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筷子,是你我生活中的常見物件,沒有了它,吃飯就不方便。
筷子,同時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標誌。外國人一提起中餐,總會聯想到chopsticks(筷子),仿佛不用chopsticks吃飯就是一件不正宗的事情。
然而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他們看待筷子的態度也會讓人很不愉快。比如2018年的D&G廣告,裡面出現的亞裔面孔,使用筷子的模樣,仿佛在說:「中國人可真夠奇葩的,怎麼會用這種玩意兒吃飯?」
這個廣告挑釁的不是不僅僅是中國人,還有使用筷子吃飯的其他民族。因為今天世界上每5個人,就有1個選擇用筷子吃飯。
在德國社會學家埃利亞斯看來,「筷子」比刀叉文明,因為刀叉讓人聯想到危險和殺戮,而文明的標誌之一就是克制、理性、遠離殺戮。
筷子,不僅僅是筷子,它承載的 是中國人飲食文化的變遷,以及數千年的情感和記憶。
但其實,你知道嗎?中國人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筷子吃飯的,而是像很多民族一樣用手抓著吃飯,這中間有什麼演變嗎?筷子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呢?下面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二、春秋以前,用手抓著吃飯的中國人
別看筷子在中國餐桌這麼主流,但是在春秋以及之前的時代,筷子的使用,根本不像後來那麼廣泛。
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當時的貴族,在吃飯前要用一套「盥洗之禮」。就是要洗手。這點也在考古學中得到了印證。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墓葬,發現了很多匜(用來往手上澆水的工具)、盆(用來接手撒下來的水)。
吃飯時,即便用手,也要吃得優雅。
同樣是《禮記》中的記載:
「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毋嘬炙。」
看著這麼一大段,比較拗口,意思就是:大家一塊兒吃飯時,要講究吃相。不要吃得太飽,萬一打個飽嗝兒,那多丟臉。和人一起吃飯時,要提前洗好手,不要等到快要吃飯的時候,才趕緊隨便糊弄一下就去取飯,這樣會讓人感覺比較髒。
下面一大段就是具體的吃飯禮儀要求,比如不要戲弄食物,吃東西不要太大聲、不要把咬過的肉又放回去,最關鍵的是這點:吃飯的時候不要用筷子」。
有人說,是用勺子吃飯嗎?
不是,《管子》又說:飯必捧攬,羹不以手。飯必須用手捧著吃,喝湯的話,不能用手拿。
這裡的飯,指的是小米飯。
當時北方乾燥的氣候非常適合小米生長,主食也就很自然成了小米。而用小米做成的飯,不像大米飯那樣容易粘在手上,用手抓著吃問題不大。
但是喝小米粥的話,就得用到勺子了,所以書上說「當用匕」,「匕」就是勺子。可見當時中國人的飯桌上,也要搭配其他餐具使用。
而筷子,則是處在餐具的最末一位,人們在享用羹的時候,如果裡面有菜或肉,就先用筷子夾出來使用,其他地方就用不著了。
我們可以想像,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他們吃一頓飯,大概是這樣子的:先用手抓一團小米飯、再用勺子舀著羹搭配吃,如果羹裡面有菜或肉,就先用筷子夾出來使用,其他地方就用不著了。
想想就覺得很神奇。
哦對了,有關有關中國人用手吃飯,還有一個名詞可以證明,就是「食指」名字的由來。
三、勺子和筷子並用時期的中國:戰國到唐代
時間到了戰國,筷子,也就是「箸」出現的頻率飛速提高,諸子百家中的很多人,在向君王說明道理的時候,也會經常拿「箸」來舉例,如果不是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諸子們也不會拿它來比喻。
比如荀子在講道理的時候,就說:「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一般折樹枝做筷子的人,都只會選擇低處的,不會到高處去。
到了漢代,筷子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司馬遷的《史記》,記錄下了張良怎麼幫助劉邦籌劃的,特別生動:
故事背景是楚漢爭霸,劉邦手下謀士建議他:為了拉攏更多人攻打項羽,應該馬上分封諸侯,這樣大家才有幹勁。
沒多久,劉邦就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也沒多說,先說了一句:「請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來為大王做一番演示。」
劃重點:筷子君出現。
