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親近善知識

2021-02-08 一宿覺禪修營




有位師父說過,現在不是善知識少,而是我們都不具備弟子相。如果沒有弟子相,善知識就不會現身,因為他出現了也沒有用。如果我們不知道親近善知識的禮儀和修法所應該具備的態度,就會對師、對法都產生輕慢甚至毀損,反而增加了我們造惡業的機會。所以永嘉大師花了很長的篇幅,一步一步地來教我們如何具備弟子相。前八條是教給我們應有的禮儀,後面四條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志向和修行態度,只要修行人內心生起了這兩種應有的素質,那善知識肯定會現身說法,我們也不會為找不到善知識而難過了。

第一,朝晡問訊,存禮數故

首先對善知識要很有禮數禮數是指禮貌、禮儀的等級,要有待師的規矩,不能破、也不能減。什麼禮數呢?就是要做到朝晡問訊問訊是問候、問安,是辰時,現在的早上七點到九點,是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對善知識至少要做到早晚兩次問訊,問問師父身體是不是很安,有什麼訓示等等。

在家居士往往在皈依以後,好像就萬事大吉,很少再跟師父聯繫了,嚴重的可能師父死掉了也不知道,這樣的弟子就很差了,沒有辦法受到師父的指教,自己也進步不了,白白浪費了師徒緣分。

所以我們不能把善知識給忘記了,再忙也要經常問訊,至少半個月要和師父聯繫一下,看師父是不是還健在。但就算我們沒有時間修法,如果能想著善知識,時常問候一下,這都是有功德的。尤其現在聯繫都非常方便,手機、簡訊、網聊上留言等等,這一條我們應該比古人更容易做到,主要看我們內心是否有善知識和法的位置了。

第二,審乖適如何,明侍養故

因為要知道如何服侍、安養善知識,就要善於觀察。是審察,觀察了解,違背為,恰當為,也就是要觀察善知識的喜好和需要,知道如何去侍養善知識。缺乏的東西要及時補充,需要幫助時要去協助料理,讓善知識不用操心雜務,生活能健康、清閒、舒適,更有益於弘法利生。

有時我們在家居士去看望師父時,也不問師父到底合適不合適,就送來一些東西,師父用在哪裡都不合適,不用又違背了大家的願望,就讓師父很為難。這是弟子侍養師父時,應該避免出現的問題。

第三,問何所作,為明親承事故。

承事是承擔善知識所交付的事情的意思,是親自,因為要明白如何才能幫助善知識處理好事情,比如幫助弘法、處理雜務等等,要經常問善知識是否需要自己去做什麼,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我們問了以後,如果善知識確實有需要,那我們有能力就盡心去做,如果沒有這方面能力,那就不用做,可以在其他方面幫忙,所以經常要詢問清楚。

親承事是非常重要的,不單是增長福報,所謂「近朱者赤」,說嚴重些我們的法身慧命就攥在善知識手裡,當我們跟隨在善知識身邊親承事時,哪怕是看他如何在日常的行為中待人接物,都能得到智慧的提升,都能受到善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無形中就會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

第四,瞻仰無怠,生殷重故

瞻仰,瞻就是看望、瞻視,是仰望,是怠慢、懈怠,殷重就是殷勤尊重的意思,就是我們要非常景仰善知識,非常希望學習到他的心法,不要懈怠。

有些人就沒有瞻仰尊重之心,總是挑善知識的毛病,那你就沒有弟子相,也學不到善知識的優點。因為我們凡夫所看到的毛病,在善知識那裡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麼缺點,因為菩薩常常會示現「扶習潤生」,也就是依靠著剩餘的習氣受生於三界,度化眾生,凡夫看這些都是習氣、毛病,但在善知識那裡就是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了。

