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過世,事主會大擺宴席,這是啥講究呢

2020-12-19 農人牛牛

一些城市人或者農村新生代,他們對於農村傳統習俗文化不了解的人,看到農村有人過世,事主在辦完喪事之後,會大擺筵席,席間村民們推杯交盞,看起來沒有一點的悲傷之情。就感到不解,家中有人過世,不是件悲傷的事情嗎,為何會有事主大擺筵席的做法,這合適嗎?

其實這種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擺筵席,也不是對逝者不尊重的意思。

喪事之後擺筵席,主要是出自三個原因,具體是哪三個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

農村擺各種酒席,其實都有相關的名稱與習俗,比如:結婚請人吃喝擺酒叫喜酒,給小孩滿月慶生,叫滿月酒,如果是百日慶生又叫百日宴;農民搬新家擺酒叫喬遷酒;老人過壽又叫壽酒。

但白事上的酒席,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這種酒席叫解穢酒,有些地方稱為豆腐飯、豆兒飯等。解穢酒是啥意思呢?

雖然我們傳統文化講究死者為大,一個人過世後要為其舉辦一場葬禮,讓他入土為安。不過死亡畢竟並不是件吉利的事情,特別是對那些請人參加葬禮的鄉親們,他們與事主不沾親帶戚的,完全是為於對逝者的尊重,才自發請來送行。

這時事主就需要在葬禮結束之後,給送行的人擺一道解穢酒,這酒的作用就是去除汙穢(晦氣),然後解穢酒,通常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豆腐因其與「都福」諧音,也就意寓著事主要告別憂傷,大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都要幸福安康。

民間對於解穢酒必上豆腐,也有另一個解釋,就是告訴所有人的,這過世的人,他是像豆腐一樣,清清白白走的,不許任何人再對他進行議論、中傷。

喪事之後辦筵席,另一個原因在於中華優良的禮儀文化上

農村流傳的一句俗語叫:人生只吃三碗飯,自己只能吃一碗,另外兩碗別人替你吃。這三碗飯中最後的一碗,指的就是白事的酒席。

我們想一下,別人來參加你的葬禮,擔心你家人沒有錢給你舉辦葬禮,給送來了帛金(以前古人對白事隨禮的份子錢的稱呼),為你追悼,為你送行。

可能年齡小的農村人,他們並不知道在以前農村白事的流程、規矩是相對的繁重,要連續舉辦好幾天,一場白事流程下來,會讓事主家人累趴下來。所以很多事情需要鄉親們幫忙,才能順利舉辦下來。

以我們傳統的重禮儀文化,鄉親們這麼費心幫忙,他們肯定也會累,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答謝人家呢?

而在整個葬禮之後,擺筵席,就是對別人的一種答謝方法,雖然說農村現在白事早已簡辦,但這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

葬禮之後擺筵席,最後一個原因在於農村有「喜喪」

一個人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誰也不能避免,以前的人認為,只要老人他年齡夠大(通常是80歲以上)、四世同堂、後代無夭折、無病無災走的,滿足這四個要求,這樣的老人就可以稱為喜喪。

達到喜喪的標準,事主家人就應該本著斯人已逝,活著的人該好好活著,不必為老人過多悲傷。這時就可以擺筵席,為老人能如此安詳的走完這一生,替他感到高興。

結論:

農村老人過世,事主在事後大擺筵席,並不是對老人不尊重的意思,只要你了解以上的傳統農村習俗,就知道白事擺筵席,是與傳統的民俗文化有關,這也是農村一種重視人情往來的體現。畢竟悲傷的是事主,但前來參加白事的人,事主應該替自己過世的家人,好好答謝他們。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會知道,在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是咱們所說的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被當作重要參考,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大家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 農村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宴席的講究你了解嗎?
    農村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宴席的講究你了解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除了生活用度方面,最明顯的就應該是飲食方面。過去人們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人們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健康。
  • 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農村婚喪嫁娶的賓客來人宴席問題,一直都是農村家庭比較困擾頭疼的一件大事,畢竟如果準備的宴席多,人來的少,不單單浪費了錢財,那麼更會讓外界感覺自視過高,心裡沒數丟人現眼了,而如果準備的宴席少了,來的人多了,那麼有會非常麻煩,還要去飯店再訂桌訂餐,忙得不可收拾,所以對於宴席的計算問題都是非常傷腦子的
  • 俗語:「壽宴不送煙,喪事不後補」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以前的農村人情味是非常重的,鄰居有什麼困難都會一起幫忙,誰家有什麼喜事都會一起熱鬧,無關錢財。但現在隨著經濟條件的發展,人們的腰包慢慢鼓起來了,關於人情往來的事也開始隨禮了,比如結婚、生日宴席以及喪事等等。不僅各種事都要隨禮,隨禮的講究還特別多,有一句俗語說的就是隨禮的禁忌。
  • 農村白事,請人敲鑼打鼓請人哭喪,這算擾民嗎?該怎麼辦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現象,誰也無法避免。在農村以前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一對迎親的人,要是遇到了是送葬的隊伍,是必須優先給送葬的人讓路。農村人講究死者為大,哪怕是你人生三大喜,遇到了人家的白事,你也得認,要禮讓人家。
  • 放著城市的高檔飯店不去,卻跑到農村吃宴席,這其中是什麼原因?
    ,但是現在有的人放著酒店裡好吃好喝的飯菜,不去,卻偏偏要跑到農村吃一口宴席,這是什麼原因呢?可是在農村的宴席卻是完全不一樣,農村的宴席主要講究的就是熱情與積極,大家在一個院子裡面圍坐在一起吃飯,擺上十幾桌,或者到農村的一個小鎮上吃一頓飯,大家更多的是喝酒討論家鄉,個個風流趣事。主要在農村的酒席,講究的就是一個痛快與好爽,這與禮節什麼的,其實是沒有太大的分別的。
  • 農村老人常說:「來客不擺三盤菜,六人不坐烏龜席」,啥意思?
    今天咱們就來嘮嗑一下,農村老人常說:「來客不擺三盤菜,六人不坐烏龜席,可嘆十人九不知」,看看是啥意思?有什麼含義?雖說這些俗語放到現在,可能已經不適用了,但在招待客人的禮儀上,要是搞錯了,可能會引來尷尬甚至誤會,所以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畢竟這是古人流傳下來的待客之道。先說「來客不擺三盤菜」。
  • 農村俗語「一桌別擺三盤菜,六人別做烏龜席」,指的是啥意思?
    但農村一些關於吃飯,參加酒宴的一些規矩,我們很多人都未必知道。比如農村俗語常說的「一桌別擺三盤菜,六人別做烏龜席」,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在農村吃飯還有哪些講究呢?1、一桌別擺三盤菜這句話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一般的家庭宴會或者村裡的紅白喜事,菜都是雙數。比如六涼六熱或者八涼八熱,你聽說過誰上7個菜或者9個菜嗎?
  • 農村老人去世3年內不得貼春聯,這裡究竟有啥講究?看完就知道了
    農村老人去世3年內不得貼春聯,這裡究竟有啥講究?看完就知道了筆者平時都在外工作,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回老家瞧一瞧。說起這個話題就讓我想起一件往事,那年也是春節回老家去,卻發現鄰居家門口竟然沒有貼春聯。貼春聯的寓意大家都清楚,每當新年來臨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一般都在農曆的臘月的最後兩天,也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 除了結婚、提車、買房,農村還有哪些喜事值得擺酒席?
    碰到高興的事,大擺宴席是普通老百姓公認的一個傳統,大到上百歲的老人,下到能走路的孩子,在擺席期間都會格外的開心,老人能夠從擺席機會碰到多年未見的老友,小孩沒有父母的管轄能夠更加活躍。尤其是農村,擺席的文化可不僅僅是三言兩語能夠概括得了的,那麼除了結婚、提車、買房以外,農村還有哪些喜事值得擺宴席呢?