但是這時候,更多的,中國人吃飯,是勺子和筷子並用時期。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著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片段,當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震驚,「先主方食,失匕箸。」勺子和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再往後,到了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後世出土的筷子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竹筷、木筷之外,還有各種金屬筷子。筷子終於扶正,成了中國人最主要的飲食工具。
考究這中間的轉變,有三個因素:
第一個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要切的越小越好。我們看商代的青銅器,尤其是鼎,就是一個比一個大的大鍋,到了周代以後,鼎反倒比以前要小了,這就讓肉變得越來越小。
西漢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孔子的飲食觀念,也就深深影響了國人。肉變小了,那就用筷子夾肉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個是小麥傳入中國,引起了一場飲食革命。
小麥原產地是西亞,漢朝時進入中原,極大改變了北方中國的主食構成。人們發明了石磨,把小麥磨成粉,從此各種麵食就開始在華夏大地上盛行開來。什麼蒸餅、金餅索餅、餛飩(古代的餃子)、湯餅。尤其是湯餅,就是類似現在麵條的東西。
用手抓不現實、用勺子也不方便,本來屈居次位的筷子,用來吃麵條,非常方便。
第三個是中國烹飪方法的變化,從簡單的蒸煮,到炒菜方式的發明。
炒菜的鍋,離不開金屬冶煉工具的進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鐵鍋已經被廣泛使用。
北魏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當時中國北方有很多賣鐵鍋的店,裡面還記載了很多烹飪方法,比如炒雞蛋的製作方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以)麻油炒之。」
相比蒸煮,炒菜的速度更快,也更節省燃料,炒出來的菜口味也很好,很快就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為了讓菜熟得更快,廚師會把肉和菜切的更小塊。
炒菜趁熱吃,加上小塊裝,就更能促使人們使用筷子了。
時間到了唐代,彼時的中國是東亞第一強國,文化輸出也厲害,此時筷子也隨著大唐聲威,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等地。
四、從筷子引申而來的就餐禮儀和文化
漫長的一千多年,中華文化圈早已形成了一套筷子禮儀,比如不要拿筷子指指點點、不要用筷子來回翻動食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不要將筷子豎著插在飯菜中。
僅僅是有關筷子的禮儀,就有許多可講,這裡僅舉幾個例子。
而圍繞筷子產生的文化意涵,更是博大精深。
「筷子」諧音有「快」的意思,寓意快樂。而這種寓意在喜慶的日子裡表現的更加明顯。江浙一帶,鬧新房有「麒麟送子」的習俗,取的就是「快生貴子」之意。
有人在香港參加婚宴時,發現在餐桌前,除了擺有宴席專用的碗筷外,還有一雙包裝精美的筷子,那是讓客人帶回去的禮物,寓意祝福,祝願新郎新娘成雙入對、天長地久,也祝願客人擁有同樣的愛情。
筷子直且長,有正直的含義。唐玄宗曾經送給名相宋璟一雙金筷子,就是表彰這位宰相的正直。
筷子也經常出現在詩文中,比如李白的《將進酒》,裡面有這樣的句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就表現了詩人的焦慮、沮喪。
等等等等。
一言以蔽之:筷子裡面的文化內涵,絕非幾句可以概括的。
五、結尾
一些日本學者,按照吃東西餐具的不同,把世界劃分為三大文化圈,分別是以東亞為主的「筷子文化圈」、中東、南亞東南亞為主的「用手吃飯文化圈」、以及歐洲、美洲、澳大利亞為主的「刀叉文化圈」。
在北京大學歷史系長江學者王晴佳教授看來,這個分別著美國學者亨廷頓文明衝突論中的三大文明——東亞、中東、西方相當一部分重合。
我們很熟悉文化的定義: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筷子同樣如此。作為伴隨中國幾千年的飲食器具,有關它的傳奇,還會隨著中華文化的延綿不絕,繼續持續下去。
參考資料:
1、【德】埃利亞斯著,王佩莉,袁志英譯,《文明的進程》,2013年版;
2、俞水生. 古代盥洗禮儀漫談[J]. 尋根, 2014, 000(004):21-23.
3、絲絲細雨,《吃貨們,炒菜是什麼時候出現的?》,2017年
4、蘇亞瓊. 從筷子淺析中日文化差異[J]. 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 2013, 000(002):P.72-73.
5、【美】王晴佳著,汪精玲譯,《筷子,飲食與文化》,三聯書店,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