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三國著名謀士之一,他洞悉人性、算無遺策,卻又能韜光養晦、明哲保身。比如賈詡通過精準的人性判斷,幫助自己順利逃過強盜收取保護費,也躲避過了朝廷對涼州派軍閥的追殺,還完美地從張繡企業跳槽到曹氏企業……
遍觀賈詡一生所謀之策,從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到獻計張繡兩敗曹操,再到官渡之戰前幫張繡做保命題,甚至後來在曹氏集團繼承人問題的站隊上,無不讓人拍手稱讚。但這些計謀從後來者的角度來看,更像是被動的「救命保身」之計,而非主動出擊的軍事策略。
那麼,被稱為「三國第一毒士」的賈詡究竟什麼才是他的最強一計呢?
要說賈詡一生最強一計,尤其是軍事計謀,莫過於曹操在對抗馬超、韓遂所組成的關中聯軍時賈詡所提出的「功心為上」——從內部瓦解西涼軍團的反間之計!
值得注意的是,賈詡在加入曹魏陣營後針對軍事行動所提出計謀的案例,是比較少的。他不太主動出擊,這一點跟郭嘉很不一樣。
211年,剛經歷赤壁之敗的曹操,把目光移到了漢中張魯的身上,欲派遣鍾繇、夏侯淵率軍攻取漢中,豈知漢中還未開打,關中馬超、韓遂等十來方勢力紛紛躁動,他們認為攻漢中是假動作,實欲吞併關中。馬韓二人領頭造反,集兵十萬,屯於潼關,而曹操則選擇北渡黃河進軍渭水。
而曹操在渡河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相反是非常的驚險,一度險被活捉。在演義中「割須棄袍」的典故也由此而來。
最終,曹操好不容易站穩了陣腳,然後沿著水路步步推進。這下馬超陣營發覺事態不妙,就派出使者求和,但曹操這邊不想和解啊,於是就問賈詡,你看此題何解呀?賈詡說,先假裝答應他們。曹操又問,然後呢?賈詡僅用了四個字:離之而已!然而就是這簡單四個字,字字誅心。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求和,並求任子。詡以為可偽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詡謀。語在《武紀》。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賈詡認為,這些聯軍只是因短期利益而團結在一起,實際上內部是各自為政的,因此只需稍加挑撥,他們就會像水壩上的裂縫一樣自行崩潰瓦解!那麼此計具體是如何實施的呢?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於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
於是曹操安排了陣前相會,和年輕的馬超相談,那是一幅兵戎肅殺、只談公事;而與年邁的韓遂相談呢,曹操卻走起了溫馨的回憶殺路線,只聊兩家過去的快樂往事,絕口不提戰事紛擾。
韓遂這邊納悶不已,怎麼講的竟是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呢?兩人會談結束後,曹操甚至還和他親切的拉手說道:韓兄,今天見到你真是太高興了,回頭我再寫信給你,咱們信上繼續聊呀!
於是韓遂就頂著一個大問號回到自己的營地,這時馬超走過來問:怎麼樣,曹操有沒有提出他想要和談的條件?韓遂誠實的說:沒有啊,條件什麼的曹操啥都沒說!這下可就換成馬超黑人問號臉了,What?我剛才明明就看見你倆勾肩搭背、有說有笑的,是說什麼事情這麼開心,竟然不能讓我知道呢?
既罷,超等問遂:「公何言?」遂曰:「無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
沒過幾天,曹操和賈詡又聯手給韓遂寫了一封信,而這信上的內容卻是塗抹嚴重,大概寫的是:如果韓遂兄能把馬超給XX(塗抹)了,曹某便可給你OO,最後我們倆可共同XXOO,如此這般,豈不快哉?
說巧不巧,信件還故意被馬超部下所攔截,馬超看到後那是冷汗直冒、怒火中燒啊。馬超心想我把你韓遂當兄弟,你卻是把我當成籌碼出賣給曹操,好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啊……
就這樣,涼州軍團的兩大領頭羊那是誰看誰都不順眼,下面一眾小兵更是毫無戰意,只盼著可以快點回家與妻兒團聚。曹操眼看時機成熟,擇良辰吉日果斷出兵,面對失去鬥志的敵人,戰鬥自然是行雲流水、砍瓜切菜一般。馬超、韓遂最終只得狼狽逃回涼州,關中地區宣告平定。
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
賈詡此反間計的成功,可以說幫曹操一舉解決了西邊的心腹大患,至少省下了一兩年的時間去逐個擊破關中諸多勢力,為之後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安定的內部環境!畢竟,亂世風雲,朝夕而變,曹操若能多活幾個兩年,或許也就沒有司馬家的事了~
因此,說賈詡此「反間計」堪稱其一生之中最強的軍事計謀也就無可厚非了。
信任的力量
反觀馬超與韓遂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出現了「信任危機」。而一旦出現信任危機,結果往往都比較慘,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劉邦疑韓信,等等案例不勝枚舉。相反的案例我們說個近點的:馬雲信任王堅,在一片唱衰聲中做出了世界級的阿里雲;人民信任國家,在眾國圍觀下,迅速戰勝疫情。由此可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是多麼的重要。
最後,英雄錄想說的是:信任是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甚至可以升華為信仰。最好的解釋就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從建國70周年慶到抗擊疫情,再到目前的#抗洪#,信任、力量、信仰這三者不正是最好的體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