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線上電影節,正在悄然推動一場雲革命

2021-02-08 幕味兒


宅家已久的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們意識到,購物、觀影甚至是聚會,都是可以在家中完成的活動。

當然,在此之後我們更難想像的是,電影節也是可以在雲端舉辦的。

曾經人來人往的電影宮與熙熙攘攘的排隊潮,化成了即時傳輸的流量以及來自五湖四海的網絡評論。而龐大的銀幕與高品質的立體聲創造的幻景,也變成了任何規格的屏幕都可以承載的數字影像。

無論是國內的北影節還是國外的「We Are One」,都通過線上的形式,試著復刻我們過往的電影節體驗。

前一陣在B站上舉辦的「雲上坎城」活動,又為我們的「雲電影節」體驗塗上了一抹不同的色彩。對於B站的資深用戶來說,彈幕與視頻的結合,早就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影像形態。

當彈幕與藝術電影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種即時性的評論字幕,無疑將創造嶄新的觀影感受。或許在空中划過的字幕,會與影片真正的字幕甚至影像本身,產生一種頗具趣味的互文。

當然,這一次的雲展映活動,也為我們奉獻了不亞於「實體」電影節的映後座談,甚至連是枝裕和導演也在東京連線,與中國的網友進行了雲交流。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映後直播

正如謝飛導演在《蛇之擁抱》的映後談中所說的那樣,或許在客觀因素的推動下,電影界中正浮現出一場「雲革命」。人們觀看電影、創作電影、甚至理解電影的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那麼,這場「雲電影節」,又體現了雲革命的何種剖面呢?

有趣的是,或許每一場映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了雲革命的某種意義。

謝飛《蛇之擁抱》映後談

雲展映的第一場活動——《流浪的迪潘》的映後就足夠重磅。

北大的戴錦華教授與北京電影學院的張獻民教授,針對這部金棕櫚得主展開了深入的討論。這一次的映後,讓我們看到了學術化討論在大眾化場域中的價值。

其實,學術化內容在B站的傳播,早已有不少先例了。

金句頻出的法學教授羅翔老師,就通過深入淺出的視頻,傳播了許多繁複的法律知識。而彈幕的隔空互動,也讓法學即刻變得平易近人起來。


戴錦華《流浪的迪潘》映後談

這兩位明星教授的直播,用最近的方式,讓我們體認到了觀看電影、理解電影的學術視角。

或許在許多人看來,《流浪的迪潘》是有史以來最差的金棕櫚,但若要詳述它差在何處,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理有據地娓娓道來的。

而在戴爺的「對空飛彈」之下,這部影片的缺陷頓時無所遁形——她指出,這部影片採用了頗為老舊的語言與理念,儼然一部屬於過去的現實主義情節劇。


她甚至直言,這部聚焦於難民題材的影片,不過是「法國人以善意的、想像的目光去看待移民社群」。

《流浪的迪潘》劇照

旁徵博引的戴爺,也將《流浪的迪潘》與《小偷家族》《寄生蟲》等坎城系統內的作品結合在一起分析。

她還諷刺了電影節系統中的陳詞濫調:在她看來,《流浪的迪潘》中的大象和《三峽好人》中的飛碟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現實主義電影添加的超現實元素,不然就進不了電影節了。

不過,電影節的常客張獻民教授在談論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後,還表達了對戴爺「大象」觀點的反對,他甚至表示要與戴爺另行「約戰」。


張獻民《流浪的迪潘》映後談

這樣的討論讓我們發現,無論是學術還是藝術電影,都不應是某種孤芳自賞的存在。每個人都有對知識的好奇心,每個人也都有對於美的渴望。

或許,這也是這場「雲革命」最本質的驅動力。

更令人激動人心的是,在《比海更深》的映後談中,是枝裕和導演也加入了進來。

在這種直播與元電影節的形式中,明星導演的參與當然是不可或缺的。


陀螺、支菲娜《比海更深》映後談

在傳統的藝術電影運作機制中,電影作者或許只能成為電影節系統內部的寵兒。

在這種封閉的系統中,無論他們擁有如何強大的人格魅力,他們的影響力終究是有限的。而在更具大眾性的直播平臺中,他們或許能更為有效地推動迷影文化。

是枝裕和始終深受全球影迷的喜愛,或許正如主持人陀螺所說的那樣,他之所以能夠打動那麼多人的心,恰恰是因為頹喪中的那一份治癒,絕望中的那一絲希望。

而他本人也不希望在這次活動中接受主持人的採訪,他想要的是與中國的觀眾進行真正的交流。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映後直播

