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這個人呢,跟其他盛名在外的三國謀士相比,畫風好像有點不太一樣。你看其他那些謀士的名號,龐統是「鳳雛」、諸葛亮是「臥龍」、」郭嘉是「鬼才」,荀彧有「王佐之才」,孫策周瑜並稱「江東雙璧」,可到了賈詡這裡,卻成了「毒士」。這可不算什麼特別褒義的形容詞。
可結果呢?「鳳雛」抱負未成而戰死,「臥龍」因少主不堪其用操勞致死,「鬼才」身體有恙無奈故去,「王佐之才」服毒抑鬱而終,「江東雙璧」英年早逝。講白了就是全都早死,沒什麼好下場。唯獨這個畫風不一樣的「毒士」,不僅活到了七十七的高齡,還身居高位,安享晚年,這也差別太大了吧!
這種結局其實跟賈詡的性格很有關係。賈詡跟一般的三國謀士最大的不一樣,就是他沒有那種擇一明主然後肝腦塗地的思想。他有點像現代的精英員工,在其位謀其職,在誰帳下就為誰好好出主意。他深諳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這家勢力不行了那我就跳槽換到下一家更好的去,你待遇開的高我就多做事,你苛待手底下的人那我就跑路。
同時他也十分低調,不爭風頭,不愛嗶嗶。主君更信賴誰無所謂,誰一直陪伴在主君身邊也不在意,該出謀劃策時就儘量言簡意賅說完了事,至於主君聽不聽就不關自己的事了。被委以重任大肆嘉賞就更加謙遜,堅決不給其他人找事機會。
賈詡一共大跳槽了三次。最開始的時候他在董卓帳下效力,結果董卓被王允用反間計殺害,賈詡出於自保,轉投董卓的舊部李傕、郭汜他們。為了確保其名下勢力,賈詡勸說倉皇出逃的李傕、郭汜以謠言動搖人心,趁機聚攏兵力反攻長安。
計謀的確是成功了,但是李傕、郭汜的反攻致使長安城內數以萬計的無辜百姓身死,長安大街小巷內儘是枉死百姓的屍體。正是這一事件,使得賈詡冠上了屠害萬千百姓的「毒士」之名。不過說起來賈詡只是盡了一個謀士應有的義務,提供了一種反攻思路,真正犯下殺業的並不是他,他也不過是背了鍋而已。
第二次是以段煨為跳板,去了張繡那。建安三年,曹操南徵張繡,包圍張繡據點後又因袁紹似乎想攻打許都而撤退。張繡想親自追擊曹操,賈詡勸阻未果,張繡果然迎來大敗;之後賈詡跟張繡說,現在可以追擊曹操了。這次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果然打贏了曹操。
第三次跳槽是發生在建安四年。袁紹想招降張繡,賈詡以袁紹沒有容人之量攔下了賈詡,並勸說賈詡可以投奔曹操。張繡十分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去投奔一個跟自己有仇的人,就問賈詡原因,賈詡說:「首先曹操名正言順,天子在他手上;其次曹操兵力較弱,需要盟友支持,投奔他的人也容易取得更好的成就;最後曹操求賢若渴,肯定不會計較之前的那些過節」。
張繡聽從賈詡的話語歸順了曹操,賈詡也藉此作為敲門磚獲得了曹操的賞識。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中,賈詡的建議都十分中肯,只是可惜曹操赤壁之戰沒有在意賈詡的建議擇機而動,果然大敗。
曹操晚年因猶豫立曹丕還是曹植為太子,就詢問賈詡,賈詡閉口不答。曹操很奇怪問賈詡為什麼不回答自己呢,賈詡說:「因為我在想劉表和袁紹。」曹操一聽就大笑著懂了,賈詡是在暗指廢長立幼恐生事端,最後果然立了曹丕為太子。
曹丕當上魏王后,為了報答賈詡的恩情,就給他加官進爵,各種恩寵。賈詡反而開始閉門不出,連兒女婚嫁都不考慮高門大戶,平常有什麼事找他商議,他也很少發表意見。有的人因此感到十分詫異,卻不知這正是賈詡高明的地方。
賈詡知道自己不是一開始就追隨的魏國,而為君者對於高位臣下總是少不了忌憚。既然自己沒有那一份同甘共苦的患難之情,那又為什麼要去做一些徒增猜疑的事情呢?賈詡靠著這種識時務不搶風頭的性格,一直很受曹丕看重,直到七十七歲自然去世,得以善終。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