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各朝各代,湧現了無數的能人志士,有些人留名於青史,而有些人被湮滅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自古英雄成王敗寇,勝者總會被世人稱頌,而敗者卻常被後人所不齒。東漢末年閹黨禍亂,外戚爭權,在洛陽城各方勢力掙得頭破血流之際,有一方勢力悄然抵達洛陽,那就是雄踞關中的西涼軍——董卓。
董卓出身平凡,卻作戰勇猛,百戰羌軍,歷經黃巾之亂,涼州之亂兩大戰役,董卓入京救駕有功,掌握權勢,威震天下。在董卓統治朝廷的日子裡,有這麼一位謀士,一直活躍在董卓陣營,而他是洛陽城中董卓唯一的心腹謀臣——李儒。董卓應令入京,廢帝弒帝,遷都焚城等諸多震驚天下的事件,都有著他的身影。在演義中,李儒更是成為了董卓的女婿,正史已不可考,本文以演義為主。
李儒第一次出場於董卓進京勤王之際,李儒諫言「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又因為少帝懦弱,使得董卓下定了廢帝的決心,更使得董卓開始爭做權臣。在董卓威懾百官的時候,難免磕磕絆絆,諸事不順,又因為李儒的存在,使得董卓順利將朝廷打造成西涼軍的一言堂。而在勸說董卓殺害忠臣賢能之時,又設計拉攏名流人士,積累聲望。
「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李儒最大的功,也是最大的罪,便是毒殺少帝,「嫩草綠凝煙,嫋嫋雙飛燕。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何人仗忠義,洩我心中怨!」少帝詩歌一首,傳與董卓耳中,讓早就有弒帝之心的董卓,抓住了機會,於是乎,李儒攜帶十數甲士,逼迫少帝飲鴆自盡,震驚朝野。
曹孟德假借敬獻寶刀之名,掩蓋刺殺之實,縱橫朝野的董太師未見異常,還在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得到了士子的認可,天下人的承認,然而老謀深算的李儒卻發現了端倪,「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此計一出,曹操便無所遁形,曹操先知先覺,連夜逃出洛陽,東奔陳留而去。
十八路諸侯浩浩蕩蕩前來討伐董卓,汜水虎牢兩戰失利,董卓身心大亂,惶惶不可終日,李儒提出了遷都長安的建議,更是在榮陽設置伏兵,促使曹操兵敗撤軍,十八路諸侯自此分崩離析,互相徵伐,如若董卓未死,那麼天下如何,尚未可知,王允秒施連環計,已被李儒識破,奈何董卓日居高位,目中無人,甚是驕傲自負,屢屢不納忠言,自取敗亡。
李儒心狠手辣,未達目的不擇手段,與董卓可謂是臭味相投,但是李儒能力卓絕,謀算非常,如董卓悉聽諫言,未嘗不可統一中原,人們常言「毒士」賈詡,反觀李儒,更有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