在這次映後談中,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地溫和、幽默。他無法在自己的作品中挑出一部最愛,他說,「這十五部電影都是我的孩子,你說我更喜歡哪個孩子?有的孩子跟自己長得很像,有的跟自己長得不像,但我卻很喜歡。


或者說,有的孩子可以幫你掙很多的錢,有的孩子雖然不掙錢,但你就是覺得他做的事情很有意思。什麼樣的孩子都有,所以我也很難回答自己最喜歡那部電影。」

《比海更深》劇照

在談及自己堅守膠片電影的理由時,他用主觀的方式,將巨大的攝影機描述成一種神聖的存在。


「我覺得膠片電影的攝影機本身很重,就是一大塊鐵,它移動起來也很不方便……但是為什麼非得用它呢?說實話,我自己也不太清楚。


但現在想一想,我總覺得如果有這麼大的一個攝影機擺在那裡,一個人都抬不動,那每次我們走到攝影棚的時候,我們都會明確地意識到它的存在……它就會起到一種創造向心力的作用。

他與中國的網友們侃侃而談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與創作狀態,以及他對楊德昌和侯孝賢的喜愛。

在這樣的時刻,是枝裕和仿佛像是個住在隔壁的友人。

或許距離在雲時代的消弭,也讓我們獲得了一種全新的交流體驗。無需西裝革履,無需早起排隊,每個人都能用最自然的狀態,參與到屬於電影的節日之中。

2017年是枝裕和作客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

值得一提的是,最為硬核的映後談,或許出自《家庭相冊》映後的李丹楓與周新霞老師。這兩位電影聲音與電影剪輯領域的專家,從最專業的角度,讓我們看到電影技術的繁複與迷人之處。

曾在B站紅極一時的MV《入海》的剪輯師,就曾經直播與網友分享過自己的創作技巧與心路歷程。許多影迷在看待影像的時候,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許多影評人和學者在聊電影的時候,充其量也就是談談故事層面的電影。

但是,作為一種集體藝術,無論是導演、編劇還是剪輯、錄音,都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家庭相冊》劇照

《家庭相冊》是一部入圍坎城影評人周單元的影片,這是一部看似偏現實主義的電影。但是,作為資深的剪輯與聲音專家,兩位老師分別從自己的專業分析了這部作品「超現實」的層面。

事實上,這部作品恰恰是用非常反常規的方式,呈現了看似「常規化」的題材。

李丹楓老師還曾擔任過《地球最後的夜晚》的錄音指導,這部影片與《家庭相冊》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以長鏡頭為主的作品,他指出,「長鏡頭的好處在於,你有時間去處理你的聲音結構……這樣你的聲音結構就會獲得一種敘事性,或者說一種延展的敘事性。


李丹楓《家庭相冊》映後談

或許,有時候我們看不懂一些藝術電影,恰恰是因為它們在風格上作出了一些需要去思考的處理與調度。就像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需要學習一樣,去看懂一部真正精彩的藝術電影,也當然是需要學習的。

或許雲電影節上技術人員的分享,能夠讓電影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

當然,無論是這部來自土耳其的《家庭相冊》,還是此後放映的哥倫比亞電影《蛇之擁抱》和芬蘭電影《奧利最開心的一天》,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小國電影的魅力。

謝飛導演也指出,網絡放映或許是當下電影界的出路之一——尤其是對於小眾電影和藝術電影來說。

《奧利最開心的一天》劇照

談及電影與網絡的關係,《蛇之擁抱》的兩位映後嘉賓——謝飛導演和王垚老師(胤祥)——可都是豆瓣網上的常駐用戶。他們都非常熱衷在豆瓣上與網友互動,分享自己對於電影的見解。

在這樣的雲革命時代中,評論與影像的網絡化,都已經是大勢所趨。

謝飛導演還指出:「『影院電影才是電影』的這個時代好像因為疫情已經終止了。但我們之前從來沒有想到的是,電影在影院之外要怎麼銷售。而在西方,影院只佔電影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而我們現在就是要補這一課。


王垚《蛇之擁抱》映後談

最後,對於那些「志在坎城」的電影創作者來說,或許《奧利最開心的一天》的映後談能夠提供更多的經驗。

曾多次入圍坎城的王超導演,對這部藝術電影的類型與形態進行了精確的評述。或許,想要在電影節系統中獲得一席之地,恰恰需要這樣的認識與思考。

這或許也是電影節最重要的意義之一:青年電影人可以近距離聆聽經驗之談,能夠與所有熱愛電影的人聚在一起,只談電影。網絡讓這樣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了——當然,有時候事實並非如此,屢屢連不上線的張獻民老師,可能會否認這一觀點。


