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經典妙賞《墨子 兼愛》

2020-12-22 巖舟說國學

墨子,名翟,宋國大夫,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見義勇為,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赴湯蹈火,視死如歸,「席不暖」,「衣不黔」,廣收門徒,弟子數百,熱愛和平,止楚攻宋,墨家軍是狹義集團,雷鋒集團,是前「馬列」也,古「紅軍」也,又像是維和部隊,到處制止戰爭。

孔孟主張的愛是仁愛。所謂仁愛,就是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等差之愛。墨子主張兼愛,也就是無差別之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主張的是推己及人。墨子說:「視人之父若其父。」他著意的是視人如己。墨子還說,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尚同理想到最高級階段就是大同。《禮運》中的「大同篇」被很多人認為是儒家思想,實際上是墨家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莊子曰: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孫中山:有時候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蔡元培:先秦唯子墨子頗治科學。假使今日中國有墨子,則中國可救。墨子也許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人物。一部墨經無論在自然科學哪一方面,都超過整個希臘,至少等於整個希臘。毛澤東說「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

原文【兼愛】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筆者:巖舟,華夏文化的擁躉,船山先生的粉絲,故名,巖者山也,舟者船也。】

相關焦點

  • 墨子摩頂放踵之精神永存 | 婁炳成
    ;但筆者卻為墨子以天下為己任、為蒼生謀福利,為了實現崇高理想而摩頂放踵、捨身忘我之偉大精神,深深感動,為之發自內心而泣數行下。亞聖孟子在《盡心章句上•第二十六節》裡說道:「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墨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為天下蒼生謀福祉,具有「摩頂放踵」的獻身精神。什麼是「摩頂放踵」?筆者理解,就是披星戴月、行程萬裡、不辭勞苦,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周遊列國,收授門徒,著書立說,向統治者和天下人傳播灌輸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張,而且不遺餘力身體力行者,除了孔子,就是墨子。
  • 墨子說「兼愛」
    對於(1),墨子不談人間衝突的客觀原因,也避開個人自覺心的主觀的道德修煉,而只是在主觀客觀之間,欲直接轉「不相愛」為「兼愛」。對於(2),墨子以為「兼愛」具有可操作性,也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兼愛」不只是利他,也是利己的。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天道觀、知識觀、政治哲學等方面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在先秦諸子中自成一派,別具特色。筆者在本節談談其「兼愛」的思想。
  • 文言合集 | 墨子的「兼愛」與「非攻」
    《墨子》一書在古代號稱難治,墨家學說在清代以前號稱「絕學」。自戰國至元代1500 餘年間,墨學幾乎處於中絕的狀態,注釋《墨子》一書且流傳下來的只有十數家,而同時期注釋《老子》一書則有上千家。我們可以說,直到晚清時期孫怡讓的《墨子閒詁》成書,大多數人才有機會讀懂《墨子》。      今本《墨子》,共七十一篇,亡佚十篇,存目八篇,篇目完整者共五十三篇。
  • 墨子傳·八十一·兼愛利民
    兼愛非攻接著,墨子在學館上了四堂課。第一課,兼愛非攻第二課,節用節葬第三課,非命非樂第四課,尚賢尚同墨子講課的詳情,不再細述。墨子最後說:「同學們,我們現在有兩個基地,兩個學館,以後,我們還要在各國,建立更多的基地,建立更多的學堂學館,使同意和擁護我們主張的人遍布整個天下。同學們,我們肩負的重要使命就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墨子思想中的和諧觀——」兼愛交利「
    和諧的社會的建立與維繫是依靠「削異求同」還是「存異求同」,這不僅是墨子生活時代的命題,也是中國當下社會的重要命題,「削」與「存」一字之差的爭議,貫穿於近三千年的中國社會發展史中,時至今日對它的理解與認識仍然是「知」「行」有異的。在墨子思想裡,「兼愛」是求同的基本原則。
  • 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墨子核心思想「兼愛」原來並非「博愛」
    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
