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孫子兵法》:陰謀詭計不是人生正途

2020-12-23 橙先生的視界

來源:橙先生的視界

在完整解讀過《道德經》之後2019:我與道德經(附全文解讀),我嘗到了傳統文化對人思維和認識改造的巨大好處,於是我想著每周抽一個時間讀一點其他的傳統文化經典,逐步走上對傳統文化的融合之路,這次我選擇的是《孫子兵法》。

第一篇:計篇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隊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考察研究。

我的理解:就此一句,孫子不愧為兵家鼻祖,孫子將打仗這件事上升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而不是簡單的認為自己作為一名軍人「幹就完了」。

這段話看出了孫子具有超強的敬畏心和全局觀,他在世人皆對戰爭充滿熾熱之情的戰國年代,首先看到的是戰爭帶來的巨大兇險。作為戰爭的指揮人員,首先意識到風險,我們才有幹一架值不值得的考量。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譯文:所以,要用經過敵我五個方面的分析比較而定的計謀去研究它,以探索戰爭的情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所謂「道」,就是使民眾與君王的意願一致。這樣,他們就可以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不畏懼危險。

所謂「天」,就是指晝夜陰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

所謂「地」,就是指地勢的高低、路途的遠近、地形的險阻平坦、地域的寬窄、死地與生地的利用。

所謂「將」,就是指將帥的智謀、威信、仁慈、勇敢、嚴明。

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管理、軍需的供應。

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帥都不能不知道。了解和掌握這些情況的就能勝利,不了解這些情況的就不能勝利。

我的理解:孫子的這段話,就是知己知彼的具體內容,簡直就是古代版的SWOT分析。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敵我雙方的優劣比較來分析幹一架的勝算有多大,孫子總結要從這幾個方面分析:道、天、地、將、法。

「道」,說起道就不自覺的想起「道可道,非常道」,這裡的「道」當然和《道德經》裡面的「道」是截然不同的,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國君有兩條路選擇:王道和霸道。這裡的「道」才是孫子所說的「道」,即一國政治生態的關係。

孫子就說了,「道」就是你手底下的人聽不聽你的,你能不能凝聚民心,說的是一個有沒有群眾基礎的問題。

「天」、「地」這兩件事,說的都是一個形勢問題,包括自然環境、常識、習俗等,面對「天地」,講究的是一個審時度勢的問題,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荀子《勸學》中的一句話,「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天」、「地」皆為荀子口中的「物」,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就是要藉助當下的形勢來做局,這是一個對時機的選擇問題,在正確的地方,正確的時機下,我們才能成功。

「將」,指出了選人的標準:智、信、仁、勇、嚴,這是對「將」的人格排序。也就是說智慧第一,誠信第二,仁義第三,勇武第四,嚴明最末。

更具體的說,孫子認為,一個好的將領,靈活是第一位的,這樣能夠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戰場上,形勢多變,時機也是稍縱即逝,只有領導本人思維靈活,才能一直處於有利的一方。

信,其實不只是說這個人誠信,主要說的是「使手底下的人信服」,要讓手底下的人信服,那就得賞罰分明,不能夠自顧自己吃肉,別人湯都不能喝一口,為了打勝仗,甚至要表現得自己分毫不取,而給下面的人小恩小惠,你就想想如果你的領導每天在微信群裡公開團隊業績,發紅包,你開不開心,你願不願意努力工作?

仁,其實就是愛人,平易近人的領導我想沒有人不喜歡,古代叫「愛兵如子」,你的「父親」就是戰爭的負責人,你願不願意為了你的「父親」而拼命?這是一個道理,愛人者,人恆愛之。

勇,當將軍,你可以武功不是第一位的,但是你的勇氣必須能夠貫徹三軍,如果振臂一呼的人都是一個慫包,下面的人哪有信心打勝仗?勇,更重要的還敢於在合適的時機進行命令的下達,這是戰略制定者的勇武。

嚴,當將軍的嚴,大多都體現在危難之際,為了凝聚人心,發憤圖強,往往就殺雞儆猴,把那些可以洩憤的人拉出來,嚴懲,乃至幹掉。

智、信、仁、勇、嚴,可以說是挑選一個合適將領的標準,但在我看來,當一個書生「趕鴨子上架」走上了將軍的崗位,哪裡有什麼智和勇的品質,多數情況下會在嚴上發力,但是太嚴也會適得其反。

其實帶兵打仗,帶的都是一群人,一群你可以約束他們,他們約束不了你的人,這是一個關於獲得群眾基礎的問題,本質上就是能讓大家都聽你的命令,為你賣命。

怎麼做呢?不一定非要智和勇,因為這一時半會也補不了,甚至終生都補不了,你可以站在大家的身後,認真記錄誰衝鋒陷陣誰臨陣退縮,重賞衝鋒陷陣的人,並設計內部的競爭機制,把內部管理的公平做到極致,也是一種選擇。

原文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因此,要通過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即是說:

哪一方君主能夠使民眾與自己的意願一致?

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

哪一方更具天時地利?

