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喜歡墨子的人,大概很多罷。
自然,早就有人遺憾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成了中國思想的主流。但通俗文藝所起的作用,怕也是很大的。
《尋秦記》裡面,項少龍學的是墨家的劍法。影響巨大的臺灣遊戲《軒轅劍》,來自墨派的美女主人公,也無疑能為墨家贏得不少印象分。王小波稱道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水準,而他的門下走狗們,往往習慣將他的看法更進一步。當然還要加上《墨攻》。
真去讀過墨子的書的,未必多。兼愛,非攻這樣的標籤,加上科學才能,一般對墨子的印象,也就是如此了。
時代
據《淮南子·要略》,墨子當初也是在儒家那裡上課的。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墨子則在戰國初(照有的算法還歸到春秋)。時間上相隔並不遠,可就是這幾十年裡,世事天翻地覆,此時的儒生們,和孔子生前已經不怎麼相同。
孔老二自己這一輩子,是到處觸黴頭的。然而他晚年所收的弟子們,在諸侯那裡卻很是吃香。曾參、子夏之類都被供養起來。兵法家吳起是何等的奢遮人物,可在魏國爭官爵的時候,聽到幾個儒門弟子的名頭,也只好沒脾氣。
說起來原因倒也簡單。那個年頭,天子丟臉,貴族垮臺,——相應的,也就是普天下暴發戶多得要命。趾高氣揚之餘,在生活方式上,哪有暴發戶不歆羨舊貴族的呢?家臣掌握了國家權力(所謂「陪臣執國命」),大夫混成了諸侯(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職稱是有了,沒那個氣質,還是免不得被人恥笑。氣質的培養,指望傳統貴族教你是不成的,最好的禮儀課老師,當然也就是當初在孔子那裡接收傳統文化教育的「儒」了。
於是先王的禮樂經儒生們這樣一講解,儼然便是那個時代的小資生活指南。據荀子說,子夏一派的門人,精於修飾儀表,整頓衣冠,而對國計民生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但這種才能便已經足以讓他們享受各諸侯國的特殊津貼了。
一般的儒生當然不得這樣體面,然而日子也還是過得下去的。他們像是《伊索寓言》中的知了,因為好吃懶做而不得不常常忍飢挨餓,春夏之際他們出去乞食麥子,但只要富貴人家死人,整治喪禮的過程便是他們大吃大喝的機會。
墨子是這樣描述那些他當年的同學的:看見食物,他們像鼴鼠一樣藏起來,用公羊一樣的眼神緊盯著,然後像閹割過的豬一樣猛撲上去。君子嘲笑他們,他們便說:「你們這些不學無術的人,怎麼能了解優秀的儒生呢?」(《非儒》)
讀過《墨子》的人都知道,做漂亮文章並不是他的特長,尤其是,他通常並不具備刻薄人的小聰明。這樣繪聲繪色的筆觸(還有一連串的比喻)在他這裡可是難得一見。當然,我也不免心理陰暗的做這樣的猜想,當年墨子在儒門念書的時候,那段經歷很不愉快。
非攻
知識分子照例是對社會現狀不滿的人,墨子也不例外。
當時社會矛盾激化是明擺著的。最讓人看不下去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戰爭越來越殘酷,一個是社會上奢靡的風氣導致了可怕的鋪張浪費。
春秋時的戰爭多少還保留著些西周軍禮的遺風。宋襄公恪守「不重傷」(砍對方一刀沒砍死不砍第二刀),「不擒二毛」(頭髮有黑有白叫二毛,戰爭時要敬老,——也可見當時打仗要是挑染頭髮,那屬於作弊行為)的規矩,雖然被偉大領袖譏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但當時的風評,卻不是一邊倒的反對意見。發生在晉楚之間的邲之戰、鄢陵之戰都是有名慘烈的大戰,然而邲之戰勝負已分後楚軍指導晉軍怎麼逃跑;鄢陵之戰時晉國大夫則在戰場上還要抽空向楚王下車行禮,這些也都被傳為美談。
到戰國了,可是整個兒變了局面。「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了。面對盈野盈城的屍骨,稍具人心者都要站出來反對戰爭。
偷別人家的桃李是不對的,當然偷別人家雞狗豬更不對,偷別人的牛馬又比偷雞狗豬更不對,殺人又比偷雞狗豬更不對,殺十個人又比殺一個人更不對,殺一百個人又比殺十個人更不對,發動戰爭死人更多,所以更不對。看見一點黑色說是黑色,看見很多黑色說是白,這是不知道黑白的分別;嘗到一點苦味說是苦,嘗到很多苦味說是甜,這是不知道苦甜的分別……所以不反對戰爭,就是不知道義與不義的分別。
把墨子罵作禽獸的孟軻孟老夫子,反戰態度還要更加極端。「善戰者服上刑」,最好各國把能徵慣戰的名將都殺了,於是也就天下太平了。當然這擺明著是迂夫子的見識,墨子要實際得多。以暴力對暴力,槍桿子裡出政權,你能攻我就善守,你作雲梯我就有「守圉之器」,你攻城的招數已經用盡了我防備的辦法還有餘。
「墨守」不是浪得虛名,該怎麼面對來犯之敵,《墨子》書裡是講得很詳細的:
派出偵探,偵探在城裡一定要有親人(這樣他才不會叛逃);
城裡的官吏和下級軍官,還有有勢力的富貴人家,他們的親戚都要集中起來帶到官府做人質;
