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樸資產顏克益:2021年處於牛市中場階段 流動性不會大幅回收

2021-01-16 新浪財經

來源:聰明投資者

大樸資產顏克益:2021年處於牛市中場階段,流動性不會大幅回收,波動將加大

「我們判斷2021年海外的流動性不太會大幅回收,即使美國的通脹會有一定的擾動,但應該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擾動,因為經濟大概率是承受不起流動性大幅回收的。」

「如果海外的流動性不大幅回收,中國就沒有必要去收得很緊,之前我們放的也不多,相對比較節制。」

「我們對中美未來的走向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中國應該能過這一關;再加上我們的工程師紅利,政策方面的引導,以及目前產業的發展的現狀,我們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非常樂觀的。這兩個是決定中國股市未來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這一輪行情的演化,流動性是主要矛盾,判斷經濟也是為了判斷流動性,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怎麼實施,所以主要矛盾是貨幣政策,而不是宏觀經濟,研究宏觀經濟更大的意義是去判斷它對美聯儲政策的影響。」

「如果美國發生通脹,通脹的壓力可能會有擾動,但整體上應該是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當然會比2020年稍微緊一點。這是對2021年行情最大的一個判斷。」

「2021年應該是在牛市的進程之中,是消化的一年,波動可能會加大。受疫情、經濟和流動性的一些擾動,會讓市場在高位的波動加大,但方向應該是不變的。」

「波動應該都是機會。在結構方面仍然是看好未來比較新興的產業,周期性的品種會有階段性的機會。」

以上,是大樸資產創始人顏克益1月4日在2021年投資策略報告會中的觀點,他2012年創立的大樸資產是聰明投資者嚴選私募之一(點擊查看更多公司及產品信息)。

作為國內資本市場的老將,顏克益本人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但是從2005年起到2020年,其團隊在15年間發表的策略報告,對市場的脈搏和走向都把握比較到位,這15年間,有三次對A股市場方向性看好的判斷:

2005年市場跌到1000點,彼時顏克益還在興業證券,其策略報告題目是《後股權分置時代市場走勢展望——又到了關注股票的時候》,市場此後展開了一輪牛市;2007年初市場3000點左右,其策略報告題目是《泡泡吹起來》,到2007年中期,發布中期報告《滿倉迎接十七大》,此後市場一路向上突破6000點;

2014年初,大樸策略為《紅燒肉時代:最壞的時刻,最好的時機》,這是其團隊歷史上第二次大方向看好的判斷,提醒大家要關注股票市場,事後看來時機也非常準確;2015年4月4000點,大樸策略標題《4000點之上:大漲、大波動、大分化》,判斷行情將進一步展開,後續市場上行突破5000點;

2019年底,大樸年度策略《2020年,輪到股票了!》,也是其歷史上第三次方向性看好權益市場的判斷。

大樸資產的投資方法是「價值為體,策略為帆」,將自上而下的大類資產配置放在首位,從策略出發,最後落地到投資,對組合倉位進行優化和調整,用顏克益本人的話來說,「形勢比人強」,強調方向選擇對投資的重要性。

根據第三方數據,大樸資產旗下存續且有持續淨值披露的產品中,成立最早的中信信託-大樸進取1期自2012年6月8日成立以來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益率**%,年化收益**%,最大回撤**%。2020年旗下股票多頭產品平均收益率**%。(點此認證查看)。

大樸資產2021年的策略報告標題為《牛市中場·波動》,依舊非常直白。

顏克益在交流中對此進行了具體解釋,並且重點分享了包括中美關係、中國的產業升級、海外經濟、中國經濟、2021年A股市場在內的五方面內容。

觀點重要,支撐觀點背後的邏輯更需要關注,以下是聰明投資者整理的此次策略會全文。

很高興今天跟大家做交流,這個題目很直白,我們判斷2021年是牛市的中場,波動可能會加大。

為什麼會取這個題目?

2020年我們的策略報告叫《輪到股票》了,當時我們是看一個3~5年的牛市,雖然 2020年經過了疫情的反覆,但市場走勢還是很好。

延續去年大的脈絡,今年我們定的基調就是牛市的中場,中間可能有修整以及波動。

今天主要講5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部分,中美關係,因為拜登上臺之後,大家比較關注,這個也會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經濟和開放。

第二部分,中國的產業升級,因為還是要講一下中長期的問題。這個題目也是延續去年,為什麼叫牛市中場?

