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少爸爸媽媽來說,平時因為工作忙,沒辦法陪孩子,電視、iPad、手機就「理所應當」成了居家必備的育兒神器。
不乖乖吃飯?
打開ipad動畫片,孩子馬上乖乖坐好。
孩子調皮搗蛋?
沒收手機的威脅比打罵更管用。
周末加班沒法帶孩子?
開個電視機,準備點小零食,孩子能安靜地坐著大半天。
自從有了這些電子設備,大家都做低頭族,果真方便你我他,只要有電有網屏幕能播放,孩子真聽話讓人省心。
但是孩子這麼一直盯著,好不好,相信家長心裡都有數。
對視力有損是肯定的,但其實更嚴重的是無形中也影響了孩子的言語能力、專注力,孩子將來上課不專心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
2013年美國兒科學會就發表過聲明:2 歲以下的寶寶不適合看所有電子設備。
電子產品通過絢麗的畫面、誘人的獎勵及動聽的音樂,吸引孩子注意力,使孩子大腦過於興奮,無法感受到身體器官的疲倦,用眼過度損害了孩子的眼睛同時,也損害了孩子的言語發展能力、視覺注意力,從而影響學習成績。
2017 年,一項針對 894 名嬰幼兒的跟蹤實驗顯示:包括手機、平板電腦在內的手持屏幕,使用時間每增加 30 分鐘,孩子語言能力發育延遲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49%。
有的家長說,我給孩子看的都是一些精挑細選的早教動畫,這些節目就是專為嬰幼兒打造,有益於孩子認知發展。
但其實這些節目也會對孩子的言語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即使是芝麻街、天線寶寶之類的節目也不例外。
1999 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兩位學者,齊默爾曼、克裡斯塔基斯,就在研究中發現:寶寶每天多觀看1個小時的嬰幼兒早教節目,比起不看這類節目的普通寶寶,平均要少學6-8個新詞語。
在研究者的測評中,早教節目看得多的寶寶,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分,比普通寶寶平均低了大約10%。
除了語言能力,3 歲以前看太多電視,7 歲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華盛頓大學有項實驗證明:從孩子10個月起,每增加1小時看電子屏幕的時間,到孩子7歲時出現「注意力缺陷障礙」的風險就增加10%。
節目速度越快,孩子未來出現無法專注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些專為嬰幼兒打造的益智節目,會不會讓孩子更聰明,無可認證,但確實會讓孩子語言能力落後,還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由於電子產品是通過絢麗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快節奏、強烈、豐富的刺激,孩子習慣了這種被動接受方式,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就下降了。
當孩子習慣於玩手機、ipad,接收彈跳出來的消息,習慣於碎片化的注意力集中模式,在學習上,他們就會無法集中精神、坐不住。
如何拯救孩子的專注力
對於現在的孩子,完全杜絕孩子去接觸電子產品、極度嚴格地禁止使用,或是放縱孩子隨便玩是不現實的。
畢竟電子產品帶給我們的便利是無法否認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給孩子規定玩的時間,比如每次玩不能超過20分鐘,並且在孩子玩耍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去打擾,讓孩子能夠充分利用這個時間進行放鬆。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做作業拖拉、抱著手機不撒手、做作業時不時就想看一下手機,說明孩子的專注力已經被破壞了。
隨之而來的成績下降、學習能力不足問題急需解決,需要通過專業的感統訓練課程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進而孩子的成績才能提高。
想要在感統中訓練到孩子的專注力,就要針對孩子的專注的狀態不斷地提出適當的新的挑戰,讓孩子能夠主動通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狀態完成這個活動。
感統訓練能增加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讓孩子在訓練中能夠意識到他可以主動地選擇注意某些感官的輸入信息,同時還能夠忽略其他感官信息。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往往每一個愛玩手機的孩子多半都有一個愛玩手機的家長。
當孩子沉迷手機,多半是家長委託了手機這個「電子保姆」的緣故。
思想上偷懶的家長,還看不到手機對孩子的危害,還抱著用手機換取孩子的消停,或者用手機收買孩子的歡心這樣的心態,縱容自己的孩子沉迷於手機中不能自拔。
言傳不如身教,家長們平時自己身體力行地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帶孩子多進行室外活動,去打羽毛球,去登山,去遊泳,一起做手工或者一起讀書。
真正的有效陪伴是需要我們和孩子有互動、有交流的,而且需要較長時間去做的事情。
這樣既能轉移孩子的興趣、改善親子關係,此外,運動還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哦。
接下來介紹一些適合康復師及家長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小方法。
首先給孩子們呈現一些非常新穎的、興趣點高的玩具在桌子上,接著給孩子們一一展示一下,即刻收回所有玩具。
其次對孩子提出獲得玩這些玩具的要求:
在老師任務操作之前,孩子身體要坐直,嘴巴要保持安靜,手放在腿上,在老師沒有說開始之前,手不可以觸碰任何玩具,眼耳追老師。
這一步是對孩子尊重遊戲規則與課堂紀律的培養。
通過適應小課堂的要求去適應大課堂,把在小課堂上養成的好行為、好習慣遷移到學校裡的大課堂上。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會伴有特別多的手部小動作和嘴巴不停的發出嘟嘟囔囔的聲音,這些小動作和細碎的言語都會帶走或幹擾孩子的注意力,無法傾聽老師對任務操作的講解,也就造成無法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所以在個訓中老師要不停提醒孩子眼耳追老師。
讓孩子學會等待。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耐心很差,不能聽完老師對遊戲規則的要求,看到任務就操作。
由於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講解,結果往往是無法完成老師規定的任務或者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完成任務,半途而廢。我每次都告訴孩子,我們先把手放好,然後等老師從一數到五,再開始玩遊戲。
耐心培養的方法策略很多,以後康老師會介紹的。
在選擇注意力培養訓練的任務上,老師根據每個孩子個別差異性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表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安排操作任務。
操作過程中,除了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與提示,還要鼓勵和表揚孩子,引導孩子從任務中發現興趣與產生興趣,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的注意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
訓練過程中保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幹預與矯正,同時給予孩子心裡上的鼓勵和任務上的指導,讓孩子體會到認真完成任務後才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遊戲操作中,老師要及時喚回孩子分散的注意力。
尤其在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特別短、窄,老師要幫助孩子緊緊抓住孩子飄走的注意力,可以用聲音、手勢、眼神等。
老師還要根據孩子能力特點與年齡特點再議。
在訓練的最初階段,追逐孩子注意力就像在放風箏,孩子的注意力是風箏,而追逐孩子注意力的視線就是放風箏的線,在「放風箏」的過程中,老師對「風箏線」的控制,一定要鬆弛適度、嚴慈相濟。
與家長深入溝通,首先是了解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和一些教育教養的方式,再提出自己對孩子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還要了解孩子在家裡和學校的一些情況,繼而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和身心特點和家長一起分析孩子出現的問題,爭取能和家長達成共識,最後分享訓練過程中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經驗。
找不同或者找相同、形色對應、行數對應,模仿、填數字等等。
家庭注意力訓練的任務,家長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孩子們能夠理解和操作任務出發,給孩子們能夠切身感受任務快樂的過程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