那個時刻。但當他們在我面前的時候,你覺得他們都能夠過去,那麼你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好的壞的都會過去。這樣我對我的人生至少是有些底氣的,當我不好的時候,我覺得,也會否極泰來!

正如她所說:生活是你的,不是別人看的行為藝術。

沒有完美的主持人,魯豫也有她的短板。

但如果她被觀眾喜愛,我想大概是因為——

她是優秀獨立女性的代表,堅守著自己的人生信條,全情投入到事業和生活中。

在人生這條路上,她不卑不亢、步履不停。

本文轉載自一個推薦好書的微信公眾號「書單」(ID:BookSelection):由來自《南方周末》、《新京報》等媒體的資深媒體人共同打造,幫你提升自己,通過讀書變得更好。轉載授權請聯繫「書單」公眾號。

如果喜歡今天的內容

記得給小伊點好看哈

全年雜誌訂閱已上線

點擊圖片訂購

↓↓↓

大家都喜歡看(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1.「親愛的,為什麼我不同意你生二胎」,男人的這句話感動了許多人

2.人這一生,凡事成於能力,敗於脾氣

3.【提醒】這樣吃鈣片,才是真的補鈣!原來以前都錯了

總有些東西是我們一定要堅守的

相關焦點

  • 我今天終於知道,《魯豫有約》播出18年的秘密
    01 前幾天,和幾個自媒體人一起聊天,不知為什麼,大家聊到了《魯豫有約》這檔節目。我們這幫自嘲為「自媒體狗」的撰稿人,在通宵熬夜寫有關人物的稿件時,想偷點小懶,都有一個共識:如果要找最有料的採訪,翻一翻歷期《魯豫有約》一定會有收穫。
  • 《魯豫有約》十八年了,這節目魯豫hold住了嗎?
    武志紅公號轉了一篇寫魯豫的文章(《魯豫有約》紅了18年:看完她採訪10000個名人後,我重新認識了她),說實話,這篇文誇得有點過了,或者說,論據撐不起論點
  • 魯豫,採訪10000人
    魯豫是個奇女子。她的奇首先在於她的外表,瘦弱到風一吹就要倒而竟然自言,我很壯。她的奇還在於她的節目風格,直言不諱在她這裡變得很輕描淡寫,有話就說,有話就問,愛誰誰。有人說,魯豫的採訪節目是尬聊,我覺得是一種真實。有人說,魯豫對一切都充滿了懷疑,我覺得那是她的深邃後透露出的天真。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評價魯豫:「魯豫和別的談話類節目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你看著她就要告訴她,把難以啟齒的事都想告訴她,這就是天賦。」
  • 看了18年《魯豫有約》,才發現我們都誤解了魯豫
    從某種意義上講來,這樣「擁抱過後便路過」的對話其實很難,而魯豫卻想試上一試。從2001年《魯豫有約》開播至今,這名曾經的央視主持人、鳳凰衛視的當家花旦前前後後採訪了近1萬人。在鳳凰衛視的那幾年,她不是在採訪,就是在去採訪的路上。「我可以很嬌氣、很矯情,但把我放在任何惡劣的環境裡,最後我都會承受,該幹嘛幹嘛,這種清寒是我性格中與生俱來的,逞強,不認輸!」在鳳凰衛視時,魯豫的薪水並不算高,可她卻始終甘之如飴。興趣給了她無窮了力量,亦讓她有了對抗苦難與不易的勇氣。
  • 採訪了10000多人,讓一個節目火了19年,魯豫到底憑什麼?
    的確,我們在觀看《魯豫有約》時,我們可以發現陳魯豫的採訪方式是按照自己的角度去採訪的,所以有些時候陳魯豫問的問題會令受訪人很難堪,例如「真的嗎?」,「我不信」之類的迷糊詞語。但是如果一個主持人只會這麼幾句話,那麼一個訪談節目估計早就關門大吉了。
  • 一個訪談節目火了19年,採訪10000多人,魯豫到底憑什麼?
