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2020-12-24 資深人士說文史

戰國時代是一個天下大亂的年代,國與國之間因為利害關係而不斷,人與人之間也因為基本的生存關係而劍拔弩張,為了改善這樣的局面,也為了能夠使各國之間和平共處,重新回到一個平等安定的年代,諸子百家提出了不同的救世觀點。

我們從表面上來看,這些觀點大多如出一轍,都講究君主對臣民的愛,也講究人與人之間的愛,當然,這種愛是廣泛意義上的尊敬或者幫助,並不是狹義上的愛。

比如說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而且這兩種愛的解釋也大體類似,比如孟子說尊賢使能,墨子說尚賢事能,意思都是一樣的;再比如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墨子則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本質上都是要互惠互利,要相互尊敬,共同發展。

儒家與墨家,對「愛」的異同

那麼觀點類似的兩家,按理來講應該非常的融洽才對,可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墨家和儒家並不和諧,反而吵得不可開交。那麼墨家和儒家為什麼在幾乎類似的觀點之下還要發生劇烈的爭吵呢?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所導致的呢?本篇文章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儒墨兩家為何觀點類似,卻針鋒相對?

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本在於兩家人對於愛的程度解釋不同;通俗點來講,就是儒家講究區別的愛,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完全對等,愛要分類別,分層次,甚至要分性別。但墨家不這樣認為,墨家認為愛是沒有界限的,也是沒有階級之分的,人與人之間生來平等,既然大家都是一樣的,那為什麼要將愛區別開來呢?

儒家覺得愛也要有商量,墨家認為愛可以沒商量;所以,這兩家吵得不可開交;那麼他們本身對於兼愛和仁愛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又為什麼會對對方的觀點持反對態度呢

墨家無私的「兼愛」

首先,墨子認為,愛是無私的,既然無私,那麼就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也不能分親疏貴賤、民族種族,無論是什麼樣子的人都通通地要愛;這樣一種沒有等級和差別的愛,就叫作兼愛,也是墨家所有觀點中的核心,大概就類似於我們今天說的博愛吧,就是統一的要愛。

我們甚至可以將這種愛認為是強制性的,因為在墨子的觀點當中,沒有愛或者不行兼愛社會就沒有辦法發展,人與人之間就會爾虞我詐,國與國之間就會魚死網破,所以解決矛盾的根源在於人們能不能進行兼愛。

儒家「仁愛」,有等級差別

而孟子則反對墨子的這種說法;孟子認為,愛是要有等級,有差別的,一個君子最愛的人首先應該是雙親,其次,愛民眾,最後才是萬物;孔子還說,君子對於萬物只需要愛惜,而不需仁德的,對於民眾只需要仁德,而不需要親愛,而親愛也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狹義上的愛,只能夠給親人,首先是父母,然後是妻子兒女,之後才是所謂的人之老和人之幼,這就叫做「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也就是說,在孟子的觀點當中,愛是要以遠近關係來進行區分的,親近的人就愛得更多,愛得更深,不親近的人,或者關係不好的人,就愛得淺,愛得少,所以愛是有差等的。這樣的一種有差別,有等級,而且有商量的愛叫「仁愛」。

墨家反對儒家「仁愛」觀點

如此來看,儒家的這種對愛的主張反駁了墨家對於平等的執念;所謂兼愛,就是眾生皆平等,也就是一種區分階級觀念的理念,既然大家都一樣,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愛也需要一樣,又為什麼要講究差距呢?為什麼要講究區別呢?所以對於儒家的觀點,墨家也是反對的。

墨子說,當下的天下之所以會這樣混亂,是因為國君將自己的國家與其他的國家區別對待,所以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紛爭,才會有那麼多劍拔弩張的戰爭,而如果國君能夠將自己的國家與其他的國家同等對待呢?那利益問題還會是導致戰爭的根本因素嗎?自然不會。

