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歲的娃正坐在地上,玩一桶積木玩具。他越堆越高,眼睛都不眨一下,安靜又認真,仿佛進入了無我之境。
這些場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句句愛意滿滿,殊不知這些愛意,正在毀掉寶寶的專注力。寶寶正在專注地做著自己的事,你的這些愛,其實是害!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科學教授 Chen Yu 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他發現:嬰兒的專注時長與陪伴嬰兒的大人專注表現有很大關係。實驗運用眼動追蹤技術,就是給嬰兒和父母戴上穿戴式的眼球追蹤器。研究人員通過寶寶和父母眼球運動的數據來分析專注力。實驗中,研究員邀請了 40 組 12~16 個月的寶寶和家長,目的是探究家長與一歲左右寶寶的互動模式對寶寶專注力的影響。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實驗中,寶寶本來自己玩得好好的,有的家長努力過了頭,拼命向孩子表現自我,要麼拿著玩具在寶寶面前不停晃,要麼就是指導孩子怎麼更好的玩玩具,還在旁邊熱切地期盼寶寶的反饋。研究者從攝像頭中看到的是,孩子的眼神不是飄向了天花板就是看看父母的肩膀,並沒有聚焦在父母的動作上,而且,被父母打擾後,也再沒心思專注在玩具上。專注是一種持續的認知活動。當寶寶自己在專注的玩玩具時,家長突然要寶寶喝口水,或者指導寶寶如何玩,這種額外增加的行為,會讓寶寶在玩玩具上的專注被迫中斷。同時,注意力的分配又是有「限額」的,寶寶正在關注一件事,很可能就很難再去關注另一件事情。當寶寶在專注狀態中,大人突然來打斷,這對於專注力的保持和培養是有害的。看到這兒,家長們肯定很著急,那孩子在玩耍到底該怎麼做呢?是不是走開不參與更好?家長和孩子在共同玩耍的時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前面說到的「家長主導」型互動,還有一種,是「孩子主導」型互動。就是在玩玩具時,讓孩子自己自主探索,家長主要進行觀察和引導。家長觀察寶寶並且耐心等待,在寶寶四處張望的時候,不發出任何提示。一直等到寶寶對玩具產生興趣後,才慢慢參與,和寶寶一起去探索它。這種行為不僅維持了寶寶的專注力,而且有意思的是,即使寶寶中途轉移了注意力,對眼前的玩具失去興趣。如果家長依舊專注看著、玩著這個玩具,孩子也能跟著成人,重新把注意力放到這個玩具上。第三組的家長,在寶寶玩耍時會看著寶寶並且和寶寶說話;研究發現,第四種情況,也就是在孩子主導玩耍的前提下,家長的參與最投入,孩子的持續專注時間最長。到這兒,有的家長可能有疑惑。前面說不要打斷孩子,這裡又說家長投入越認真,孩子的專注越長,豈不是矛盾嗎?大家可要注意啦!這裡的參與可是有前提的,一定是在寶寶主導的情況下參與!比如說,寶寶邀請你了或尋求你的幫助了。這時候你就可以參與進來和寶寶盡情玩耍!快速且複雜的寶寶大腦發育過程
看到這兒,估計老母親都有了答案,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是保護出來的。通常來說,專注力(Attentional control)指的是能夠專心而持續地進行活動,忽略外在幹擾的能力。換句話說,專注力就像一個門,它能夠把幹擾信息擋在門外,然後讓我們需要的信息進入大腦,然後進行觀察、記憶、理解、推理等思維活動。對寶寶來說,這個能力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密切相關。最主要的是大腦額葉。這個結構的發育非常遲緩,通常要到 25 歲才能成熟。所以我們也說,專注力與年齡有關,成年人的持續專注力也就 40 分鐘左右。而寶寶的大腦發育完全沒有成熟,年齡越小,專注時間越短。身為家長,當孩子專注的進行一個認知活動時,不要輕易打擾他。把「做什麼」的選擇權與主動權還給孩子,更不應當剝奪他享受當下的難得機會。 1、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不要「橫加幹擾」 比如說,在家裡可以這樣,妹妹老是打擾哥哥玩耍或者寫作業,家長就會協商分開兩個孩子或者給妹妹找到相對安靜的項目。哥哥寫作業時,妹妹不可以看電視或大聲呼喊,當然妹妹在畫畫時,哥哥也不能自行找妹妹玩耍或者半路拉妹妹去幹別的事情……包括孩子們搶著說話時,也要有先來後到,等一個說完另一個再說………這些都是小細節,但是培養出來的大原則意識就是:不打擾別人,也不被別人打擾。 孩子日常生活的節奏以及各種活動的時間長短都會影響他的注意力。