第三部分,海外的經濟。

第四部分,中國的經濟。

第五部分,A股。

中美對抗本質是利益之爭

短期或有緩和,長期趨勢難以逆轉

先看第一部分,中美關係。

因為川普執政的4年中美對抗比較厲害。1月20日,拜登就職,中美關係會怎麼演化?

我簡單做一個分析,我們之前做了很多研究,中美過去的對抗,本質是一個利益之爭。這條紅線,是中國GDP佔美國GDP的比例,今年可能會到70%,本質上就是美國老大對老二的打壓。

之前,日本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也經歷了同樣的一個狀況。這張圖,藍色是日本當年對美的貿易順差,美國的逆差大概有一半來自於日本;紅線是這幾年的中國,美國的逆差大概有一半是來自於中國。所以本質上是一個利益之爭。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美日貿易戰打了20年,所以這個事情肯定是一個長期化的。拜登上臺以後會怎麼演化?我們判斷,中美關係會有所緩和,但是長期的趨勢很難逆轉,肯定還是要持續5~10年。

然後是民主黨對整個中國的看法。民主黨的觀點也一直在發生變化,拜登上來以後會有所緩和,但方向上很難有根本的改變。

首先,它的本質就是中國的GDP已經到了美國的2/3了。

其次,過去4年,川普為什麼能上臺?包括他的很多行為,底層原因是美國貧富分化的加劇,是它本身的社會問題,包括大量中產的收入沒有增長。

這次大選,川普獲得了7200萬張選票,超過了歐巴馬當時連任的6800萬張,這個還是在美國疫情沒有控制住的情況下,實際上來說,他是有很強的民意基礎的。

第三個,很多人會擔心中美會不會陷入冷戰?這個事情已經說兩三年了,我們分析,這個很難發生。

因為現在全球是一個多極化了,包括這兩天,中國跟歐洲的中歐投資協定,基本上談判完畢;前一段時間,跟東協、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籤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所以,新的冷戰很難發生,因為不符合全球發展的方向,現在全球已經多極化了。

其次,現在全球產業鏈已經融為一體,跟當年美蘇是不一樣的。

包括這次疫情,大家看到,中國醫療物資在全球的出口,美國跨國公司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來自於大中華地區,全球的整個產業鏈已經一體化了,所以很難再回到冷戰之前。

未來會怎麼演化?

中國現在的競爭力已經大大增強了,從這次的疫情,大家都能看到中國的產業鏈優勢,包括過去幾年科技、軍事各方面的發展。我們判斷,未來5~10年,中美摩擦還會繼續下去,但前景還是相對樂觀的。

川普當政的4年,實際上來說,美國的燈塔已經有所熄滅。其次,中國整個政策的應對還是比較得當的。

第三個方面,這次疫情,中國上下一心抗擊疫情,整個社會的團結凝聚力空前增強了,全民共識以及凝聚力的形成,對中國過美國這一關是非常有意義的。

所以總體上我們判斷,雖然未來5~10年中美對抗會繼續,但最終中國是能走得過去的。

但也不是說中國要成為老大,美國還是做老大,我們把老二做好,大家能夠平安相處,最終我們判斷是這麼一個結果。

這是我們講的第一部分,這個對判斷中國未來的經濟和市場是很重要的。

人口紅利要向工程師紅利轉換

對中國產業升級非常樂觀

第二個方面,中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對未來的股市也有很大影響,包括未來的結構。

上個世紀,拉美國家及亞洲4小龍,大部分都沒有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消沉下去了。

這方面大家討論的很多,因為過去30年,中國的發展是靠著人口紅利,而且更多是低端勞動力的紅利。但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在2013年達到了峰值,達到峰值之後,開始往下走。

勞動力是推動社會增長的很重要的一個要素。現在來講,我們的人口紅利從一般的普通勞動者轉化到了工程師紅利。

中國現在一年畢業的大學生,2018年是820萬,中國的研發支出也已經是美國的80%了。

中國下一步人口紅利要轉變為工程師紅利,包括華為、大疆、華大基因、寧德時代,這些為什麼能夠崛起?主要是工程師紅利導致的。

其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產業升級提供了很好的資金支持,以及對優秀人才的吸納和導向。

