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人在成長中需要「重要他人」的陪伴,他們一般是親人,比如父母,或其他主要養育者,他們對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以及心理人格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除了親人,有些「外人」也不知不覺承擔了這一重要功能,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新鮮養分,「當他出現在你生命裡,這件事便值得慶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不僅給某個人,也對整個家庭提供支持。
「首席外人」最有可能是老師,「北漂」林可發現,有個「重要他人」從自己的生命中,逐漸擴展到整個家庭的軌跡裡——女兒的課外班數學老師。最初只是「你付錢我辦事」的關係,但隨著5年來的相處,林可和老師都發現,倆人的脾氣秉性很投緣,都是善良、有責任心,注重教育方法的人,除了數學,老師還關心孩子的進步,時常給林可一些建議……在一個陌生的大都市裡打拼,這種相互支持的感覺再美好不過了,讓人備感溫暖。
除老師之外,「重要他人」還有可能是朋友、鄰居、鐘點工阿姨,甚至是個遠得不能再遠的親戚。在當下社交「原子化」時代,人們從心底呼喚多種形式的人際連接——不只是一對一,還包括一對多、多對多,以及世代關係的疊加與延續。尤其在大城市裡,家庭往往需要建立更多的社會支持系統,推動彼此更好地往前走。
什麼樣的家庭和他人會結成「重要關係」?這一關係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麼?專家認為,「重要他人」是家庭作為獨立生命體的發展需求,也代表著一段段連接個人與家庭情感、彼此支撐,和一段「未完待續」的奇妙故事。
「重要感」起源:時空接近、需求互補、態度相符
研二女生尚意總結,從小到大逢年過節,必須要聚的是被稱為「叔叔」的一家人——他們甚至比自己的親叔叔更覺熟悉。
真要算起來,和這位叔叔在祖輩有那麼一丁點兒親緣關係,到了尚意這一代,就成了特別遙遠的表親。但由於頻繁來往,叔叔成為尚意家庭之外的重要他人。
在尚意的記憶裡,大到家鄉的祠堂修建,小到大年初幾一塊兒拜年,爸爸和叔叔必要事無巨細地一起商量。叔叔是木工,每次尚意家裡要添置新家具,叔叔總是親力親為,幫忙選最好的木料、最靠譜的工人。嬸嬸則時不時送來自家種的「純天然無汙染」蔬菜。作為高中語文老師的爸爸,經常幫叔叔家的孩子補課,高考報志願、選專業,像對自家孩子一樣費心。兩家經常走動,和親人沒什麼兩樣。
談起「給自己支持最多的人」,生活在北京的媒體人蘇蘇會毫不猶豫地說:那是我家陳阿姨。蘇蘇的女兒上周剛滿3歲,家裡的保姆陳阿姨給寶寶織了一套毛衣毛褲做生日禮物,加上前兩年織的,從孩子出生起的每個冬天,這一溫暖從未缺席。
最開始請阿姨時,蘇蘇心裡十分糾結,畢竟聽過太多保姆平添許多麻煩的鬧心事,但幸運的是,從一開始請的這個陳阿姨就讓人很滿意,長期相處下來,蘇蘇更是離不開她了:阿姨性格隨和、做得一手好菜,關鍵是對孩子特別好。蘇蘇感慨:「我18歲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本以為內心已經足夠堅強,但有女兒之後一直覺得力不從心,多虧運氣好請到了好阿姨,簡直比父母還能實實在在幫到你。」
如今,蘇蘇和陳阿姨相處也像家人一樣,每次阿姨春節回老家,蘇蘇都給阿姨的家人買禮物,阿姨腰扭傷,蘇蘇跑前跑後幫忙請大夫掏藥費,後來阿姨離開了,但一有空就回來看孩子、看蘇蘇,幫忙幹活兒,像走親戚一樣。
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心理教研員朱虹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往往在於時空的接近、需求的互補、態度的相符,以及個人能力的展現,家庭也是如此。
首先是情境促成了接近,當家庭與外人之間的距離比較近,交往的頻率會比較高,以上兩個故事都是如家人般共同相處;其次是情緒體驗,積極正向的情感體驗會促進關係的延續與發展,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此外,還要與對方具備相似或互補的特質,「先形成吸引,再形成交往互動的過程,然後逐漸演化成為重要他人。」
情感連接:「先敞開心房去接納別人,別人就會被你打動」
任桐的媽媽有個一起長大的閨蜜,彼此是最要好的朋友,兩人的關係多年來細水長流,恬靜而親密。媽媽的這位「金蘭之交」, 也如同家庭成員一般重要。