例如,孩子跟小夥伴在外面玩耍時,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處於一種興奮狀態。進入室內後,孩子很難立刻進入到繪畫或者讀書等安靜活動中。有的家長會要求孩子立刻安靜下來,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種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很難起到效果的。 因此,父母在安排孩子的活動時,應當注意調整時間,在孩子玩耍後,讓他平靜一會,再投入到學習中去,或者是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玩些有趣的小遊戲,緩解一下學習疲勞,但要控制好玩樂時間,要讓孩子的生活有張有弛、動靜交替。孩子的早期教育不是學習ABCD,恰恰是意志品質、性格及注意力的培養。這個過程一旦受阻,一直嘮叨、呵斥孩子「怎麼做事三心二意的」「怎麼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挫,這等於無形中強化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他就會在心裡認同自己的缺點。 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重要原因。當有新的刺激出現時,成人可以約束自己不去關注它,但孩子卻很難做到,畢竟,孩子的好奇心實在是太重了。因此,為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們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景。 採用遊戲的方式,將持續注意的時間要求變為遊戲規則。 比如,與孩子一起玩「指揮交通」的遊戲,讓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約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鐘的崗,時間到後才能換崗。在遊戲中,可以逐漸延長站崗時間。通過不同的遊戲活動,孩子就可以慢慢地將外在的遊戲規則內化為內在的自我約束。 太安靜的環境反而不容易培養注意力,例如培養孩子去午睡,周圍太安靜了,反而會讓孩子更敏感,睡眠更淺。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要睡覺了,周圍環境正常即可,父母該幹嘛幹嘛,不要特別大聲就行,可以嘗試多些戶外活動或者比較嘈雜的環境,要讓孩子慢慢學會「累了就能隨時隨地睡著」。 包括孩子在學習時,沒有人來打擾孩子分神就可以了,並不是說媽媽不可以洗菜做飯打掃家務,爸爸不可以看喜歡的球賽或者接待朋友。 不要從形式上太強調「給孩子營造安靜環境」了。孩子漫長的一生,不僅需要培養鬧中取靜的能力,還要掌握強大的克服誘惑的能力。 孩子注意力差的一個表現是不能同時注意多個事物,為此,父母們要學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活動,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廣度。 比如說,在孩子面前擺放上汽車、小球、鉛筆等多種物品,讓孩子先觀察幾秒種,然後讓他閉上眼睛,趁機悄悄拿走幾樣物品,然後讓他說出哪些東西不見了。對於稍微大的孩子,可以帶他去逛街,讓他觀察街邊環境,然後把他見到的事物描述出來,父母可以在旁邊加以引導。這些遊戲是要求孩子在觀察時,能快速地注意到幾個物品,從而鍛鍊孩子的注意廣度。 要做某件事情時,才會要求提高注意力,事情的任務越明確,完成任務的願望就會越迫切,注意力就會越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孩子的注意力時間持久,要提前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激發他做好這件事的願望。1. 【教育】抄近路的亞裔學生,都被這樣的教育給毀了
版權聲明: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電郵: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
小編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微信號: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加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