科創板推出以來,漲勢很好,很多公司,尤其是初創型的公司沒有盈利,都融到資金了,對整個產業升級有很大的幫助。

在政策方面,國家也一直非常支持,包括對地產一直在壓制。

12月31號,又出了銀行對地產放貸的限制,這個說明,中央已經下定決心要去抑制房地產,把社會的人才和資金往實業以及科技行業去引導。這些方向,中央一直很堅持,也是對的。

總體而言,我們對中國未來的產業升級是非常樂觀的。

當然了,中美關係是中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因為美國對華為、中芯國際、大疆的打壓,就是要抑制我們的科技創新。

所以,中美是貿易戰嗎?其實不是,本質上是科技戰。

我們對中美未來的走向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中國應該能過這一關,再加上我們的工程師紅利,政策方面的引導,以及目前產業的發展的現狀。我們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非常樂觀的。

這兩個是決定中國股市未來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2021年海外經濟恢復是主題

第三部分,講一下海外的經濟。

目前從高頻的數據顯示,海外經濟還沒有恢復到正常狀態。雖然疫苗出來了,但歐洲的疫情仍有所反覆。

從數據上來看,歐美國家的消費基本上已經恢復的跟疫情之前差不多了。因為美國和歐洲為了應對疫情,給居民發了很多這種救濟。生產方面,大概只恢復到了70%多,

庫存方面,美國主要是汽車以及汽車零配件庫存相對比較低,它的房地產賣的很好,尤其是期房,所以美國經濟未來的運行會比較強,最近又籤署了9000億的財政刺激。

所以海外來講,經濟方面是需求基本恢復,生產大概恢復70%多,庫存比較低,房地產尤其是期房賣的比較好,美國經濟的韌性會比較強。

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超過2008年

類比2008年,本次疫情過後流動性也易放難收

第二,疫情方面。

因為已經有三支疫苗獲準可以上市了,美國已經開始大規模接種。2021年下半年海外的經濟可能會正常化,發達國家在2021年疫情應該可以得到控制,發展中國家可能要到2022年,這是我們對疫情的判斷。

第三個方面,美國拜登上臺以後,會有一些財政刺激,包括加稅等等,但還是要等參議院的選舉結果,參議院如果能拿下的話對政策的推行會比較有幫助,如果拿不下來可能會受阻。

這一輪疫情的衝擊是大幅超越2008年的次貸危機。

當時美國的GDP在2008年下滑了2.5%,2020年應該會下滑4.3%,歐元區的GDP在2008年下滑4.5%,2020年下滑8.3%,還有失業率也是,所以這一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大幅超越2008年。

歐洲央行和美聯儲為了應對疫情衝擊,大幅放水。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2019年年底的4萬億擴到了7萬多億,大幅擴表。

所以為什麼美國這一輪股票漲得很好,雖然疫情衝擊下經濟不好,跟放水有很大關係,歐洲央行也在放水。

判斷經濟也是為了判斷流動性

流動性很難大幅回收

我們判斷,海外的疫情,發達國家2021年會控制住,發展中國家要到明年,整個經濟的徹底恢復要3到5年,所以流動性在2021年是很難回收的,但中間可能會有反覆。

也就是說,流動性很難大幅回收,這個判斷很重要。

這一次雖然海外經濟受疫情衝擊影響很大,但是美國股市道指、標普500、納斯達克連創新高,大家分析主要是流動性驅動的。

所以,這一輪行情的演化,流動性是主要矛盾,判斷經濟也是為了判斷流動性,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怎麼實施,所以主要矛盾是貨幣政策,而不是宏觀經濟,研究宏觀經濟更大的意義是去判斷它對美聯儲政策的影響。

那我們對美國經濟的判斷,第一,整體上疫情對它的衝擊是大幅超過2008年的;第二,現在的經濟離恢復到疫情前還有很大的距離,消費基本上已經恢復,生產恢復到70%多。

第三,美國的庫存很低,期房賣得很好,這會為今年的經濟提供韌性。那貨幣政策方面,實際上2021年很難有大幅回收。

可能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美國的通脹,如果通脹在中期有壓力,會對流動性和市場產生擾動,這是一個變數。

這是我對海外經濟做的一個回顧與展望。

中國經濟基本恢復正常

2020年亮點在出口

2021年通脹壓力不大

第四部分我講一下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在年初經過一個短暫的巨大衝擊之後,在二季度基本恢復正常。

資料來源:大樸資產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張表格,1到11月份中國工業增加值增長2.3%,發電量是增長2%。因為大家知道,電力是不能儲存的,這是看宏觀經濟非常重要的指標。

