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生而平等的兼愛,為何受到了主張民權的亞聖孟子的大肆批判?

2020-12-24 騰訊網

尚同義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則賞之,萬民聞則譽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則誅罰之,萬民聞則非毀之。

———《墨子 尚同》

兼愛的理念是墨家的主流觀點,對於墨子而言也是他畢生需要去推廣的主流學說。所謂兼愛,就是指人人平等,希望大家能夠擁有無差別的愛人之心。

什麼叫做無差別呢?意思就是絕對意義上的平等,自身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對等看待。因為墨子認為,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糾紛也好,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亂也好,就是因為利益上的不對等所導致的,如果大家能夠實施利益對等的兼愛,那麼這些問題也就從源頭上進行解決了。

如此看來,這樣的想法大概就是我們現代人對於公平理想的追逐。看上去是非常完美而且先進的。但是就是這樣的理念卻受到了儒學大師孟子的批判,而且引發了墨家與儒家的種種爭論。

我們知道孟子是主張民權的,主張百姓的利益的,無論是墨家的仁政理念還是王道理念,都透露著對於天下蒼生的關懷,可既然如此,孟子為何不贊同墨子人人平等的主張呢?

其實要理解這一問題,就要談到墨子在《尚同》一篇當中的言論了,也就是我們上述列舉的論述,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孟子會持反對態度了?

一、尚同理念是對民權的不尊重

尚同的理念是墨子為了推廣兼愛的學說所制定的行為準則,那什麼是尚同呢?就是下級要服從上級的指令。而且這種服從是沒有商量可言的,是必須要執行的規則。

如此一看,是不是與墨子主張的人人平等有一些矛盾呢?對於這一點,墨子其實給出過解釋,他說君主要積極的去搜集平民百姓的意見,並且依照平民百姓給出的意見來治理國家,但是對於國家的統治,不可能所有人都統一在一種意見上,因此,當出現這種意見分歧的時候要由上級來統一觀點。

而且在墨子的理念當中,天子自然是最為盛名的人,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由這樣的人來統一意見並無不可取之處。

但是對於這一點,儒家學說是不認同的。

首先,墨子根本沒法保證最核心的領導者是奉行兼愛學說的,也就是說天子不一定都聖明,如果天子做不到神通廣大、無所不能,那麼由他來統一的意見是否真的能夠為民請命呢?不見得。

其次,主張平民百姓們必須要服從天子的領導,必須在意見產生分歧的時候聽從上級的指揮,那麼既然如此,收集與不收集平民百姓們的意見還有什麼區別呢?大概是沒有的。畢竟誰又能知道天子所做出的決策真的就是大多數人的意見呢?

所以在儒家人看來,尚同的這一行為準則實際上剝奪了平民百姓自身的權利。

最後,墨子還要求說,平民百姓如果看到了天子的錯誤之處而不提出意見,如果自身有有價值的意見不向上級表明,那麼這樣的人是需要判罪的,這不就成了一種強制嗎?

本身無論是哪一個階級的群眾都有說話的權利,而墨子卻將這種說話的權利當成了是他們必須要盡的義務,並且將給予他們這種權利看成了民主,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專制嗎?這對於講究人政愛民的儒家人來講,幾乎等同於大逆不道的言論。

當然,如果僅是因為尚同的意見差距,那麼可能還導致不了儒家與墨家類似於罵戰的爭論,最主要的地方還在於,墨子的主張是一種無差別的愛。

但儒家人卻認為沒有差別的愛會導致社會混亂,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是要有所商量的,哪怕愛也是如此。

二、愛要有商量

我們從尚同的理念當中不難看出,墨子對於人們的約束是強制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強制性的,要求人們要行使自身的權利,也就是說,在孟子的觀念當中,關愛別人是必須要做的。

人與人之間不能夠講究差距,如果講究差別,那麼就會產生利益上的不對等,有了利益糾紛,戰爭還會遠嗎?所以愛不能有商量,大家都要無私。

可孟子並不這麼認為,孟子認為,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要有區別才會產生禮義,才會有社會的秩序。比如,男女之間就要有區別,正是因為這種區別,所以才要男女授受不親。

而且孟子還說,講究有差別的愛不等同於讓人們放棄自身的惻隱之心,什麼是惻隱之心呢?是人們在危機關頭所必然要做出的選擇,比如說,儒家雖然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如果自己的嫂子掉進水裡了,自己是需要伸出援手的,但是能說自己救了嫂子一次,就天天跟嫂子手牽手嗎?當然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說我們拯救了嫂子一次就說愛自己的嫂子和愛自己的妻子一樣了。所以這本身還是有差別的,而我們之所以出手救人,是因為側隱之心的緣故。