全城戒嚴,城中廣布間諜;
三個人以上不許聚在一起,兩個人以上不許一起奔跑,老百姓擅自觀望敵情,或傳遞消息(對話或手勢)的,一律死刑。
以上是從《號令》一篇裡隨手摘引的。什麼情況下該連坐,什麼情況下該族誅,一一都有規定。秦人的法律號稱「繁於秋荼,密於凝脂」,實在也不過如此了。得承認,讀《非攻》的時候,我對墨子多少是有些瞧得小了,等看到這兒,就只剩下倒抽涼氣的份兒。
當然,在展示墨家風採的電影裡,可就看不到這些了。大概,墨家思想的支持者雖然不難論證以上措施都是戰爭年代所必須的,放到商業片的裡,卻畢竟擔心廣大觀眾接受不了罷。
兼愛
墨子認為,要消除這個世界上的戰爭,最好的辦法是要國君們彼此相愛。
乍一聽,這是一個天真善良到有點弱智的建議,出自謝冰心這樣的美女作家口中還情有可原,由一個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摸爬滾打過來的大男人說出來,簡直有點匪夷所思。
其實,墨子的兼愛,不是這麼簡單的。
拿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相比較,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工作。一個常見的結論是,仁愛是建立血緣宗法倫理的基礎之上的,先愛自己,再愛父母,再愛親戚朋友,對自己親人的愛,終究要大於不相干的普通人。
兼愛則沒有這樣的親疏等級差別。
兼愛是平等的,無差別的愛,愛別人的父母跟愛自己的父母一樣,愛天下的父母跟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兼愛若一。
其實,最根本的差別也許是,墨子不相信人性。他說道,即使是慈愛的父親,也不會喜歡不能帶來利益的兒子(《親士》)。人需要學習,向誰學習呢?向父親麼?天下做父親的多了,但好的父親很少;向老師學習麼?天下做老師的多了,但好的老師很少;那應該向領導學習了?天下做領導的多了,但好的領導很少(《法儀》)。也許,正是這種對人的本質的懷疑態度,讓性善論者孟子覺得難以容忍。
所以,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追求「利」的一種手段。——所謂「兼相愛,交相利」。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但赤裸裸的自私者則會被別人拋棄。所以為了更大限度滿足自私自利的欲望,兼愛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這個觀點差不多也是自由放任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因為在相信了這一點之後,一個順理成章的推論是:只要開啟每一個人的理智,讓他能夠做到比較有長遠眼光的自私自利,那麼讓每個人都去追求個人利益,就並不會導致社會退回到叢林時代。所以,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並不是必須的,它只需要做一個「謙卑的警察」,要做的僅僅是維持秩序和保護財產,而不必過多介入社會生活的具體運作。
根據很多學者的意見,墨子代表的是市民階級、手工業者的利益。他也是這樣推論的麼?
在《兼愛》篇的最後,墨子又講了這樣幾個故事。
一個是「楚王好細腰,城中多餓死」的掌故;另外一個也類似,晉文公喜歡儉樸,所以他身邊的臣子就穿的破破爛爛。還有就是,為了考驗士兵的勇敢程度,越王勾踐故意放火燒船,然後擂鼓命將士前進。結果,他的士兵們前赴後繼,死在水火之中的不計其數。
這些故事在當時都流傳甚廣。但是,它們和兼愛有什麼關係?墨子為什麼要在這裡再講上一遍?
墨子說:節食,穿破衣服,衝進火船裡送死,這些都違背人的本性。但是,只要國君喜歡,就都可以做到。所以,只要有國君推行兼愛,用獎賞來勉勵大眾,用刑罰來威逼大眾,那麼,兼愛就像火焰向上,水流向下一樣,是天下不可以防止得住的。
原來,墨子竟是先秦諸子中,除韓非外最相信權力的人。這並沒有錯,諸子的學說都是講給統治者聽的,其學說最終都要通過權力去貫徹執行,成為國家的制度和文化。墨子所代表的墨家和韓非所代表的法家,雖然實現方式不一樣,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可謂是速途同歸。
本文由小墨編輯,部分內容源於劉勃《攻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墨家酒新品上市
購買墨家酒即可獲贈
《墨子》書籍一本
加入「墨門書院」,和我們一起復興墨家吧!
【點擊此處】或【閱讀原文】申請加入墨門,和400+墨者學習交流
往期分享:
一日一墨:一個崇尚誠實的人,外表也會熠熠生輝
一日一墨:為國盡忠,要伸張正義,堅持真理
一日一墨:孝道,以利親為基本出發點
一日一墨:如果發令者自己都不能執行命令,怎麼保證別人執行?
一日一墨:承擔起眾人以為痛苦的責任,拯救天下人於急難當中
兼相愛,交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