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構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軟硬體上中國還有哪些上升空間?

2020-12-23 新京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黃鑫宇)12月16日,在新京報貝殼財經「新發展新格局-資本市場再出發高峰論壇」上,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提出,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構建新時期國際金融中心。此為,中國在以「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等為代表的硬條件,以及以「提高契約精神」「維護人民幣長期信用」為代表的四大「軟體」,兩大領域仍有上升空間。

三十周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而立之年」。在經歷了「創立滬深市場」、「開啟股權分制改革」及「啟動註冊制」中國資本市場三座豐碑後,吳曉求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資本市場將構建新時期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為繼紐約與倫敦之後,第三個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你必須朝著這個方向走,你有了這個目標才知道改革重點在哪裡,我們的政策設計才不會相互衝突。」

在吳曉求看來,我們資本市場的這個戰略發展方向,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的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是完全匹配的,而且也是有利於實現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的。

為此,吳曉求認為應從「硬」「軟」兩方面來分析,目前我們仍需要認真完成的工作。

正在構建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僅是國際貿易的附屬品,更是人民幣計價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首先從「硬」條件方面看,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基本前提,「沒有這個,談其他都很難」,他說道。

「2020年我們實現全面小康,人均GDP1.1萬美元左右。如果到2035年我們要進入中等發達國家,那時候怎麼要過2萬美元?因為一般認為現在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是人均的GDP2.5萬美元。估計經濟增長要達到5%左右,而且人民幣不能貶值,要保持穩定。」因此,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在吳曉求看來是首要的「硬」性條件。

第二,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這在他看來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硬」條件。

第三,進一步擴大國際貿易。「對外依存度雖然提高不了,但是也不能太多的下降。今年的對外依存度是32%,未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張,國際貿易的規模也會增加,比例維持在30%左右,這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已有的國際金融中心都以國際貿易為前提,一開始都是作為支付、清算中心完成的。」

但是吳曉求也表示,我們正在構建的國際金融中心,已經不僅僅是國際貿易的附屬品,更多的是人民幣計價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第四個「硬」條件則是軍事能力,「我們有能力保護大家,讓大家安心」。國家安全,在作為經濟學家的吳曉求眼裡亦是重要因素。

在未來的15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裡,必須要重視人民幣長期信用的維護

為實現構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目標,中國資本市場仍需要提升的「軟」條件,吳曉求則認為應從「法制基礎」、「契約精神」、「透明度」及「維護人民幣長期信用」四個角度來認識。

在四個「軟」條件中,最難的、亦是排在第一位的,在吳曉求看來,非「法制基礎」莫屬。「大家都知道投資很重要的是預期。預期是很重要,但預期的基礎是堅持法制基礎、法治精神。我們離國際金融中心的法制標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當然了,我們的法制建設已經有了重大的進展。」

其次,要提高契約精神。「市場主體是平等的,這方面我們需要努力的空間更大。」缺乏契約精神的支撐,去談構建國際金融中心,在他看來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再次,要提高透明度,而透明度是以「信息披露的監管強化」為核心。我們現在看到的監管方面提出「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這在吳曉求看來,都是提高透明度方面的努力。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即在未來的15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吳曉求認為,必須要重視人民幣長期信用的維護。

在他看來,從歷史來看,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其貨幣國際化曾出現過幅度較大貶值現象,使其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之路充滿挑戰。「這些國家都曾達到了人均GDP1.5萬美元水平,但又回到8000美元」。

如何維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務。「不能因為短期的經濟增長目標,使得人民幣的長期信用受到動搖。短期做一些調整沒有問題,但是我們始終需要想辦法後期維護人民幣長期信用的問題。」吳曉求說。

「美國要在維護美元的長期信用方面做得非常好,不要看他今年的四次熔斷,美聯儲採取那樣的手段救市,未來他們還是會維護美元的長期信用的,不能只有擴張沒有回流,這個是不行的。」

