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黃鑫宇)12月16日,在新京報貝殼財經「新發展新格局-資本市場再出發高峰論壇」上,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提出,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構建新時期國際金融中心。此為,中國在以「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等為代表的硬條件,以及以「提高契約精神」「維護人民幣長期信用」為代表的四大「軟體」,兩大領域仍有上升空間。
三十周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而立之年」。在經歷了「創立滬深市場」、「開啟股權分制改革」及「啟動註冊制」中國資本市場三座豐碑後,吳曉求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資本市場將構建新時期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為繼紐約與倫敦之後,第三個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你必須朝著這個方向走,你有了這個目標才知道改革重點在哪裡,我們的政策設計才不會相互衝突。」
在吳曉求看來,我們資本市場的這個戰略發展方向,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的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是完全匹配的,而且也是有利於實現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的。
為此,吳曉求認為應從「硬」「軟」兩方面來分析,目前我們仍需要認真完成的工作。
正在構建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僅是國際貿易的附屬品,更是人民幣計價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首先從「硬」條件方面看,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基本前提,「沒有這個,談其他都很難」,他說道。
「2020年我們實現全面小康,人均GDP1.1萬美元左右。如果到2035年我們要進入中等發達國家,那時候怎麼要過2萬美元?因為一般認為現在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是人均的GDP2.5萬美元。估計經濟增長要達到5%左右,而且人民幣不能貶值,要保持穩定。」因此,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在吳曉求看來是首要的「硬」性條件。
第二,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這在他看來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硬」條件。
第三,進一步擴大國際貿易。「對外依存度雖然提高不了,但是也不能太多的下降。今年的對外依存度是32%,未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張,國際貿易的規模也會增加,比例維持在30%左右,這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已有的國際金融中心都以國際貿易為前提,一開始都是作為支付、清算中心完成的。」
但是吳曉求也表示,我們正在構建的國際金融中心,已經不僅僅是國際貿易的附屬品,更多的是人民幣計價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第四個「硬」條件則是軍事能力,「我們有能力保護大家,讓大家安心」。國家安全,在作為經濟學家的吳曉求眼裡亦是重要因素。
在未來的15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裡,必須要重視人民幣長期信用的維護
為實現構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目標,中國資本市場仍需要提升的「軟」條件,吳曉求則認為應從「法制基礎」、「契約精神」、「透明度」及「維護人民幣長期信用」四個角度來認識。
在四個「軟」條件中,最難的、亦是排在第一位的,在吳曉求看來,非「法制基礎」莫屬。「大家都知道投資很重要的是預期。預期是很重要,但預期的基礎是堅持法制基礎、法治精神。我們離國際金融中心的法制標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當然了,我們的法制建設已經有了重大的進展。」
其次,要提高契約精神。「市場主體是平等的,這方面我們需要努力的空間更大。」缺乏契約精神的支撐,去談構建國際金融中心,在他看來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再次,要提高透明度,而透明度是以「信息披露的監管強化」為核心。我們現在看到的監管方面提出「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這在吳曉求看來,都是提高透明度方面的努力。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即在未來的15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吳曉求認為,必須要重視人民幣長期信用的維護。
在他看來,從歷史來看,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其貨幣國際化曾出現過幅度較大貶值現象,使其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之路充滿挑戰。「這些國家都曾達到了人均GDP1.5萬美元水平,但又回到8000美元」。
如何維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務。「不能因為短期的經濟增長目標,使得人民幣的長期信用受到動搖。短期做一些調整沒有問題,但是我們始終需要想辦法後期維護人民幣長期信用的問題。」吳曉求說。
「美國要在維護美元的長期信用方面做得非常好,不要看他今年的四次熔斷,美聯儲採取那樣的手段救市,未來他們還是會維護美元的長期信用的,不能只有擴張沒有回流,這個是不行的。」
因此,吳曉求認為,維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重點,就是需要在短期的經濟增長和人民幣長期信用之間找到平衡。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編輯 徐超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