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呢?歷來答案是眾說紛紜的,但無論如何諸葛亮是一定會被排除的,魯迅先生就很不客氣地指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近乎妖道」。
一個謀士,他歸根結底是一個人,故而他一定有著和所有人一樣的喜怒哀樂與得失計較,諸葛亮那般理想化的人物是根本不存在的。若是一定要評出一個「三國第一謀士」,我想這個人非賈詡莫屬了,他一生「謀己、謀人、謀天下」,可謂是將此三者在三國中做到極致的人物。
智謀超群如郭嘉、龐統等,雖名滿天下而英年早逝;陸遜、陳宮之流,謀己謀人卻不能謀得天下,唯有賈詡三者並舉,有「毒士」的聲名。
賈詡的一生,做了七件非常高明的大事,三國第一謀士的名聲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的泛泛之談。
祖籍涼州的賈詡少年時曾經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叛賊,這幫叛賊是邊疆的少數民族氐人,賈詡見到大事不妙便開始以當時的太尉段熲嚇唬他們。
賈詡說:「我是段公的外孫,只要你們放了我,日後我必定重金回報。」這幫歹人聽聞段熲(東漢名將)的威名,於是便將賈詡放了回去,而其他的同行者都不幸遇難。
少年賈詡在當時並不出名,只有涼州名士閻忠認為他不同凡響,說他有張良、陳平般的計謀。賈詡一生輾轉侍奉了董卓、李傕、張繡、曹操等人,自董卓而起,至曹魏而止,一生行跡可以說天馬行空無拘無束。
效忠董卓之時他便為董卓出謀劃策,董卓死後又謀劃了「反攻長安」的計策,在張繡營中他兩次解救張繡,到了曹營他又為曹操謀劃了「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官渡之戰,是賈詡極力主張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賈詡又勸曹操不宜興師動眾,曹操不聽,果然大敗;曹植、曹丕二人的奪嫡之爭,賈詡一言說動曹操,曹丕由此成為繼承人。
賈詡者,真乃三國第一謀士者也!
李傕郭汜亂長安,二棄暗主投張繡賈詡嶄露頭角的時刻是向李傕、郭汜二人獻計反攻長安,涼州系勢力內部的鬥爭從此便開始了,漢獻帝得以在不斷攻伐的局勢下成功逃脫。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等人密謀之後殺死了董卓,董卓一系的勢力就此垮臺,原本效力董卓的賈詡便向李郭二人建議反攻長安。司徒王允首當其衝,涼州系的勢力包括賈詡在內保全了性命,李郭二人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把持朝政之路,這便是賈詡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賈詡鼓動「李郭之亂」歷來被認為是負面的,但從另一個方面考慮,其實這正是他的高明所在。
賈詡身為董卓的部下,他若不鼓動涼州系勢力先行一步,恐怕很快就會有性命之憂。漢室江山早已名存實亡,漢獻帝也不過是傀儡般的存在,賈詡早就看透了司徒王允這般的腐儒沒有作為。賈詡在當時軍閥混戰的情形下,一直想走的是「挾天子」的路線,他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力量來使得漢朝重新統一,而不是一味地像王允等人一樣固守社稷。
賈詡在隨後不久便發覺李郭二人相當平庸,於是他立即背棄了這二人,前往華陰投靠段煨,但段煨器量狹小且才華平庸,賈詡根本就瞧不上他,而賈詡明白李郭二人必定會遭到攻伐,為此他轉身就投靠了相當安全的張繡陣營,他和他的家人在張繡的帳下得到了保全。
無論是「李郭之亂」還是投靠張繡,賈詡作為一個謀士首先想到的都是自保,在「自謀」方面他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這也是他「毒士」名號的主要來源吧!
