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2020-12-24 鄉下老果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經過了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有影響力思想家,創建了不同的學派,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群星閃耀,對中國後期文明的發展起了主導性的作用。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有影響力的一共有189家,著有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二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而這12家中,以儒.道.墨三家最為顯著。其中儒家以「仁愛」,墨家以「兼愛」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究竟他倆之間有什麼區別?

儒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思想學派,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編成《論語》,「仁愛」是《論語》的主要核心思想。「仁」就是「愛」,「愛」就是「仁」,包含了以家庭.社會.以及整個自然宇宙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繫在一起。「仁者愛人」發自家庭,延及社會及整個人類,大自然間的普遍的愛,在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由小到大,由裡到外等諸多關係的道德行為準則。

墨子出自卑微,來自於底層,曾經學過儒家思想,對儒家的那套繁文縟禮,心生不滿,創立墨家來反對儒家。儒家的「仁愛」是從上到下的,如父母愛自己的子女,君王愛自己的子民,《淮南子·修務訓》:"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這是一種有等差的,不平等的愛。而墨子提出的「兼愛」是人與人之間,包括父母與自己的子女,君主與自己的子民之間,平等的互親互愛,沒有高下,親疏,貴賤之分。

儒家的「仁愛」有等差,墨家為了反對儒家這種有等差的「仁愛」,提出了無等差的「兼愛」。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提倡「尚賢「「尚同」的思想,主張以天子到地方各級官吏,都要選擇天下賢士來擔任,一切人民要服從君王的指令,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所有人民都要相親相愛,如同一家人一樣,反對恃強凌弱,反對戰爭。