比如妄語,就是說假話,屬於四大根本戒律之一,很嚴肅的,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碰到一個獵人追打一隻兔子,兔子跑到佛陀身邊藏起來了,獵人就問佛陀看到兔子沒有,佛陀說沒有看到,結果就讓兔子得以逃生,也讓獵人免了一次殺生的罪過,因此結了善緣,將來可以把他們全度化過來。那佛有沒有犯妄語戒呢?當然沒有,戒律不是死的,不能隨便開,但要開的時候就必須開,不開才是犯戒,這就是佛陀智慧、方便的地方,也是凡夫眾生不可思議的地方了。如果我們作為弟子看不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就認為,「怎麼他還能打妄語?看來不是真善知識」。或者說「我們也去打妄語沒有關係」。那就完全錯誤了,那我們就是個瞎眼弟子,對善知識沒有信心,也得不到他所傳授的法益。所以我們對善知識要敬重瞻仰,不能生懈怠,要生殷重心,好好跟隨善知識學習。

當然這是講對於真正的善知識我們要瞻仰無怠,並不是要我們作個糊塗弟子。做弟子也要有「擇師眼」,能夠準確地選擇真正具相的善知識,選擇標準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八功德。

另外,我們如果瞻仰無怠,就能領會到師父的發心,如果他發心是為眾生,那就是真的善知識,在戒律上有開許也是為度生的方便,並沒有違背戒律的精神實質;如果他發心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只為自己考慮,那無論外表如何,都不是我們依止和修學的對象。

其實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瞻仰無怠,對方絕對是我們的善知識,這是非常奧妙的地方。講一個故事,有個弟子供養一位出家人,用過齋以後,請他上座,然後自己很虔誠地跪下問法,請他開示佛法的深意。可是這位出家人是個煩惱和尚,自己並沒有開悟證果,被居士這麼一請法,什麼也講不出來,又沒有辦法說,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感覺很苦,在座上不由得嘆道:「苦啊!」,居士一聽,「對啊,我是很苦啊!這個師父說的真對」。於是頭都不敢抬起來,想繼續聽。這個出家人一看居士把頭低下不看自己了,就趕緊下座溜掉了,居士因為很專心,一點也沒有發現,伏在那裡半天,看師父什麼也沒有講,抬頭一看,師父不見了,法座空了,結果居士恍然大悟,「原來苦是空的啊!」他就解脫了,那這個煩惱和尚就是他的善知識。

所以發心殷重很重要,對善知識很有信心的話,我們對他所傳的任何法門都會非常受用,否則再高妙的法門我們也不會珍視。所以永嘉大師才婆心懇切地告訴我們這些尊師禮儀,就是為了讓我們先具足弟子相,才能與法相應。

第五,數決心要,為正修故

就是數次、多次的意思,心要就是心得體會,正修就是進入心地法門的修行,只有修心才是正修。心是看不見的、層次又很多,很容易出差錯,所以師父傳給你法以後,為了少走歪路、岔路,我們要多次地、不停地去總結自己內心的體會,比如我現在對佛性怎麼理解,對解脫怎麼理解,對持戒怎麼理解,甚至對做人、做事、禪坐、弘法怎麼理解,我以後打算如何去做等等,都要經常去總結,然後去請教善知識,看自己這些心要對還是不對,還存在哪些問題。善知識因為是過來人,對你的修行層次會很了解,哪些是進步的表現,哪些是存在的誤區等等,會對你的修行做些適當的調整,這叫數決心要。這樣我們的進步就會很快,也會很穩妥,不會出現走入歧途等等的麻煩。

第六,隨解呈簡,為識邪正故

是理解,是文字、書信,就是要隨我們所理解的佛法義理,寫一些簡單的文字性的心得體會呈給善知識看,請他指點,就像交作業一樣,這樣做是為了驗證自己對佛法的認識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這一條和第五條是有區別的,第五條是偏重於實修上的心要是否掌握得透徹,屬於戰術上的問題;第六條偏重於教理的學習,屬於戰略上的考慮。我們都要請善知識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覆,以便我們修學上能夠做到教觀並重。

