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間 串珠成長鏈 ——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2020-12-25 人民政協網

茅山腳下、天目湖畔,江蘇省溧陽市是一座綠水青山間的紅色城市。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就坐落在溧陽城北的水西村。

1938年夏,粟裕、陳毅、張鼎丞分別率領新四軍先遣支隊和第一、第二支隊,相繼從皖南挺進蘇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8年秋,陳毅率第一支隊司令部進駐水西村。1939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水西公開宣布成立,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統一領導第一、第二支隊和蘇南地方抗日武裝,至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江南指揮部及其主力渡江北上。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沒有水西村,就沒有茅山根據地,就沒有東進,就沒有蘇北根據地,也就沒有黃橋戰役的勝利!」新四軍第二團團長、開國中將王必成說。

沿著「網紅打卡地」溧陽1號公路,第一站就來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戴上耳機,講解員輕聲傾訴,在安靜的氛圍中,參觀者的思緒又回到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曾經紀念館也用擴音喇叭做介紹,十分嘈雜。與紀念館所需要的氛圍並不相符。後來有市政協委員專門提交社情民意信息,得到採納。紀念館改用耳機講解器。靜下來,也莊重起來了。」溧陽市政協秘書長楊國平介紹說。

紀念館依託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為核心逐步打造而成。1984年11月7日,值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45周年之際,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當時,建築面積僅為14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990平方米。之後不斷改擴建。2019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舊址改陳完成並對外開放。歷經建設,紀念館現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萬平方米。開館以來,紀念館共新徵集革命文物、史料等萬餘件,目前館內共收藏相關文物、史料1.3萬餘件(套),利用館內資料,編輯、出版了書籍25本。

「現在紀念館的展陳不僅內容豐富,形式也不斷創新。如用一個小戰士從記信息到傳信息全過程的步伐串起各個展廳,可以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參與感很強。有利於紅色教育深入人心。」溧陽市政協常委、團市委副書記張鴻浩說。

作為青年工作者,張鴻浩一直很關注青少年思想教育,自然對紀念館格外關注。去年他專門提交提案,關注推進溧陽紅色教育產業發展。他建議,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國防園等資源有機結合,整合溧陽旅遊資源與紅色資源打造研學路線,採取「現場教學+課堂教學」的模式,挖掘現場教學點,提升培訓師資檔次。

提案得到了溧陽市政協的高度重視,在溧陽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承辦部門的不斷努力下,溧陽在完善紀念館的基礎上,推進現場教學點建設。以黨校教師、紀念館講解員為主體,不斷強化提升師資教育培訓水平,同時整合上級黨校黨史黨建專家教授、新四軍後代、本地黨政幹部兼職教師等力量,加大對本土紅色資源的開發力度,加強紅色基因與時代精神的傳承研究,共同梳理完成溧陽特色紅色教育專題課程,進一步完善紅色教育師資、課程庫建設。