出口的話,以美元計是增長了2.5%,進口還是下滑1.6%,地產銷售面積增長1.3%,銷售額增長7.2%,整個中國經濟的恢復程度很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消費基本上已經恢復了。

如果看11月單月的數據,11月份的工業增加值是增長7%,發電量是增長6.8%,這實際上已經完全恢復到疫情之前了。

固定資產投資的完成額增長1.5%,社消零售總額11月份單月增長5%,1到11月份還下滑4.8%,主要是一二季度下滑很多。11月出口非常好,按照美元計是增長21.1%,進口是增長4.5%。

2020年比較有亮點的是出口方面。

資料來源:大樸資產

大家看一下這張圖,中國出口在全球的佔比,到二季度佔到了16.78%,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值。上一個峰值是在2017年,大概是13.5%左右。

看一下出口的構成,在5、6、7三個月,黃顏色的是與疫情有關的防疫物資,這些出口大概每個月1000億,拉動出口3到5個百分點。但是從8月份開始,藍色的也就是機電產品在8、9、10、11月的出口大幅增長。

結合剛才我給大家講的,因為歐美的消費基本上已經回到疫情之前,生產只恢復了70%幾,這個缺口就是中國補充的。

所以如果從生產和出口來看,中國實際上在這一輪疫情中相對是獲益的。

但是在2021年下半年,如果海外的疫情控制住,如果它的生產恢復,那對中國的出口會有所抑制,但是,整個需求會變好。

2020年實際上一、二季度經濟受疫情短暫衝擊以後,三季度快速恢復,基本上現在已經回到了正常狀態。

我們預測,2020年的GDP增速大概是2%,2021年應該是在9%左右,CPI增速2021年大概是1.5%,通脹壓力不大。

所以我們對2021年的經濟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是,這裡面有很強的基數效應,因為2020年一季度受衝擊很大,-6.8%,所以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會有19%。

剛才講了宏觀經濟。在貨幣政策方面,實際上疫情期間中國的流動性也是大幅釋放的。到了5月份左右疫情基本控制住之後,就開始回收流動性。

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5月份的時候到了2.4%,最高的時候差不多回到3.3%。財政政策也是在疫情控制住之後開始控制。

所以中國目前整個經濟已經完全恢復正常,出口非常亮眼,消費基本上也恢復了,地產銷售量歸正,工業投資也不錯。

貨幣政策5月份開始回收,但是也沒有收的特別緊;財政刺激隨著疫情的控制也開始有序控制。

不少人對2021年持謹慎觀點

主要是兩個原因

剛才我首先講了中美關係,第二個講了中國未來產業升級,第三講了一下海外經濟,第四個講了一下國內的經濟,最後一部分我講一下對2021年市場的看法。

實際上對2021年的市場大家分歧是很大的,有很多人相對謹慎,謹慎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擔心流動性會回收,包括之前9月份那一波下跌,因為央行流動性收了一下市場就非常擔心。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2019年、2020年連續漲了兩年了,歷史上A股一般連漲兩年之後,第三年表現都很一般,所以市場上很多人是比較謹慎的。

但是我們對明年整體持中性的態度,所以我們的定義的是牛市中場,波動可能會加大。

流動性不會大幅回收

2021年整體上是相對寬鬆的環境

具體我先講一下對明年流動性的看法。

因為前面我們講過,不管是美股還是 A股,這一輪行情主要因為應對疫情,流動性大幅釋放導致的牛市,所以的確流動性是一個主要矛盾。

不管海外還是國內,流動性如果大幅回收,市場壓力會很大。

首先看一下我們對2021年CPI的判斷,整體上全年大概在1.5%,也就是說,2021年通脹壓力是不大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2020年和2008年相比,我們的放水相對是比較節制的,當時為了應對海外次貸危機,我們搞了一個4萬億,流動性也是大幅釋放,所以2009年市場很猛,後來2011年收縮,2011年市場是大熊市。

但這一次放水相對來講比較節制,當時武漢封城之後流動性大幅釋放,到了5月26號疫情控制住以後,央行就開始收了,10年期國債利率從最低的2.4%上升到了最近的3.2%附近。

實際上這一次我們的流動性釋放得是比較節制的,收的比較早。

當然是與我們的疫情控制比較好有關,所以沒有「大放」,那「大收」的必要性也不是特別大了。

第三個方面,海外發達國家的疫情2021年才能真正控制住,發展中國家要2022年控制住,這一輪的經濟如果要恢復到疫情之前,應該要3~5年時間。

同時因為海外的流動性釋放了很多,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2015年底的4萬億美金到現在7萬多億美金,是很難以大幅回收的。