而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人之所以會發生矛盾,發生衝突,那是因為人總是會將自己與他人區別開來,將自身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區別開來,並且在利益的大小上付出執念,但如果人能夠將自身與他人同等對待呢?那麼利益也就不會是引起人們糾紛的問題了,人與人之間也就會和平共處了。

所以,他們的第一個矛盾點在於愛到底要不要有分別?儒家講究要有等級,有分別,而墨家講究不能有等級,不能有分別;這幾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極端,自然會引發爭吵。

墨家觀點揭露儒家的漏洞

儒墨兩家的觀點不同,戳中了儒家觀點的要害,甚至揭露了儒家觀點的漏洞;因此,為了維護自身的學術,兩個學派之間的爭辯,自然不會就自結束,只會愈演愈烈。那麼墨家是如何揭示了儒家的漏洞的呢?那是因為墨家就儒家「區別的愛」這一點做了文章。

儒家的「愛自己」與「孝道」的衝突墨家說,既然儒家講究差別的愛,那麼人愛自己就一定會超過愛父母;這句話看上去沒有問題,但儒家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學派,君臣父子是儒家倫理綱常中,所論述的重要關係也是儒家立世的根本。

墨家的這句話卻將儒家本身的孝道給推翻了,因為問題在於,既然人愛自己要超過愛父母,那麼當自身與父母產生衝突的時候,人會維護自身的利益,畢竟愛自己比較多,但在儒家的孝道觀念當中,人是不可以這麼做的,而且儒家本身也說過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所謂在家從父的意思就不需要我們再多說了。

大家都是清楚的,可是按照儒家對於仁愛的觀點,人既然愛自己要超過愛父母,那麼在家從父又有何道理呢?所以說在爭論的過程中,墨家其實抓住了這一點大做文章,這是有關於儒家立世存世的問題,儒家又怎麼可能會善罷甘休呢?

儒家的「愛」不涉及本性和倫理綱常,只是惻隱之心

對此,儒家進行了解釋;儒家弟子說,墨家只不過是鑽了一個空子而已,比方說,如果一個嬰兒在地上爬,眼看著就要掉進井裡,怕是每個人都會上去救吧!但是人上去救其實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救了一個不相關的嬰兒,就能說明人愛這個嬰兒與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嗎?所以,儒家所言的愛並不涉及到人的本性,不涉及到倫理綱常問題,而只是一種惻隱之心。

儒家說,惻隱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要是人,或者只要是個好人就不會見死不救,在這個時候處於危險之中的孩子,到底是誰家的孩子已經不重要了?也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還去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同樣的,在對待自己和對待父母的問題上,人們本能所考慮的自然也不是差別問題,而是本性當中的惻隱之心問題;解釋了這一問題,儒家也開始尋找墨家觀點的漏洞。

儒家利用「男女有別」的觀點,反擊墨家

儒家人說,人如果沒有差別,那就沒有禮義,沒有禮義就不會有廉恥;就比方說男人和女人,難道不能有差別嗎?當然要有,而且是必須要有,至少孟子認為是必須要有的,畢竟如果不講男女之別,那麼豈非人人都是禽獸了?而且正是因為男女有別才必須要男女授受不親,這正是區別對待的本質。

此外,孟子為了不讓墨家人繼續鑽空子,又說道,雖然男女之間有別,而且男女要授受不親,但如果是你自己的嫂子掉進水裡了,你拉還是不拉?孟子認為,當然要拉了,如果不拉,那就連作為一個好人的標準都達不到,又談什麼仁愛,談什麼兼愛呢?只不過是畜生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但哪怕是拯救了嫂子,難道就能夠說,愛自己的嫂子和愛自己的老婆是一樣嗎?難道能夠因為拉了嫂子這一次,就能夠天天和自己的嫂子親密無間嗎?當然也是不能的。所以愛還是要有差別的,沒有差別,這個世界也就混亂了。

儒家所謂的區別的愛,並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而是人們的惻隱之心,也正因如此,孟子才會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從沒有說過妻吾妻以及人之妻;但是哪怕不是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可當別人家的妻子掉進水裡了,自己還是需要搭把手的。