    要說這十幾年來最好的訪談節目,很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魯豫有約》。這個王牌節目給鳳凰臺帶來了極大的關注度。裡面的訪談人陳魯豫便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主持人能讓一個訪談節目火了19年?而她的回答是:天性。的確,我們在觀看《魯豫有約》時,我們可以發現陳魯豫的採訪方式是按照自己的角度去採訪的,所以有些時候陳魯豫問的問題會令受訪人很難堪,例如「真的嗎?」,「我不信」之類的迷糊詞語。但是如果一個主持人只會這麼幾句話,那麼一個訪談節目估計早就關門大吉了。
  • 看了1000期《魯豫有約》,才發現原來我們誤解了魯豫
    :王寶強飾演的過氣演員馬可因為一段視頻重新翻紅,他接受採訪。——這就像魯豫的「尬聊」,如果將每一期視頻看完,就會發現魯豫的表現,真的不是那麼「尬」。但很多人願意相信,魯豫就是那個只會「呵呵、真的嗎?我不信」的尬聊女神。二、成長的魯豫魯豫出生於1970年,她生在上海,長在北京,因為南北兩地生活的經歷,讓她既有南方女孩的小家碧玉,又不失北方女孩的乾脆灑脫。
  • 被鍵盤俠「口誅筆伐」的魯豫為什麼不鋒利?
    從2002年開播至今的18年裡,魯豫錄了3000多期節目,讓10000人講出了他們的故事。 作為一個只把工作放在大眾視野的主持人,引起這麼多人的爭議,卻還能將這個經營了18年的節目內容頻頻送上熱搜? 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她成功的地方—— 她用自己獨特的訪談技巧,讓所有人在她的節目上,表現出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 魯豫為什麼誰都可以採訪?她到底有什麼深厚背景,都給她面子
    說起魯豫,很多人對她都比較熟悉,魯豫以前是香港鳳凰娛樂的一名主持人,在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就去了香港,在香港發展期間,她主持了一檔非常有名的節目就是《魯豫有約》。現在魯豫又做了一檔節目,採訪了很多娛樂圈的大佬和商界大佬,那魯豫為什麼那麼有面子誰都能採訪,魯豫採訪的人非常多,從魯豫有約開始,很多娛樂圈一線明星都接受過採訪,無論去是宣傳電影電視,還是人物訪談,《魯豫有約》的名氣比《快樂大本營》都要火,因為上《魯豫有約》的嘉賓都是大牌。
  • 魯豫得到那麼多人的誇獎,為什麼還是有人說她採訪沒意思呢?
    記得在外界對魯豫討論最多的那段時間裡,她曾以《偶遇》之名出版了一本書,那時她說:生活是自己的,別被爛人掃了興。從2001年《魯豫有約》開播至今,這名曾經的央視主持人、鳳凰衛視的當家花旦前前後後採訪了近1萬人。無論是曾經顯赫一時的富豪,還是在娛樂圈呼風喚雨的大佬,又或者被強大輿論裹挾的素人,魯豫總有辦法讓他們直面自己的內心。對於公眾人物,人們從不會停止對魯豫的討論。
  • 《魯豫有約》節目採訪整理
    ,只要看過一兩個,你就應該重新看待這個事情。如果我像某些科技公司一樣做了很缺德的事去賺錢,那我做這個事之前,除非我是傻子,否則我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就是這個事能讓我發財,但是可能全國有幾千萬人在黑我,這個事我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準備。
  • 《魯豫有約》能長紅19年的背後,是陳魯豫的那句口頭禪和主持風格
    她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被中央電視臺選中,自此開啟了她的主持人之路,陳魯豫成功的在畢業後加入了中央電視臺,成為了央視的主持人之一,在這裡她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她所得到的經驗和知識,使她的個人能力有了質的提升,不過好景不長,不久後,她便發現這份工作並沒有帶給她想要的挑戰。