包括我們研究了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和歐央行收了一下以後經濟很快又開始下滑,又在搞QE,所以我們判斷2021年海外的流動性不太會大幅回收;

即使美國的通脹會有一定的擾動,但應該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擾動,因為經濟大概率是承受不起流動性大幅回收的。

如果海外的流動性不大幅回收,中國就沒有必要去收得很緊,之前我們放的也不多,相對比較節制;尤其是在現在人民幣升值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收得很緊。

這是我們對2021年流動性的一個判斷,如果美國發生通脹,通脹的壓力可能會有擾動,但整體上應該是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當然會比2020年稍微緊一點。

這是對2021年行情的一個判斷。

2020年這一輪的牛市實際上流動性是個主要矛盾,宏觀經濟是一個次要矛盾,這是我們對流動性一個判斷。

連漲兩年之後,市場壓力大?

牛市還在進程中

第二點,因為2019,2020年也漲了兩年,今年市場的壓力大不大?這也是大家講的比較謹慎的一個理由。

在2020年年初我們做了《2020年輪到股票了》這個報告(點此查看報告全文)),當時來講有兩個很重要的理由,一個就是國內居民資產的再配置。

我們現在看一下,2020年市場的流動性由誰提供的?

到12月底,2020年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大概是發了16,000億,外資淨流入2000億,這兩股力量是驅動這個行情的一個主要力量。

我們當時在《2020年輪到股票了》中有4個判斷,第一個就是經濟在中低速增長的時候很容易出牛市,流動性比較寬鬆,利率很低。

第二個是國內居民資產再配置,因為房地產被壓住了,資金缺乏配置渠道。

第三個是全球的資產再配置,因為全球也是資產荒,負利率。

2020年是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髮了16,000億,外資流進來2000億,這就是當時的第二和第三條邏輯,國內居民財富再配置以及海外向中國的配置。

當時的第4個理由就是政策對股市非常支持,在中美對抗的背景下,股市的戰略高度得到提升。

現在看這4個理由都是在繼續發生作用。

2021年這4個因素應該還是在繼續的邏輯演繹之中,因為流動性不會大幅回收,仍然是比較寬鬆的狀態。然後居民財富從房地產向股市來轉移,這個方向仍然沒變。

尤其是12月31號,銀監會要求各大銀行限制對房地產開發貸和按揭貸的比例,抑制房地產投資的政策方向應該是沒有變的。

所以居民往股市來配置資產,這個方向應該是在的。

其次,因為全球的流動性很寬鬆,再加疫情導致投資機會比較匱乏,中國經濟是率先復甦的,海外的利率很低。海外往 A股來配的這個方向也是不變的,最後A股市場的戰略地位在中美持續對抗的背景下仍然不變。

所以說整個牛市應該還是在進程中的。

第三個,為什麼是牛市的一個中場形態?

過去兩年的確是漲幅很大,然後很多股票的估值很高,所以我們判斷2021年應該是修整的一年,同時市場的波動會加大。

幾個原因:

一個是疫情控制住之後,如果通脹有階段性壓力,流動性可能會有所反覆,流動性會對市場產生很大的擾動。

包括美股,美股的估值和位置也是非常高的。如果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有階段性收放變化,中間會引起市場比較大的波動,對A股肯定也是會有影響的。

其次,經過兩年的上漲,很多股票尤其是優質股的估值是很高的,波動一下或消化一下估值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明年應該是在牛市的進程之中,是消化的一年,波動可能會加大。

受疫情、經濟和流動性的一些擾動,會讓市場在高位的波動加大,但方向是不變的。

低估值有階段性機會

主戰場還是未來前景較好的方向

第4個來講市場的結構,大的方向還是2020年的方向,消費、醫藥、科技、電動車、新能源等等,應該整體還是這個方向。

因為它們代表中國經濟的未來,一些與宏觀經濟相關的低估值的會有階段性的機會,但主戰場還是代表經濟發展方向的領域。

2020年9月份我們發布《高估值或成常態》,機構投資者必須勇於接受和應對,按照以上邏輯推演,對A股方面我們基本上是這麼判斷的:中場的一個修整,但機會很多。

因為經過這兩年市場的上漲,滬深總市值達到80萬億,市場的總量和深度都很大了,所以它迴旋的餘地是很大的,結構的分化還是會繼續,代表產業升級方向的品種將持續存在投資機會。

