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手吃飯到筷子吃飯,中國人究竟經歷了什麼?

2020-12-22 蘭初君的讀書世界

一、引

筷子,是你我生活中的常見物件,沒有了它,吃飯就不方便。

筷子,同時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標誌。外國人一提起中餐,總會聯想到chopsticks(筷子),仿佛不用chopsticks吃飯就是一件不正宗的事情。

然而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他們看待筷子的態度也會讓人很不愉快。比如2018年的D&G廣告,裡面出現的亞裔面孔,使用筷子的模樣,仿佛在說:「中國人可真夠奇葩的,怎麼會用這種玩意兒吃飯?」

這個廣告挑釁的不是不僅僅是中國人,還有使用筷子吃飯的其他民族。因為今天世界上每5個人,就有1個選擇用筷子吃飯。

在德國社會學家埃利亞斯看來,「筷子」比刀叉文明,因為刀叉讓人聯想到危險和殺戮,而文明的標誌之一就是克制、理性、遠離殺戮。

筷子,不僅僅是筷子,它承載的 是中國人飲食文化的變遷,以及數千年的情感和記憶。

但其實,你知道嗎?中國人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筷子吃飯的,而是像很多民族一樣用手抓著吃飯,這中間有什麼演變嗎?筷子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呢?下面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二、春秋以前,用手抓著吃飯的中國人

別看筷子在中國餐桌這麼主流,但是在春秋以及之前的時代,筷子的使用,根本不像後來那麼廣泛。

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當時的貴族,在吃飯前要用一套「盥洗之禮」。就是要洗手。這點也在考古學中得到了印證。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墓葬,發現了很多匜(用來往手上澆水的工具)、盆(用來接手撒下來的水)。

吃飯時,即便用手,也要吃得優雅。

同樣是《禮記》中的記載:

「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毋嘬炙。」

看著這麼一大段,比較拗口,意思就是:大家一塊兒吃飯時,要講究吃相。不要吃得太飽,萬一打個飽嗝兒,那多丟臉。和人一起吃飯時,要提前洗好手,不要等到快要吃飯的時候,才趕緊隨便糊弄一下就去取飯,這樣會讓人感覺比較髒。

下面一大段就是具體的吃飯禮儀要求,比如不要戲弄食物,吃東西不要太大聲、不要把咬過的肉又放回去,最關鍵的是這點:吃飯的時候不要用筷子」。

有人說,是用勺子吃飯嗎?

不是,《管子》又說:飯必捧攬,羹不以手。飯必須用手捧著吃,喝湯的話,不能用手拿。

這裡的飯,指的是小米飯。

當時北方乾燥的氣候非常適合小米生長,主食也就很自然成了小米。而用小米做成的飯,不像大米飯那樣容易粘在手上,用手抓著吃問題不大。

但是喝小米粥的話,就得用到勺子了,所以書上說「當用匕」,「匕」就是勺子。可見當時中國人的飯桌上,也要搭配其他餐具使用。

而筷子,則是處在餐具的最末一位,人們在享用羹的時候,如果裡面有菜或肉,就先用筷子夾出來使用,其他地方就用不著了。

我們可以想像,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他們吃一頓飯,大概是這樣子的:先用手抓一團小米飯、再用勺子舀著羹搭配吃,如果羹裡面有菜或肉,就先用筷子夾出來使用,其他地方就用不著了。

想想就覺得很神奇。

哦對了,有關有關中國人用手吃飯,還有一個名詞可以證明,就是「食指」名字的由來。

三、勺子和筷子並用時期的中國:戰國到唐代

時間到了戰國,筷子,也就是「箸」出現的頻率飛速提高,諸子百家中的很多人,在向君王說明道理的時候,也會經常拿「箸」來舉例,如果不是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諸子們也不會拿它來比喻。

比如荀子在講道理的時候,就說:「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一般折樹枝做筷子的人,都只會選擇低處的,不會到高處去。

到了漢代,筷子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司馬遷的《史記》,記錄下了張良怎麼幫助劉邦籌劃的,特別生動:

故事背景是楚漢爭霸,劉邦手下謀士建議他:為了拉攏更多人攻打項羽,應該馬上分封諸侯,這樣大家才有幹勁。

沒多久,劉邦就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也沒多說,先說了一句:「請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來為大王做一番演示。」

劃重點:筷子君出現。

但是這時候,更多的,中國人吃飯,是勺子和筷子並用時期。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著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片段,當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震驚,「先主方食,失匕箸。」勺子和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再往後,到了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後世出土的筷子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竹筷、木筷之外,還有各種金屬筷子。筷子終於扶正,成了中國人最主要的飲食工具。

