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最初組建的八個團的8個「代號」連起來,它是一句什麼話?

2020-12-22 奧古說歷史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根據我黨與國民黨籤訂的合作協議,我黨在10月正式將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15塊遊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以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

新四軍初建時,編制很是奇特,不似一般軍級單位以師級或旅級為下轄單位,而是以「支隊」為下轄單位。

說起新四軍這個奇特的編制,這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最初,我黨領導人對於新四軍編制的設想,是想以師、旅為下轄單位,編制方案是兩師四旅。

1937年11月6日,毛主席致電博古時,對於新四軍的編制和軍事主官的人選,曾這樣說過:「決定新四軍隸屬八路軍,編兩師四旅八團,擬項副軍長,陳毅政治主任,周子昆參謀長」,由此可見一開始,我黨的設想是新四軍不僅是要編師旅,還要隸屬於八路軍建制。

但是,對於這個設想,考慮到國共合作大局,顧及國民黨方面可能出現的反應,我黨領導人指出:「編制等項由葉挺向南京提出;未得國民黨承認以前,你們不得發表」,在未得到國民黨認可之前,不主動向外界公布。

11月21日,葉挺將軍在南京面見蔣介石,並提交了我黨編制新四軍的方案。對於這個方案,蔣介石不但加以拒絕:「延安提出幹部名單不能同意」,還提出「八路軍拒絕點驗,現在必須派人點驗,按槍多少決定編制,不能先委任師、旅長」,甚至當場拒絕為新四軍撥發經費。葉見蔣如此咄咄逼人,是怒不可遏,當場以辭職相抗議。

見葉廷反應如此強烈,蔣介石也怕會引起我黨的劇烈反彈,故而被迫做出了一些讓步,「要葉與陳誠商量」。

蔣介石拒絕為新四軍編制師旅的消息傳到我黨時,為了抗日之大局,我黨決意做出一些讓步,向蔣介石提出可以不要師旅編制,只需兩個縱隊六個支隊編制即可,但是並未放棄新四軍隸屬八路軍這一條件。

12月14日,毛澤東致電葉挺:「各支隊以上最好能爭到成為兩縱隊,縱隊長一陳毅,一張鼎丞,長江以南各支隊可向東開,長江以北高敬亭支隊暫留江北,不必北開,以便在該地準備沿江遊擊」

但是,這一個方案卻依舊沒有得到蔣介石的認可。

12月27日,經過國共兩黨雙方反覆的協商,鑑於抗日之局勢,為了儘快讓新四軍能夠上戰場抗擊日寇,我黨最終作出讓步,同意新四軍不隸屬於八路軍,而是隸屬於所在戰區直轄。同時,新四軍不轄師、旅、縱隊等單位,改為直轄四個支隊,在南方各地區只設留守處、辦事處,主力部隊全部開赴抗日前線。

導致新四軍在確立編制問題上一波三折的原因,歸根結底在於新四軍所在的南方地區,是蔣介石的大本營和發家地,他是不會容忍我黨新四軍威脅到南方的,故而一直不願給新四軍一個真正軍的編制。同時,蔣介石一直拒絕讓新四軍隸屬八路軍,是擔心我黨這兩支隊伍會合兵一處,從而變得更加不好對付。

但是,讓蔣介石絕對沒有想到的是,他此舉,不但沒有限制我黨在南方的發展,反而是無意中為中共保留了南方戰略支點,讓他以後叫苦不迭。

這一點,怕是蔣介石當時絕對沒有想到的。

1938年1月8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將軍核定新四軍編制及各項請求,最終決定:

(一)新四軍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個遊擊支隊,每月發給經費一萬五千元及軍部經費等為每月共一萬六千元;

(二)所請以陳毅、張鼎丞、張雲逸、高俊(敬)亭分任第一、二、三、四遊擊支隊司令一節,準與照委;

(三)撥遣費準發給三萬元;

(四)所稱墊借夥食費,應另案請理;

(五)開拔費準發給一萬元,由該軍長統籌支配;

(六)準發給五瓦特無線電機五架;

(七)該軍歸陳總司令(陳城)指揮;

(八)集中地點,由陳司令決定之。

蔣介石雖最終同意我黨關於新四軍編制的要求,但是卻是設置了種種的限制。最為明顯的是,國民黨方面給我黨新四軍經費是按照丙種師的標準給的,但是新四軍可是一個軍啊!一個師的經費怎能供給一個軍的支出呢?

