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爺爺的一首高水平詩,文化傳承、原生家庭和起跑線很重要

2021-01-08 彥曰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為「詩聖」、「史詩」,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惜都不如人意,晚年因安史之亂,為生計所迫,逃難到了四川成都,後希望回到故鄉,於是從成都出發,經奉節,算是順著長江東歸,可惜流落洞庭湖一帶,終老沒能回到家鄉。

不過,別看杜甫老年不順不爽,早年生活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曾和李白高適一起雲遊四方,他爺爺杜審言是進士,不亞於當今的省狀元,因和張易之兄弟(武則天男寵)交往,而被流放到了峰州,後官修文館直學士,生活很富足。年輕的時候與李嶠、崔融、蘇味道(曾任宰相)齊名,號稱「文章四友」,是律詩的奠基者。杜審言有很光鮮的履歷,文化水平不用說,家底也很豐厚,杜甫出生這樣的家庭,自然得到很好的教育,可惜命運不濟,愣是沒博得進士,從此大唐少了一個官僚,多了一個名垂青史的偉大詩人。

杜甫爺爺杜審言作為律師的奠基者,留世詩詞不多,其中有一篇入選蘅塘退士編輯的《唐詩三百首》,題目叫《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一起欣賞欣賞: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中進士後,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的小官,雖然掌管一番水土,對有志青年來說實在是太小了,尤其對才華橫溢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遠離家鄉當小官的杜審言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時節,和朋友一起遊覽風景,本來是很高興的一件事情,但杜審言卻「非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悽涼,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傷感,滿腹牢騷。

第一聯: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才會對異鄉的氣節事物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也就是說,如果在家鄉,或者是當地人,早就見怪不怪了。只有異鄉人才會「獨有」、「偏驚」,生動體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

第二聯和第三聯則是寫江南的景色如何與家鄉中原不同。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實際上,詩人是比較故鄉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景色,在江南仲春的風光裡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雲霞」句,突出寫江南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像曙光一樣映照著漫天雲霞。「梅柳」句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踏雪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

第三聯寫春鳥和水草。春天氣候溫暖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的更為歡快,一個「催」字,突出江南二月春鳥更為歡鳴的特點。「晴光」即春光,「綠萍」即浮萍。在中原,三月才綠萍始生,而江南要早很多。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處處寫江南物候,卻處處懷念故鄉中原,與第一聯的矛盾心情一致,最後一聯寫出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正因為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結尾不僅點明思歸,又點出是和朋友的「古調」(陸丞的《早春遊望》)。

全詩似在寫江南景色,但處處與中原故鄉做比較,思鄉之情躍然而出。

唐朝詩人中,李白杜甫王維是後人無法逾越的三座高峰,他們三人的家庭環境都非同一般,文化根基很深厚,為什麼現代很多人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大多數人一出生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經濟條件好的可以參加各種培訓班,各類社會活動,而農村和條件一般的家庭現在雖然也沒什麼農活或家庭事務,但活動內容完全不同。有些人的爺爺奶奶帶孩子是棋琴書畫,有些人則是麻將撲克,更不要說上代人留下的社會資源了。原生家庭和文化傳承是很難逾越的坎,雖然後天因素很重要,但家庭環境同樣不可忽視。