自家的大事小情,媽媽經常會跟阿姨嘮叨,媽媽確信,阿姨絕對不會洩密,而肯定盡己所能給予相應的幫助。阿姨的媽媽住在鄉下,對待這位老人,任桐媽媽像對自己媽媽一樣親切照顧,經常噓寒問暖。任桐發現,媽媽與閨蜜間的你來我往,從來沒有計較過「誰比誰付出得更多」。媽媽覺得,為了「聊得來」這一「精神默契」,可以一輩子相互扶持。「她們不覺得朋友是為了沾自己光、佔便宜,而是因為從小你就是我的玩伴,我一生都認定你這個朋友,並把你介紹給我們全家。」
任桐曾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咱們家會和阿姨這麼親近,媽媽說,這非常自然,人不應該被血緣、外在附加的關係來定義,朋友照樣可以如同親人一般相處。任桐說:「如果我媽不是這樣的性格,她的閨蜜也不會對我們家族那麼重要,大家也不會進一步相互了解。朋友間可能真的需要有個人先敞開心房去接納別人,別人就會被你打動,從而也願意敞開他所擁有的一切。」
朱虹認為,情感流動首先取決於雙方的個性和家庭特質。總有一方會先「打開」,成為交往的主要發動者。這樣的人往往更外向、開放、隨和、信任、願意利他,能夠比較活躍地交往,比較包容對方。「任桐媽媽與她的家庭想必都有這樣的特質,從而更進一步發展,讓連接增進。」
善於共情是溝通的基石。當雙方有了情感上的體認,比如「他們家真不容易,我得去幫幫他」等想法,就能提供一種情感的參與,設身處地去理解,從而產生共鳴。「情感的流動可以促進關係的鞏固,也能夠促進自我覺知、事件的通達,甚至能夠彼此擴展,讓想法更高效、更豐富地發展」。
跨代際「他人」:家庭內部關係影響重要程度
上一代相互成為「重要他人」,下一代人還能延續嗎?
尚意覺得,從自己的角度看叔叔一家,會覺得他們對於爸媽是重要的,但親近感並沒有延續到自己身上。「爸媽和叔叔家關係好,當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對方當成親人,我也會如此。但我從小就比較獨立,一上大學就離開家鄉去了外地,平時和爸媽聯繫也不多,更別提主動和叔叔一家聯繫了」。
任桐在小時候也有類似的感受:「原來我是無感的,因為覺得那是我媽媽和她閨蜜的交情。」然而這一想法在高中迎來了改變。當時的她由於高考壓力,深陷心理問題的泥淖。阿姨對心理學研究頗深,跑前跑後幫忙聯繫熟悉的心理專家,提供幫助。任桐當時根本不願意見外人,但當有一天任桐坐在阿姨家,面對心理諮詢師時,卻感覺特別信任與放鬆,一點也不緊張。那一刻,任桐對於這位「重要他人」的接納感真正出現了。
任桐說:「那是一個轉折點,讓我覺得作為獨立的人,我很信任阿姨。在那個困頓的時期我感到很安全,也體會到他們的重要。」
朱虹認為,當父母輩的「重要他人」,順著良好關係對家庭中的後輩產生直接聯繫時,「重要他人」的延續和帶動作用就會較強。而家庭內部關係的緊密、互動的頻率、依戀的程度,都會對跨代際「重要他人」關係產生影響。「如果家庭比較鬆散,大家都是各過各的,連接不緊密,對於家庭的『重要他人』可能就不會投入太多精力,從而形成跨代際差異」。
當然,跨代際之間的家庭交往並不是以後一輩為核心的,感情未必需要和父輩同樣深厚。「畢竟不是以後輩為原點發展起來的關係,孩子也可以借著生活的推進,把自己的『重要他人』,發展成家庭的重要他人」。
要親密,也要注意邊界
然而,家庭的」重要他人「關係並不意味著完全「親密無間」,需要注重邊界感。朱虹老師強調:「只要有關係就有邊界。增進親密關係,我們可以用合適的方式彼此表達深切關懷,讓我們各自能夠獲得幸福和自尊。」
在王女士家,家教老師會非常耐心地給孩子學習上的幫助,每次的考試分數、不明白的知識點,都會耐心分析,甚至對於數學之外的其他學科也很關心。當孩子遇到成長困惑時,老師會積極幫助解答,幾乎成為家人外最了解孩子的人。但有時候王女士也會覺得,家教老師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忽略了她這個親媽的存在。好在經過溝通,老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不再過於幹預家庭內部選擇,學會尋找讓雙方相處最舒服的平衡點。
朱虹建議,在互動的過程中,雙方必須對自己的角色有較敏感的捕捉和清晰的覺察。「當你是媽媽的朋友、是孩子的輔導老師、是月嫂、是鄰居,你需要思考,自己現在是用什麼角色在發聲、諫言、支持、幫忙和行動?這個行為是否適合你角色裡的責任?你該不該承擔這個責任?都需要有適當的了解和客觀的觀察。」除此之外,發生問題要及時溝通,在共情的基礎之上交流。
「『重要他人』的存在是個人與家庭在現代社會共同抵禦生活不確定、應對挑戰和疲憊的一種方式。」朱虹說,「一個家庭是否強健,既有內部建設的必要(凝聚力、適應性和溝通),同時也希望藉助外部的力量,通過情感連接和溝通,讓家庭和其中的個人更穩健、更有生命力,這是一個時代的要求。」
餘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