  • 摩頂放踵利天下,為小農生產者階級代言,墨子思想綱要
    這些思想包含墨子的十大主張,顧頡剛先生總結如下:1.尚賢,尊重賢人。他主張凡是當政做官的都是賢人。天子是天下最大的賢人,諸侯是一國的賢人。尚賢就是要打破原來的階級,打破世襲制度,唯賢是舉。墨子的尚賢是最徹底的,他要從根本上動搖西周以來世襲世祿的貴族制度。2.尚同,就是要建立嚴密的社會組織,使下級嚴格服從上級。比如,一裡,要聽命於裡長。一鄉,聽命於鄉長。一國,聽命於國君。
  • 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作為首位登場的是墨翟,便是後世尊稱的墨子。在我看來,墨子所創立的墨家學派在當時那個年代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而又超凡脫俗。不同於儒家的禮樂治國、不同於道家的清靜無為,在那個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的年代,墨子特立獨行地站在了廣大的被統治階級的角度,提出「兼愛」「非攻」。
  • 墨子拋棄儒家推崇的周代文化,倡導夏朝文化,堪稱戰國「苦行僧」
    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倡「兼愛」、「非攻」,他的這種思想主張在當時可以說別具一格的,墨子因為他的這些思想主張拋棄了儒家推崇的周代文化,轉而提倡比周朝更早的夏朝文化,他的一系列做派堪稱戰國時期的「苦行僧」。孟子形容戰國時期的戰爭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這是對當時戰爭的經典表述,我們沒生活在那個年代,但是戰爭的殘忍卻是可想而知的。
  • 國學講堂(80):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
  • 21.兼愛非攻
    圖1 墨子像一天,楚國出兵攻打宋國,楚國請了魯班(公輸般)為他們製造攻城的雲梯,墨子得到消息後,容不得半刻遲疑,立即上路,從魯國日夜兼程奔赴宋國,終於,墨子和魯班見面了,魯班問墨子,你千裡迢迢趕來是為了什麼
  • 兼愛
    兼愛先秦: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
  • 墨子——天志明鬼
    畢竟在那個年代,人們對鬼神的信仰是刻印在心裡最深信不疑的觀念。在墨子看來,天是有人格意志的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兼愛天下百姓,亦會約束人的行為。天志藉由鬼神下達、監督、實施,用以作為道德外在的約束力量。「天志明鬼」一方面是以天來震懾和約束統治者,「天志」分為天欲、天德和天賊: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必須做天所欲之事,符合天德之利,兼愛、終止掠奪和欺壓,統治者施行仁政、關注百姓民生,則「天能賞之」;否則,就是天賊,必然會被天意所懲罰。
  • 如何正確對待墨子的「鬼神」觀
    《墨子·公孟》中記載了這樣一個關於墨子的故事:子墨子有疾,跌鼻進而問曰:「先生以鬼神為明,能為禍福,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今先生聖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然而,如果我們從本質去考察就會發現,墨家的觀點中並沒有實際的矛盾,因為墨子堅持鬼神的存在,本來是為了給他的兼愛學說設立一種宗教的制裁,並不是出於對超自然實體的真正興趣。
  • 《墨子》 天志(下)
    曰:兼愛天下之人。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無有遠靈孤夷之國,皆(牛+鄒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苟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於楚之四境之內,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
  • 墨子:反對,太浪費!兼愛了解一下?
    (對詩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面,彩色插畫版本,京東正品保證,物流快速)三、「非儒」的墨子及墨家主張接著儒家而興起的是墨家,其創始人是墨子。墨子,有些史書說他也是宋國貴族之後,豈不是和孔子是一大家子?但很多學者並不認可這個說法,認為他家世不可考,墨為學派名稱,並非墨子本人姓氏。「墨」為五刑中最輕的第一種,通俗的說就是面部刻上標記,以表明是犯過之人。因為有人推測墨家學派主力應該是受過墨刑之人,所以叫墨家。但不管如何,墨家學派肯定是以一般平民、勞苦之人為主,和儒家儒士比較接近貴族而形成鮮明對比。
  • 主張生而平等的兼愛,為何受到了主張民權的亞聖孟子的大肆批判?
    上得則賞之,萬民聞則譽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則誅罰之,萬民聞則非毀之。 ———《墨子 尚同》 兼愛的理念是墨家的主流觀點,對於墨子而言也是他畢生需要去推廣的主流學說。所謂兼愛,就是指人人平等,希望大家能夠擁有無差別的愛人之心。 什麼叫做無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