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乎上一則題為「如何看待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強基計劃 6 年本博連讀的火箭計劃」的問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短短時間內就已經收穫了超過 100 個回答。
圖片來源:知乎
一如問題的火爆,這個被大家關注的「火箭計劃」確實也十分勁爆,具體而言,這次被網友們熱議的北大物院強基計劃「3+X」培養方案有兩種,一種是加速計劃,本博共計 7 年;另一種是火箭計劃,本博共計 6 年。
圖片來源:知乎
兩個計劃的共通之處便是本科縮短為 3 年,保研申請從大三結束的暑假提前至大二結束的暑假,區別在於火箭計劃拿到博士學位只需要 3 年。
試想一下,大家本科畢業需要 4 年,再讀個碩士需要 3 年,加起來一共七年,而坐上火箭的北大物院學生,已經喜提博士學位。
聽起來,可不是真香嗎?
本博計劃「真香」的背後,卻是強基計劃的遇冷
6 年時光,拿到兩個學位,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自然求之不得,但與看起來「真香」的培養計劃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高校「強基計劃」的集體遇冷。
2020 年 1 月 15 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宣布自 2020 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啟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簡稱「強基計劃」。
圖片來源:教育部
與自主招生相比,「強基計劃」將招生專業局限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且探索本碩博連讀,並在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
圖片來源:教育部
即便存在上述這些優惠政策,試點高校「強基計劃」的首屆招生還是遭遇了大範圍「的遇冷」,不少大學都發布了強基計劃的補招通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補招 9 個專業共 46 人,補招比為 21.9%;
北京理工大學:補招 4 個專業 67 人,補招比為 44.6%;
西安交通大學:補招 5 個專業 71 人,補招比為 33.8%;
蘭州大學:補招 6 個專業 65 人,補招比為 30.9%;
南京大學:補招 6 個專業,補招人數不超過 69 人......
然而,沒有補招的高校也不等於已經完成了招生計劃,北京師範大學官網信息介紹,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指標 120 人,但只錄取了 64 人。
至於北京大學這樣的「世一大」是否招滿了人數,由於沒有公布招生計劃,我們並不得而知,但是大家可以從 842 這個數字中自行品味一番。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
在「強基計劃」招生遇冷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制定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培養計劃也未嘗不可,要是對來年的招生產生一些積極正面的影響,那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不止「火箭計劃」,這些年來加速的博士培養
對於博士培養而言,「火箭計劃」無愧於火箭二字,6 年完成本博,喜提學位,除了北大物理學院之外,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也有類似的政策。
圖片來源:教育部
根據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王世強介紹,「鹿鳴書院強基班」將打通本碩博 3 個教育階段,通過「3+5 本博直通」項目探索我國自主培養生命科學人才的方案,雖然需要 8 年才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但是考慮到生科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8 年也算是一個很快的速度了。
圖片來源:教育部
對於「鹿鳴書院強基班」的本科生而言,學生從大一就開始實驗室輪轉;大二進入實驗室參加科研訓練,學院提供相當於碩士生的研究和學習條件以及獎學金;大四通過博士開題報告後,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享受優越的博士獎學金。
事實上,不止是「強基計劃」的各種政策,近些年來,我國的博士培養計劃一直在加速,碩博連讀、直博生等詞彙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家的眼前。
碩博連讀:招生單位從本單位已完成規定課程學習,成績優秀,且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學碩士生中擇優遴選博士生的招生方式,一般在碩士二年級時進行選拔。
圖片來源:復旦大學
直博生:全稱為本科直博生,指在應屆本科畢業後,跳過碩士研究生階段,直接以博士研究生身份攻讀博士學位。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
相比於本科畢業,再讀完碩士,申請博士而言,碩博連讀和直博在培養時間上已經大大縮短。
除了通過直博、碩博連讀縮短博士生的基本學制,一些高校還明文縮短了博士生的最長有效修業年限。
圖片來源: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今年 9 月份,中國傳媒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公布了一系列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改革重大舉措,其中就包括「推進博士生和專碩生基本學制改革」,具體而言,自 2021 級起,將博士生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由 8 年改為 6 年。
隨著「強基計劃」培養計劃的出爐,博士培養進一步加速,結果孰好孰壞,仍未可知。
新學制:「真香」?還是加速「內卷」?
制定培養方案是學校或者學院的職責,但是讀本、攻博的還是學生本人,對於這樣一個火箭般的培養計劃,選擇之前,著實需要好好權衡一番。
畢竟,計劃雖然香,但是真的可以按時畢業嗎?
可能,但是不要太過於樂觀。在美國,博士生入學後十多年才畢業也是很正常的事。
圖片來源:NSF
而在我國,根據一項調查數據,2011 年以來,北京大學每年的博士生延期畢業率均超過 40%,更有甚者,根據廈門大學 2015 年的官方數據,博士生延畢率超過 60%,這意味著許多博士生沒有辦法在規定的基本年限內達到畢業要求。
除了可能的延畢問題,將 8 年乃至 10 年的本科、博士培養壓縮到 6 年完成,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可想而知。
近年來,博士生的心理狀況一直是一個被大家熱議的話題。
2017 年,Science 在線報導了一項精神健康調研的結果,發現 51% 的研究生存在輕度心理壓力,32% 的研究生有罹患常見精神疾病的風險;
圖片來源:Science
2019 年,Nature 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 6300 名研究生中,有 36% 的研究生曾因為壓力導致的抑鬱尋求過外界的幫助,中國學生存在抑鬱的比例甚至超過 4 成。
圖片來源:生物學霸
對於「強基計劃」培養的本科生而言,過大的學業壓力是否會帶來更大的精神壓力,雖然我們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我們依舊希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未來的中國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年輕科研英才。
拋開可能的延畢、抑鬱問題,「火箭計劃」的快速培養或許可以在未來的數年裡培養出一批 23 歲、24 歲的博士,相比於其他培養渠道培養出的博士,這些「小博士」們爭出了 3~4 年時間。
要知道,對於就業而言,無疑是很大的優勢。
以廈大南強青年拔尖人才為例,計劃明確對應徵者的年齡做出了規定,B 類人才不超過 33 周歲。
圖片來源:廈門大學
還在為畢業苦苦掙扎的諸位,聞到內卷的氣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