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

2021-02-08 古文詩詞歌賦

兼愛
先秦: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於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苟君說之,則士眾能為之。況於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苟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譯文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麼天下的利是什麼,而天下的害又是什麼呢?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麼考察這些公害又是因何產生的呢?是因不相愛產生的嗎?墨子說:「是因不相愛產生的。」現在的諸侯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國家的力量,去攻伐別人的國家。現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愛自己的家族,而不愛別人的家族,因而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奪別人的家族。現在的人只知道愛自己,而不愛別人,因而毫無忌憚地運用全身的力量去殘害別人。所以諸侯不相愛,就必然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掠奪;人與人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殘害;君與臣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與子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慈愛、孝敬;兄與弟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不相愛,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舉凡天下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產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愛而產生的。所以仁者認為它不對。
  既已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麼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既然這樣,那麼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可以不使它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而生產的。所以仁者稱讚它。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原故。現在例如攻城野戰,為成名而殺身,這都是天下的百姓難於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歡,那麼士眾就能做到。而兼相愛、交相利與之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隨即損害他。實行這種兼愛有什麼困難呢?只是由於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後才系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飢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從前越王句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裡。」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所以墨子說道:「象少吃飯、穿壞衣、殺身成名,這都是天下百姓難於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歡它,那麼士眾就能做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是與此不同的(好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損害他。這種兼愛有什麼難實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而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