因此,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這一觀念上,孟子與墨子大體類似,但孟子並不承認這是對區別的否定,因為孟子也從來沒有說過妻吾妻以及人之妻。

所以在儒家的觀念當中,墨子所言的無差別是對人際關係的褻瀆。

所以我們綜合上述的敘述可以看到,墨子與孟子之間的觀點是有所差距的,孟子並不認為兼愛的觀念可以真正的應用於現實社會。因為,首先它是對於民權的否定,既然人生而平等,那麼人就應該擁有自身的權利,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但是權利並不代表強加在人民身上的枷鎖,墨子沒有理由要求他們必須去行使自身的權利,更沒有理由在他們不行使自身權利的時候給他們定罪。

所以在孟子看來,墨子兼愛的理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他說人生而平等,可是在強制的過程當中卻從沒有做到過生而平等,反而是更加突出了君主的地位,肯定了君主的決策,這又怎麼能說是兼愛呢?難道不是更類似於專制嗎?

其次,無商量的愛其實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我們平時常說捨己為人的人是愛人的,為什麼呢?無非是因為他捨棄了自身的利益而成全了他人的利益,所以我們在說愛人的時候本身就已經承認了利益的存在。

可是墨子所言的無私要求了利益的絕對性對等,可是當人與人之間真的不在乎利益的時候,愛還真的存在嗎?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

小結:

所以,孟子對於墨子的否定其實在於對愛的可能性的把握上,他認為這種愛是要有商量的,我們可以無私但不能要求無私,一旦給無私下一個定義,那麼無私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墨子則認為,既然無私的奉獻能夠給社會帶來安定,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奉行無私呢?所以他們本身的落腳點就不同,這樣的爭論自然也沒有最終的結果,具體要怎樣去奉行,可能也只能我們現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儒家墨家法家:救世主張,有何不同?孟子荀子韓非對人性不同認知
    可是,哪怕是他們之間的目標相同,但彼此之間也有著不少的爭論,思想的啟蒙也就在諸子百家的批判與被批判之中成長。 那麼,諸子百家之間,為何在目標相同的情況下還有這麼多矛盾呢?他們的批判又是站在何種角度上進行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諸子百家之間批判與被批判的關係是如何成型的?矛盾又是因何而存在的?
  • 儒家亞聖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和「天命論」,有何意義
    雖然也曾受到相應的禮遇和厚待,但是諸侯國主們並非真正的信賴他。所以,在那個時期,孟子把希望寄託於齊國和魏國這樣大國。對當時的兩個大國國君曾進行多次遊說。但並沒有得到回應。其時,有一個魏滕文公對孟子的思想有一定的興趣,試圖踐行孟子的想法。但是因滕國土較小,所見也短。
  •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主張,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核心主張。「兼愛」指的是愛所有人,是指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強調「愛無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說白了,就是主張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才能實現和平共處,社會才能處於一種最好的狀態。
  • 光大道統的亞聖孟子
    可見,孟子是孔子的忠實學生,一脈相承。孟子最能領會和繼承孔子思想,言必稱堯舜。他最服孔子,說「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孔子是「聖之時者也」,是集大成者。他的願望就是學孔子,立志繼承聖人道統。同時,孟子對孔子的思想有進一步發展。
  • 為何孟子批評墨家「愛無等差」是「無君無父」的體現,你怎麼看
    1、孟子的批評:墨家「愛無等差」,是無父的體現要說對墨家批評得比較激烈的,當屬孟子了,孟子將墨子和楊朱一起批評了一頓,說「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是「無君」的表現;墨子不分親疏的兼愛,是「無父」的表現,我們這裡重點來說說孟子批評墨家的理由。為何孟子說墨家的兼愛是「無父」?
  • 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比如說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而且這兩種愛的解釋也大體類似,比如孟子說尊賢使能,墨子說尚賢事能,意思都是一樣的;再比如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墨子則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本質上都是要互惠互利,要相互尊敬,共同發展。
  • 自古忠孝難兩全,亞聖孟子是這樣選擇的
    亞聖孟子在《孟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學生問孟子:「如果舜的父親殺了人,舜的法官該怎麼做?」舜的回答很直率:「抓起來就完了!」學生問:「那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麼能阻止呢?法官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學生問:「那舜又該怎麼辦呢?」
  • 墨子傳·二十五·兼愛,互相關心,互相愛護
    學習大半年時間過去了,墨翟重溫過去所學,又學了許多新的知識,認為只埋頭讀書還不行,要出門實踐,在實踐中能更好的學習,在實踐中增長見識,提出自巳的主張。「孔子提出,仁者愛人,愛有差等,我就考慮,要用正確的主張代替他那錯誤主張,我主張兼愛,兼相愛,交互利,所有的人,不分貴賤,不分親疏,大家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在交往中互惠互利,互相關照,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不管你是農民,工匠,還是難民乞丐,大家都要互敬互愛,互幫互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建立一個好的社會秩序,這是第一條。」
  • 墨子傳·八十一·兼愛利民
    我也是一個勞力者,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嚴厲管制,所以,我們要組織起來,建立作坊,建立學館,以便培養更多的有學問的勞力者,自已管理自已,自已養活自已,自力更生,發奮圖強!有能者舉之,無能者下之。所以,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大家都一樣,人人平等,再也不要再分尊卑貴賤了。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其中儒家以「仁愛」,墨家以「兼愛」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究竟他倆之間有什麼區別?儒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思想學派,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編成《論語》,「仁愛」是《論語》的主要核心思想。
  • 墨子說「兼愛」
    讓人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天下人,這樣天方夜譚似的主張怎麼有效實施?對於(1),墨子不談人間衝突的客觀原因,也避開個人自覺心的主觀的道德修煉,而只是在主觀客觀之間,欲直接轉「不相愛」為「兼愛」。對於(2),墨子以為「兼愛」具有可操作性,也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兼愛」不只是利他,也是利己的。
  •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 引經據典33
    主流的觀點是孟子的性善派,而基督教則強調人皆有原罪,應該算是性惡派,佛教在這個問題上又是怎麼看的呢?聖嚴法師的回答並沒有在二中選一,而是展示了佛教在這個問題上不一樣的思考框架。 開辦「引經據典」欄目的初衷不僅是為大家提供明師指導,而且要把這些思考回溯到大藏經,讓師言與佛語接通,啟迪智慧並解決實際問題。
  •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經典妙賞《墨子 兼愛》
    墨子,名翟,宋國大夫,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孔孟主張的愛是仁愛。所謂仁愛,就是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等差之愛。墨子主張兼愛,也就是無差別之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主張的是推己及人。墨子說:「視人之父若其父。」他著意的是視人如己。墨子還說,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 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中國》作為一部初上線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受到不少好評。第一集以儒家創始人孔聖人為中心展開的《春秋》,以孔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節點為核心講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開始出現後,早期古代思想家的努力和思辨。會見老子、陳蔡之厄,展開了對中國原發思想啟蒙與發展歷程的追溯。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提到楊朱,我們可能都會想到一個成語「一毛不拔」,認為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孟子·盡心上》中說:「楊子(楊朱被尊稱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可是如此「自私」的楊朱學派為何能與儒墨相抗衡,門人子弟眾多,信仰者不計其數。孟子更是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
  • 女性主義VS多元主義:女權如何面對少數族群中的男權主張?
    除了保障少數族群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外,多元文化主義也追求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比如不會因為非主流文化、少數族群身份而受到經濟、政治上的不平等對待。另一方面,女性主義的主張似乎與多元文化主義的主張頗為相似。女性主義認為,女性一直承受著性別不平等的對待,所以要給予女性作為女性的更多的保障和賦權。女性主義者支持多元文化主義也看似相當合理。不過,多元文化主義的主張可能與女性主義存在不少的張力。Susan Okin是提出這一張力最著名的女性主義者。在《多元文化主義是否對女性有害?》
  • 21.兼愛非攻
    對於宋國而言,宋國又有何過錯,楚國為何興兵討伐,這算是仁義嗎?你說你不為重金殺人,而現在,你卻要去殺很多的人。」魯班聽後,一臉愧疚,問墨子自己該怎麼辦,墨子說:「你帶我去見楚王。」墨子見到楚王后,向楚王建言說:「有人要用自己的好車,去偷別人的破車,不要自己的錦衣,去偷別人的粗布衣服,不要自己的珍饈美食,去偷別人的糟糠,這是什麼人?」
  • 那些被後世尊稱聖的人(上)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