這是我們對2021年A股的一個判斷。

總結

2021年A股市場的主要矛盾是流動性

牛市方向沒有改變,波動帶來機會

我再簡單回顧一下,第一個講的是中美關係,拜登上來以後會有所緩和,但大的方向應該是不會變的。

一個是中美實力的變化,其次就是美國自身的內部深層次問題,貧富分化加大,這個方向實際上是很難改變的。但是中國應該能夠過得了這一關,因為很難回到冷戰狀態,而中國的政策應對比較得當,我們的實力在增強,加上疫情期間全民共識的形成,所以說美國這一關是能過得去的,但是可能要5~10年。

第二點,產業升級應該能夠實現,前提就是要過美國這一關。

中美雖然看起來是貿易戰,但它的本質上是科技戰。美國就是要在科技上打壓。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包括科創板的推出,政策的扶持,為製造業提供了升級的基礎,升級應該是能夠完成的。現在我們在各個行業上如火如荼,都在往前走。

第三個,講了一下海外的經濟。

目前疫情還是有所擾動,但是疫苗已經開始在接種了,發達國家應該是在2021年能控制住疫情,發展中國家大概在2022年,整個經濟要恢復到疫情之前應該要3年到5年,所以2021年的流動性很難大幅的回收,但是通脹在中間可能會產生擾動,這個是對海外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一個判斷。

第四,國內經濟在一二季度受了短暫的巨大衝擊之後,三季度基本上恢復了正常,到四季度國內經濟已經完全恢復了。2020年的GDP大概是在2%,消費在10月份已經恢復了5%,出口以美元計是21%的增長。

海外的很多生產都停滯了,因為他們的財政刺激,他們的消費需求又恢復到了疫情之前,那中間的這個產需缺口就被中國填補掉了。在4、5、6、7這四個月主要是防疫物資拉動了出口,8、9、10、11這幾個月是機電產品。

如果美國的疫情,海外的疫情控制住之後,我們的出口方面,因為海外的生產恢復可能對我們有所抑制,但他們的整個需求會變好,再加上庫存很低,所以整體上我們的出口還是比較強勁的。

在流動性方面,國內的流動性在2月份大幅釋放之後,5月底就開始回收了,所以這次的放水相對比較節制,回收也很快。

我們的10年期國債利率現在是在3.2%附近,中美利差已經擴大到225個bp,相對處於比較高的一個位置,所以在流動性方面,2021年國內的回收壓力也不大,因為海外不會大收,再加上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所以我們判斷國內的流動性應該不會收得特別緊。

第五,2021年A股市場的主要矛盾還是在流動性方面。

因為國內已經提前收了,也不會收得太緊,海外方面2021年美聯儲也不會大收,所以流動性方面整體是相對比較寬鬆的。

另外,國內居民往全市場的配置方向是剛剛開始,未來三五年是個方向,全球向中國的配置也是個方向。

今年公募基金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髮了16,000億,海外進來2000億,驅動這個市場的主要是這些資金,未來,2021年仍將繼續,所以說牛市的方向沒有改變。