第七,驗氣力,知生熟故

是陌生,是熟悉,修行佛法就是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和惡法越來越陌生,和善法越來越熟悉;和散亂越來越陌生,和禪定越來越熟悉;和煩惱越來越陌生,和智慧越來越熟悉;和諸識越來越陌生,和自性越來越熟悉;和生死越來越陌生,和解脫越來越熟悉……熟悉的程度就是修行人的氣力就是勘驗、考驗,看自己對這個法的修行能打多少分。

比如說我們修坐禪,會有氣脈打通的過程,到底通到什麼程度,有什麼禪定的覺受,心境有什麼轉變,對境時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等等,這些都是修行力量的體現。有善知識在身邊,他就會隨時勘驗,看我們對治煩惱有沒有氣力,所學的方法用得是不是熟悉等等。

第八,見病生疑,堪進妙藥故

是見解、知見,是不健康、不正常,見病就是見解不準確,因此就會產生疑惑、懷疑,會生疑,不敢肯定。這就是修行上出問題了,法身慧命不健康。有善知識在旁邊,他就會給我們開妙藥,我們進藥以後,法身慧命就會恢復健康,繼續成長了。

所以無論是身體上的疾病和內心的煩惱,我們都要及時聽取善知識的意見,不能隱瞞不報。善知識會告訴我們如何去正確處理這些問題,給我們妙藥,就能防患於未然。有些人在坐禪當中出現錯誤,病入膏肓了都不敢說,到最後可能連善知識也無能為力了;還有些人是不服藥,總覺得沒有那麼嚴重吧?結果等問題嚴重了,自己害怕了,再後悔也來不及了。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我們就要親近善知識,以便病時能及時得到良醫和良藥的救治。

後面四條就是修行所要具備的態度了。如果我們親近善知識以後,沒有這四種態度,那善知識也不會輕易把法傳給我們,因為我們還不是法器,法傳下來也兜不住,會給我們上路修行帶來障礙,所以不能授法;如果四條全都完備無缺了,那就是難得的法器了,修行任何一個法都能夠成就。那如何才能成為法器呢?

第九,委的審思,求諦當故

是準確、得當,是詳細的意思,委的審思就是詳細準確地審察和思考,我們修的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是禪定還是智慧?修行的目的是不是明確?下手處準確不準確?等等,我們都要認真去思維和了解,這是因為求諦當的緣故,是真諦,真理,是恰當,恰到好處,修行很講究恰到好處,所以需要委的審思

比如我們剛發了出離心,還沒有發菩提心,然後我們選擇布施作為正修行,那就不恰當,做起來會很難很難。因為在修布施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別人痛苦,會生厭離心,會覺得輪迴真是太苦了,我要趕快去修行,趕緊逃跑。看到眾生一會兒想這樣,一會兒又想那樣,你會覺得他們很可憐、很可笑、很麻煩,這就是沒有諦當。如果我們發了菩提心再去修布施,就諦當了,因為發了菩提心的人看所有眾生都和佛一樣,無論他多壞都不會心生厭離,都會非常恭敬他,這是源於同體大悲的力量。所以我們需要詳細地審查自己的思想境界,思考所修行的方法是否得當,這也需要善知識的幫助。

第十,日夜精勤,恐緣差故

是精純不雜,是勤懇不放逸、不懈怠,是因緣、緣分,是錯過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從善知識那裡得到法以後,一定要日夜用功,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地修行,直到得到圓滿的受用為止,才能再求下一個法。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善知識,他可能就專精一門,但這一門只要你學到手了,就終生受益。

這就和當學徒一樣,我們專心跟著一個師傅學上三年,掌握一門技巧,那就會終生受用;如果不專心,今天學學泥瓦匠、明天學學木匠、後天又去學編筐,萬一師傅一走,我們還是什麼都拿不起來,一樣也不行。

所以我們跟一個善知識學一定要學到受用為止,不能鬆懈馬虎,要日夜精勤,因為恐緣差故。任何因緣都是有定數的,我們和善知識有這段師徒之緣,就要好好地感恩、珍惜,利用這段緣分來認真修行。如果我們東修兩下、西修兩下,哪個都修不好,等緣分一過,我們再想挽留也挽留不住,那就很可惜了。