因此,吳曉求認為,維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重點,就是需要在短期的經濟增長和人民幣長期信用之間找到平衡。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編輯 徐超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2020觀察家金融峰會」吳曉求:中國金融進步的力量在哪裡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一帆12月2日,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在經濟觀察報主辦、上海信託戰略合作的「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0觀察家金融峰會暨上海浦東發展三十年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金融處在歷史的變革時期,必須要思考中國金融變革的推動力在哪裡
  • 吳曉求:中國資本市場有先天性不足,必須通過後天改革補上
    股權分置改革是繼滬深交易所之後的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二座豐碑,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制度規範的時代,上市公司的制度開始規範了,雖然市場上的各種交易行為,信息披露還有些問題,但是從制度平臺來說已經開始走向了規範。 剛才是第二座豐碑。
  • 2020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26日召開 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將來...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上交所發行上市服務中心副總經理陳志勇,上交所發行上市服務中心資深經理文全勝等嘉賓受邀參加論壇並將發表主題演講。    ■王樊、信息日報/信息日報客戶端記者左陽天/文    江西籍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將出席論壇    吳曉求,餘江平定人,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中國證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2016年7月至2020年9月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
  • 吳曉求: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
    作者 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當認識到,金融功能的結構性變化只能通過市場化完成,金融效率的提升需要通過科技來完成,同時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也要高度警惕金融風險,創新金融監管。  第一,金融功能的結構性變化只能通過市場化完成。
  • 「我們不需要P2P式金融」 吳曉求8點講清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
    來源:中國企業家原標題:「我們不需要P2P式金融」 吳曉求8點講清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金融的數位化最重要的是徵信的數位化,其次是支付的數位化和財富管理的數位化,最後才是貨幣的數位化。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經濟學家、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問,這也是他最近在研究的議題。
  • 「我們不需要P2P式金融」,吳曉求8點講清中國需要的金融體系
    經濟學家、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問,這也是他最近在研究的議題。吳曉求說,大家都知道不要P2P式金融,但要明確我們需要怎樣的金融體系,我們必須把我們未來的目標和中國現實的基礎,做一個很好的把握和分析。
  • 吳曉求:發展債市這幾個問題需重點...
    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債券市場已經形成了品種多樣、市場多元、交易清算技術先進、餘額已超70萬億元的龐大市場,但按照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和債券市場財富管理的功能標準看,中國債券市場至少還存在「品種結構如何進一步優化,相互分割的市場如何實現一體化,投資者結構如何調整,信用評級的公信力如何提高,監管體制如何改革」等問題。
  • 吳曉求:我國債市須摒棄「誰審批、誰監管」的發展思路和監管原則
    按照現代金融體系和中國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標準,中國債券市場雖然發展速度快、規模大,但存在的問題卻不少。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 一、 債券品種結構如何進一步優化?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正文經過持續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面臨新的要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亞太板塊有中國、印度、東協等重要新興經濟體,發展潛力巨大,其在經濟體量和發展空間上都已超過歐美,無論從需求還是從前景上都迫切需要一個自己的頂級全球金融中心,凝聚核心金融功能,構築和引領本板塊的金融網絡,體現其在全球經濟和金融架構中的地位,在促進新興經濟體和亞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活力。這一目標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
  • 魏尚進教授新著「光華雙子座」 聚焦金融開放和國際金融中心節點...
    遵循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殷殷囑託,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2020年——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節點之年。2020年9月25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8),上海超越東京,首次躋身全球第三名,實力邁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 「中國是國際商業和金融的重要市場」
    森梅茲表示,土耳其在政治和經濟上一直實行全面發展戰略,土中商業和政治關係仍有發展空間。土耳其已與西方國家和相關機構建立了較為成熟的關係,為了實現平衡,發展與東方的關係是優先事項。森梅茲:土耳其在政治和經濟上一直實行全面發展戰略,土中商業和政治關係仍有發展空間。我們已與西方國家和相關機構建立了較為成熟的關係,為了實現平衡,發展與東方的關係是我們的優先事項。作為土耳其國際經濟合作的前沿組織和重要的戰略投資機構,土耳其主權財富基金計劃在一年內將首個海外辦事處落戶北京。
  • 火幣中國出席中國國際金融論壇 共話以區塊鏈構建數字金融新生態
