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寥寥數千言卻講透了兵家謀略的真相要義,被視為兵爭《聖經》。《孫子兵法》中彌足珍貴的軍事思想,不僅僅能夠用於擺兵布陣,也能夠用於其他領域。換言之,《孫子兵法》不是在教人們如何屠殺,而是在向人們傳達做事情的行文準則。
基於此,大可不必將《孫子兵法》簡單的視為「兵書」來看,應該將其視為頂層謀略架構,其思維精髓不僅適用於兵家、更適用於一切事物環境下的應對,能夠讓你在運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與途徑。
孫子兵法
換言之,讀懂並領悟了《孫子兵法》中的5大頂尖思維模式,學會謀略,便能夠應對自如的尊上馭下,成為一個精通謀略的人,從而受益一生。
全書以 「謀定而後動」為底層思維,認為無論是打仗還是處世都應當以「謀」為先,並且只有在「謀定」的情況下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這是《孫子兵法》五大頂尖思維中的第一個。
謀定而後動,強調了行動與謀略的先後辯證關係。「謀」之精要在於考慮一切行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一個清晰且可行的規劃。
《孫子兵法》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在講軍事行動之前的工作,重點就應當圍繞「謀」下功夫。因而,孫武一直在強調動手之前的準備,甚至於戰車的潤滑油都考慮在其中,可見「謀定」的重要性。
至於如何去動,孫武又著重強調了軍事行動中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要求將領不可因循守舊,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去修改謀定的計劃,從而取得行動的成功。
第二個頂尖思維,便是「知己知彼」,強調了情報的重要性。軍事行動講究情報,在實際生活中也是要時刻掌握己我的動態。
孫子論兵法
以抗日戰爭為例,鬼子在戰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派出大量間諜來刺探。在「九一八」之前,鬼子早已把東北摸透,甚至當時只有日方地圖最為精準。
在抗日戰爭期間,我軍在繳納小鬼子的物資後,往往會第一時間搜尋日方地圖,原因正是他們的地圖比我們的還要精準。小鬼子把「知己知彼」的思維模式,做到了極致。
第三個思維,便是「避實擊虛」。其實,這一思維模式說起來很簡單,卻是一般人很難做到。避實就虛可以理解我「以己之長,攻己之短。在「四渡赤水」時,紅軍最擅長的便是迂迴穿插,避實擊虛,往往對方捉摸不透我方的真實作戰意圖。
孫子劇照
遊擊戰,便是《孫子兵法》避實擊虛思維模式的最好實踐者。這一謀略在商戰中,機動靈活的應對模式與避實就虛的思維模式相結合,就能夠發揮最大功效。
第四個思維,便是「致人而不致於人」,這一思維的核心可以理解為始終掌握主動權,堅決不能讓對方牽著鼻子走。
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商戰縱橫,最忌諱的便是周身之力不能集於一點,處處受制於人。以我國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為例,為何不能破局在三國之中一直是最弱的一環?非蜀漢君臣不明,亦非蜀漢國力不行,而是蜀漢國策始終被魏、吳兩國牽著鼻子走。
孫子劇照
在對魏國外交制衡上,蜀漢君臣皆仰賴於吳國,讓吳國佔據了主動權,最終的結果便是孫吳大軍隨時有傾軋的危險。
在北方防線上,魏國始終在魏蜀邊境駐有重兵,軍事上受制於魏國。縱觀三國歷史,蜀國始終沒有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最終的結果是越折騰越弱。
第五個思維,便是「奇、正混合使用」,與遊擊戰、運動戰的巧妙之處不謀而合。何為奇?我們可以理解為小股優勢兵力騷擾突襲,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戰役的全盤勝利,反之正面硬槓的便是「正」。
孫子塑像
曹操與袁紹對決中,決定戰局走向的一場戰鬥,便是曹操使用奇兵突襲袁紹糧草重地烏巢。烏巢一戰,曹操的兵力僅僅是親率的5000餘人的小股部隊,可戰果是輝煌的,直接決定了戰局走向。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奇、正混合使用」,用兵之狡詐根本讓袁紹摸不著頭腦。
上述5點思維模式,運用自如,應對日常人際關係是綽綽有餘。尊上馭下東山能再起之日,亦是為時不遠矣。做人,別光埋頭苦幹,讀懂《孫子兵法》這5種思維,從而去實現破局,才能越混越好實現人生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