因為海外的疫情、經濟、通脹、流動性可能會有所擾動,再加上美股在高位,這個可能會引起美股和A股的波動,但波動應該都是機會。

在結構方面仍然是看好未來代表產業升級方向的、新興的產業,周期性的品種會有階段性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大樸資產顏克益:高估值或成常態,專業投資管理人需積極應對
    本期嘉賓: 顏克益 大樸資產投資總監● 復旦大學產業學博士● 23年證券研究和投資經驗,歷任興業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研究所所長。對市場大的演變趨勢有著很強的把握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強。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大樸資產創始人顏克益,他曾先後擔任過興證資管和興證研究所負責人,擁有光環無數,多次榮獲金牛獎、金陽光獎、英華獎等主流三年、五年期基金經理獎項,是為數不多的兼具投資經驗和管理經驗的私募機構創始人。但顏克益為人低調,甚少對外發聲。作為行業的先行者,顏克益於2012年成立大樸資產,八年來大樸已經從曾經的三人團隊成長為如今的百億私募。
  • 大樸資產周振吉專訪:牛市沒了?不,是投資機會來了!
    上海大樸資產市場總監周振吉為福建客戶解析市場經濟趨勢  本次會中,上海大樸資產市場總監周振吉先生,從全年市場數據入手,詳解了今年疫情之下市場走勢,解析了今年變化莫測的A股頻繁震動的原因今年年中,我們曾劍指3400點,說好的牛市,現在卻漸行漸遠。周總,想問問今年牛市真的消失了嗎?  周振吉:我正好說一下,就是說其實7月份很多客戶也在問這個問題,因為當時上半年漲了很多,他們還不是很確定。
  • A股牛市「事不過三」?2021能否走出怪圈
    歷史不能預示未來2018年的熊市之後,A股迎來慢牛走勢。2019年上證指數上漲22.3%;2020年以來,截至12月14日,上證指數上漲10.46%。但在A股歷史上,牛市一般都不會太長,大多兩年左右,沒有一次超過3年。
  • 海通策略:宏觀流動性拐點逐漸到來 明年牛市由基本面+情緒面驅動
    如何看流動性對股市的影響?逼近年底,大家都在展望2021年,非常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明年要降低收益率預期,這個判斷是基於兩點:一是A股已經連續上漲了2年了,二是2021年我國宏觀流動性將收緊。最近一周多市場的回調,也是基於宏觀流動性收緊的擔憂。本文將對流動性如何影響股市進行展開分析。
  • 圖解2021投資主題:擁抱周期性資產
    最近,高盛發布了2021年的十大投資主題,排行第一的就是新冠疫苗有望提振全球經濟,看好周期性資產。高盛認為,市場尚未對強勁的周期性復甦做出定價。2021年,高速的經濟增長和非常寬鬆的宏觀政策應該是有利於周期性資產的有效組合。對此,多家華爾街投行和國內券商均有類似觀點。
  • 海通荀玉根:2021年入市增量資金有望超2萬億 - 好買基金網 - 好買...
    即便如此,股市在流動性的推動下大幅上漲,年初至今創業板指漲50%,滬深300 20%,上證綜指10%。2021年將進入後疫情時代,非常態化貨幣政策必然會逐步退出,宏觀流動性將回歸正常,那股市的微觀資金面也會收緊嗎?本文對此展開分析。1.資金面跟蹤的邏輯微觀流動性與宏觀流動性的關係。
  • 2021年的牛市到了什麼階段,後續主流幣的潛力和機會多大?
    巴小別:2020年,比特幣實現了3倍以上的平均漲幅,但主流幣不僅沒有跑贏比特幣,甚至有些幾乎沒有上漲。對於持有EOS、BCH等品種的屯幣黨,可能遠遠跑輸了大盤。那2021年BTC會不會繼續一枝獨秀?主流幣還沒有沒翻身的機會?
  • 2021年銅市場展望:把握順周期迎來跨年牛市
    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經濟體逐漸恢復,銅的供需關係大幅好轉。2020年下半年有色市場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2021年銅價市場展望:銅兼具商品和金融屬性,供需緊平衡狀態下宏觀因素成為主導價格漲跌的關鍵。就宏觀層面而言,疫情突襲,各國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弱美元、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貨幣環境對以有色金屬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價格構成支撐。
  • 2021年銅市場展望:把握順周期 迎來跨年牛市
    2020 年以來,基本金屬價格表現先跌後漲,疫情對工業金屬影響明顯。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經濟體逐漸恢復,銅的供需關係大幅好轉。2020年下半年有色市場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   2021年銅價市場展望:銅兼具商品和金融屬性,供需緊平衡狀態下宏觀因素成為主導價格漲跌的關鍵。