「紀念館對面就是國防園,現在又完善了塘馬烈士陵園等現場教學點,現在溧陽的紅色教育已經串珠成鏈。」張鴻浩說。

相關焦點

  • 央視攝製組走進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鏡頭聚焦……
    10月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現之旅頻道《美麗家園》欄目組與昭通市委市政府聯合拍攝反映「中央軍委確定的36名軍事家之一」的軍事家三集大型紀錄片《羅炳輝將軍》攝製組走進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取景。1938年6月12日,陳毅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抵達溧陽竹簀橋地區並召開著名的「竹簀橋會議」。1938年11月,新四軍一支隊副司令員傅秋濤奉命調回皖南。年底,中央軍委派羅炳輝到江南新四軍工作,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輔佐陳毅開闢茅山根據地,協助領導了第一支隊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行動。
  • 老戰士合唱團成員追尋父輩足跡 紀念館前齊唱《新四軍軍歌》
    8月26日下午,在青松翠柏環繞的新四軍紀念館廣場上,來鹽城開展尋根活動的北京新四軍老戰士合唱團的團員們齊聲唱起《新四軍軍歌》,演唱的指揮就是《新四軍軍歌 》的曲作者、新四軍老戰士何士德之子——66歲的何學東。
  • 內心與地理的對話——《綠水青山看中國》觀後感
    國慶節長假期間,中央電視臺開播大型演播室節目《綠水青山看中國》。我作為人文地理學者,參與了節目製作前期的討論。該節目的出品單位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曾成功地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綠水青山看中國》節目製作的中後期,因為保密要求,我就無從了解節目的內容了。
  • 新四軍老戰士親屬向彭雪楓紀念館捐贈革命文物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實習生 錢程12月15日,新四軍四師老戰士劉金友後代劉保國(子)、劉偉(孫)到南陽市鎮平縣彭雪楓紀念館捐贈革命文物——軍毯、劉金友革命證件及證書若干,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
  • 關於舉辦全市中小學生「詩畫綠水青山,繪就兩型湘潭」主題書法繪畫...
    關於舉辦全市中小學生「詩畫綠水青山,繪就兩型湘潭」主題書法繪畫大賽的通知各縣市區、園區發改(產業)局、教育局,各市直中小學校:為了全面宣傳兩型社會建設、《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保護條例(2019年3月修正)》《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2010
  • 鹽城工學院將思政課堂搬進新四軍紀念館
    祭掃儀式在寒風凜冽的肅穆氛圍中開始,同學們通過向革命烈士敬獻鮮花、默哀致敬、聆聽新四軍革命烈士英勇事跡、重溫入團誓詞等形式,表達了對革命英雄的無限崇敬之情和愛國之意。「我幸運的是出生在和平年代,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但聆聽歷史故事講述、觀看展品,我感受到了新四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鐵軍精神,更感受到了祖國繁榮強大的來之不易。我們會更加珍惜和平、銘記歷史。」
  • 志願者清理河岸垃圾 守護綠水青山
    03-13 17:43:53 來源:涪陵廣播電視臺 為了營造「水清、岸綠、景美、河暢」的良好環境守護綠水清山志願者們可是一刻也沒有停歇過!志願者們雖然把河岸清理乾淨了但是美好的環境還得大家共同愛護希望有更多的人也參與到守護綠水青山的行動中來讓涪陵的明天更加美麗!
  • 新四軍最初組建的八個團的8個「代號」連起來,它是一句什麼話?
    導致新四軍在確立編制問題上一波三折的原因,歸根結底在於新四軍所在的南方地區,是蔣介石的大本營和發家地,他是不會容忍我黨新四軍威脅到南方的,故而一直不願給新四軍一個真正軍的編制。同時,蔣介石一直拒絕讓新四軍隸屬八路軍,是擔心我黨這兩支隊伍會合兵一處,從而變得更加不好對付。
  • 新四軍第18旅有四任旅長,後三任都授中將,首任旅長為何沒軍銜?