佛門裡常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確實非常難得,佛經裡講得很明白,持五戒才能得人身,那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一下,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現在誰能百分之百持得了?如果我們覺得五戒非常難做到,就應該知道現在這個暇滿的人身有多難得了。

佛陀曾抓起地上的一把土作比喻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場輪迴下來就是這個下場,誰能保證自己還能得人身呢?尤其是得到暇滿的人身、能聽聞到正法的人身,更是難上加難。佛也曾比喻過這個難度,就如同一個瞎眼的烏龜在大海裡漂流,偶爾把頭鑽進了一個中間有空的浮木一樣,機率之小可想而知。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現在日子好過,就隨隨便便地浪費掉。我們現在能聽聞正法,那真是無量劫的善根因緣,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定要日夜精勤,才對得起這份善緣,否則哪一天緣分不具足了,再想修行就沒機會了。這是永嘉大師,也是歷代祖師大德的肺腑之言。

第十一,專心一行,為成業故

如果說日夜精勤是態度問題,那專心一行就是如何用功實修的問題了。就是行門、法門,專心就是一心,不能三心二意,這樣修行才能道業有成,所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為成業故,是成就,就是道業。

永嘉大師告訴我們,無論修行哪個法門,都要二十四個小時用心在這個法門上,日夜精勤。比如我們修念佛法門,就一心念佛,不涉餘事,這是一行,是指修,不是指學,其他法門還是可以學的,但修的時候不能雜修,要專心一行。如果今天持這個咒,明天持那個咒,後天又念佛、還想弄弄禪定,忙得不亦樂乎,心不知道安在哪裡,越修越亂,離道就越來越遠了。

所以有句話說「志當存高遠,心不外平常」。我們大家心要簡單,學要廣博,志向要很高遠,但是心要安住在一個修行方法上,平平常常地用功,才能成就我們的道業。

第十二,亡身為法,為知恩故

亡身為法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在內心的認識上,不要總以為有個「我」,有個身體。《法華經》云:「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為了佛法可以捨棄身命,為法忘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被世間的五欲六塵和內心的貪嗔痴所轉,抽身在煩惱痛苦之外,像個大死人一樣,才能修行進道,這是廣泛的意義。第二層意思就簡單了,就是我們用功修法的時候,要把身體忘記掉,什麼痛啊、癢啊的都不管,專心一行,安心在法上,這樣就能得到法的受用。

比如我剛開始練習打坐時,先修五分鐘的白骨觀,感覺身體坐在那裡已經是一副白骨了,和死掉了一樣,但既沒有墮地獄也沒有上天堂,還不知道到哪裡去,那這時我就很專注了,生怕輪迴的這些六道之光會黏著我,生怕世俗的善惡是非再來黏著我,一心坐在那裡念佛,這樣子打坐進步得非常快,本來只能盤半個小時,這麼一觀照,兩個小時也沒問題了,這就是亡身修法的好處。所以古人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能把身體忘記掉,世間的煩惱何處安身呢?

但我們執著身體習慣了,對佛法又沒有什麼很深的感悟,那就很難做到亡身為法,除非我們真的知道了修行的意義所在,真的發了出離心和菩提心,才會感恩佛陀、感恩善知識、感恩十方無量的眾生。這種感恩心生起來,我們才能真的做到亡身為法,進步就比坐火箭還要快。如果做不到亡身,那修行就是爬天梯,一步一步地,又累又危險;如果再懈怠懈怠、流連流連,那就是螞蟻上高山了,何時才能有出頭之日呢?

