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相信天命,認為個人貧富夭,國家的興衰治亂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命裡富裕,就一定富裕;命中貧賤,就一定貧賤;命裡治理得好,就一定治理得好;命裡混亂,就一定混亂。墨子反對這樣一種論調,作《非命》三篇。
墨子說,判斷某一種事實存在與否,要堅持以親見親聞為依據。有一種事物,有見過,有聽過,就可以判斷為有;沒有人見過、聽過的,就是無。考察歷史,自古及今從來沒有見過命的形象,聽聞命的聲音。所以,命就是沒有,或者命不存在。
古代夏桀亂國,商湯代而治之。商紂亂國,周武王代而治之。天下沒有變,百姓沒有變。得夏桀、商紂而國亂,得商湯、周武而國治。這說明國家之興衰治亂取決於君王所實施的政策,而不是什麼天命。
無論是個人事業,還是國家前途,都取決於人們的主觀努力。每個人都努力去做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百姓早出晚歸,努力生產,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努力,財用就要不足,只有不斷努力,才能積累更多的產品或財富。王公大人夙興夜寐,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努力於政事,國家就要混亂。
古代的名人高士,他們說話謹慎,做事小心,上則忠君愛國,下則教化百姓。所以能得到君上的賞賜,百姓的擁戴,他們的英名留傳到今天,人們還不斷讚譽。這難道是命中注定的嗎?這都是他們個人修養道德,勤於作事的結果。
什麼樣的人才講有命呢?從前的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他們自恃國家強大,不克制自己的享樂的欲望,放縱心中的邪念。內耽於酒色,外溺于田獵,卻無心於朝政,結果失去了國家。這時,他們一定不會說,這是由於我治理國家的能力不夠,又不勤於政事的結果。反而要說,我命中注定要失國。
那些懶惰的頑民,好吃懶做,以至財用不足,生活貧賤。這時,他不會說這是我不勤勞做事的結果,而是說我命中注定了貧賤。所以有命說是暴君假造的言論,愚弄愚人的言論。
如果貧富壽夭、興衰治亂都是命中注定的。那麼,我勤奮上進不能改變我貧賤的地位,我懶惰無能不能奪去我人富貴的命運。這樣王公貴族聽信了,就不會勤於聽政。庶民百姓聽了必然要懶於耕種。王公貴族不聽政,國家政事就要混亂。百姓不努力生產,國家的財用就要不足。所以,命定論思想對於國家最有害。
賢明的君主主持政事,重賞孝子,鼓勵孝道,尊重賢良,教導人們做善事。賞善罰惡,政治清明。這樣,混亂的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將傾的社稷才能得到安定。王公貴族改變了政令,老百姓的風俗也會跟著轉變。所以,事在人為,根本就沒有命這種事物。據此,墨子得出結論說:「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非仁者之言也。今之為仁者,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
墨子非命的觀點,強調事在人為,反對坐享其成,具有積極意義,這是他進一步的一面。但同時他又講天志,明鬼,以天地與鬼神的意志作為其學說的基礎。這是他自相矛盾的一面。
參考資料:
《墨子》中華文化講堂 註譯
《任繼愈談墨子與墨家》 任繼愈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