為此,項英將軍就曾為此抱怨說:「如此每月不能維持其軍夥食實數一萬餘,購買槍枝更談不上,一切衣毯均無,嚴冬作戰大成問題」

但是,無論蔣介石如何限制我新四軍,都不能阻止我新四軍的發展,及在抗日戰場上的大展神威。

編制被國民政府批准後,新四軍下轄四個縱隊八個團,這八個團由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等14支遊擊隊合編組建,每個團用一個字作代號,八個團的代號連起來就是一句革命口號。

四個支隊、八個團的代號和戰鬥序列:

一、第一支隊

司令員:陳毅元帥;

副司令員:傅秋濤上將;

參謀長:胡發堅(1939年3月,在武進縣指揮部隊收繳土匪槍械時,槍枝不幸走火,中彈犧牲。);

政治主任:劉炎(1946年11月,山東臨沂病逝。)。

第一支隊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1支隊由活動在湘鄂贛邊、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和湘南等地的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後羅炳輝),胡發堅任參謀長(後張正坤),劉炎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第2團,全支隊共2300餘人。

3月,第1支隊各部先後到達安徽省歙縣巖寺地區,進行整編訓練。5月,第1支隊整編完成,從巖寺出發,於6月進抵蘇南敵後,在鎮江、江寧、句容、丹陽、金壇等地區開展抗日活動,發動、組織群眾,進行抗日鬥爭,先後取得新豐、新塘、句容、珥陵等戰爭的勝利,並與第2支隊開創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12月,第一支隊第1團調回皖南,歸我黨軍部直接領導,第3支隊第6團則調至蘇南,歸第1支隊建制。

1939年5月,遵照我黨中央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指示,第一支隊第6團與無錫、江陰等地遊擊隊合編,並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的名義,東進蘇州、常熟、太倉、青浦、嘉定等地區,連續取得黃土塘、滸墅關戰鬥和夜襲上海虹橋機的勝利。

第一支隊第2團則轉戰蘇南地區,先後取得東灣、延陵、陳巷橋、九裡鎮等戰鬥的勝利。9月,以第6團為首的「江抗」主力西移揚中,與丹陽遊擊縱隊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北渡長江,進入揚州、泰州地區。

1939年11月7日,第1支隊與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統歸江南指揮部指揮。

第1團

部隊代號:「保」團

部隊來源:湘鄂贛邊紅軍遊擊隊。

第1團團級主官:

團長:傅秋濤上將;

副團長:江渭清(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

參謀長:王懷生(1941年1月,突圍負傷被俘,在上饒集中營被殺害。)

政治主任:鍾期光上將。

第2團

部隊代號:「持」團

部隊來源:湘贛邊、贛粵邊、贛東北、皖東紅軍遊擊隊。

第2團團級主官:

團長:張正坤(1941年1月皖南事變負傷被俘,在上饒集中營組織越獄時壯烈犧牲。);

副團長:劉培善中將;

參謀長:王必成中將;

政治主任:肖國生(1939年3月,日軍圍攻二團駐地,為掩護部隊,與敵浴血奮戰,壯烈犧牲。)

二、第二支隊

司令員:張鼎丞(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委);

副司令員:粟裕大將;

參謀長:羅忠毅(1941年11月,在江蘇溧陽縣塘馬地區與日本侵略者激戰中壯烈犧牲。);

政治主任:王集成少將。

第二支隊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一支隊由活動在閩西、閩粵邊、閩贛邊和浙南地區的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張鼎丞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後粟裕),羅忠毅任參謀長,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3、第4團。全支隊共1800餘人。