這就是區別的愛與人們惻隱之心之間的關係。並非是說愛要有區別就一定不能突破這種區別,而是愛是要講方式,也是要講環境的。

儒家認為,墨家實現不了「兼愛」

而上述的敘述也就引發了他們之間的第二個爭論,兼愛的可能性;當孟子論述了惻隱之心與仁愛之間的關係之後,自然也就表明在儒家的觀點中兼愛不可能實施,畢竟愛自己的妻子和愛別人的妻子當然不能對等而論,如果對等,那麼將是違反道德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連道德都違反了,就更提不到什麼愛了。

孟子認為,墨家的兼愛是不可能達成的,這等同於是否定了墨家的核心主張;兩個學派又怎麼可能不爭吵呢?可是兩個學派的這種爭吵會有一個結果嗎?答案是不能。

因為它們的主張其實涉及的是兩個不同的層面,一個是墨家所言的理想,人人平等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提倡的嗎?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嗎?而孟子所言的則是一種現實,就像我們現在的生活一樣,人與人之間自然是有差別的,而且這種差別更是短時間內無法消除的。

討論

儒家、墨家兩個學派之間的爭論其實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孟子主張的有商量的愛,也就是仁愛是非常現實的,畢竟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至少在我們現在所經歷過的現實生活當中,愛就是有區別的,我們愛自己的父母和愛陌生人,絕對不可能同等而論,所以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愛都是有區別的愛。

孟子「仁愛」比墨子「兼愛」更適合現實生活

但那哪怕我們實施的是一種有區別的愛,能說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就差嗎?也不能,另外,「仁愛」的環境其實能夠更好地符合現實生活,能夠避免在某些不情願的環境當中產生道德綁架,更容易維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哪怕如此,我們也不能說墨子的觀點沒有道理,其實墨子的觀念才是我們人人心目當中的理想環境,我們總說嚮往那種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甚至連狗都不咬人的生活,大家互惠互利,互相幫助,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過著桃花源裡的生活,這不是我們每個人所憧憬的嗎?

畢竟每個人都不想糾結的生活,也不想在每天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的道路上奔波,而墨子的觀念不正符合了我們心目當中的願望嗎?所以,孟子的觀念是現實,墨子的觀念則是理想,我們不妨在現實生活當中更加貼合於孟子的觀念,但也要往墨子所提倡的理想環境而努力,或許這樣我們的生活就能夠變得更好一點。

小結

因此,其實儒墨兩家的爭論永遠都不會有一個結論,他們講的都有道理,只不過孟子是偏向於現實,抓住了道德的可能性,應用在了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與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而墨子則是抓住了道德的超越性,將道德和愛,理解成了凌駕在現實和利益之上的另一種思想觀念;事實上,這也是墨家觀念當中的精華,我們常常說,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麼要求我以德報怨呢?但什麼墨子就可以,在墨子的觀念當中也就能夠做到。

