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他被世人稱為「布衣之士」,用一己之力阻止了多次戰爭

2020-12-22 以書話人生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自稱「賤人」、「北方之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他與先秦諸子理念不同,不屑於當一名成功人士或富貴人士,只想做個普通人。

他就是墨子,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創立了墨家學說,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01 命由心生,命由力成

因為社會轉型的特殊性,年輕一代人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隨著社會風氣的推波助瀾,很多人都認為人生命定,社會有「超穩定」結構。

不只在年輕人中「啃老」、「拼爹」、「高富帥」一類的宿命詞彙開始流行,就連學者出書都會使用「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類的書名。

追溯到王朝社會,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勸世打油詩:命中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滿升。閻王要人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等等。可以說對於命運的理解,仍是中國人或人性的一個難題。

但墨子在命定論面前的態度是堅決的,他的思想裡有「非命」一說。

當很多人奉行「命富則富,命貧則貧」,一切得聽天由命時,墨子斬釘截鐵地說,強即命運,這裡的強指努力。他認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飢。」

這和老子的思想不謀而合,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勝者強。」

即使墨子被算命先生算計,他仍有強大的邏輯和心性堅守自己。

一次,他要到北方齊國去,遇到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告訴他去北方會有災難,讓他不要去,墨子不聽,當天他因過不了河只好返回,算命先生得知後就說:「我說了吧,今天不宜北行。」

墨子回答若按他的意思,天天都不能出門,這不是要禁止天下人相互往來嗎,這種違背人們意願,將導致天下荒無人跡的鬼話,他才不會相信。

墨子的「非命」有一套完整的表述,其中一個經驗式論證道出了我們習焉不察的感受,那就是我們對於當下的大人物,成功人士多以為其命定,但對歷史人物,又多承認其努力之功,這是我們未曾深思的矛盾,稍加追究,我們就能明白命定論的荒唐。

不僅如此,墨子用自己的一生證實了「非命」的觀點,認定「命由心生,命由立成。」

他原本是儒門子弟,但好讀書且善思考,因此能吸收儒門的精華,校正儒門的不足,不依傍前賢自鑄偉辭,另開天地,創立了墨家學說。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墨子那樣的平民出身,能夠自信和中氣十足地說:「執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即主張「有命」的人,是天下的大害。

02 做個普通人,是項了不起的成就

我們今天學習墨子,首要要從墨子的人生當中受益。

墨子有著先秦其他諸子少有的現代精神,這是我們當代人最應該感念墨子並從中取法的地方。

先秦諸子無非多是想「人上人」,但墨子自稱「北方之鄙人」,生前被人稱為「布衣之士」,這是了不起的榮譽,用學者毛喻原的話就是做一個普通人,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因為當時包括傳統士大夫或當代知識人在內的很多人,都可以被稱為學者、仁者、詩人、作家,但很少人能被稱為普通人,但墨子做到了這一點。

所以,墨子的學說也多立足於工匠的實際生活,用當代人的話說就是「接地氣」,他說的是「人話」。

讀墨子的書,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在於他樹立了人生社會的標準。這種標準並非普通人高不可攀,而是普通人都習以為常的性情道理。

如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愛、非攻、尚賢等,這種思想正是啟蒙運動以來提倡的現代精神:自由、平等、博愛。

遺憾的是人性中最大的貪念之一,在於人性的自私、貪婪和懶惰,使人以為墨子的主張跟人性相衝突。

事實上,墨子的思想是人生的高標而非人心思想,他的人生適合「清教徒」的個人或團體組織,墨子流行一時,難以適應為欲望裹挾的大眾。

而現代人最大的誤區之一,在於現代化是使人享樂的社會,是不需要人付出勞動、情感、思考的社會;墨子的思想因此被誤解為付出大於收穫,吃力不討好的思想。

所以,當代人多讀孔子老子,卻少有人喜歡讀墨子。

但不可否認,在墨子身上有充分的社會化和充分的個體化,他是自由的社會的個體,幾乎是我們當代大眾社會公民人格最合適不過的代表人物。

他的自性和自信一樣不假外求,不需要外來的榮譽和裝飾,他衣衫襤褸地去見楚王。

這一場景,兩千年來大概只有聖雄甘地見英國女王的情景可以相比,雖然邱吉爾那樣的紳士惡毒地批評甘地是「半裸的騙子」,但只有自性具足的人才知道衣服的無足輕重,精神的光輝足以讓一切黯然失色。

這樣的人生,正是我們普通人日用而不知的情境。我們當代人日益提倡把學習、公益、安全、信任等人生價值,這正是墨子一生實踐的道路。

03 病有可惡,也有可貴

墨子生活在大眾之中,有著我們普通人少有的底氣,他對疾病的認知很健全,而且善用疾病這一喻體。

當他勸說楚王停止攻打宋國時,就善用了疾病的喻體,制止了一場「單邊主義的國際戰爭」。

墨子的智慧在於自己不說出病症而由楚王承認,他說:「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楚王脫口而出,這個人一定得了小偷小摸的偷盜病。然後,墨子又繼續跟楚王論說,使楚王下決心停戰。這個故事想必就是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一句名言的靈感來源。