考究這中間的轉變,有三個因素:

第一個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要切的越小越好。我們看商代的青銅器,尤其是鼎,就是一個比一個大的大鍋,到了周代以後,鼎反倒比以前要小了,這就讓肉變得越來越小。

西漢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孔子的飲食觀念,也就深深影響了國人。肉變小了,那就用筷子夾肉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個是小麥傳入中國,引起了一場飲食革命。

小麥原產地是西亞,漢朝時進入中原,極大改變了北方中國的主食構成。人們發明了石磨,把小麥磨成粉,從此各種麵食就開始在華夏大地上盛行開來。什麼蒸餅、金餅索餅、餛飩(古代的餃子)、湯餅。尤其是湯餅,就是類似現在麵條的東西。

用手抓不現實、用勺子也不方便,本來屈居次位的筷子,用來吃麵條,非常方便。

第三個是中國烹飪方法的變化,從簡單的蒸煮,到炒菜方式的發明。

炒菜的鍋,離不開金屬冶煉工具的進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鐵鍋已經被廣泛使用。

北魏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當時中國北方有很多賣鐵鍋的店,裡面還記載了很多烹飪方法,比如炒雞蛋的製作方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以)麻油炒之。」

相比蒸煮,炒菜的速度更快,也更節省燃料,炒出來的菜口味也很好,很快就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為了讓菜熟得更快,廚師會把肉和菜切的更小塊。

炒菜趁熱吃,加上小塊裝,就更能促使人們使用筷子了。

時間到了唐代,彼時的中國是東亞第一強國,文化輸出也厲害,此時筷子也隨著大唐聲威,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等地。

四、從筷子引申而來的就餐禮儀和文化

漫長的一千多年,中華文化圈早已形成了一套筷子禮儀,比如不要拿筷子指指點點、不要用筷子來回翻動食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不要將筷子豎著插在飯菜中。

僅僅是有關筷子的禮儀,就有許多可講,這裡僅舉幾個例子。

而圍繞筷子產生的文化意涵,更是博大精深。

「筷子」諧音有「快」的意思,寓意快樂。而這種寓意在喜慶的日子裡表現的更加明顯。江浙一帶,鬧新房有「麒麟送子」的習俗,取的就是「快生貴子」之意。

有人在香港參加婚宴時,發現在餐桌前,除了擺有宴席專用的碗筷外,還有一雙包裝精美的筷子,那是讓客人帶回去的禮物,寓意祝福,祝願新郎新娘成雙入對、天長地久,也祝願客人擁有同樣的愛情。

筷子直且長,有正直的含義。唐玄宗曾經送給名相宋璟一雙金筷子,就是表彰這位宰相的正直。

筷子也經常出現在詩文中,比如李白的《將進酒》,裡面有這樣的句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就表現了詩人的焦慮、沮喪。

等等等等。

一言以蔽之:筷子裡面的文化內涵,絕非幾句可以概括的。

五、結尾

一些日本學者,按照吃東西餐具的不同,把世界劃分為三大文化圈,分別是以東亞為主的「筷子文化圈」、中東、南亞東南亞為主的「用手吃飯文化圈」、以及歐洲、美洲、澳大利亞為主的「刀叉文化圈」。

在北京大學歷史系長江學者王晴佳教授看來,這個分別著美國學者亨廷頓文明衝突論中的三大文明——東亞、中東、西方相當一部分重合。

我們很熟悉文化的定義: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筷子同樣如此。作為伴隨中國幾千年的飲食器具,有關它的傳奇,還會隨著中華文化的延綿不絕,繼續持續下去。

參考資料:

1、【德】埃利亞斯著,王佩莉,袁志英譯,《文明的進程》,2013年版;

2、俞水生. 古代盥洗禮儀漫談[J]. 尋根, 2014, 000(004):21-23.

3、絲絲細雨,《吃貨們,炒菜是什麼時候出現的?》,2017年

4、蘇亞瓊. 從筷子淺析中日文化差異[J]. 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 2013, 000(002):P.72-73.