這就是親近善知識的最重要的十二條,具足了這十二條,我們就是如法的具相的弟子,任何一個善知識絕對都會願意度我們,都會願意給我們說法。甚至當我們具備這十二條以後,十方三世無量諸佛、山河大地都會現善知識相。所以大家要記住這點,不要再哀嘆善知識越來越少了,我們要從內心去檢點自己,看我們是否具備了這十二條弟子相。

摘自《永嘉禪講座》


相關焦點

  • 如何親近善知識 ?
    親近善知識的公案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摩揭陀國境內的闍鬥村,住在村落外的庵婆林內,尊者彌醯為佛陀的侍者。 這天一早,尊者彌醯進入闍鬥村乞食。回程時,路過金鞞河邊,看到一片環境幽雅的庵婆林,心想:這片林地地勢平坦幽靜,又有清澈的河水流過,對一位精進的修行人來說,實在是一個理想的好地方,我應當來這裡修行,好好精進一番。
  •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一者親近賊;二者親近欺誑;三者親近狂醉;四者親近放諮;五者逐會嬉戲;六者以此為親友,以此為伴侶。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中阿含大品善生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樂求二乘,於受生處,起離欲、寂靜、除滅之心,是為魔業。
  • 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十二條
    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十二條達照法師 如何親近善知識有位師父說過,現在不是善知識少,而是我們都不具備弟子相如果沒有弟子相,善知識就不會現身,因為他出現了也沒有用。如果我們不知道親近善知識的禮儀和修法所應該具備的態度,就會對師、對法都產生輕慢、甚至毀損,反而增加了我們造惡業的機會。所以永嘉大師花了很長的篇幅,一步一步地來教我們如何具備弟子相。前八條是教給我們應有的禮儀,後面四條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志向和修行態度,只要修行人內心生起了這兩種應有的素質,那善知識肯定會現身說法,我們也不會為找不到善知識而難過了。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親近。 ——《佛說法句經·二十一種譬喻善知識品》 善男子!善知識者,長夜與人安隱快樂。以是之故,應當親近善知識。惡知識應當遠離,所以者何?惡知識者,能燒燋然,今世後世,眾苦集聚。 ——《雜寶藏經》 何等為四種惡知識?一求闢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禪者;三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是故菩薩應親近四善知識遠離四惡知識。
  • 親近同門
    「親近同門」,首先有必要先消文。同門就是「同門的善知識」,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同行善知識」的意思。「親近」,和一般親近的講法不一樣,這裡所說是「真諦」的範圍,所講的都是有關「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討論俗諦的處世之道。這裡的「親近」,有類似「依止」的意思。依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依賴有德有行的地方而不離開」,這個叫作依止。
  • 善知識是改變我們命運的大因緣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能夠親近仁德之人,有無量無邊的好處,道德會一天天進步,過失會一天天減少。我確實認為,能依止到真正的善知識,是一個人此生最大的福報,將使內心和行為發生巨大改變。當然,這種改變也不是今天依止,明天就有了神通能飛來飛去,而是漸漸發生的,可能自己都察覺不到。
  • 如性法師:如何依止善知識
    提到依止善知識,在道次第裡面將依止善知識的部分分為幾個段落,首先提到所依善知識的德相,接著能依弟子之相,之後彼應如何依師之理,接著又提到依止的利益、未依的過患,最後總攝彼等之義。在還沒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依止師長?
  • 以佛家的智慧,來感悟「善知識」的存在
    很多人一想到善知識,往往只會想到小說裡,所描述的那些躲在深山老林裡的隱士高人,或者身藏在名剎古寺中的高僧大德,抑或者是社會上的名仕賢達(成功人仕)。但從佛門經典裡,所記載有關智慧化身顯現的說法,卻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情況,善知識其實就在這個人間,就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最平凡的現實人生當中,就隱身在這個社會的每個階層裡面,有可能就混跡在每一個並不是很顯眼的路人當中,這就看我們是否具有一雙智慧之眼,能夠分辨得出來了。