  • 那個採訪了10000人的魯豫,今天50歲了
    如果《鳳凰早班車》奠定了她在鳳凰衛視的地位,那麼《魯豫有約》則奠定了她在全國觀眾心中的地位。當地負責人告訴她幾乎是不可能的。她不怕,只要有一絲希望,她都要去試試。聽說約旦國王要去一個小鎮開會。 於是馬上自發趕去了,但只被允許遠遠的拍攝。 看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魯豫靈機一動拿了塊備用電池 , 對警察說 : 「我們的電池快用完了 , 我能拿塊新的過去嗎? 」 徵得同意後, 她走近吃驚的同事低聲說 : 「 假裝換電池 , 越磨蹭越好。
  • 好男人文章,愛妻陳羽凡,都被《魯豫有約》戳穿了
    那時採訪名人明星的節目很火,《魯豫有約》一度是中國收視率最高的訪談節目。從此,神州大地上淳樸的男女老少,記住了那個永遠坐在黃色皮質大沙發上的女人。 《魯豫有約》的副標題是《說出你的故事》,開播二十年來共錄了4000多期,成功讓10000多位嘉賓說出了他們的故事,稱得上國內電視史上的長壽傳奇。
  • 「一波三折」魯豫:閃婚懷孕6個月被洋丈夫拋棄,朱雷糾纏30年
    說起魯豫也是一名家喻戶曉的主持人了吧,《魯豫有約》可能這幾年不像從前那麼火爆,但是熱度也是很理想。18年時間,魯豫採訪成千上萬的名人,這就是她的成就。2001年眼光敏銳又獨到的她,在電視媒體爆發的時代,開始著手搭建屬於自己的節目,《魯豫有約》,這個節目不同於平常古板的主持採訪類型
  • 有一種尷尬叫魯豫有約
    從2001年《魯豫有約》開播至今,魯豫採訪了將近1000人,她是多位名人指定的採訪者,她也是被觀眾嘲笑的主持人。認可和懷疑一併而來,但是這並沒有阻礙時代周刊將《魯豫有約》評為「就連現在寫八卦的作者們,也得從魯豫採訪的視頻中去找資料,但在挖掘別人的同時
  • 2次婚姻,訪談上萬名人,1.64米不到80斤的魯豫沒那麼簡單
    更不用說是在演藝圈混得那些名人,鄭爽更是被粉絲喊道:「多吃點,太瘦了!」 可能除了鄭爽,有一個人的瘦也是「出了名」的,那就是《魯豫有約》的鐵打主持人,陳魯豫。《魯豫有約》收視長虹。 然而,作為《魯豫有約》節目中唯一的一個主持人,她帶著這個節目走過了18年,更是被《時代周刊》評為「15年來最有價值的節目之一」。
  • 魯豫教你如何打拼!女人當自強,火不火你上過《魯豫有約》嗎?
    陳魯豫在《魯豫有約》已經堅持了 18個年頭,雖然燈光下她跟一些大腕坐在一起對話雲淡風輕,但是背後的她才像是一個活生生的女人當自強的典範。高強度的工作讓她忙的不可開交,也為她後來的黃金節目《魯豫有約》奠定了優秀的基礎,賺了十足的資本。
  • 有種尷尬叫魯豫,能把天聊"死",卻能19年採訪1w人的背後
    導讀:有種尷尬叫魯豫,能把天聊"死",卻能19年採訪1w人的背後。在訪談類節目中,總有那麼幾檔節目令人印象深刻,而《魯豫有約》這個節目著實更令人印象深刻。從2001年《魯豫有約》開播至今,魯豫採訪了近一萬人,一萬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小至留守兒童,大至名人大腕,幾乎每一種類型的人魯豫都採訪過。
  • 有種尷尬叫魯豫,能把天聊"死",卻能19年採訪1w人的背後
    導讀:有種尷尬叫魯豫,能把天聊&34;,卻能19年採訪1w人的背後。在訪談類節目中,總有那麼幾檔節目令人印象深刻,而《魯豫有約》這個節目著實更令人印象深刻。從2001年《魯豫有約》開播至今,魯豫採訪了近一萬人,一萬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小至留守兒童,大至名人大腕,幾乎每一種類型的人魯豫都採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