王超《奧利最開心的一天》映後談

在這樣的雲革命時代,變化的或許僅僅是承載影像、承載交流的形式。我們可以坐在影院的座椅上,可以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可以早起只為排一張熱門影片的票,也可以打開一袋家中的零食……但無論如何,我們共同面對的仍是電影。

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我們仍會回到電影本身。

重要的往往不是「雲」,而是「雲」之後攜帶的那個詞彙。也許此刻我們不在一起,但我們仍在一起——我們仍然處於電影世界之中。

相關焦點

  • 「我們在一起」線上電影節公布片單,郎平紀錄片在列
    於是,這場名為「我們在一起:全球電影節」的線上電影節應運而生,定於5月29日至6月7日舉行。屆時,所有影片將免費在YouTube上播放,類型涵蓋劇情長片、短片、紀錄片、音樂、劇集等。而且,中間不會插播廣告。
  • 一場新的運動正在悄然發生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一直是世界上是最強的。中國人在1840年之前自稱為天朝上國,稱其他民族或地區為蠻荒之地或者蠻荒民族。這種文化自信在現代人看來很不理解或者是愚昧的。那這種文化自信為什麼在古代會有呢?因為中國古代不管是經濟,文化,科技都是全球第一。在中國住著高樓大廈,過著錦衣玉食的時候,全球大部分地方還是生活在原始部落。
  • 一場線上影視劇精品化的三國殺,正在悄然開啟!
    智能時代的兩大必備元素:網絡和終端,都已經普及,於是在影視劇領域,觀眾有了更大的自主權,無論是更為便捷地獲取觀影資源,還是自由地在網絡上參與討論和意見表達,都從某種程度上倒逼電視臺和影視出品方作出改變。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今晨悄然閉幕,這個中國姑娘獲得了大獎
    圖說:華裔導演趙婷 網絡圖所有室外放映過程,觀眾都需要戴上口罩;觀眾和影評人也都需要提前預約觀影,每個電影院都只開放不到一半的座位,媒體證也批少了三分之一;觀眾被禁止進入紅地毯……為期十天的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沒有好萊塢大廠,沒有過往的星光,在北京時間今天凌晨悄然結束。
  • 一場「太難了」的電影節:電影322部,觀影人次147502
    每一個參與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人都能感受到今年的不同,但它就這樣發生了,甚至比往年更如夢似幻,像一場電影,集結四方,令人無比珍惜。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主題是「重逢」,「與您重逢」四個字被打在每一場電影放映的開場之前。
  • 側面|正在「變年輕」的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
    我們看到,新人導演越來越成為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上的主要看點。除了新人,學生影片也是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重要組成。電影節中,第 18 屆 NEST.學生電影單元從提交的373部影片中選出了14部入圍短片,它們來自於46個國家的186所學校,參與的學校數量較以往增加了34%,提交的短片數量也增加了22%。
  • 電影業復工後首個電影節舉辦 企業家呼籲推動行業自救
    本報記者 馬秀嵐 張靖超 北京報導2020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國內電影行業復工後的第一個展會備受關注,但由於疫情原因,本屆上海電影節嚴格控制現場人數,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已於7月25日上午舉行,並在當日晚上以錄播形式播出,該論壇探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電影產業如何積極有效復工復產。
  •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
    雖然威尼斯電影節的影響力已經被坎城比下去了,但它其實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這個誕生於1932年的電影節,可以說是電影節系統的先驅。威尼斯電影節一向被業內人士稱為「奧斯卡前哨站」,因為它不僅時間上與奧斯卡相近,而且許多奧斯卡電影其實是依靠威尼斯電影節來做公關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歐洲藝術電影節和好萊塢並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勢不兩立。在高端觀眾眼裡,奧斯卡的檔次並沒有威尼斯電影節高。
  • 一場替換傳統資料庫的行動正在全球範圍悄然進行
    在基礎設施上,引入紅帽OpenShift容器雲解決方案和紅帽Ceph分布式存儲。通過將保險業務上docker雲,實現華泰人壽業務的彈性伸縮和快速上線,加速其網際網路保險項目快速落地。美國知名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Netflix也採用了大數據發現服務的開源框架Metacat。
  • 券商晨會精華:未來市場的投資風格可能正在悄然轉換
    財聯社1月15日訊,昨日市場大幅分化,深證成指跌近2%,盤面上,個股漲多跌少,漲幅超9%個股近百家,但都以低位超跌反彈為主,收漲個股近2500隻,收跌個股1500餘只操作難度較大。 半導體晶片、次新股、高鐵等低位板塊大漲,農業、白酒、軍工等跌幅居前。
  • 大鬧一場,悄然離去,金庸江湖永留心中.