哪一方法令能貫徹執行?

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

哪一方兵卒訓練有素?

哪一方賞罰分明?

我根據以上七個方面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如果聽從我的計謀,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作戰一定失敗,我就離去。有利的計謀,已被採納,還要造成有利的態勢,作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掌握作戰的主動權。

我的理解:這是「五事七計」的由來,前面的「道、天、地、將、法」是五事,這段文字說了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通過對「五事七計」的分析,才知道敵我雙方的實力情況,如果有可勝之機,才能舉兵決戰。這屬於基本面分析。

孫子也說了,光有好的基本面還不夠,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有利於我方的條件和時機,從而抓住戰爭的主導權,「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原文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用兵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所以,能打而裝作不能打,要打而裝作不要打,要向近處而裝作向遠處,要向遠處而裝作向近處。敵人貪利,就引誘它;敵人混亂,就攻取它;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敵人兵力強大,就要避開它;敵人氣勢洶洶,就要阻撓它;敵人辭卑慎行,就要驕縱它;敵人休整得好,就要勞累它;敵人內部團結,就要離間它。在敵人毫無防備之時發動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採取行動。這是軍事家指揮的奧妙,是不能預先傳授的。

我的理解:孫子在這裡一口氣列舉了十二條詭道,他到底想表達什麼呢?我認為他想表達一個變化的觀點,所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不僅僅是說我要向左,就引誘你向右,最根本的是我要讓你不知道我的意圖究竟在哪裡,並把你帶到溝裡,露出破綻,好讓我一舉戰勝你。

咱們再念一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你「不備」、「不意」的時候,才是我出戰的時機。甚至說,上面的十二條詭道就是為了麻痺對方,讓對方放鬆警惕的表面功夫,而我暗地裡卻在觀察你的哪裡開始可以讓我以最小的損失就能拿下你。

由此可見,時間中的等待和忍耐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也是一戰成名的真功夫!

原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開戰之前,「廟算」能夠取得勝利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不充分。「廟算」周密就能勝利,「廟算」疏漏就沒有勝利,何況不做戰前的廟堂計算呢?我們根據「五事」、「七計」來進行觀察,誰勝誰敗就可見端倪了。

我的理解:這段文字再次看到了孫子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身上的品質,戰前分析,有勝算就打,沒有勝算就不要多此一舉了,對於基本面的分析,是我們鋪開戰略面的前提。

總結

這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篇》。總結這一篇的核心觀點:

核心思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核心內容:五事七計,十二詭道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讀懂5大思維模式,受益一生
    《孫子兵法》寥寥數千言卻講透了兵家謀略的真相要義,被視為兵爭《聖經》。
  • 《孫子兵法》中的十二條陰謀詭計|每周一本書
    本周我們一起跟 華杉 一起讀《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部書。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華杉《華杉講透<孫子兵法>》是至今為止解析孫子兵法評價最高的一本書。作者華杉,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過155個經典戰例,將《孫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詳盡透徹。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在本書中,作者通過155個經典戰例,將《孫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詳盡透徹。同時援引兩千多年來,解讀《孫子兵法》的傳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註解,從不同角度還原兵法原意。全書通俗易懂,案例教學生動形象。雖說沒有完全按照翻譯來解釋,但最後都能夠讓人理解含義和背後的緣由,不失為一本了解孫子兵法的優良讀物。
  • 《孫子兵法》中的 10 大人生啟示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火了!
  • 孫子兵法全球行:香港十大名人演繹「多彩兵法」
    香港十大名人演繹「多彩兵法」  記者 韓勝寶  香港孫子研究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本港名人與《孫子兵法》來津津樂道。他曾在港臺推薦「十本好書」招待會上說,他已看過《孫子兵法》,因一直都想拍一套關於孫子的電影,想了解它是怎樣的一本書。看過之後,發覺它實在是一本很有趣味的書,也是一部值得經常翻看的書,古今中外的人都對這本書很感興趣。美國西點軍校必修《孫子兵法》,美國哈佛大學MBA課程亦必修《孫子兵法》。
  • 與孫子兵法的連接,要經過2次創造,邏輯創造與形式創造!
    頭腦中對孫子兵法形成的思想及思維,這種思想及思維,要有秩序,當然這個秩序是要經過自己去設計出來的。你設計了一個邏輯層,透過這個邏輯層重新闡述了孫子兵法的內容,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邏輯及秩序!不能用勤奮來代替自己的思考,讀了N遍孫子兵法,可以反映你確實很勤奮,做到勤奮是不夠的,還要做到有自己的思考,而這個邏輯層,不是勤奮就能得到的,是在勤奮的基礎上,還要堅持獨立思考。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贏了再打》
    《孫子兵法》是大浪淘沙餘下的經典,若干年來,不論是徵戰沙場的將相,還是揮毫潑墨的文豪都曾拜讀註解過此書,現在這本《華杉講透孫子兵法》是通俗版,也是華杉先生經過多年研究和自身經歷,結合曹操、杜牧、陳皞等十一位傳世注家的精髓的成果
  • 融會《孫子兵法》之精髓,感悟商道經營之要領
    國學蘊藏著恆久的治世之道與人生智慧,從不同的思想維度,為今天的企業經營管理和企業家個人生活提供借鑑和引導。世紀英才商學院五明國學與新商道領袖研修班經過四年的積累和沉澱,全面升級師資和課程體系,以嶄新的面貌,為大家帶來更前瞻、更深入、更全面、更實戰的國學課程,全方位立體化幫助同學研修國學,傳承智慧之道。
  •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區別?它們是怎麼流傳的
    這有文獻為證:《韓非子●難言》中的「孫子臏腳於魏"的「孫子」即是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孫子」既指孫武,也指孫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孫子」就是孫臏;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中的「孫子」也是孫臏;《漢書●藝文志》為了區分孫武與孫臏,則分別稱「吳孫子」和「齊孫子」,兩人都是「孫子」。這也是後人把孫武與孫臏誤作一人的主要原因。
  • 讀《孫子兵法》?你第一個字就讀錯了! | 每周一本書
    作者華杉,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過155個經典戰例,將《孫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詳盡透徹。同時援引2000多年來,解讀《孫子兵法》的傳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註解,從不同角度還原兵法原意。孫子兵法開篇篇是「計篇」,但很多人第一個字就讀偏了,在書中這樣寫道: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國文化界推崇孫子文化大有人在
    曾經出版了《石油戰爭》、《糧食危機》、《霸權背後》等書的美國著名作家威廉·恩道爾稱,他自己寫書的過程中向《孫子兵法》尋找靈感。恩道爾說,他最喜歡的中國思想家之一是非常有名的孫子,就是2500年前的兵法大家,最欣賞的孫子語錄是「知己知彼,百戰不貽」,孫子對戰略戰術的簡潔表述至今無人超過。當我試圖理解世界性事件的時候,《孫子兵法》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 管理者為什麼還要讀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
    《孫子兵法》對於絕大多數國人而言,可以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書中不少格言警句,我們都能脫口而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儼然已經成了象徵東方智慧的一個超級符號。
  • 謀略 | 《孫子兵法》的13種人生大智慧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經營商業的參考書。現在與大家分享其中的13條大智慧。1、戰爭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戰爭是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孫子兵法一開始就強調軍事的重要性,是想讓我們知道,打仗不是兒戲,而是關乎國家人民命運的大事。
  • 孫子兵法應用案例故事(十)
    孫子兵法中也多次強調,將帥要懂得各種變通,因勢利導,不能猶豫遲疑,暴躁易怒。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特別是那些導致失敗的教訓,尤其不能以怒興兵,以慍至戰,就是說不能被情緒左右,在失去理智的時候做事關重大的決策。        所以,孫子兵法提出來選將用人的五條標準:智、信、仁、勇、嚴 。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國華裔《孫子》研究女大師朱津寧
    圖為朱津寧的《新厚黑學之孫子兵法:先贏後戰》  中新網蘇州8月28日電(記者 韓勝寶)在記者出訪美國前,得知美籍華人孫子研究知名女學者朱津寧已不在人世,就採訪了曾為她的《新厚黑學》寫過書評的馬來西亞孫子研究學者陳富焙。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等待,正是《孫子兵法》裡的重要觀念——「勝軍先勝而後求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兵法》裡反覆強調這種觀念,就是先要確保能夠戰勝對方,才去找對方開戰;如果無法確保,就要耐心等待。但這種等待並非是被動的,而是要主動去提高自己的實力,等待自己的力量慢慢壯大,等待形勢對我方有利,等待對方犯錯誤,再果斷出手,一戰定勝負。
  • 淺議《孫子兵法》與太極拳
    本文管窺蠡測,想從兵法學的角對太極拳略加解讀。中國古代兵法學博大精深、影響廣遠。武術與兵法本就同源於中華傳統文化沃土,自古就有「拳兵同源」「自古拳勢通兵法,不識兵書莫練拳」之說。太極拳是哲學型、智慧型的拳術,所以更是與兵法息息相通。成書於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兵法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 《孫子兵法》與《戰爭論》對比
    5.戰爭中的人   《孫子兵法》已經觀察到,戰爭需要真真切切的實力對抗,這種對抗武器是一方面,但不是唯一,人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 中國古代故事:《孫子兵法》
    孫子,名武,字長卿,孫子是後人的尊稱。春秋後期,孫武出生於齊國的貴族家庭.其父孫書,官居大夫,在公元前503年討伐苔國的戰爭中表現出高超的軍事才能.所以,家學淵源是孫武寫作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的一個重要條件春秋後期,齊國內部陳、鮑、架、高4個貴族爭權奪利,內部矛盾尖銳。
  • 讀《孫子兵法》重在借鑑其思維方式
    本報記者 郭 星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樸民做客「遼圖講壇」,為遼瀋讀者作了「感受《孫子兵法》的永恆魅力」的講座。 黃樸民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從事《孫子兵法》研究多年,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孫子兵法解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