不過,也有人跟墨子辯論時用疾病的喻體來嘲笑他,比如巫馬子這個儒生曾對墨子說:「你行俠仗義,沒見什麼人服你,也不見鬼神賜福給你,而你還要行義,你大概有狂熱的毛病吧?」

墨子反問他贊同什麼人,結果巫馬子也是讚賞這類有狂病的人。疾病在這裡表示一種情操,一種品質偏好。

一如德國詩人歌德說:「我年輕的時候領略了一種高尚的情操,我至今不能忘掉,這是我的煩惱。」

因此,在墨子那裡,病有可惡也有可貴,可貴的是高尚的情操,可惡的如「竊疾」一類的。

除了精神層面的疾病,對於生理上的疾病,墨子也有健全的疾病觀。不管是普通人還是聖人都會生病,不過,疾病的性質有所不同,有可貴的,也有可惡的。

如佛家說的有業力病,也有外因病。我們身心所患的病症或是自找的或是無意中外感而得。

只有認清了這一點,才能平實地看待疾病,對那些自找的疾病如肥胖、三高等,我們應該批評;對那些外感風寒如感冒一類的疾病,則無需掛礙。

很多人對疾病有不切實際的想法,一些人受心靈雞湯一類的洗腦,以為人是可以不得病的,或者以為鍛鍊者、修行者是不得病的,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靠風寒感冒一類的疾病增強身心的免疫力;同時,努力使自己遠離顛倒夢想,不要得自我造業的「富貴病」或「不治之症」。

讀墨子的書,我們能了解到他的兼愛、非攻,他以自己的天才力量不僅溝通了天地,而且溝通了上層下層,大人先生和黎民百姓。墨子以遊士身份不曾依附上流社會,卻把自己鍛鍊成了人民,從歷史的黑暗中浮現出來,讓我們看見他就是我們中間的一員,他讓我們自信,也讓我們返回本性。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