試問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以德報怨,那怨恨還會不會存在呢?大概率不會了。所以墨家的觀點雖然有些不切實際,但是也自有它可取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經過了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有影響力思想家,創建了不同的學派,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群星閃耀,對中國後期文明的發展起了主導性的作用。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有影響力的一共有189家,著有4324篇著作。
  • 儒家與墨家的「愛之爭」
    比如兩家都提出「愛人」的口號,墨家說「兼愛」,即不分等級親疏地愛所有人;儒家則說「愛有差等」,要按照親疏貴賤而去施捨不同的愛。或許正是因為有了爭論,人類的思想才能迸出更多的火花。儒家主張有差別的愛(仁愛)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 儒家思想的「仁愛」與墨家思想的「兼愛」,哪個愛更合理?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愛是「仁愛」,是愛人有先有後,先愛父母,其次親朋好友,然後普通人,逐漸疏遠。而墨家的「兼愛」是不分先後,一視同仁。墨子認為只有愛別人,別人才愛自己,愛是同等的愛,是一視同仁的不分先後的愛。這兩種愛的理論看似都有道理。但是細細分析,愛永遠都不會是平等與公平的,我們在愛情與親情裡尤其是愛情具有排他性,所以不可能也不會與別人相同。
  • 儒家墨家法家:救世主張,有何不同?孟子荀子韓非對人性不同認知
    ,比如仁愛。,只是認為不能夠像儒家墨家那樣拯救,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道家會以無為而治為核心觀念的原因。 如此一來,在救與不救的問題上,他們各持己見,自然就會有爭論,也會有彼此之間的批判。而且也不僅是在救與不救的問題上有矛盾,主張救的一派也有怎麼救的矛盾?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家學派核心思想有兩個:一個是非攻,一個是兼愛。所謂非攻,就是反對不義之戰,所謂的兼愛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就是人與人之間充滿愛意以前發文之後,都會有推薦。這篇文發過後,由於有一張圖片重複了,然後撤回修改一下,再發就沒有推薦了。充滿博愛精神。「交相利」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共謀福利,而不是為一己之利,反對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爭奪。
  • 為什麼儒家強烈反對古代的科學家——墨家?
    墨家門徒們,不就是古代的科學家嗎?但是,談到墨家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對一個問題表示疑惑:為什麼儒家強烈的反對墨家?儒家和墨家,是百家爭鳴當中最為出名的兩派,被稱為當時的「顯學」,而且詳細說起來,二者之間的關係還不小。儒家重視仁愛,墨家重視兼愛;儒家重視君子,墨家提倡尚賢;儒家講究以文治使天下太平,墨家主張非攻。從這些觀點看來,儒墨的差別確實不是很大。
  • 漫談墨家
    墨家講生不歌,死無服,這違背人倫。我們共產黨人有同志犧牲,雖然會從簡,但不會生不歌,死無服。我們有對其的追悼會,有紀念。曹小旦:昨天說了半天六經皆史,不去學習和反思,又出來講這沒譜的,你懂啥墨學。一剪閒愁:墨家以奉獻為樂。
  • 21.兼愛非攻
    墨子回答:「你幫楚國造雲梯攻打宋國,楚國本來就地廣人稀,一打仗必定要犧牲本國的人口,去爭奪不需要的土地,這明智嗎?對於宋國而言,宋國又有何過錯,楚國為何興兵討伐,這算是仁義嗎?你說你不為重金殺人,而現在,你卻要去殺很多的人。」魯班聽後,一臉愧疚,問墨子自己該怎麼辦,墨子說:「你帶我去見楚王。」
  • 墨家的兼愛和非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自然,早就有人遺憾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成了中國思想的主流。但通俗文藝所起的作用,怕也是很大的。《尋秦記》裡面,項少龍學的是墨家的劍法。影響巨大的臺灣遊戲《軒轅劍》,來自墨派的美女主人公,也無疑能為墨家贏得不少印象分。王小波稱道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水準,而他的門下走狗們,往往習慣將他的看法更進一步。當然還要加上《墨攻》。
  •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經典妙賞《墨子 兼愛》
    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見義勇為,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赴湯蹈火,視死如歸,「席不暖」,「衣不黔」,廣收門徒,弟子數百,熱愛和平,止楚攻宋,墨家軍是狹義集團,雷鋒集團,是前「馬列」也,古「紅軍」也,又像是維和部隊,到處制止戰爭。孔孟主張的愛是仁愛。所謂仁愛,就是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等差之愛。墨子主張兼愛,也就是無差別之愛。
  • 劉清平:墨家兼愛觀的現代意義