4月,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一同前往安徽省歙縣巖寺地區,進行整編整訓。7月,第二支隊離開巖寺,進入蘇皖邊,在江寧、當塗、溧水、高淳地區等地區展開抗日活動,發動、組織群眾,進行抗日戰爭。

8月,第二支隊主力粉碎日偽軍4000餘人的圍攻,取得了小丹陽戰鬥的首勝。9月,二支隊主力又在青山、黃池鎮挫敗了蕪湖、當塗日軍的四路合擊,並與第一支隊共同開創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1939年1月,第二支隊第3團被調回皖南,歸我當軍部直接領導;第4團主力則在取得水陽鎮、狸頭橋和龍潭倉頭等戰鬥勝利後,於11月與蘇皖地區遊擊隊組成蘇皖支隊,北渡長江,進至揚州、儀徵、六合、天長等地。

1939年11月7日,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歸江南指揮部指揮。

第3團

部隊代號:「發」團

部隊來源:閩西紅軍遊擊隊,閩贛邊汀瑞紅軍遊擊隊。

第3團團級主官:

團長:黃火星中將;

副團長:邱金聲(1939年2月26日,因病去世。)

參謀長:熊夢輝(皖南事變中率部突圍,1941年1月在無為縣姚家溝中彈犧牲。);

政治主任:鍾國楚少將。

第4團

部隊代號:「揚」團

部隊來源:閩西紅9團、閩粵邊新編紅3團、浙南紅軍遊擊隊。

第4團團級主官:

團長:盧勝中將;

副團長:葉道志,周桂生(1941年1月13日,皖南事變中掩護軍直屬隊突圍,壯烈犧牲。);

參謀長:王勝少將;

政治主任:廖海濤(1941年11月27日深夜,在日本掃蕩中,為掩護機關人員突圍,壯烈犧牲。)。

三、第三支隊

司令員:張雲逸大將;

副司令員:譚震林(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參謀長:趙凌波(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北撤時,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後叛變投敵。);

政治主任:胡榮(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第三支隊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三支隊由在閩北、閩東等地的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軍參謀長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趙凌波任參謀長,胡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5、第6團。全支隊共2100餘人。

3月,第三支隊到達安徽省歙縣巖寺附近地區,進行短期整訓。7月,為策應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保衛軍部領導機關及後方單位,第三支隊第6團一部進至皖南抗日前線,轉戰於宣城、蕪湖地區。

10月,第三支隊第5團及第6團一部受命擔任青弋江陣地的防禦任務,先後取得了清水潭、馬家園等戰鬥的勝利。12月,第三支隊奉命調銅陵、繁昌沿江地區,配合國民黨軍抗擊日軍的進攻,堅持皖南抗戰。

同月,第三支隊第6團調赴蘇南,劃歸第1支隊建制。

1939年,第三支隊與第一支隊第1團和第二支隊第3團協同作戰,在銅陵、繁昌等地區作戰200餘次,尤以11月第四次保衛繁昌最為激烈,激戰16天,擊退日偽軍3000餘人的猛烈進攻,殲敵450餘人。

1940年7月,第三支隊第5團一部挺進皖中,與當地遊擊隊合編為第三支隊挺進團,在無為地區開展抗日活動。10月,日偽軍1萬餘人再次「掃蕩」皖南,直撲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第三支隊配合第一支隊、第3團及軍部直屬隊,成功挫敗了日偽軍的「掃蕩」。

1941年1月,第三支隊在皖南事變中受損嚴重。餘部突圍到達皖中,後與挺進團一起,編入新四軍第7師。

第5團

部隊代號:「優」團

部隊來源:閩東北、閩北紅軍遊擊隊。

第5團團級主官:

團長:饒守坤中將;

副團長:曾昭銘(1940年3月,護送張雲逸家屬等人前往江北指揮部途中遭國民黨保安部隊扣押殺害。);