  •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 心中的極樂是什麼?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做什麼工作容易成佛?與善知識心靈對話│植物也有生命,吃素有不算殺生嗎與善知識心靈對話│父母老了變固執怎麼辦?與善知識心靈對話│去不同的宗教場合是可以的嗎?與善知識心靈對話│新年特別節目part1與善知識心靈對話│新年特別節目part2與善知識心靈對話│新年特別節目part3
  • 阿含正義 | 如何簡擇真正善知識?名師與明師之差別(二)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今天探討題目子題是:「如何簡擇真正善知識?名師與明師之差別。」  這是第二集的節目。上一集節目中,我們把「名師跟明師」怎麼樣作簡擇、分別,以「四不依」的法義為大家作解說,讓學法大眾重新思惟、認識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識。
  • 竹慶本樂仁波切:善知識特派員
  • 如何分辨惡知識法與善知識法,建立「 正知正見」 成就正道正智?
    作者:親嚴近善知識多聞正法學佛之初,要建立正見,則一定要多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即是修道上的良師益友也。佛陀曾開示阿難說「善知識是梵行全體」,換句話說,善知識就是清淨修行的全部助緣。但是,隨著近世科技發達,資訊泛濫,人與人的相處是越見複雜,對於善知識與惡知識的辨別,也不是容易的事,而善知識也不止局限在人物上,而是在網際網路上、在智慧型電話上了。因此,很多時要在訊息收到之後,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逐漸看到訊息是否自己的善知識。另一方面,人與人的交往,其心念與行為也不是固定的,很多時是善惡參半,善惡念頭常起常滅,稍瞬即變。
  •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有修行的佛教徒就是要忍耐
    歡 迎 您 每 周 一 早 上親愛的朋友學習佛法之後您會不會覺得不知道如何才能和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結合起來?讓我們一起每個星期一的早晨傾聽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開啟智慧之窗,迎接第一縷晨光, 開始新的美好的一天!一起傳遞善的力量
  • 慧音妙響 | 善知識是得道的全部因緣
    > 阿彌陀佛固然有救度眾生的願行,這句萬德洪名也浩浩蕩蕩運行在宇宙當中,可是如果沒有善知識引導的話
  • 如何才是「廣結善緣」?
    所以,我們要廣結善緣之前,先要了解什麼樣的本質才是善淨緣,得要有智慧去分辨:如何才是善淨緣?如何是染惡緣?隨順我心所想的緣,一定就是善淨緣嗎?違逆於我心所想的緣,一定就是染惡緣嗎?其實是不一定,因為善惡染淨與順心逆心未必等同,這是兩件事情。有的時候順心境乃是善淨緣,有的時候卻是染惡緣;同樣的道理,逆心境界也未必是善淨或者染惡。然而,這當中的差別在哪裡呢?
  •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算命靈不靈
    歡  迎  每  周  一  早  上親愛的朋友學習佛法之後您會不會覺得不知道如何才能和我們的生活與
  • 達摩祖師:什麼才能叫作善知識,易筋經不是我寫的
    明悟一切真相,依持善知識,能得解脫。達摩祖師言:依持善知識。那麼什麼是善知識呢?有人說我供佛,也拜佛。這就是善知識啊。明確的說這只是一種善緣,善根而已,終是還得在輪迴中。《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中就言: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若不見真性,皆是虛妄造作諸苦行。所以說要真正地找到這個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解脫法。有人說我讀經,念佛,這樣是善知識嗎?
  •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服喪期間不能進寺廟嗎
    讓我們一起每個禮拜一的早晨與善知識心靈對話,開啟智慧的心窗,傾聽第一縷晨光,迎接一天美好的開始吧!               」歡 迎 您 每 周 一 早 上親愛的朋友學習佛法之後您會不會覺得不知道如何才能和我們的生活與
  •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服喪期間的禁忌與安葬方式
    歡 迎 您 每 周 一 早 上親愛的朋友學習佛法之後您會不會覺得不知道如何才能和我們的生活與讓我們一起每個星期一的早晨傾聽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開啟智慧之窗,迎接第一縷晨光, 開始新的美好的一天!你我一起傳遞善的力量
  • 不要看外表像個修行人就相信他,怎樣辨別真假善知識?(妙蓮老和尚)
    摘錄自《五戒是良師》第四條:不妄語戒二、真假知識善明辨世間上忠忠實實的老實人,學了佛後更加是一個忠忠實實的好佛教徒;雖是好佛教徒,如果沒有智慧又沒有經驗,聽到人家一說:「我已經得到不淨觀、證了初果、二果、三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