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2020-12-23 小鹿天下事

《中國》作為一部初上線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受到不少好評。第一集以儒家創始人孔聖人為中心展開的《春秋》,以孔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節點為核心講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開始出現後,早期古代思想家的努力和思辨。會見老子、陳蔡之厄,展開了對中國原發思想啟蒙與發展歷程的追溯。

而第二集是孔子之後的年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的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代。墨家、儒家、道家、縱橫家、兵家......不同的學術流派、不同的思想交鋒,在春秋末年直到戰國時代都未停歇。

春秋戰國諸侯紛爭,200餘年的戰爭讓整個社會和秩序陷入混亂的狀況之中。但正是這樣的時代之下才能讓質樸深邃的見解和思辨發芽成才、勃發律動,奠定了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底色和從容。

作為首位登場的是墨翟,便是後世尊稱的墨子。在我看來,墨子所創立的墨家學派在當時那個年代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而又超凡脫俗。不同於儒家的禮樂治國、不同於道家的清靜無為,在那個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的年代,墨子特立獨行地站在了廣大的被統治階級的角度,提出「兼愛」「非攻」。

平民出身的墨子,曾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信徒和追隨者,但在一步步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之後,墨子感觸到了儒家文化的實質和階級性。反對儒家追求過分的繁文縟節和禮教文化,墨子在墨家思想成熟之期,成為了儒家最大的批評者和反對者。

墨家是個有著崇高理想的學派,而這個理想,便是公天下、兼愛天下。「九攻九距」是墨子為蒼生、為天下赴湯蹈火、死不回頭的信念。墨家的自律、兼愛和執拗一定為中國人的精神底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是多麼莊重的承諾和信仰!

而第二名是以口才出名的毒舌孟子。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重要思想家,在稷下學宮裡憑藉自己自信犀利的言辭「懟」遍墨家、道家。

作為孔子的繼承者,孟子提出來一條更加豪邁和悲壯的道路。「仁政」的思想在後世為統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條明路。但在戰國那個重用兵家、再到法家崛起的混亂時代,仁在武力面前多麼的「卑微」和「不堪一擊」。

身在浮沉變幻的年代,是孟子的不幸;而那個崇尚武力的時代,擁有始終懷抱赤子之心的孟子是眾生之大幸。「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正是孟子自己最好的寫照。

最後是在百家爭鳴這個時代,顯得尤為獨特的人——莊子。莊子愛釣魚、也愛吃魚,在與自然接觸的時候,莊子寄情山水、遨遊天地。與當時絕大多數的思想家不同的是,莊子並沒有把太多的目光放在政治和統治之上,而是認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喜歡與自己最好的朋友魏國相國惠施進行辯論,最著名的便是濠水旁的「安知魚之樂」,但莊子認為辯論的最高境界當屬什麼也不說。莊子腦中勾勒的哲學世界,是足以讓中國人花了上千年的時間去猜測、去冥想的。

人們徵戰殺伐、諸國之間紛爭不斷,而莊子恍然當時紛亂背景前的「蝴蝶」,不受世約束,不受喧囂所惱。

百家爭鳴,是何等蔚然壯觀的精神場景,「他們的思想,成為了中國文化發展幾千年的基因;他們的聲音,穿過戰火紛飛的年代,穿過喧囂與趁機,直擊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當戰國走向尾聲,第三集的《洪流》將至,統一的中國蓄勢待發。「中國」從未令人失望!