相關焦點

  • 臣本布衣——郭靖與士之道統
    士之道統,不是「肉食者謀之」的明哲保身,而是「肉食者鄙、不足與謀」的情懷與擔當。郭靖是一介布衣,終其一身不曾有一官半職,但不妨礙他一生心血付之襄陽,至於朝廷知道與嘉獎與否,又有什麼關係?這便是士眼中的「肉食者鄙、不足與謀」,也是士之獨善與兼濟。
  • 墨子摩頂放踵之精神永存 | 婁炳成
    孔子留給世人的形象,是溫文爾雅的君子、誨人不倦的教師,或者是「聖人」;而墨子留給世人的形象,則是「布魯諾式」的傳教士、殉道者,或者是戰鬥的武士。孔子一生都在為「克己復禮」而努力,墨子終身都在為「非攻兼愛」而奮鬥。  孔子是西周王朝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禮儀道德、傳統文化的維護者。
  • 教育學考點之墨子
    下面我們從具體的角度分析下墨子的觀點:(一)人性說:墨子提出「人性素絲說」的觀點,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強調「染不可不慎也"。(二)顯學:墨家和儒家並稱為兩大顯學。墨子在政治主張上推崇兼愛非攻,強調和平的重要性。
  • 墨子的「節用」思想
    兩千多年前,墨子提出「節用」思想主張,其「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命題潛移默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道德實踐。墨子是一位集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於一身的時代巨子;墨學是諸子百家中唯一的平民學派。墨子生活的戰國時期,戰亂頻仍,詐偽相尚,社會動蕩,戰爭和統治者的奢靡無度使下層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難。
  • 墨子「脾氣暴躁」俠客之祖,何必點名批評孔子
    一、墨子很冷。他喜歡穿黑色的衣服住在一個棚屋裡。與先秦時期的其他諸子不同,他似乎不怎麼讀書,也不怎麼教學生。相反,他愛管閒事,脾氣也不好。同時,這個詞也傳到了墨家的耳朵裡,墨子的學生坐不住了。他們計劃在會上殺嬴渠和商鞅來殺人。雖然這迫使貴族秦國國君嬴渠梁冒著生命危險,找到墨家領袖解釋情況,但墨家的名聲卻變得更加響亮。世人都知道,墨家是一個俠義之士,致力於為天下人民打非正義。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墨突不黔:墨家的和平精神墨子像墨子的一生總是行色匆匆,櫛風沐雨,奔走於戰爭與和平之間,到各諸侯國宣傳他的「兼愛」「非攻」思想。墨子是濟世救人的行動者,為了烏託邦般的救世夢想,他如苦行僧四處奔波沒有時間來品味生活之美,因此東漢班固對其評價「墨突不黔」。是說墨子每至一地,煙囪尚未燻黑,又到別處去了。
  • 墨子發明的百兵之賊:公孫瓚用它橫掃鮮卑烏桓,冉閔用它幹啥了?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他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還是科學家、軍事家,同時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武器發明家——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墨子篇
    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其中部分成語如下:不可勝數不可勝數勝:盡。數也數不過來。形容數量極多。
  • 戰國時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麼回事?這一典故不可亂用
    「布衣之怒」和「天子之怒」講的是戰國時期一段著名的故事。其含義不能用字面來解釋,這個故事裡的「布衣」也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布衣」,其情節也只局限在言辭上,並沒有付諸行動。其重點不僅在於人物的身份,也在於其所反應的精神。
  • 《墨子》 天志(下)
    何以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為正,有諸侯正之;諸俟不得次己而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天正之。
  • 魯班造出雲梯,也沒能打敗墨子,究其原因,二者的身份不同
    墨子最早受儒家思想的洗禮很深,但逐漸的他認為儒家有些東西非常冗雜,華而不實,不利於社會發展,墨子成為了儒家思想的批評者,並且以一己之力創造了聞名於後世的墨家。墨子聽到了楚國要去攻打宋國的消息,馬上做了兩個決定,自己去楚國勸楚惠王撤兵,派300名精壯弟子帶著他們的發明去支援宋國。墨子走路到楚國,花費了十天十夜,但墨子絲毫沒有叫苦,反而一到宋國就去勸說魯班,但聰明如墨子,並沒有直接說魯班做得不對,反而用故事來告訴魯班。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關於他的家鄉,現在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他出生在滕國,即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一說他是魯陽人(今河南省魯山縣)。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經典妙賞《墨子 兼愛》
    墨子,名翟,宋國大夫,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見義勇為,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赴湯蹈火,視死如歸,「席不暖」,「衣不黔」,廣收門徒,弟子數百,熱愛和平,止楚攻宋,墨家軍是狹義集團,雷鋒集團,是前「馬列」也,古「紅軍」也,又像是維和部隊,到處制止戰爭。孔孟主張的愛是仁愛。所謂仁愛,就是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等差之愛。墨子主張兼愛,也就是無差別之愛。
  • 他憑一己之力重建了中國神話|單讀
    最好的漢學研究不在中國,而是在 TM 日本,漢學傳統發揚的最好的是 TM 韓國,最好的漢史學家也不在中國,而是在 TM 美國……」袁珂先生是比導師更早一代的學者。捧起老先生的《中國神話傳說》,再回想起導師當時的三個「TM」,不覺汗顏,比起前輩學人,我們這些只會將所謂「學問」動輒拿出來炫耀的偽讀書人真的差得太遠。
  • 獨自在荒島三十年,拒不投降的日本兵,憑一己之力將戰爭延續30年
    ——《從軍行》戰爭一直以來似乎是群體的一場競技,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曾經有這樣一個人,憑藉著一己之力,將一場國際上的戰爭拖延了30年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近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加入了這場戰爭。日本,義大利,德國所組建的軸心國,國內被法西斯政權所掌控,悍然對全世界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 他是誰?網友:曾以一己之力拉起國內說唱!
    而現在針對吳亦凡最厲害的應當是虎撲體育,兩者的撕逼已經持續了有半個月之久吧,同時也是兩家粉絲的激烈交火,吳亦凡這邊有很多rapper支持,但大多數都是參加了上一季《中國有嘻哈》的選手,像豆芽jony j等人,而TT也為吳亦凡寫了一首歌,當然也有其他的地下rapper實名diss他,其中AR劉夫陽的一首《皇帝的新衣》流傳最廣,同時這也是兩家粉絲之間的戰爭,微博上充斥著硝煙的氣息。
  • 墨子說「兼愛」
    面對著國相殺伐、人相競利的現實,作為思想巨子,他務實較真,以「興天下之利」為己任,繭手胼胝,奔走風塵,以言說、爭辯、行動的方式大聲疾呼,現身說法,鼓吹其「兼愛」的理想主張。墨子的「興天下之利」,也就是改善社會生活。此「改善」純粹是從實際生活著眼的,不含文化道德建設。這是一種功利主義。「興利」的第一要務,就是治亂;而欲治亂。首先得察出亂的根源。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天道觀、知識觀、政治哲學等方面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在先秦諸子中自成一派,別具特色。筆者在本節談談其「兼愛」的思想。
  • 「士之怒也」,方俊衝冠一怒何時休?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北京時間7月20日,廣東宏遠與浙江稠州銀行的第四節,場下又發生罵當值裁判的事件。浙江隊的總經理方俊,破口大罵說「TMD,中國籃球都被你們吹掉了」,以下犯上的方俊是庸夫之怒還是士之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