相關焦點

  • 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儒家覺得愛也要有商量,墨家認為愛可以沒商量;所以,這兩家吵得不可開交;那麼他們本身對於兼愛和仁愛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墨家反對儒家「仁愛」觀點如此來看,儒家的這種對愛的主張反駁了墨家對於平等的執念;所謂兼愛,就是眾生皆平等,也就是一種區分階級觀念的理念,既然大家都一樣,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愛也需要一樣,又為什麼要講究差距呢?為什麼要講究區別呢?所以對於儒家的觀點,墨家也是反對的。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儒家思想的「仁愛」與墨家思想的「兼愛」,哪個愛更合理?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愛是「仁愛」,是愛人有先有後,先愛父母,其次親朋好友,然後普通人,逐漸疏遠。而墨家的「兼愛」是不分先後,一視同仁。這兩種愛的理論看似都有道理。但是細細分析,愛永遠都不會是平等與公平的,我們在愛情與親情裡尤其是愛情具有排他性,所以不可能也不會與別人相同。
  • 為什麼儒家強烈反對古代的科學家——墨家?
    但是,談到墨家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對一個問題表示疑惑:為什麼儒家強烈的反對墨家?儒家和墨家,是百家爭鳴當中最為出名的兩派,被稱為當時的「顯學」,而且詳細說起來,二者之間的關係還不小。儒家重視仁愛,墨家重視兼愛;儒家重視君子,墨家提倡尚賢;儒家講究以文治使天下太平,墨家主張非攻。從這些觀點看來,儒墨的差別確實不是很大。
  • 儒家與墨家的「愛之爭」
    比如兩家都提出「愛人」的口號,墨家說「兼愛」,即不分等級親疏地愛所有人;儒家則說「愛有差等」,要按照親疏貴賤而去施捨不同的愛。或許正是因為有了爭論,人類的思想才能迸出更多的火花。儒家主張有差別的愛(仁愛)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 墨家的兼愛和非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自然,早就有人遺憾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成了中國思想的主流。但通俗文藝所起的作用,怕也是很大的。《尋秦記》裡面,項少龍學的是墨家的劍法。影響巨大的臺灣遊戲《軒轅劍》,來自墨派的美女主人公,也無疑能為墨家贏得不少印象分。王小波稱道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水準,而他的門下走狗們,往往習慣將他的看法更進一步。當然還要加上《墨攻》。
  • 儒家墨家法家:救世主張,有何不同?孟子荀子韓非對人性不同認知
    ,比如仁愛。,只是認為不能夠像儒家墨家那樣拯救,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道家會以無為而治為核心觀念的原因。 當時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也就是一種無差別的愛,其實墨家的理念很簡單,如果所有人都能夠把別人當成自己來對待,那麼這個社會怎麼還會有爭執呢?
  • 21.兼愛非攻
    對於宋國而言,宋國又有何過錯,楚國為何興兵討伐,這算是仁義嗎?你說你不為重金殺人,而現在,你卻要去殺很多的人。」魯班聽後,一臉愧疚,問墨子自己該怎麼辦,墨子說:「你帶我去見楚王。」墨子見到楚王后,向楚王建言說:「有人要用自己的好車,去偷別人的破車,不要自己的錦衣,去偷別人的粗布衣服,不要自己的珍饈美食,去偷別人的糟糠,這是什麼人?」
  • 漫談墨家
    笑嘻嘻吃酒:新墨學取幾個契合點,摩頂放踵對接馬列丶天志明鬼對接耶教丶尚賢尚同對接儒家丶非樂非命對接實用主義。但這種硬扭頭的辦法,不能解決墨學本身的矛盾。墨子的兼愛非攻缺乏內在支撐,所以引入天志明鬼。這一點與西方耶教思想倒是一個思路。海闊天空:墨家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 己。禹親自操橐耜而 九雜天下之川。
  • 論中國的民間的俠義精神與墨家
    當屬《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3]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 劉清平:墨家兼愛觀的現代意義
    摘要:墨家兼愛觀在強調「不可坑人害人,應該愛人助人」的正當原則、主張「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平等觀念、提倡「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的民主意識等方面,具有儒家仁愛觀難以比擬的巨大優勢,同時也有助於我們克服當代西方權利、平等觀念的某些缺陷。因
  • 以墨家為例,透過國漫《秦時明月》,領略諸子百家文化之美!
    大家喜歡的原因定然各不相同,但我相信,有不少粉絲是被它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所吸引。「歷史為骨,藝術為翼;中華文明,宏揚百世」,出現在片頭的這十六個字,在我當初遇見這部動漫的時候,就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裡,這是《秦時明月》的宗旨,也是製作團隊的初心,它不是空洞取寵的口號,而是遍布動漫的周身,深入動漫的骨髓。有多少古典文化愛好者因此而愛上《秦時明月》,又有多少月餅因《秦時明月》而喜歡上我國的傳統文化。
  • 劉清平 | 墨家兼愛觀的現代意義
    因此,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展開中國現代文化理念的創造性研究的時候,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從作為「民間小宗教」的墨家那裡汲取這些積極的資源。「兼愛」是墨家最獨特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墨家能夠成為先秦「顯學」的主要原因。
  • 墨子拋棄儒家推崇的周代文化,倡導夏朝文化,堪稱戰國「苦行僧」
    墨子拋棄儒家推崇的周代文化,倡導夏朝文化,堪稱戰國「苦行僧」戰爭是戰國時期最顯著的特徵,尤其是對當時的各國統治者而言,發動戰爭和應對戰爭已然是他們面對的頭等大事。更關鍵的是,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主張,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核心主張。「兼愛」指的是愛所有人,是指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強調「愛無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說白了,就是主張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才能實現和平共處,社會才能處於一種最好的狀態。
  • 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墨家、儒家、道家、縱橫家、兵家......不同的學術流派、不同的思想交鋒,在春秋末年直到戰國時代都未停歇。春秋戰國諸侯紛爭,200餘年的戰爭讓整個社會和秩序陷入混亂的狀況之中。但正是這樣的時代之下才能讓質樸深邃的見解和思辨發芽成才、勃發律動,奠定了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底色和從容。作為首位登場的是墨翟,便是後世尊稱的墨子。
  • 略談中國文化
    是因為我總覺得缺一些面對當前快餐文化提攜綱領的東西。 因此這裡想寫的主要是脈絡。 起個提攜綱領的作用。對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大家不要認為我就是對的,僅供參考。開宗明義, 與西方近代科學傳統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關注的主要是人,特別是人和人的關係。這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管理,人倫和藝術等等。
  •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 信任與社會治理 沈海平 《檢察日報》2020-03-11     疫情是一場災難,有淚水、有悲傷,直至生離死別。但從這場疫情中,我們也收穫了很多自豪和感動。
  • 一個千古之謎:墨家為什麼會消亡?
    這樣一來的話,大家想要什麼,想做什麼,都有了標準和規範,爭亂的問題就解決了。兼愛非攻,墨家的解決方案墨家是怎麼解決天下爭亂問題的呢?他提出的思想是兼愛非攻,兼愛是說,獅子要愛羊,羊也要愛草。非攻是說,獅子不能吃羊,羊也不能吃草。套用在人類社會中,也是這樣的法則。我們來舉個例子,來說一下墨家思想的日常運用。
  • 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墨子核心思想「兼愛」原來並非「博愛」
    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三大哲學體系。墨子,名書翟,魯國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因家境漸趨貧寒的墨子,從小懂得生活的艱辛和下層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很小就尊重勞動人民的成果,勤儉節約。這也成為他後來墨子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