    新四軍第6師18旅成立於皖南事變之後,是由「江抗」東路指揮部所屬部隊組成,下轄四個團。第18旅成立後,前後有四任旅長,接下來首先和大家說說這四任旅長都是誰?首任旅長是江渭清。江南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後,任新四軍第1支隊1團參謀長、副團長,皖南第一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皖南事變後任第6師18旅旅長,後調任第16旅政委。第二任旅長(代)是溫玉成。溫玉成是江西興國人,1915年生,1930年參加紅軍,先後任江西紅軍獨立12團政委、紅八軍團21師62團政委、紅五軍團騎兵團政委等職,參加了長徵。
  • 先鋒人物系列報導九|揮利劍斬黑惡之手,巧審判護綠水青山——記...
    先鋒人物系列報導九|揮利劍斬黑惡之手,巧審判護綠水青山——記宜賓市翠屏區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肖必春 2020-10-15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蚌埠:百歲新四軍老戰士楊寒,重回當年新四軍四支隊舊址
    經有關部門牽線,蚌埠市新四軍老幹部楊寒,近日前往八十二年前戰鬥過的舒城韋家大屋新四軍四支隊舊址參觀軍史展覽。2020年10月12日中午時分,舒城縣高峰鄉東崗村韋家大屋院內傳出嘹亮的新四軍軍歌聲,這是楊寒老人家時隔八十二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新四軍四支隊的舊址。
  • 慧廬學社|第九屆慧廬琴集「綠水青山—弦上餘村」回顧號
    慧廬人的琴集,一季一會,老友相聚,交流琴藝,取他人之長,識自身之短,欣賞,亦欣慰,如此慢慢累積,慢慢成長,如此,一年年,螺旋而上。                                                ——王小燕
  • 【雲間韻文社六十六期】綠水青山歌盛世,歡歌笑語滿長安!
    綠水青山歌盛世,歡歌笑語滿長安。國慶七十頌胡斌當時國事起紛爭,萬幸神州鼎祚清。七十春秋容記憶,尋常黔庶盡歡迎。興衰治亂堪推問,用舍行藏亦判評。唯願汗青彪炳處,觥觥南董也輕鳴。攬月九天帷幄內,逐鯊四海笑談間。重開絲路宏圖繪,新柳輕颺拂漢關。國慶七十周年抒懷張貴雲赤幟高揚舜日天,經風歷雨凱歌旋。齊心戮力復興路,砥礪前行闢錦川。七秩龍騰追遠夢,九州虎躍越穹巔。鴻圖偉業豐碑聳,暢賦歡慶盛世年。
  • 即日起至2021年2月11日,紅軍長徵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全面閉館維修
    《通知》指出,紅軍長徵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將開始為期一個半月的維護修繕,維修時間從2020年12月20日至2021年2月11日,暫定於2021年2月12日恢復開放。紅軍長徵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位於大研古城新華街黃山上段,既是紅軍長徵過麗江的重要紀念地,也是體現了納西族特色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標誌性建築。
  • 電視連續劇《綠水青山紅日子》在我縣正式開機拍攝,老戲骨齊聚綏中,快來偶遇吧!
    5月28日,青春勵志電視連續劇《綠水青山紅日子》在我縣李家堡鄉新堡子村正式開機拍攝。
  • 鐵的新四軍 《新四軍軍歌》的誕生
    錢仁平說,2015年2月,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參觀調研時,看到了曲作者何士德九十高齡時親筆抄寫並捐贈的《新四軍軍歌》手稿。何士德出生於1911年,2000年病逝於北京,由此可以推斷,這份手稿應該是何士德先生逝世前不久抄寫的。從手稿的筆跡特別是其中的多處塗改,可以看得出,老人家抄寫時頗為費力,但極為認真,一絲不苟。
  • 何士德與《新四軍軍歌》
    尤其珍貴的是,在何士德的筆記本中記述了《新四軍軍歌》的創作經過。《新四軍軍歌》誕生在抗戰烽火中,關於它的創作經過多年來一直流傳著多個版本,特別是歌曲的詞作者,更是眾說紛紜。何士德作為《新四軍軍歌》曲作者,他所記述的軍歌創作經過,應當是更為符合歷史真相的。
  • 她15歲參加新四軍,撕了求愛信,卻嫁於求愛人,愛人與親家均顯赫
    1938年秋冬的一天,楚青跟著一位同學的朋友一起投奔新四軍。那年楚青只有15歲。  楚青參加新四軍後,一開始到軍部速記訓練班學習,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起,她從速記員做起,一路做到團級幹部,先後參加反「掃蕩」鬥爭和黃橋決戰等諸多戰役,參加了三次橫渡長江、多次穿越封鎖線以及在淺海漁船的作戰行動。在軍部速記班學習的楚青和其他6位年輕女戰士被譽為「七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