  • 肖立晟等:股票資產配置,2021年類似2017年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3日電 題:《肖立晟等:股票資產配置,2021年類似2017年》作者 肖立晟(九方金融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 尤眾元(九方金融研究所宏觀研究員)根據我們在《2021年中國經濟周期模型與大類資產配置建議》(下文簡稱《周期模型》)一文中建立的經濟周期模型,最新的一輪經濟周期於2016年5月進入復甦期。
  • 韓瑋:牛年A股將進入牛市加速階段
    全國人民的自信心、凝聚力、創造力大幅提升。在經歷疫情恐慌之後,上證指數終於脫離3000點以下「見一次少一次」的寶貴黃金區域,終於在2019年6月永別了3000點。A股的走勢完美的驗證了我在2020年1月8日於本欄發表的《2020年A股進入牛市第二階段》一文中的判斷。在即將到來的牛年,A股到底會走出怎樣的行情呢?
  • 2021年,誰會是「裸泳者」?兩家百億私募開年預警:「結構牛」要警惕...
    2021年,A股的這一市場風格會不會發生變化,賺錢效應能否延續?每一年的歲末年初,各大私募都會對過去一年進行回顧,對下一年進行展望,他們對此怎麼看?景林資產高雲程:警惕利率上行風險,下跌最多的一定是原來的裸泳者作為國內老牌百億私募的代表,景林資產一直堅定踐行價值投資理念,長期投資收益率在行業內持續領跑,並歷經多輪牛熊的考驗。
  • 大咖錄|美股仍有兩年牛市,中國股市應是今年最高配置資產
    2021年年初美國股市繼續走強,比特幣等資產價格大幅攀升,全年資產配置如何布局?《大行其道》對話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核心觀點:美股牛市將再持續至少兩年,預期今年美股上漲3-4%。美國加稅將令資金流入亞洲,韓國、印尼等國資產有吸引力。
  • Glassnode丨Willy Woo:2021 年市場前景非常樂觀
    然而,這種模式與2017年的牛市不同,ASOL的飆升是在價格還在上漲的時候發生的,而不是在到達頂峰之後。它不一定代表拋售(或對拋售的回應,正如我們在2018年看到的那樣)。但它確實表明,長期持有者可能對今年年初價格在ATH上方持續波動的趨勢有所懷疑。
  • 天風策略:2021年賺業績確定性的錢 仍然是少部分公司的牛市
    原標題:全球化的「國運」和少部分公司的牛市【天風策略 丨2021年年度策略】 摘要 【天風策略:2021年賺業績確定性的錢 仍然是少部分公司的牛市】17年以來歷次
  • 為什麼中國牛市很短?2021年是牛市還是熊市?
    券商機構普遍表示,歷史上牛市結束的主要原因都是估值出現極度泡沫或盈利開始下行,兩者至少具備其一。現在這兩點都還不具備,所以2021年有很大概率出現連續第三年的牛市。  歷史不能預示未來  2018年的熊市之後,A股迎來慢牛走勢。2019年上證指數上漲22.3%;2020年以來,截至12月14日,上證指數上漲10.46%。  但在A股歷史上,牛市一般都不會太長,大多兩年左右,沒有一次超過3年。
  • 2021年大類資產價格輪動:股票,商品到債券
    2021年無論宏觀經濟還是貨幣政策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也會導致各類資產價格出現新的走勢。歲末年初,需要展望2021年各類資產價格趨勢,為新一年的投資布好局。雖然從經濟基本面拐點判斷2021年股市的拐點大致在二季度,全年走勢與2020年呈現鏡面對稱。但具體的拐點要結合資金端來判斷,特別是要觀察公募基金的申贖情況,一旦發現公募基金的新發規模大幅下降,而基民的贖回額度快速上升,那麼股市的拐點將會很快出現。當然如果公募基金的申購持續不斷地增加,那麼即使經濟出現拐點,股市的下跌也不會太明顯甚至沒有下跌。
  • 26家券商2021年A股投資策略中出現了多少種「牛」?速觀
    東北證券則預計,「2021年進入牛市第二階段初期,3800點後再上看1000點」。國開證券認為,「預計2021年上證綜指的主要波動範圍預計在3200-4000點左右。」同時,周期性板塊也被不少券商「簇擁」。中銀證券認為,「大周期行情將成為2021年市場最居吸引力的板塊。」
  • 諾亞GP觀點|鵬揚基金楊愛斌:兩年內中國債市必有一輪牛市
    所以對這些很便宜的,提供非常好的安全邊際,有很高風險溢價率一些資產類別,我們會特別的關注,用心去看他們未來的基本面,比如說增長、通脹以及流動性等等這三個基本面的因素,對資產類別的這種便宜,會不會構成巨大的支持,或者說還是繼續的抑制便宜的資產可以更便宜。所以整個的大類配置,通常是圍繞著這些的一個體系來進行的。
  • 張憶東再談核心資產牛市:指數長牛要等待中國版FAAMNG
    未來數年全球將深陷「優質資產荒」業績持續增長中國核心資產很稀缺在張憶東看來,中國經濟步入「中年」、中低速、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各領域加速優勝劣汰、結構分化,這是核心資產牛市具備的基本面基礎。中國核心資產的結構性長牛將立足於中國經濟中長期三大動力——科技創新、內需擴張、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