5、【美】王晴佳著,汪精玲譯,《筷子,飲食與文化》,三聯書店,2019年

相關焦點

  • 維舟:用手指吃飯,用筷子吃飯
    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時,因為無法使用筷子而出了一點小小的洋相,之後他為了增進兩國關係,注意這種禮儀上的細節,特地讓助手給他準備了一套專門練習拿筷子的道具,但據助手回憶,「在我與他共事的所有年頭裡,我想不到還有其他時候,他會像這樣全然說不出話來。」最早看到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的西方人,對此是極感好奇的。
  • 印度人吃飯喜歡用手抓,為什麼不用筷子餐具?背後有何原因?
    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風俗,文化的多樣性,讓這個世界變得多姿多彩,隨著歷史的演變,一些風俗和習慣已經亙古不變,傳承到了今天,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發展的不同,一個民族就可有很多種不同的文化。根據數據顯示,全世界有著2000多個民族,可想而知,文化的差異究竟有多強烈。
  • 印度很疑惑,為什麼很多人寧願學習使用筷子,也不願意用手吃飯
    印度的飲食以及印度的飲食習慣,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的,因為印度的美食大多都是糊狀,並且他們都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幾乎不用餐具,他們很疑惑,為什們很多人寧願學習中國不好把控的筷子,都不願意用手吃飯。而糊狀的食物,搭配的一些食材,如果用湯勺不方便於夾取其它食物,沒有用手來的方便,而且源自幾千年的文化習俗,使得他們很少用多種餐具進行就餐,這也造成了印度人為什麼用手吃飯的原因。既然如此方便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用手直接吃飯呢?
  • 趙麗穎吃飯用筷子扒拉菜引熱議,用筷子還有這9條規矩,你錯了嗎
    在最近播出的《中餐廳》中,大家一起吃飯時,趙麗穎用筷子在盤裡不停的扒拉菜,這一幕引來很多人的熱議,認為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但也有很多網友質疑,這可能是惡意剪輯的結果。雖然有些使用得略顯笨拙,但用筷子成功的夾住食物,並送到嘴裡,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有很多法國人,筷子使用得非常靈活,甚至比一些中國人用得還好。
  • 每天都在用筷子,但真正懂筷子的中國人沒幾個
    前幾天,DG諷刺筷子的宣傳廣告惹惱了中國人,也讓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筷子得到了一波關注。但你知道嗎?我們的老祖宗用筷子吃飯的歷史並不長,筷子甚至不是我們祖先最早使用的餐具。後來居上的筷子,是怎麼擊敗餐叉餐匙成功上位的?它又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呢?
  • 印度人來中國吃飯,堅決不用筷子吃飯,上菜時瞬間啞口無言了!
    印度人來中國吃飯,堅決不用筷子吃飯,上菜時瞬間啞口無言了!各國的風土人情不同,生活方式也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包括飲食上的習慣也有著很大的差別,西方人善用刀叉,而中國人則習慣性的使用筷子,而印度人就比較厲害了,他們直接用手抓飯,印度人在來到中國吃飯後,堅決不用筷子吃飯。上菜時瞬間啞口無言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同樣用筷子吃飯,中國/日本/韓國的筷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日本:日本人在吃飯的時候喜歡用筷子夾碗,所以他們不需要長筷子中國:日本和韓國很少使用傳統的餐椅,但是在我國,吃飯和坐都是用傳統座椅。所以,由於盤子離的比較遠,使用很長的筷子。跟韓國人吃米飯使用勺子不同的是,我國人甚至在吃米飯使用的也是筷子。因此我們的筷子不僅長而且很厚實。韓國:韓國筷子,既沒有我國筷子長也沒有日本筷子短。
  • 印度人吃飯喜歡用手抓飯,卻不用筷子或叉子,你知道為什麼嗎?
    去過印度的夥伴心中難免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當地人吃飯時喜歡用手,而不是選擇用筷子或叉子?其實,以下三點是主要原因。首先是:氣候在我國有很多城市都被冠以"火爐"的名號,但其實印度的氣溫是要比國內高出很多的,一到夏天,40-50度的氣溫是很常見的,所以印度人比較偏愛冷食,哪怕是當地的特產咖喱,也需要放涼後再吃,所以完全不用擔心燙手的問題。他們感受到了每一個人的溫度,這非常接近自然。
  • 印度人疑惑:為何外國人願意學習用筷子吃飯,卻不願意嘗試手抓飯