「」

相關焦點

  •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經典妙賞《墨子 兼愛》
    墨子,名翟,宋國大夫,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墨子主張兼愛,也就是無差別之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主張的是推己及人。墨子說:「視人之父若其父。」他著意的是視人如己。墨子還說,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尚同理想到最高級階段就是大同。《禮運》中的「大同篇」被很多人認為是儒家思想,實際上是墨家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墨子說「兼愛」
    對於(1),墨子不談人間衝突的客觀原因,也避開個人自覺心的主觀的道德修煉,而只是在主觀客觀之間,欲直接轉「不相愛」為「兼愛」。對於(2),墨子以為「兼愛」具有可操作性,也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兼愛」不只是利他,也是利己的。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
  • 墨子思想中的和諧觀——」兼愛交利「
    和諧的社會的建立與維繫是依靠「削異求同」還是「存異求同」,這不僅是墨子生活時代的命題,也是中國當下社會的重要命題,「削」與「存」一字之差的爭議,貫穿於近三千年的中國社會發展史中,時至今日對它的理解與認識仍然是「知」「行」有異的。在墨子思想裡,「兼愛」是求同的基本原則。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天道觀、知識觀、政治哲學等方面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在先秦諸子中自成一派,別具特色。筆者在本節談談其「兼愛」的思想。
  • 主張生而平等的兼愛,為何受到了主張民權的亞聖孟子的大肆批判?
    ———《墨子 尚同》 兼愛的理念是墨家的主流觀點,對於墨子而言也是他畢生需要去推廣的主流學說。所謂兼愛,就是指人人平等,希望大家能夠擁有無差別的愛人之心。 什麼叫做無差別呢?意思就是絕對意義上的平等,自身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對等看待。
  • 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墨子核心思想「兼愛」原來並非「博愛」
    墨子墨子的學說,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平民階層立場的思想家。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三大哲學體系。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
  • 墨子傳·八十一·兼愛利民
    兼愛非攻接著,墨子在學館上了四堂課。第一課,兼愛非攻第二課,節用節葬第三課,非命非樂第四課,尚賢尚同墨子講課的詳情,不再細述。墨子最後說:「同學們,我們現在有兩個基地,兩個學館,以後,我們還要在各國,建立更多的基地,建立更多的學堂學館,使同意和擁護我們主張的人遍布整個天下。同學們,我們肩負的重要使命就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文言合集 | 墨子的「兼愛」與「非攻」
    《墨子》一書在古代號稱難治,墨家學說在清代以前號稱「絕學」。自戰國至元代1500 餘年間,墨學幾乎處於中絕的狀態,注釋《墨子》一書且流傳下來的只有十數家,而同時期注釋《老子》一書則有上千家。我們可以說,直到晚清時期孫怡讓的《墨子閒詁》成書,大多數人才有機會讀懂《墨子》。      今本《墨子》,共七十一篇,亡佚十篇,存目八篇,篇目完整者共五十三篇。
  • 21.兼愛非攻
    圖1 墨子像一天,楚國出兵攻打宋國,楚國請了魯班(公輸般)為他們製造攻城的雲梯,墨子得到消息後,容不得半刻遲疑,立即上路,從魯國日夜兼程奔赴宋國,終於,墨子和魯班見面了,魯班問墨子,你千裡迢迢趕來是為了什麼
  • 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比如說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而且這兩種愛的解釋也大體類似,比如孟子說尊賢使能,墨子說尚賢事能,意思都是一樣的;再比如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墨子則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本質上都是要互惠互利,要相互尊敬,共同發展。
  • 紀錄片《中國》第二集《眾聲》播出,再現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眾聲》講述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展示了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盛況。這裡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觀念、不同主張的學術流派,質樸而深邃的見解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律動,為中國文化注入了長久的自信與從容。  墨子:實用主義,「兼愛」「非攻」  出身平民的墨翟,對機械技術和自然科學懷有異於常人的熱愛與鑽研。他曾是孔子的信徒,卻又漸漸成為儒家的批評者。
  • 為何孟子批評墨家「愛無等差」是「無君無父」的體現,你怎麼看
    1、孟子的批評:墨家「愛無等差」,是無父的體現要說對墨家批評得比較激烈的,當屬孟子了,孟子將墨子和楊朱一起批評了一頓,說「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是「無君」的表現;墨子不分親疏的兼愛,是「無父」的表現,我們這裡重點來說說孟子批評墨家的理由。為何孟子說墨家的兼愛是「無父」?
  • 墨子摩頂放踵之精神永存 | 婁炳成
    亞聖孟子在《盡心章句上•第二十六節》裡說道:「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墨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為天下蒼生謀福祉,具有「摩頂放踵」的獻身精神。什麼是「摩頂放踵」?筆者理解,就是披星戴月、行程萬裡、不辭勞苦,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周遊列國,收授門徒,著書立說,向統治者和天下人傳播灌輸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張,而且不遺餘力身體力行者,除了孔子,就是墨子。
  • 墨家的兼愛和非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喜歡墨子的人,大概很多罷。自然,早就有人遺憾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成了中國思想的主流。
  • 明《墨子》典籍校刊與墨學發展
    墨家作為諸子百家中最為獨特的一家,因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天志」等思想而獨樹一幟,同時也是當時唯一能與儒學並立的「顯學」。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墨學後來衰微了,《墨子》典籍的傳承也飽受磨難。而現在明代以前的墨家典籍難覓蹤跡,使得明《墨子》典籍深受專家和學者重視,明《墨子》典籍的研究對墨學的發展意義重大。
  • 紀錄片中國之百家爭鳴:偉大的思想,永遠不會缺席在追求真理路上
    孟子這個高尚人格本身,已經是歷史留給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如果說百姓疾苦是孟子心裡未治癒的痛,那墨子的心痛,一點也不比孟子的少。墨子,是一個在物質世界和理想世界都極具天賦和靈感的人。他才華橫溢,懂科學知物理,是一個科學家和創造者。
  • 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也許莊子是文學虛構的天才,但對講道理來講,則是地地道道的白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墨家是最早的反戰組織,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繼承了中國墨家思想
    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流派,主張「兼愛」、「非攻」,「墨子救宋」就是墨家非攻思想的一次體現。墨家反對戰爭,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反戰組織,現在有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如果可以,墨子絕對可以獲得諾一個貝爾和平獎。劉德華扮演的墨者革離幫助梁城的百姓守城,在敵軍來臨之際,他在城門上只小小改動了一下武器,箭就多射出此前兩倍的距離,這一幕,很好地展現了墨家學派精於軍事技術的特點。也展現了墨子不畏艱難,不畏生死,全力幫助梁城抵禦敵軍的博愛精神和無畏的勇氣。
  • 兼愛
    兼愛先秦: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
  • 【聖人請卸妝】離墨子遠一點
    我罵他事多,他說這是免費給我講歐幾裡得幾何學。出版商老淚縱橫,我才被他害慘了,他要寫《墨經》,我讓他整通俗點,像孔子子那樣搞點心靈雞湯、勵志成功學啦;像老子那樣來點厚黑學、陰謀論啦;或者像莊子那樣寫點動物世界、怪力亂神啦,實在不行,也要畫點春宮圖,他偏不,交出本四不像的百科全書,寫什麼力學、光學、邏輯學、社會學、人類學……他以為自己是亞里斯多德啊?拜託,這又不是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