兩保張繡逃生死,一投阿瞞挾天子
賈詡在張繡帳下效力了相當長的時間,賈詡開始了他的「謀人」之路。公元197年,賈詡勸說張繡在宛城屯兵並且與荊州劉表聯合,以此來對抗虎視眈眈的曹操。一年之後,曹操南徵張繡並包圍了穰城,但就在此時袁紹趁著曹操外出便開始攻擊他的大本營許都,曹操等人急急忙忙撤兵回城救援。
張繡在這種情況下便要追擊,他不顧賈詡的反對便與劉表夾擊曹軍,不久之後果然大敗於曹兵。
不久之後,賈詡又勸說張繡趕快追擊,張繡這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果然大獲全勝。可以說賈詡在此次戰鬥中充分表現了他判斷形勢的才能,而張繡本人從此以後更加佩服他。在此之前,張繡便在宛城殺死了曹操的大將典韋以及長子曹昂,這背後正是賈詡的計謀。
按照一般的道理,曹操應該對張繡恨之入骨,張繡此生再也不能與曹操有任何親近的行為。然而賈詡的高明之處便在於此,他在不久之後又勸張繡投靠曹操。
賈詡的計策保全了張繡,張繡在曹操的陣營中得到了重視,官渡之戰以後他被封為了破羌將軍。賈詡數次使得張繡逃脫生死,尤其是在張繡殺死了曹操的大將與愛子之後,依然能夠使得張繡投靠曹營,他的計謀不可謂不高明。
賈詡作為張繡的部下,在「自謀」之後理應「謀人」,他正是看準了曹操的胸懷與氣魄,才敢以近乎瘋狂的方式保全張繡。如此高強的謀士,自然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因此張繡投曹之後,曹操立刻將賈詡歸入自己帳下,賈詡成為了曹操的謀士,開始了他為曹操策劃「挾天子以令不臣」的「謀天下」之路。
官渡赤壁顯才能,曹丕曹植現忠心
賈詡為何被稱為「三國第一謀士」,因為他在「自謀」、「謀人」、「謀天下」三個方面都可圈可點。
他策反涼州投靠張繡以自保,兩次保全張繡以「謀人」,跟隨了曹操之後的賈詡真正開始了他的「謀天下」之路。「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戰役,這不僅在於此次戰爭以少勝多,更重要的是此次戰役是曹操人生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轉折點。
如果說官渡之戰在於郭嘉,那麼官渡之勝則在於賈詡。
正是賈詡讓張繡投靠曹操,使得曹操少了一個敵人多了一個幫手,曹操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官渡之戰前夕,袁紹一直想拉攏張繡,但賈詡以上帝般的視角選中了曹操,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假設張繡投靠了袁紹,那縱使郭嘉等人再有奇策也於事無補。官渡之戰中,曹操糧草將盡時,賈詡道:
「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直擊曹操不能取勝的要害,勸導曹操偷襲烏巢,一舉戰勝袁紹。
賈詡為何將身家性命押在了曹操身上呢?原因很簡單:他認定了曹操才是「謀天下」之人。官渡之戰為曹操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賈詡更是為曹操制定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從此以後曹魏的力量開始真正崛起。
賈詡曾勸說曹操不要發動赤壁之戰,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但得意志滿的曹操不聽從他的建議,結果大敗而歸。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充分顯示了賈詡對大環境的把握,他總是能夠在戰略上給予對方的戰術以降維打擊,這才是他一直被後人崇拜的原因。
歷史上開啟上帝視角的謀士不多,除了漢初的張良外,賈詡可以算得上是一位。
賈詡所做的第七件事尤為重要:一番話平息了曹植與曹丕之間的爭鬥,使得曹操確立了長子曹丕為繼承人。
當曹操問他立誰位繼承人時,賈詡並未直說,而是例出了袁紹和劉表的例子,兩人的失敗都是因為不立長子而立幼子,導致自家內耗。曹操聽後恍然大悟,於是立曹丕為太子。
賈詡的意見使得曹魏內部不再內耗,原本因為繼承人問題打得不可開交的曹魏集團又重新團結了起來,將矛頭一致對外。
縱觀賈詡的一生,他始終懷揣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謀天下」大計,但三番五次並未遇到明主,他在「自謀」與「謀人」之間輾轉多年。直到遇見了曹操,他才認定這個人是最佳的人選,於是便將自己的一腔熱血都付與了曹孟德。
他所做的上述七件事,件件高明得不得了,足以將他推向「三國第一謀士」的寶座!賈詡,真乃三國神人也!「自謀」以自保,「謀人」以盡忠,「謀天下」以成全大義,這便是賈詡一生的真實寫照,三國中做到這三點的,唯賈詡一人。
其實《三國志》中早已用9個字對賈詡的智慧作出完美總結:「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可見對其的推崇。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