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歷史上第一首詩是哪首嗎?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清楚,或許會認為是《詩經》裡的第一篇《關雎》,其實並非是這一首,而是上古歌謠《彈歌》。這首詩被公認為是文學史上第一首古詩,也就是詩歌的源頭。上古時期人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時常還要上山打獵,以此來獲得更多的食物,那這首《彈歌》正是描寫了人們如何製作打獵工具,還有上山打獵的情形,所以這首詩也是寫得很有趣。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這首《彈歌》通篇只有短短的8個字,可是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同時也表達了勞動人們的智慧。其實古代的詩歌,最早還是由勞動人們張口而來的歌謠。即使是到了今天,如果去到農村依舊還是能夠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唱很古老的歌謠。後人經過整理,於是把這些歌謠傳得更遠,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種歌謠,慢慢地演變成了詩歌。
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雖然只是那麼張口而來,但是卻生動有趣,在這首《彈歌》中,正是講述了古人,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於是上山去打獵,所以去到山上砍竹,然後再把竹子做成弓箭,再打出泥彈,最後打中動物,獲得了自己想要的食物。
上古時期不像今天,我們可以自己種植莊稼,沒有必要去到山上打獵,但是那個時期的人不一樣,他們產量低,即使是種上了莊稼也不可能有好的收成。打獵也就成為了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人們經常出門打獵,久而久之也就喜歡一邊幹活一邊唱歌。這些歌謠大部分都是張口而來,並沒有什麼講究,不過由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事物有著自己的理解,雖然沒有什麼講究,但是唱得卻很傳神。
古代詩歌是文學瑰寶,從上古時期,一路來到先秦,最後在盛唐達到了巔峰,不過這一路的演變,也讓詩歌有了固定的形式,形成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等,這種獨特的風格。隨著人們對於詩歌的原因,形式自然也更加的成熟,正是由於經歷了這樣的一種發展軌跡,我們才能夠讀到那些優美的詩歌,這不得不再次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彈歌》這首詩雖然看似很普通,只不過是幾句歌謠,但是它在文學史上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被稱為第一首古詩。不過關於它的作者,現在已經是無從考證,畢竟時間太過於久遠了。雖然只有8個字,但是同樣生動細膩,讓我們從這首詩中知道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生活,他們如何運用智慧獲得更多的食物。當然我們也不知道它《彈歌》如何唱,只能是去讀它的字面意思。上古時期的人一定是很大聲唱出來,並不像我們今天去吟誦。
現在我們一提起詩歌,那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唐詩,不過在讀這些詩歌的同時,還是要了解詩歌是如何被人創造,最終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文學形式,最終代代相傳。這也就是為什麼要追根溯源,只有知道了它怎麼來的,這樣對於詩歌才會有全新的認識。那麼《彈歌》就是歷史上第一首詩,也就是詩歌的源頭,雖然這首上古歌謠看似很普通,並沒有高超的表現手法,完全是純原生態,但是卻最值得我們去關注,只要了解了這首詩,知道了它如何而來,也就明白了詩歌最早的起源,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去讀這首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