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經過了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有影響力思想家,創建了不同的學派,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群星閃耀,對中國後期文明的發展起了主導性的作用。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有影響力的一共有189家,著有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二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而這12家中,以儒.道.墨三家最為顯著。其中儒家以「仁愛」,墨家以「兼愛」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究竟他倆之間有什麼區別?
儒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思想學派,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編成《論語》,「仁愛」是《論語》的主要核心思想。「仁」就是「愛」,「愛」就是「仁」,包含了以家庭.社會.以及整個自然宇宙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繫在一起。「仁者愛人」發自家庭,延及社會及整個人類,大自然間的普遍的愛,在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由小到大,由裡到外等諸多關係的道德行為準則。
墨子出自卑微,來自於底層,曾經學過儒家思想,對儒家的那套繁文縟禮,心生不滿,創立墨家來反對儒家。儒家的「仁愛」是從上到下的,如父母愛自己的子女,君王愛自己的子民,《淮南子·修務訓》:"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這是一種有等差的,不平等的愛。而墨子提出的「兼愛」是人與人之間,包括父母與自己的子女,君主與自己的子民之間,平等的互親互愛,沒有高下,親疏,貴賤之分。
儒家的「仁愛」有等差,墨家為了反對儒家這種有等差的「仁愛」,提出了無等差的「兼愛」。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提倡「尚賢「「尚同」的思想,主張以天子到地方各級官吏,都要選擇天下賢士來擔任,一切人民要服從君王的指令,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所有人民都要相親相愛,如同一家人一樣,反對恃強凌弱,反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