參謀長:楊元三(犧牲);

政治主任:劉文學少將。

第6團

部隊代號:「良」團

部隊來源:閩東紅軍遊擊隊。

第6團團級主官:

團長:葉飛上將;

副團長:阮英平(1948年2月,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因歹徒範起洪等三人謀財害命而遭受偷襲,在寧德大寓村壯烈犧牲。);

參謀長:黃元慶(江西省上饒地委書記);

政治主任:阮英平兼任。

四、第四支隊

司令員:高敬亭(1939年6月,高敬亭被錯殺於安徽省肥東縣青龍場。);

參謀長:林維先中將;

政治主任:肖望東中將。

第四支隊部隊發展:

第四支隊由活動在鄂豫皖邊的紅軍第28軍和鄂豫邊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下轄第7、第8、第9團和手槍團(第9團和手槍團不被國民政府認可)。全支隊共3100餘人。

1938年3月,第四支隊各部在皖西霍山縣流波疃會合。4月,前往皖中舒城、桐城、廬江、無為等地區,開展抗日活動。5月12日,取得蔣家河口戰爭的首勝。之後,連續取得大小關、範家崗、棋盤嶺等戰鬥的勝利。

1939年5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第四支隊歸其指揮。6月,因內部出現某些動蕩,第四支隊隨即進行整編,徐海東兼任支隊司令員(後張雲逸),戴季英任政治委員(後鄭位三),下轄第7、第9、第14團,原第8團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不久,開創了以定遠東南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

1940年1月,第4支隊歸中共中央中原局直屬領導。

3月,第四支隊與第五支隊協同作戰,取得定遠戰鬥的勝利,後又取得來安半塔集保衛戰的勝利。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4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4旅。

第七團

部隊代號:「傳」團

部隊來源:紅28軍第82師第244團和新兵營。

第7團團級主官:

團長:楊克志(1939年5月20日,叛逃);

副團長:曹玉福(跟隨楊克志叛逃);

參謀長:林英堅(1941年11月,與國民黨桂系在黑狼廟激戰時,不幸壯烈犧牲);

政治主任:胡繼亭(1944年2月,國民黨大舉進攻桐東地區,在陳瑤湖指揮軍民反擊戰鬥,壯烈犧牲。)。

第8團

部隊代號:「統」團

部隊來源:桐柏山紅軍遊擊隊。

第8團團級主官:

團長:周駿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林業部副部長);

副團長:林愷(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會副主任、國家體委辦公廳主任。);

參謀長:朱茂緒(犧牲);

政治主任:徐祥亨(犧牲)。

這八個團的代號合起來,就是一句革命口號:「保持發揚優良傳統」

是的,「保持發揚優良傳統」,我們英勇的新四軍戰士們就是這麼做的,也是始終都是這麼做的。面對百姓,他們秋毫無犯;面對外敵,他們英勇無畏,他們以生命和鮮血鑄就了新中國的誕生之路。這些以鮮血染紅旗幟、以生命點亮黎明的新四軍戰士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相關焦點