相關焦點

  • 墨子說「兼愛」
    對於(1),墨子不談人間衝突的客觀原因,也避開個人自覺心的主觀的道德修煉,而只是在主觀客觀之間,欲直接轉「不相愛」為「兼愛」。對於(2),墨子以為「兼愛」具有可操作性,也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兼愛」不只是利他,也是利己的。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天道觀、知識觀、政治哲學等方面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在先秦諸子中自成一派,別具特色。筆者在本節談談其「兼愛」的思想。墨子身處一個諸子混戰、君臣相篡、天下大亂的特殊歷史時期,對此,墨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 21.兼愛非攻
    非攻來自於兼愛,墨子早期是追隨儒家的,之所以從儒家中分立,就是因為墨子尊崇兼愛的思想,這與儒家核心思想仁愛是不同的,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 墨子傳·八十一·兼愛利民
    兼愛非攻接著,墨子在學館上了四堂課。第一課,兼愛非攻第二課,節用節葬第三課,非命非樂第四課,尚賢尚同墨子講課的詳情,不再細述。我們講的忠孝仁義,包含在兼愛利民之中,人人都要互敬互愛,互相幫助,互惠互利,互相支援,包括父慈子孝,兄弟相睦,人人都有兼愛之心,還會出現父不慈,子不孝的人嗎?我們提倡的薄葬短喪,才是真正的忠孝仁義,才能照顧到每一個人,既照顧到死去的人,也照顧到活著的人,既不浪費錢財,耽誤生產,又寄託了我們對親人的哀思,這樣不是很好嗎?
  • 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墨子核心思想「兼愛」原來並非「博愛」
    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
  • 墨家的兼愛和非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兼愛,非攻這樣的標籤,加上科學才能,一般對墨子的印象,也就是如此了。時代據《淮南子·要略》,墨子當初也是在儒家那裡上課的。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墨子則在戰國初(照有的算法還歸到春秋)。其實,墨子的兼愛,不是這麼簡單的。拿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相比較,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工作。一個常見的結論是,仁愛是建立血緣宗法倫理的基礎之上的,先愛自己,再愛父母,再愛親戚朋友,對自己親人的愛,終究要大於不相干的普通人。兼愛則沒有這樣的親疏等級差別。
  • 墨子思想中的和諧觀——」兼愛交利「
    在墨子思想裡,「兼愛」是求同的基本原則。所謂「兼相愛」,即「一視同仁地愛一切人」, 「愛」的本義就是「像愛自己一樣地愛所有人」, 「兼相愛」又是博大無私的,「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 ,這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張。它與儒家倡導「親親」、「尊尊」的「推愛」是相對立的。
  • 墨子傳·二十五·兼愛,互相關心,互相愛護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愛有差等,我就考慮,要用正確的主張代替他那錯誤主張,我主張兼愛,兼相愛,交互利,所有的人,不分貴賤,不分親疏,大家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在交往中互惠互利,互相關照,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不管你是農民,工匠,還是難民乞丐,大家都要互敬互愛,互幫互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建立一個好的社會秩序,這是第一條。」
  •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主張,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核心主張。「兼愛」指的是愛所有人,是指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強調「愛無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說白了,就是主張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才能實現和平共處,社會才能處於一種最好的狀態。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其中儒家以「仁愛」,墨家以「兼愛」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究竟他倆之間有什麼區別?儒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思想學派,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編成《論語》,「仁愛」是《論語》的主要核心思想。
  •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經典妙賞《墨子 兼愛》
    墨子,名翟,宋國大夫,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墨子主張兼愛,也就是無差別之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主張的是推己及人。墨子說:「視人之父若其父。」他著意的是視人如己。墨子還說,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尚同理想到最高級階段就是大同。《禮運》中的「大同篇」被很多人認為是儒家思想,實際上是墨家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登陸之日》兼愛·非攻
    兼愛·非攻。 其實我們需要的也正是這樣一種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而我們大多數人還是有一些大國沙文主義傾向,看待這部影片依舊用一種狹隘的的角度審視,以一個人是否忠於祖國為評判是非的標準。而正如影片中的古川的幡然醒悟,所謂「精忠報國」不過是以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壓榨剝削另一群人罷了。而我認為男主才演繹了何謂忠誠:忠於自己內心的人性之善,而摒棄了自己所經歷的不公、囚禁、殺戮和誘惑。
  • 儒家思想的「仁愛」與墨家思想的「兼愛」,哪個愛更合理?
    而墨家的「兼愛」是不分先後,一視同仁。墨子認為只有愛別人,別人才愛自己,愛是同等的愛,是一視同仁的不分先後的愛。這兩種愛的理論看似都有道理。但是細細分析,愛永遠都不會是平等與公平的,我們在愛情與親情裡尤其是愛情具有排他性,所以不可能也不會與別人相同。
  • 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不同於儒家的禮樂治國、不同於道家的清靜無為,在那個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的年代,墨子特立獨行地站在了廣大的被統治階級的角度,提出「兼愛」「非攻」。平民出身的墨子,曾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信徒和追隨者,但在一步步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之後,墨子感觸到了儒家文化的實質和階級性。
  • 文言合集 | 墨子的「兼愛」與「非攻」
    今日之世界,正缺少墨子所說的「兼愛」與「非攻」。經過一千多年的冷落,我們還能讀到《墨子》,實屬有幸。而且,我們還要感謝自清代以來注釋《墨子》的數十位學者,是他們使得我們今天還能暢快的閱讀這本書。希望我們一起傳承經典,將《墨子》之學發揚光大。
  • 主張生而平等的兼愛,為何受到了主張民權的亞聖孟子的大肆批判?
    ———《墨子 尚同》 兼愛的理念是墨家的主流觀點,對於墨子而言也是他畢生需要去推廣的主流學說。所謂兼愛,就是指人人平等,希望大家能夠擁有無差別的愛人之心。 什麼叫做無差別呢?意思就是絕對意義上的平等,自身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對等看待。
  • 兼愛不等於博愛,愛別人之前先提高自己的能力,墨家弟子等你解惑
    在帶麥離進小取城的路上,姜明鬼跟麥離說的話是:「世人萬千,我兼愛不暇……你莫不是當真了?」麥離想到自己還對他有過同情,不由啐道:「」你這人話沒一句真的,小心以後也討不到老婆!」「沒關係啊!那我便以天下女子為妻,豈不是更好?」這兩個人在討論的內容,表面上是「娶妻」範圍,但核心是「兼愛」與否……墨家思想的第一要素。
  • 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比如說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而且這兩種愛的解釋也大體類似,比如孟子說尊賢使能,墨子說尚賢事能,意思都是一樣的;再比如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墨子則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本質上都是要互惠互利,要相互尊敬,共同發展。
  • 兼愛了解一下?
    儒家認為「孝悌為仁之本」,仁,並非不愛人,而是有遠近親疏之別,人不可能不愛父母而愛他人;墨家卻認為該「視人之父若其父」,故而提倡「兼愛」,就是無差別之愛,並不著眼於個體,而是群體概念。在「非禮」「非樂」「兼愛」「節葬」等理念之下,墨家把苦行僧般的生活,當作是全社會平等的標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