    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中國,許多外國人也學會了使用筷子,對於從小就從未使用筷子的外國人來說,適應新的飲食方式自然會更麻煩。然而,大多數外國人選擇遵循當地習俗,慢慢地在中國學習這些餐桌文化。雖然在中國的外國人很多都接受了這一點,但是印度人非常的疑惑:為何外國人願意學習用筷子吃飯,卻不願意嘗試手抓飯。那就一起來看看吧!印度人為啥不愛用餐具筷子呢?其實主要還是文化的傳承問題,餐具在很早以前,那都是貴族才能使用的,顯得高人一等,平民就只能用手抓飯吃,然後這種習慣就流傳至今,現在可以用他們也都懶得用了。
  • 同是4大文明古國,有3個重要原因,印度人吃飯不用中國筷子用右手
    中國人開始使用筷子,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有記載:「紂為象箸。」紂王使用的是象牙做的筷子。而印度數千年來,一直用手抓飯吃,未曾改變。他們吃飯時,面前一般是有一隻盛有米飯的盤子,再澆上菜和湯。一杯涼水。
  • 真實的印度人吃飯方式:他們真的全部用手抓嗎?事實不是這樣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人從幾千年前吃飯都是使用餐具的
  • 外國網民:中國人吃飯有哪些不成文的規定?老外回答亮了
    中餐文化和西餐文化有很多差異,比如在我們餐桌上我們用筷子吃飯,而外國人用刀叉甚至是用手吃飯。當然在習俗上也有明顯區別,比如我們吃飯請客都是請客一方支付飯錢,而在外國人的飲食習俗了並沒有這麼一說。在國外的問答論壇上就有外國網民提問道:「中國人吃飯有哪些不成文的規定?」
  • 拿起筷子,吃飯去!
    全球大約有18億人使用筷子,筷子不僅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筷子的使用同樣打著深刻的中華文化烙印。那麼,這個我們每天用來吃飯的工具背後有什麼深厚的文化呢?你,真的懂筷子嗎?筷子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必備餐具,兩根細長的棍子,握於手中,通過手指的靈巧運動,挑、夾、撥、扒、戮、剝,善用者可以完美應對各種食物的「挑戰」。
  • 「一代妖姬」妲己,生前發明一物,如今所有中國人都靠「它」吃飯
    紂王有個極其強迫症的癖好,就是吃飯時,飯菜必須溫度剛好,太冷太熱都不行。如果前來送飯的下人沒把握好這個溫度,就會被紂王扔到蠆盆裡。而這個蠆盆也是妲己的發明,用蠍子毒蛇各種毒物培養的坑,行刑時將人赤身裸體扔進去,從而被萬蟲吞噬。
  • 中國、韓國、日本的筷子有什麼不同
    (一般是木頭或竹子):在中國的菜中,油炸的菜比較多而且吃飯都是圍著一個大桌子,又是用大盤子盛菜,筷子不夠長不夠粗,便會夾不到肉,吃不到菜;(備註:中國人過去看一家人的筷子就知貧富。/日本的筷子比較纖細,用手抓比較滑控制比較困難.
  • 在家吃飯 第一筷子菜夾給誰?
    在你們家,每天吃飯時,第一筷子菜是夾給誰?這是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卻影響深遠。  在家吃飯 第一筷子菜夾給誰?  孩子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很多媽媽往往將第一筷子菜夾給孩子,說:「寶貝快吃!這是媽媽特意給你做的。」爺爺奶奶也不示弱,紛紛夾菜到孫兒碗裡,「這個菜也有營養,寶寶得多吃。」  這樣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第一口菜不見得比第二口、第三口菜營養更多,卻讓孩子學會了自私,認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 搞笑GIF:他們都用手吃飯,我用筷子是不是顯得我不禮貌?
    這位司機要好好的感謝一下大爺才是,免費洗車我沒聽清楚問道:「嬢孃,你說賣什麼?」大媽:「我說你賣頭髮不?」我:「給多少錢?」剛開始她說給80,我不同意她又給100。大媽:「大媽給多少你賣啊?」我:「給多少我都不賣,我還留著等長髮及腰別人來娶我呢!」大媽看了我一眼走了,轉身後聽到大媽說了一句「長得這麼醜,還指望著有誰要。」
  • 日本網站:日本人橫著放筷子,中國人豎著放筷子的緣由
    日本All About網站9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人豎放筷子、日本人橫放筷子的驚人理由 日本人從小就用筷子,沒有人會特別思考為何會橫放。中國人也使用筷子,但卻豎著放。這是為什麼呢?筷子的發源地是中國。
  • 為什麼阿拉伯人坐地上用手吃飯?
    【隨筆一篇記錄在杜拜的餐廳,不是廣告】這次去的是專門做烤肉和燜飯的阿拉伯餐廳:席地而坐,用手就餐▲小豆湯比較開胃,芝麻菜解膩。圖|旅廚家我們這次點的是葉門曼迪飯(Mandi)上面是慢烤羊肉(Haneeth),一種在土炕裡烤出來的特製羊肉。
  • 減肥除了節食做運動,吃飯時換個手拿筷子也有用!
    節目中所介紹的減肥方法,不需要節食和運動的配合,只需要改變一個生活上的動作便可-那就是吃飯的手。假如你平日用右手拿筷子的話,就轉換成左手;平日用左手的話,就轉換成右手。這個簡單方法經過韓國演員李太成嘗試之後,他表示短短 2 星期就減掉了 10 公斤,大約 22 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