相關焦點

  • 杜甫有一首28字罵人詩,後兩句音樂經常用,沒點文化還以為是誇人
    號稱是「詩聖」的唐朝詩人杜甫,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憂國憂民的他,詩歌中也經常透露著悲愴,鮮有暢快淋漓之句,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成為了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不過杜甫寫的一首28字罵人詩文,也成為了千古名言,後兩句形容音樂的時候也經常用到,如果真沒有一點文化,還真以為是在誇人。這就是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整首詩似乎都在吹捧,音樂是的好聽,為何卻說杜甫在罵人呢?
  • 杜甫不屑與小人爭吵,寫下一首罕見的狂詩,放言自己會名垂千古
    杜甫出身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他是晉朝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只不過到了唐代,杜家沒落了,可即便如此,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閒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這種家庭環境,以及儒家的思想引導,使得杜甫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偉大的抱負。
  • 杜甫憑什麼大言不慚:「詩是吾家事」?
    杜甫在成都時,上司兼好友嚴武被皇上召入京,他遠送至綿陽,寫下《奉送嚴公入朝十韻》:「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回家的時候,遇上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亂,杜甫流入梓州。這時候家小還在成都,杜甫想起小兒子生日,寫了一首詩《宗武生日》: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節選)這首詩的第五句一出,天下譁然。
  •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賞析一】杜甫的詩歌是以一種描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寫實風格進入我們的視野。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沉鬱頓挫」,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面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甫的詩我背過許多,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一句。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今天咱們再來欣賞一首冷門的催淚唐詩——邊塞派詩人高適晚年最動人的一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寄杜二拾遺 詩題中的「杜二拾遺」就是詩聖杜甫。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年間就相識,當時二人都是有才而無人識,落魄不遇同病相憐。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戰亂後高適曾顯赫過一段時間,做過節度使平定過永王叛亂;杜甫也入朝當了個左拾遺的小官。 但好景不長,二人不久後都被貶官。
  • 杜甫看著兒子挨餓卻無能為力,心酸又無助,寫下一詩堪稱千古悲情
    導讀:杜甫看著兒子挨餓卻無能為力,心酸又無助,寫下一詩堪稱千古悲情。 杜甫的少年時光過得很幸福,爺爺是著名的詩人杜審言,而父親杜閒有在朝為官,曾任朝議大夫、兗州司馬。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從李子柒到阿木爺爺,從杜甫到雪花飄飄……中國文化正在輸出
    最近,不用一根釘子、不用一滴膠水的中國木匠「阿木爺爺」在油管上火了。這位63歲的爺爺,用視頻的形式展示了如何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被稱之為「當代魯班」,向世界各地網友輸出了一波來自東方手工藝文化的力量。 在文化輸出方面,不得不提李子柒。
  • 杜甫和陸遊在寒食節各寫一首詩,都是經典之作,但意境卻大相逕庭
    同樣是客居,杜甫和陸遊都以《寒食》為名,寫下一首經典詩作,然而意境格局卻大相逕庭。杜甫歷經波折終於在清江安居,與鄰裡相處融洽,頗為自得。陸遊呢,依然是那樣情思繾綣,幽憤難終,一言難盡!《寒食》[ 唐 ] 杜甫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詩的第一句是寫寒食時節,踏上江村路,飛花上下翻飛。
  • 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重啟人生》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過去不對的事情,我們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原生家庭不僅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樣的對我們的孩子也會產生巨大影響。在我印象中,小時候,爸爸媽媽很相愛,從來沒有因為什麼事紅過臉,爸爸媽媽也很愛我和弟弟。爸爸每次出差總會給我們帶漂亮衣服和好多好多零食,以前總是覺得我和弟弟好像生活在蜜罐裡,讓周圍的人羨慕不已。可是隨著爸爸的去世,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
    首先,我們來談談這兩個家庭分別意味著什麼。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就是出生的那個家,那裡有你的爸爸媽媽,假如不是獨生子女,那就還有兄弟姐妹,甚至大家庭住在一起的還有爺爺奶奶。  在原生家庭裡,你被塑造成了現在的模樣,當然這裡面既有遺傳的影響也有環境的影響,另外,你會學到和人打交道,建立親密關係的模式。
  •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
    當然詩仙之名也是名副其實,千古絕句朗朗上口,只不過詩仙也有情緒,有情緒就會喝酒,喝酒之後詩意就會大發,比如那一首「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將進酒》氣勢磅礴,不過也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心煩之事,遇到一些看不慣的人,醉意上了梢頭,一時不爽,寫了一手懟人的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 BBC紀錄片《杜甫》導演: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該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部紀錄片讓不少英國觀眾增進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兩國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和合作,不要讓疫情和偏見切斷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
  • BBC《杜甫》紀錄片導演: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
    該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部紀錄片讓不少英國觀眾增進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兩國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和合作,不要讓疫情和偏見切斷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   《杜甫》一片時長59分鐘,上月初在BBC播出。
  • 杜甫給李白寫了一首詩,表面看似「高端黑」,暗裡狂吹「彩虹屁」
    在唐朝,李白最火的那些年,杜甫「毫無名氣」,只能跟在詩仙屁股後面做一個小迷弟,所以近來網友開玩笑說,杜甫為李白寫了一輩子詩,卻沒有得到過回應,哎,要我說這都是瞎操心,能和偶像一起交上朋友一起睡,寫不寫詩哪有那麼重要!杜甫為什麼如此愛李白呢?
  • 既悲涼,又豪放,醉酒後的杜甫寫下一首詩,讓人心疼,更讓人欽佩
    滿腹才學,卻始終得不到重用,悲憤的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其中的一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成為千古名句,但後面的「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則是這位「讀書破萬卷」的偉大詩人,最無奈的控訴。
  • 原生家庭很重要
    有愛、有溫暖的原生家庭既使很窮,孩子長大後照樣有出息;沒有愛、沒有溫暖的原生家庭既使不怎麼窮,孩子長大後照樣不知所措!很多人並不是希望原生家庭有多有錢、多富有,而是希望自己的原聲多有愛、有溫暖就行了。原生家庭窮不要緊,但是一定要有關愛、有溫暖,在這個人情世故的世界上,從小不被關愛、不被溫暖的人長大後是冷漠的,是很難懂得去關愛和溫暖別人的,也是很難立足於人情冷暖的社會的!
  • 杜甫用來罵人的一首詩,如今被很多人用來誇人
    這句詩呢,出自於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再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詩名,叫作《贈花卿》。也就是說,這首詩是杜甫想要送給一個叫「花卿」的人。那這個「花卿」是誰呢?據史料所記載,這個「花卿」指的應該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
  • 專訪紀錄片《杜甫》主持人:沒人願意自己的文化被膚淺對待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在國內還是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和好評,恐怕正和紀錄片團隊的創作姿態有關係。他們沒有站在一個外來者的立場上強行解讀中國文化,沒有突出其「異質性」,而是將古代社會與現代中國對接,觀察到了其中的傳承。攝製組不惜勞苦地展現中國大半個地區的江河湖海與城市面貌,不僅關注歷史上的中國文化,它真正關注的還是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 張松建|一個杜甫,各自表述: 現代漢詩中杜甫形象的變異(上)
    肖詩據稱是作者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但「杜甫」不再是敘述中心甚至完全處於缺席狀態,而周詩與上述詩篇相比,無論在哪個方面都頗為遜色,因此有理由將二者摒除於我的研究視野。及至1980年,再次修訂的《杜甫傳》以新面目示人,有意「過濾」了存在主義思想而復歸杜甫的人民性、家國意識和現實主義精神。作為專書的《杜甫傳》的命運史尚且如此,作為「導夫先路」的《十四行集》之「杜甫」又能如何?區區一首小詩,文字樸拙得幾乎不必解釋,在《十四行集》中不可能受到注意,再經過言不由衷的「作家自述」和現代主義文學的身世沉浮,誰還能窺知其中的「存在主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