  • 新四軍成立時有28個營,營長們建國後獲什麼軍銜
    大家都知道,抗戰爆發後,國共達成協議,南方八省遊擊隊統一改編為新編第四軍。1937年10月,分散在各處山區打遊擊的紅軍戰士們陸續開出遊擊區接受改編,全軍共有共1.03萬餘人,各種槍6200支(挺),編為4個支隊9個團(不含四支隊手槍團)27個營(含軍部特務營,九團只有兩個營)。
  • 新四軍改編初期只有四個支隊十個團和一個特務營,各自主官都是誰?
    1937年10月12日,由南方八個省遊擊隊組成的新四軍正式成立。國民政府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後來經過中共提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新四軍的其他領導人是: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當然了這只是新四軍軍部成立,人員真正到位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 新四軍準旅級幹部
    所以八路軍的編制級別被大家「視覺縮小了」,而新四軍在建軍之初的編制又被「紙面放大了」,它只編有四個支隊10300人,老實說兵力規模都不及一個正常的滿編師。所以第一個要弄清楚的重點就是,八路軍的編制級別從一開始就大於新四軍一級,那麼其下轄的三個師級單位級別,也就比新四軍1941年重建後成立的七個師整整高上一格。
  •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只有一個連兵力的六分區,到底是什麼級別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陳大雷在吹牛,要知道就他那一個連多一點的兵力,頂天了二百人不到,而這五個團,每個團兩千八百人的兵力,加起來可就是一萬多人了。這比李雲龍那八個營還要厲害,真是如此的話,小黃莊戰鬥別說日軍一個中隊了,來一個聯隊陳大雷那也夠打的。
  • 抗戰中我軍機槍最多的團:調出100多挺後,仍然還有上百挺
    因此當時朱老總和彭總的報告中便稱:八路軍的輕武器「百分之八十使用過度,來複線已磨平,口徑已松,射擊已失效」,「自動火器(輕重機槍)平均每連不及一挺」。 而在新四軍組建時,裝備比八路軍抗戰之初的情況還要差。 我們知道,新四軍是由分布在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合編的。
  • 皖南事變,項英所部全軍覆沒,陳毅則9個團毫髮無損,這是為何?
    在皖南事變中,包括新四軍軍部、教導團和三支部隊共計9000餘名將士,卻突然遭到了國民黨軍隊8萬多人的包圍襲擊,幾乎全軍覆沒。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竟然發生在國共合作聯合抗日的關鍵時期。 然而,同為新四軍的陳毅所部,已有9個團卻一兵無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皖南事變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那麼,誰將對新四軍的慘敗負主要責任呢?
  • 新四軍悍將周純麟的復仇之戰, 鐵騎奔襲240裡斬殺馬家軍2000餘眾
    但倪家營的地理條件並不適合打持久的消耗戰,它主要由一個大莊子和周圍的幾十個碉堡構成,因此西路軍把總部設在莊內,外圍由各個堡壘以及一個重要的制高點-汪家墩防守。馬家軍主要的進攻目標就是在外圍的汪家墩,只要佔領了它,攻破倪家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 深入敵後的新四軍,向日本商人徵稅,敢和日軍進行勢均力敵的炮戰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遭受了慘重的損失,新四軍軍部以及直屬部隊共9000多人幾乎全軍覆沒,包括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在內的軍部領導,不是被俘,就是犧牲,指揮系統幾乎被國民黨軍摧毀。但是這並不影響新四軍的發展,新四軍又很快重新組建起來。
  • 新四軍有多重視炮兵?粟裕:寧可犧牲一個連,也不能丟掉一門炮!
    我軍十大將軍之首的粟裕大將在戰爭中,一直重視組建和保護炮兵,在新四軍時期,粟裕甚至喊出「寧可犧牲步兵一個連,也不能丟掉一門炮」的口號! 這是怎麼回事呢?還要從粟裕擔任一師師長說起。
  • 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這個軍分區司令到底是什麼級別?
    而劇中陳大雷頂頭上司,那位「大司令」應該就是新四軍的師級首長,另外五個軍分區司令員可以理解為旅級幹部,那麼脈絡就很清晰了:陳大雷在當軍分區司令員之前,必然曾是個戰功卓著的新四軍主力團團長(老紅軍的資歷,能外放去當軍分區司令員,肯定至少得是團級幹部),剛剛被提拔起來去組建六分區。