  • 在農村給老人過壽,為啥不過70歲大壽?這是啥原因呢?看完明白了
    人到60之後,就會舉辦壽宴,以慶賀和祝福老人能夠健康長壽。一般農村做壽的時候,把七十歲稱之為為「大壽」,把八十歲稱之為為「上壽」,九十歲的為「老壽」、百歲老人為「期頤」,對於不同歲數的做壽都有不同的稱呼和說法。而且在農村對於歲數的多少,也有很多的講究。
  • 農村老話說「入土不拜客,熱孝不登門」,這裡面有啥講究?
    與城市相比,在農村生活鄰裡之間交流更多,也相處得更加融洽。大家閒暇之餘就會圍坐在一起聊聊天,掃除一天勞作的疲憊。而在聊天的時候,大家也會時不時地說上幾句俗語。俗語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它是老祖宗們總結了他們的經驗教訓,然後將其都濃縮在了俗語中。
  • 農村老人說『年豬三不殺,年貨三需辦』,啥意思?有啥講究?
    如今距離春節不足二個月,外出打工的農民也都開始返鄉了,這些年大家相隔萬水千山,都有說不完的心裡話,嘮不完的故鄉情,當然也是農民購置年貨的繁忙時間,大家上街購買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一年忙到頭,也該歇歇養養身子了,以前在農村,農民還要殺豬過年,更顯的年味濃厚,農村老人還說過年有『年豬『三不殺』
  • 農村老人去世後,親人的淚水不能滴落到老人壽衣上,有啥講究?
    農村有很多的講究,尤其是在婚喪這種大事上,有人把這些老理看成是封建迷信,其實不然,這其實屬於一種農村的民俗文化,除了一部分有迷信成分外,多數都是對生活的細節進行約束和規範,以免造成損失和讓人看笑話。今天就來說一說農村喪禮上的一些講究。
  • 農村老輩人講究:「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有道理嗎?
    農村宴席上的規矩非常多,現在不怎麼講了,以前的農村孩子,很小時就開始被灌輸這些宴席上的規矩,就是怕以後上桌了會丟人。怎麼坐有講究、怎麼吃有講究、吃多少有講究、上多少菜有講究,到處都是規矩。像是這種「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更是牢牢刻在一些老年人的腦子中。
  • 在農村,按傳統老人多少歲做壽合適?老人做壽有什麼講究?
    摘要:在農村,按傳統老人多少歲做壽合適?老人做壽有什麼講究?文/農夫也瘋狂生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其是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的日子。母親經歷過十月懷胎以後,然後把我們生育下來。所以對於母親來說,孩子的生日卻是母親的苦難日。
  • 農村墓碑上刻字的講究:「故、顯、先、考、妣」,分別是啥意思?
    農村墓碑上刻字的講究:「故、顯、先、考、妣」,分別是啥意思?文/農夫也瘋狂天有不測之風雲,人也有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古往今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無法擺脫生老病死這個鐵律的。對於生死,在農村裡的很多老人也看得很開,在以前基本都是土葬,所以有很多農村老人在五六十歲的年紀就開始準備身後事了,像農夫村裡有個習俗,過了五十歲以後就要開始著手給自己製作,或者是購買棺木了。而行走在農村裡的田間地頭,也常見到很多的墳墓。有些墳墓就是一根小土丘,有些則會豎一塊墓碑。當老人走了,為了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和尊重,後代都會給其立墓,並且還挑選一個日子來立一塊墓碑,並刻上碑文。
  • 農村白事,小孩和大人會去圍觀別人家出殯,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們村當事主家把棺抬到墓地時,為了答謝一路送葬的路人和小孩,會給他們發錢(80年代年前是發火柴),這個錢少的有5分,土豪會發5毛、1元、5元都有。有人可能覺得這錢拿了好嗎?其實我們當地一般只有小孩會拿這錢,大人是不好意思跟上去拿的。
  • 農村老人做壽有講究,大操大辦不多了,只有2種人家會三拜九叩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老人做壽有講究,大操大辦的不多了,只有這2種人家願做壽。在農村老人做壽確實有很多講究,但是現在很多老年人都不願意做大壽了,這和現在的年輕人相比,反倒是有些相反了,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挺喜歡過生日的,再就是一些小孩子,他們也是早早的盼著過生日,這種鮮明的對比,無非就是農村的老年人節儉習慣了,不願意奢侈浪費,年輕人與孩子喜歡過生日,就是圖了一個熱鬧,在趁機吃些好吃的。
  • 農村人屋頂上常掛一面鏡子,這是啥講究?有道理嗎?
    在農村走村串鄉,總會遇到一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十裡不同鄉、百裡不同俗,每個地方過去的歷史積澱、社俗講究不同,自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情禮節。 在老家這塊,在蓋房子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講究,那就是在屋頂上的正中間位置,會放置一塊明晃晃的鏡子,鏡子的位置不前不後、不左不右,正好處於房子俯視圖平面圖形的幾何中心位置。而且一般是倒立放置。在我們這如果蓋過去的那種特定風格的建築的時候,在屋頂上放置一面鏡子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