    PS原生、3種語言帶簡中,中文語音,在當年的遊戲中《射鵰英雄傳》也成為了PS上唯一的中文大作。隨後更是有各種以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網遊出現,這些網遊的知名度比起這些PC和主機上的單機遊戲知名度都要高。正如金庸先生所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他雖已離去,但他的武俠、他的江湖永遠留在每一位讀者的記憶當中。這些單機遊戲也同樣完成了大鬧一場的使命,並且悄然離去,縱使它們悄然離去了,它們的軌跡都會一直留在每一位玩家的記憶中,同時也會激勵著每一位遊戲人。
  • 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式拉開帷幕 相約一場光影之約
    啟動式上,張藝謀,陳道明,黃會林,孫向輝,曹寅,傅若清,於東,吳京八位來自電影界不同領域的重量級代表齊聚一堂。從不同維度講述電影故事,送出他們對北京國際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的無限祝福與期待。十年攜手一路相伴來北京看世界最好的電影相聚一場光影之約。8月22號,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式啟動。
  • 《最後的日出》國際電影節斬獲開年科幻第一獎 優酷推動網絡電影...
    北京時間3月2日,由任文指導的國產網絡電影《最後的日出》榮獲葡萄牙奇幻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成為中國首部獲得葡萄牙國際奇幻電影節最佳影片的網絡電影。今年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共20部,包括金基德的《人間,空間,時間和人》、樸勳政的《魔女》、佩德羅·帕斯卡主演的《致命勘探》等。此前,1987年由徐克監製、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經典影片《倩女幽魂》也曾獲此殊榮。
  • 愛奇藝新作威尼斯電影節摘獎,VR影視正在破圈?
    在剛剛結束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愛奇藝VR原創互動內容《殺死大明星》在VR競賽單元裡收穫了「最佳VR故事片」獎。這是繼《無主之城VR》於兩年前入圍威尼斯VR單元後,愛奇藝VR內容再度獲得三大電影節的肯定。 最近幾年,VR影視風頭正足,很多老牌電影節都設立了官方VR影片單元。
  • 歐洲三大電影節和正在崛起的中國電影
    文 | Fuki在日前結束的第69屆柏林電影節上,王小帥執導電影《地久天長》的兩位主演包攬了最佳男女主演兩座銀熊獎盃,成為中國影史上首次達此成就的影片。作為三大電影節中商業性最強的坎城電影節,早在1959年就已經與中國電影結緣,由田琛執導的《蕩婦與聖女》成為第一部正式參加坎城金棕櫚獎角逐的中國影片。1962年,由李翰祥執導的《楊貴妃》在第15屆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優秀技術獎,這也是中國首部在坎城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
  • 北京國際電影節十年:是節點也是新起點,正在大步流星走向前
    但2020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給影視行業以重創,影響了發展中的各行各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在這個時期,伴隨著我國抗疫之戰的逐步勝利,北京國際電影節終於不負相約,於今年成功舉辦,讓人欣慰,也由此感受到更多來自電影節組委會的努力與辛勞。
  • 這一場戶外直播婚禮,展示了春天該有的生命力,愛情該有的美好
    「春分雨腳落聲微」春分已過,菰城太湖畔的春意卻正濃,乍暖還寒的日子,帶著幾絲細雨的清冷,萬千水滴隨著枝葉淅淅瀝瀝而下,春雨仿佛在婚禮上隨著燈光晶瑩閃爍。新娘是一個感性的人,不喜歡在婚禮上被求婚,但求婚卻是他心心念念想做的,在婚禮直播前幾天,在團隊的策劃下,他變身她最愛的皮卡丘,還是給了她一個驚喜。這是心田第一次做線上直播婚禮,徵得新人的同意後,各個團隊就開展了前期預熱活動。
  • 講好中國故事 推動鄉村振興——著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電影節
    著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電影節。」在前不久在駐馬店召開的中國農民電影節品牌建設座談會上,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天金的這番講話振聾發聵,發人深醒。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每年的農曆秋分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 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啟幕 總臺記者帶你赴一場光影之約
    最新誕生的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電影節正在青島舉辦,16日,見證改革開放非凡歷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迎來第21屆。從改革開放進程中一路走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與世界交流、融通,助推中國電影強起來。因改革而生 因開放而興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興,上海國際電影節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
  • 半月談:夜生活、夜經濟、夜文化……中國的夜晚正在悄然改變
    來源:半月談原標題:夜生活、夜經濟、夜文化……中國的夜晚正在悄然改變黎華玲 、鄧瑞璇、白佳麗/微信公眾號「半月談」8月5日西歐阿西,珍珠奶茶方便麵,火鍋米飯大盤雞……傳統夜市美食飄香,嫋嫋煙火,然而,高品位夜生活並不拘泥於此,如今還有氤氳書香,星月情愫,引領文化休閒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