  • 蚌埠:百歲新四軍老戰士楊寒,重回當年新四軍四支隊舊址
    經有關部門牽線,蚌埠市新四軍老幹部楊寒,近日前往八十二年前戰鬥過的舒城韋家大屋新四軍四支隊舊址參觀軍史展覽。2020年10月12日中午時分,舒城縣高峰鄉東崗村韋家大屋院內傳出嘹亮的新四軍軍歌聲,這是楊寒老人家時隔八十二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新四軍四支隊的舊址。
  • 赫赫有名的新四軍第三師,走出了七大名將
    新四軍第三師的前身是八路軍115師344旅。時任344旅政委的黃克誠率部南下,於1941年2月最終組建了新四軍第三師。
  • 1939年劉飛率領的新四軍,從36人發展到5000多人,後來發展怎樣?
    接下來讓我們將時間追回到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者攻佔了大部分的江南地區,為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江南民眾的抗日勇氣和信心,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委派何克希來到江蘇的江陰,準備將當地的3支地方部隊發展成為新四軍的部隊這支新組建的部隊番號是
  • 《八佰》背後,丹陽軍民的血與淚,同樣不該被忘記
    1937年開始,在丹陽境內還先後出現了貢友三組織的延陵鎮自衛隊武裝30餘人,導墅、裡莊一帶姜蘇榮、姜小龍組織的東南遊擊隊四百至五百人武裝隊伍等,這些獨立建制,由百姓自發組建的抗日力量後來都配合新四軍襲擊過日軍。
  • 新四軍名將發明一件冷兵器,9分鐘砍倒300日軍,如今卻已失傳
    1941年,彭雪楓所領導的新四軍第4師在津浦路西與湯恩伯麾下的青海騎兵第8師相遇,由於我軍缺乏軍刀,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慘重,被譽為:「繼皖南事變後,我軍最大的一次失利。」 彭雪楓 新四軍高層痛定思痛,決定由彭雪楓組建一支騎兵團。由於騎兵團在戰術、技術上師法蘇聯紅軍騎兵,所以又被稱為「紅色哥薩克」。
  •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這個軍分區司令到底是什麼級別?
    沒辦法,當時陳大雷的任務就是在蘇北開闢新區,六分區則完全是從零開始,他準備先建立一個團的編制,但還沒有招夠人馬,所以先建立了「三營」;即便這個營,一口湖北腔的三營長也沒有完全拉起來呢,只建起一個連。也就是說,在小黃莊戰鬥中,陳大雷的六分區僅僅還只有一個連的兵力,所以才被一個中隊的日軍差點消滅。
  • 新四軍共八位師長,他們分別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在代軍長陳毅的帶領下,新四軍迅速發展壯大,共下設七個師,它們分別是:由蘇中地區部隊整編而成的第一師,由淮南地區部隊整編而成的第二師,由八路軍第5縱隊整編而成的第三師,由八路軍第4縱隊整編而成的第四師,由豫鄂挺進縱隊整編而成的第五師,由江南地區所屬部隊整編而成的第六師,由無為遊擊隊、第3支隊挺進團和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整編而成的第七師,由豫鄂挺進縱隊整編而成的第七師
  • 何士德與《新四軍軍歌》
    尤其珍貴的是,在何士德的筆記本中記述了《新四軍軍歌》的創作經過。《新四軍軍歌》誕生在抗戰烽火中,關於它的創作經過多年來一直流傳著多個版本,特別是歌曲的詞作者,更是眾說紛紜。何士德作為《新四軍軍歌》曲作者,他所記述的軍歌創作經過,應當是更為符合歷史真相的。
  • 《亮劍》李雲龍一個團8個營上萬號人,真實情況下一個團多少人?
    不過,由於其前身紅2師是紅軍主力部隊,所以兵員比較充實,壓縮為團時編成了12個連級建制。也就是說,685團在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時,每個營都轄4個連,另有一個營屬重機槍排,每營兵力達600人以上。全團上下總計為2700人左右。
  • 影視劇常出現的「副官」,是個什麼職務?
    進入民國後,軍隊編制層次名稱由原來的鎮、協、標、營、隊、排、棚改為使用至今的師、旅、團、營、連、排、班。 北洋陸軍的旅、團、營各級,沒有副官處長或副官長的編配,但編有副官一至二人,連則一如既往編有司務長一人,負責連隊庶務。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軍隊司令機關的編制仍基本沿襲北洋舊制,變化不大,副官處的職責與北洋時相比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