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總決賽名次揭曉,從來沒有說過脫口秀的黑馬李雪琴取得了全國第5的好成績。
可以說,這次李雪琴徹底火了。
節目剛開始,李雪琴就在綜藝節目《脫口秀大會》中連續爆梗頻頻登上熱搜,雖然一開始沒人在意她,她也是抱著玩的心態說脫口秀,但沒想到成績斐然,她幾乎每場都是高票晉級,非常優秀。
李雪琴的段子,大家都喜歡聽,她也經常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
但對於李雪琴而言這些並不是段子,而是自己的一些經歷,換言之她舞臺上表演的喜劇實際上是自己人生的悲劇。
在節目中,我們看到她雲淡風輕,似乎什麼都不在乎,但內心卻很喪。
李雪琴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父母離婚後,她跟著母親生活,而母親就是一個長不大的人。
李雪琴的父母在她14歲的時候離異了,年幼懂事的她以為這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活得小心翼翼。
母親情緒不好,就是一個小女生,甚至她把李雪琴罵一頓,李雪琴還得反過來哄她。
因為家庭的緣故,母親成了一個長不大的家長,李雪琴則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臺詞: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從初中開始,李雪琴就逼著自己成為優等生,為了讓母親驕傲,也為了擋住別人的嘴。
幸運的是,李雪琴考上了北京大學,沒有讓媽媽失望,但因為家庭的原因,長大後卻被抑鬱纏身,差點走不出來。
她最終可以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靠的就是不斷自我成長。
如果你也曾受原生家庭的痛,你至少可以做兩件事:
一是多看書、多思考,治癒內心的傷,勇敢地自我成長。
二是養育好下一代,陪孩子終身成長。
因為,只有從家長這個「源頭」開始意識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才能讓世界上少一些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
長不大的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痛
李雪琴的爆紅,是因為之前喊話吳亦凡的視頻,她坦言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特別羨慕吳亦凡的生活。
李雪琴曾說:「看他的樣子應該是從小就被保護得很好,沒啥煩惱,因為我沒有過這種生活,我從小就生活在了一種漩渦裡。」
因為這個漩渦,她始終找不到快樂,這也為以後的抑鬱症埋下了禍根。
很多網友覺得李雪琴的抑鬱是因為一夜爆紅,殊不知早已根深蒂固。
在李雪琴讀初三那年,她的父母離異了,從此後她完全變了一個人,童年也開始變得壓抑。
由於母親是一個容易焦慮而且情緒很不穩定的女人,所以生活逼著李雪琴更加懂事成熟。
李雪琴坦言,那段日子,自己活得特別痛苦,每天活得都特別小心,感受不到愛的存在,生怕自己的某些行為突然惹怒了母親。
有一次,她寫完作業看會電視,沒想到媽媽情緒突然就爆發了,李雪琴一點辦法也沒有,她不知道怎麼做,只好不斷地安撫母親,那一刻她心力交瘁。
為了家庭能和諧,為了彼此能生活下去,李雪琴只能最大程度地去忍讓和遷就母親。
母親的長不大,只能逼著自己早點成熟。
但是李雪琴的心裡也是有情緒的,但是她不敢,內心特別害怕,只能選擇隱藏,由於隱藏的太深了太久了,所以在成年之後爆發了,被抑鬱症纏身的日子,李雪琴痛不欲生。
李雪琴曾自嘲:「別人都是媽媽帶孩子,但在我家我媽卻是我帶大的。」
一句話讓人淚目,也讓人懂了她抑鬱的根源。
長不大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他們讓孩子的童年充滿陰霾,孩子想盡辦法讓別人開心,自己卻開心不起來。
李玫瑾教授說:
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類似母親的子宮。
母親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宮殿,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二宮殿。
可悲的是長不大的父母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他們總是逼迫孩子,剝奪孩子的快樂,讓孩子在童年就飽受折磨,更可怕的是這種折磨可能會伴隨其一生。
懂事的孩子,其實最可憐
看過一期《少年說》,心裡感觸頗深,以前一直以為懂事的孩子是真的懂事,現在才知道原來她們僅僅是因為恐懼。
在節目裡,楊栩楠站在臺上對弟弟說:「希望你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楊栩楠說:「我從小都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所以在住校期間怕爸爸媽媽擔心,很少主動打電話給他們。」
因為懂事,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承擔,即便內心痛苦,依然堅持,這實在是太可憐了。
父母以為她真的很快樂,原來一切都是假象,她之所以這樣不過是為了讓父母開心。
在告白的時候,楊栩楠說:
因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為怕他們對我失望,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
說到這裡,她情緒崩潰,大哭起來,也就是在這短暫的一刻她終於做回了孩子,而不是父母引以為傲的「影子」。
懂事的孩子完全沒有了自我,他們之所以變這樣,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長不大,父母用自己的要求強迫她們,讓她們成為父母的影子,而不是做自己。
說到底,孩子懂事是一種取悅,很多時候我們完全忽略了,如果你有女兒,千萬不要讓她太懂事,否則她一輩子都可能活在自卑中。
楊栩楠的媽媽在臺下說:
從小,你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周圍的親戚朋友都羨慕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兒。
從楊栩楠的媽媽的話裡可以看出,楊栩楠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可是這真的不是真實的自己,她還只是一個孩子,可父母卻用成人的方式要求她。
因為父母對自己有期待,所以他們常常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
為了表現得更好,他們只能犧牲自我,拼命地偽裝來壓抑自己的情緒,實在讓人心疼。
父母懂得教育真諦,孩子才會幸福快樂
倘若父母不懂得教育真諦,一味地要求孩子懂事,那麼孩子無法擁抱快樂。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對此,深以為然。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曾做過這麼一個實驗。
他們把一些年齡等同的小朋友分成人數均等的兩個組,進行簡單的測試。
第一輪測試完後。
兩組小朋友的成績的成績基本一樣,第二組的小朋友,成績稍微好一點。
在第二輪測試的時候,實驗主持者宣布:小朋友們,你們在第一輪的表現中好乖,好優秀,因此獎勵你們糖果吃。
看到獎勵,小朋友們特別開心,糖果端上來,先從第一組小朋友分起,分到第一組的最後一個小朋友,恰好分完。
這個時候,第二組的小朋友覺得非常委屈,說好的吃糖果,為什麼沒有自己的呢?
實驗人員笑咪咪的道:有的小朋友沒有分到,不要緊,接下來還有冰激凌吃哦。
冰激凌端上來,仍然是從第一組小朋友分起,第一組分完,冰激凌又沒了。
第二組的小朋友,差點哭了,他們覺得這太不公平了。
然後實驗主持者若無其事的說:有些小朋友沒有分到,既然沒分到就算了。現在我們開始測驗哦。
第二輪測驗結果讓大家大吃一驚,第二組的小朋友竟然只是第一組小朋友成績的四分之一。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的懂事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而是經過不斷地失望,最後失去了對我們的信任,才開始變得懂事。
從她們懂事的一刻起,孩子不再做自己,而是成了我們的影子。
寫在最後:
武志紅老師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你可能不知道這種絕望有多深,甚至會超越死亡,懂事的孩子寧願去死,也不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他們猶如在刀尖上跳舞,寧願被刀尖刺傷,也不願意麻煩你把刀子拿開,真的太讓人心痛了。
懂事的孩子似乎就是為了別人而活,不敢和對方爭吵,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這個世間,宛若一具行屍走肉,讓人心疼!
作為父母,請別再逼孩子了,多聽一下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多鼓勵少打擊。
如果可以請不要讓他過早懂事,我相信她長大後會感激你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