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一部初上線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受到不少好評。第一集以儒家創始人孔聖人為中心展開的《春秋》,以孔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節點為核心講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開始出現後,早期古代思想家的努力和思辨。會見老子、陳蔡之厄,展開了對中國原發思想啟蒙與發展歷程的追溯。
而第二集是孔子之後的年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的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代。墨家、儒家、道家、縱橫家、兵家......不同的學術流派、不同的思想交鋒,在春秋末年直到戰國時代都未停歇。
春秋戰國諸侯紛爭,200餘年的戰爭讓整個社會和秩序陷入混亂的狀況之中。但正是這樣的時代之下才能讓質樸深邃的見解和思辨發芽成才、勃發律動,奠定了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底色和從容。
作為首位登場的是墨翟,便是後世尊稱的墨子。在我看來,墨子所創立的墨家學派在當時那個年代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而又超凡脫俗。不同於儒家的禮樂治國、不同於道家的清靜無為,在那個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的年代,墨子特立獨行地站在了廣大的被統治階級的角度,提出「兼愛」「非攻」。
平民出身的墨子,曾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信徒和追隨者,但在一步步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之後,墨子感觸到了儒家文化的實質和階級性。反對儒家追求過分的繁文縟節和禮教文化,墨子在墨家思想成熟之期,成為了儒家最大的批評者和反對者。
墨家是個有著崇高理想的學派,而這個理想,便是公天下、兼愛天下。「九攻九距」是墨子為蒼生、為天下赴湯蹈火、死不回頭的信念。墨家的自律、兼愛和執拗一定為中國人的精神底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是多麼莊重的承諾和信仰!
而第二名是以口才出名的毒舌孟子。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重要思想家,在稷下學宮裡憑藉自己自信犀利的言辭「懟」遍墨家、道家。
作為孔子的繼承者,孟子提出來一條更加豪邁和悲壯的道路。「仁政」的思想在後世為統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條明路。但在戰國那個重用兵家、再到法家崛起的混亂時代,仁在武力面前多麼的「卑微」和「不堪一擊」。
身在浮沉變幻的年代,是孟子的不幸;而那個崇尚武力的時代,擁有始終懷抱赤子之心的孟子是眾生之大幸。「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正是孟子自己最好的寫照。
最後是在百家爭鳴這個時代,顯得尤為獨特的人——莊子。莊子愛釣魚、也愛吃魚,在與自然接觸的時候,莊子寄情山水、遨遊天地。與當時絕大多數的思想家不同的是,莊子並沒有把太多的目光放在政治和統治之上,而是認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喜歡與自己最好的朋友魏國相國惠施進行辯論,最著名的便是濠水旁的「安知魚之樂」,但莊子認為辯論的最高境界當屬什麼也不說。莊子腦中勾勒的哲學世界,是足以讓中國人花了上千年的時間去猜測、去冥想的。
人們徵戰殺伐、諸國之間紛爭不斷,而莊子恍然當時紛亂背景前的「蝴蝶」,不受世約束,不受喧囂所惱。
百家爭鳴,是何等蔚然壯觀的精神場景,「他們的思想,成為了中國文化發展幾千年的基因;他們的聲音,穿過戰火紛飛的年代,穿過喧囂與趁機,直擊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當戰國走向尾聲,第三集的《洪流》將至,統一的中國蓄勢待發。「中國」從未令人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