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旅夜書懷》有一句詩,言道「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意思是說,自己的名聲,並非是依靠寫文章而得來的,而他辭官不做,是因為衰老與疾病。杜甫從來都不想依靠文章出名,他心中所想的,是做一個良相,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
杜甫出身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他是晉朝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只不過到了唐代,杜家沒落了,可即便如此,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閒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這種家庭環境,以及儒家的思想引導,使得杜甫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偉大的抱負。
可是因為李林甫欺上瞞下,將科考的讀書人全部落選,還哄騙唐玄宗說「野無遺賢」,杜甫因此不得中第。之後也只是做過一些管理兵器倉庫、負責縣級學校之類的小官,公元757年,他曾短暫地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左拾遺。
隨著安史之亂的大範圍爆發,杜甫也開始了漂泊之路,此後他一直顛沛流離,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縱觀他的一生,一直非常沉鬱,除了年輕時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類的豪邁,之後他的詩作,都是描寫戰亂之中生靈塗炭的現實主義作品,其意象也多是孤舟、老病、荒野等十分悲涼的景物。
狂,杜甫似乎不沾邊,然而其實杜甫也有狂的一面,對於自己的詩文,他就非常自信,他曾寫過一首罕見的狂詩,放言自己會名垂千古,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赤霄行》:
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飲寒泉逢觗觸。赤霄懸圃須往來,翠尾金花不辭辱。江中淘河嚇飛燕,銜泥卻落羞華屋。皇孫猶曾蓮勺困,衛莊見貶傷其足。老翁慎莫怪少年,葛亮《貴和》書有篇。丈夫垂名動萬年,記憶細故非高賢。
這首詩的前面四句,就是一種比興的手法,以牛羊等牲畜用角牴觸孔雀,來表達小人對他的排擠、詆毀。因為當時杜甫投奔好友嚴武,嚴武舉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此時的杜甫終於在多年的漂泊中有了短暫的安定。
而牛羊所代指的對象,結合當時的背景,我認為是說嚴武府中其他幕僚、清客。他們看不慣杜甫,覺得杜甫沒什麼了不起的,大家都一樣,都是在別人手下混口飯吃。但是杜甫卻總寫詩抒發心中的抱負、表達對寒士的憐憫、以及渴望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
這種崇高的理想和無私的精神,在其他幕僚眼中看來,就是自命清高、故作偉大,再加上嚴武對杜甫青眼有加、引為至交,這令他們十分不忿,所以經常詆毀杜甫,說白了就是想在嚴武面前爭寵。但是杜甫會在意嗎?他不會。
再看中間四句,淘河(一種水鳥)總是生怕飛過的燕鳥覬覦它們的食物,所以發出「嚇」的聲音,來警告飛燕,這一幕,像極了千百年前的莊子與惠子。
春秋時期,梁國打算聘請惠子為國相,但是惠子擔心莊子名聲太大,會和他爭奪國相之位,於是多次派人搜尋莊子。莊子知道後,就過去和他講了一個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叫做鵷鶵,它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鴟得一腐鼠,見鵷鶵飛過,誤以為其要爭搶,於是揚看而「嚇」。莊子的意思很明顯:「你看作寶的國相之位,我看不上」。
杜甫也是應用了莊子的意思,後面的「皇孫」、「衛莊」也是同類典故。
杜甫根本就沒拿自己和那些蠅營狗苟的小人放在同一水平線上,他不會,更不屑。所以七、八兩句,言明自己不會放在眼中,諸葛亮早就寫了《貴和》,講究以和為貴。最後一句則盡顯杜甫之狂:大丈夫是要名垂千古、萬年的,在這些小事上斤斤計較,豈是高賢所為。
杜甫放言自己會名垂千古,事實證明,他確實做到了,他成為了中華民族永遠的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