    一方面,他強調的「兼相愛」可以說把仁的群體性內涵發揮到極致:「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矣。」(《墨子·小取》;下引《墨子》,只注篇名)換言之,只有無所不包地愛助一切人,才是真正的「愛人」;反之,如果只願意愛助某些人、不願意愛助所有人(「不周愛」),便屬於「不愛人」。
  • 劉清平 | 墨家兼愛觀的現代意義
    另一方面,墨子又不像孔子那樣以孝悌為本推出仁愛,而是主張以兼愛為本推出孝慈:「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兼愛上》)這種見解不僅在理論上更有邏輯的內洽力(如果天下人都能做到「兼相愛」,父母子女之間怎麼會有「不孝不慈」的現象?)
  • 以墨家為例,透過國漫《秦時明月》,領略諸子百家文化之美!
    《秦時明月》是國漫界知名的大IP之一,素有「一億目光注視的中國動漫品牌」之稱,拿下過無數次國內外的大獎,如此優秀的作品,自然深受廣大粉絲的喜歡。大家喜歡的原因定然各不相同,但我相信,有不少粉絲是被它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所吸引。
  • 論中國的民間的俠義精神與墨家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是為天下浩然渺渺而存,其中有道,但道可道,非常道。而道之後天下主流不行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規律。之後才以德論天下。
  • 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第一集以儒家創始人孔聖人為中心展開的《春秋》,以孔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節點為核心講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開始出現後,早期古代思想家的努力和思辨。會見老子、陳蔡之厄,展開了對中國原發思想啟蒙與發展歷程的追溯。而第二集是孔子之後的年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的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代。
  • 兼愛不等於博愛,愛別人之前先提高自己的能力,墨家弟子等你解惑
    乃至於臨時改變主意,除了要救水豐城一城一地外,還要開墾「自己」……一塊沒有耕種過的「肥田」……根據「諸子百家」之中的「農家」的思想,肥田經耕種後,可以播種出遠遠超過田地自己的真實價值。麥離自己認為自己這塊「肥田」可以跟姜明鬼這樣的墨家高手結合,除了可以產出能夠救水豐城於水火之餘,又可以源源不斷地造福水豐城千秋萬代的良種……如果說麥離是「沒有自知之明」,那麼姜明鬼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的門徒們,則是自視過高,太過於相信「自己家」的學說和信念,更加是過於相信「自己」……一個是「沒有自知之明」,一個是「不自量力」,兩個人還算是天生一對了。
  •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主張,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核心主張。「兼愛」指的是愛所有人,是指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強調「愛無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說白了,就是主張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才能實現和平共處,社會才能處於一種最好的狀態。
  • 為何孟子批評墨家「愛無等差」是「無君無父」的體現,你怎麼看
    墨家的「愛無等差」,不能簡單理解為「無父無君」。「無君無父」雖然是「愛無等差」思想的淺顯表達形式,但是墨家強調的,是反對有差別的愛,往深了說,其實就是反對貴族階級對普通老百姓的壓迫。1、孟子的批評:墨家「愛無等差」,是無父的體現要說對墨家批評得比較激烈的,當屬孟子了,孟子將墨子和楊朱一起批評了一頓,說「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是「無君」的表現;墨子不分親疏的兼愛,是「無父」的表現,我們這裡重點來說說孟子批評墨家的理由。為何孟子說墨家的兼愛是「無父」?
  • 國產電影《墨攻》靈感卻來自日本漫畫,是什麼容不下「墨家」?
    墨家「非攻之攻」在本質上是積極防禦,打防守反擊,這種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獻公以後成長中的秦軍。在秦和「六國」的較量中,有了「三大戰役」奠定了秦的戰略優勢地位:伊闕之戰長平之戰滅楚之戰墨子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
  • 魯班造出雲梯,也沒能打敗墨子,究其原因,二者的身份不同
    墨子最早受儒家思想的洗禮很深,但逐漸的他認為儒家有些東西非常冗雜,華而不實,不利於社會發展,墨子成為了儒家思想的批評者,並且以一己之力創造了聞名於後世的墨家。楚惠王當即說到,這個人有偷竊病,墨子於是說到,楚國擁有的正是華貴的衣服、豐富的資源,但是卻去攻打佔地不廣、資源貧乏的宋國,這和患了偷竊病的人有何區別?話說到這份上,楚惠王和魯班都知道墨子的來意,但楚惠王已經得到了兵家利器雲梯,所以這戰爭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