    12月17日,由國際銀行業聯合會、國際資本市場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和金融時報社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以「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服務」為主題,圍繞新時期的金融創新與金融服務融合發展,科技如何支持「零接觸」金融服務,銀行、保險業數位化轉型與應用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張麗:齊助香港建設全球綠色金融中心
    一、戰略定位:香港應該成為全球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香港作為位居前列的國際金融中心,有基礎、有條件建設成為全球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從多個層面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全球層面,綠色金融中心地位勢有助於連接全球綠色資源,通過香港成熟的市場機制、與國際接軌的市場規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做出獨特貢獻。
  • 屠光紹:到2035年上海要成為與倫敦和紐約並駕齊驅的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理事會執行理事屠光紹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高金兼職教授李揚共同在論壇上發布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有了這樣新的發展格局,當然我們所有的工作,包括我們的經濟發展,社會的發展,都必須放在這樣一個新的發展格局裡面來考慮,來推進。這實際上也是要求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必須放在這樣的一個新發展格局當中來統籌、推進,這是第一個,國家確立了新發展格局。第二,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開放又開啟了新階段。
  • 外管局陸磊:當前是構建金融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
    9月2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在 「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峰會」上透露,人民銀行和外匯局正在深入研究未來五年推動資本項目開放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陸磊表示,當前是構建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金融市場的開放潛力仍然巨大。針對當前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不夠成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等挑戰,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的金融市場開放是統籌推進改革和防風險的關鍵。
  • 融創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共建邏輯
    前不久開工的融創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以下簡稱A-ONE項目),以這樣一種磅礴氣度,奔湧而來。建築是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藝術。而藝術,是創作者「靈魂中擠出的水」。7月26日,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A-ONE項目的雲端會客廳亮相。活動中,A-ONE項目總建築設計師——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建築師任力之,這個地地道道重慶人,回到了故鄉。
  • 浦發銀行董事長鄭楊:勇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排頭兵和先行者
    新華網上海5月13日電(記者姚玉潔 桑彤)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伴隨時代浪潮而生的浦發銀行,也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近30年的發展,這家源起黃浦江畔的區域性銀行已成長為一家在境內外擁有41家分支機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一路走來,浦發銀行有哪些創新?如何發揮國企在上海的擔當作為?未來有哪些發展規劃?
  • 國際金融中心名片更閃耀(香江在線)
    位於香港中西區的中環,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象徵。這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匯集了一大批響噹噹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然而,過去一年,此處卻常常可見雜亂的路障、刺眼的標語以及被損毀的商鋪和地鐵站。
  • 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和中國建設銀行籤署諒解備忘錄
    此次籤署諒解備忘錄將讓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通過建行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的1.5萬個網點,向建行的廣泛客戶網絡宣傳其優勢。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有限公司執行長法拉-賈法爾-科索比和建行納閩分行主管負責人封奇(Felix Feng Qi)在近期的納閩合作備忘錄換約儀式上在CCBL正式在納閩島開業時,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有限公司執行長法拉-賈法爾-科索比(Farah Jaafar-Crossby)女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和隸屬於全球第二大銀行建行的CCBL開展合作,這能夠為進一步擴大我們在中國與參加
  • 專訪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劉信義:發揮上海優勢,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
    來源:一財網全球排名連續躍升之後,上海將如何發揮金融科技的積聚優勢?成為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將在哪些方面發力? 近幾年,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滲透和進化速度大大超過人類的預期。在中國,金融科技正在見證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中國智慧轉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