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用筷子,但真正懂筷子的中國人沒幾個

2021-01-08 網易新聞

前幾天,DG諷刺筷子的宣傳廣告惹惱了中國人,也讓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筷子得到了一波關注。但你知道嗎?我們的老祖宗用筷子吃飯的歷史並不長,筷子甚至不是我們祖先最早使用的餐具。後來居上的筷子,是怎麼擊敗餐叉餐匙成功上位的?它又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呢?


義大利知名時裝品牌杜嘉班納(Dolce&Gabbana, DG),因一則宣傳廣告,惹惱了中國人。在D&G的宣傳廣告中,一名亞裔面孔的模特使用筷子吃義大利食物,由於表演誇張、旁白輕浮,被認為是在嘲笑和羞辱中國「傳統文化」。


DG的視頻中,模特用筷場景子窘迫地面對披薩的情景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杜嘉班納的英文縮寫應為DG,而不是廣為流傳的D&G/視頻截圖

筷子這一司空見慣的用餐工具,也激起了強烈的共鳴。某官方媒體隨後發表微博,「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並附帶了關於筷子的公益廣告視頻,轉發人數輕鬆超過百萬。

毫無疑問,筷子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餐具。不僅是中國,整個東亞文化圈大多數地方,都將筷子作為主要的進食工具。筷子的使用貫穿人類整個農業文明史,又進入到工業文明不曾斷絕。

不過,筷子對於中國人來說,既是最熟悉的,卻可能也是最陌生的。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用筷子來吃飯;筷子,甚至都不是中國人最早使用的進食工具;筷子的上位史,也是中國的烹飪史。

從這個意義來說,你,可能真的不懂中國筷子。

中國人最早吃飯不用筷子

筷子的出現要比餐勺晚,筷子出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只是與餐勺共同使用的一種佐餐工具。餐勺比筷子重要,筷子是給餐勺打輔助的。

我們可以在早年文獻中發現大量此類記載,例如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裡,劉備與曹操斡旋,在一次宴會上:「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這裡的「匕」就是餐勺,「箸」就是筷子。

要想知道古人為什麼更親睞餐勺,就得知道古人吃什麼、怎麼吃。

餐勺的出現與農耕文明緊密聯繫。在不晚於一萬年以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分別出現了以稻和粟(小米)為主要對象的農業耕作。

不論是稻米還是小米,最初都以粒食為主,大概就是直接將穀粒鋪在石頭上熱烤。這或許就是最早的石板燒,其大致的形態和烹煮方式可以參照現代韓國鐵板燒。


在燒石上熱烤的烹飪方法,不免讓人想到東北名吃——散發著誘人香氣的烤冷麵/視覺中國

有了陶器以後,人類可以將穀粒置於容器中並添加水為傳熱介質,置陶器於火中直接烹煮。在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距今7千多年前的炊具,其底部還保留有大量的米飯焦結層。

這種加了水之後的半流質的粥飯,直接用手抓肯定不行,把頭埋進鍋裡一人嘬一口也太不講究。這時候隨手撿來廢棄的獸骨、蚌片,特別是扁平狀的獸骨,不用加工就可以用來當最原始的餐勺,把食物送進口中。

久而久之先民們就開始對這些長長短短的獸骨進行打磨,使它的形狀一端方便抓握,另一端易於盛起粥飯。早期的餐勺大部分是長條扁平形,末端磨有薄利的刃口,兼具有輔助切割的功能。


蚌埠市博物館,新石器時代的蚌刀鋸、蚌鋸、蚌紡輪、蚌勺(右下),可以看到蚌勺的邊緣薄利的刃口/視覺中國

在黃河下遊大汶口遺址中出土的骨質餐勺可以清楚的看出是握於死者手中;黃河上遊年代稍晚些的齊家文化遺址發現的大量餐勺無一例外都在柄端鑽有孔洞,出土時均置於死者腰部。

看起來我們的先民是真吃貨,不但生前掛把勺在腰間走到哪吃到哪,死後也要把勺牢牢握在手中。

那麼,筷子為什麼充當餐勺的佐餐工具呢?

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漢代,中國的烹飪方法限於煮、蒸、炙烤和曬乾幾種方法。炒這種烹飪技法還沒有出現。當時的烹調具也多為釜類,形似一口深鍋,不論什麼菜加水一煮即可熬製成羹湯。


用釜做的羹湯,可以想像一口深深的火鍋,而要從這樣的「羹食」裡撈菜吃,筷子絕對是最佳餐具/視覺中國

羹湯是用來配飯的。但是扁平的餐勺,不適於從羹湯中夾菜,筷子卻正好能從羹湯中夾起菜和肉。正如著名考古學家王仁湘的考據,《禮記·曲禮上》記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這裡的梜即是筷子。

和現在筷子既能夾菜、也能吃飯不同,當時的筷子只能夾菜(副食),吃飯(主食)則必須用餐勺,二者分工明確、不能隨意混用。

這樣看來,筷子的出現正是適應了當時古人羹食的習慣。

筷子戰勝了叉子和勺子

在還沒有太多加工能力的遠古時代,一種工具的選擇大都具有隨意性和經濟性,它既容易獲得又不頗費體力和腦力。但是餐叉卻有點像個例外。

你沒看錯,我們的祖先也曾經使用餐叉作為進食工具。

距今5000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餐叉為長約25釐米的三齒式叉,出土的地方集中在西北的青海和甘肅,這或許有來自遊牧民族的影響。之後餐叉的出現時有中斷。戰國時期餐叉又重新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


刀叉確實比筷子更適合對付大塊的肉,所以更受「肉食者」和遊牧民族的青睞/pixabay

先秦以前的貴族階層也被稱作「肉食者」,而餐叉用來取肉最合適不過了。所以餐叉天然就是古代貴族的專用品,底層吃素的「藿食者」根本用不到它。

我們甚至不太清楚餐叉在古時的具體名稱。我們只在《三禮》中看到一種叫「畢」的禮器,這是一種在祭祀中用於叉肉,規格比餐叉稍大的工具。「畢」又指天上的畢星,它恰如二齒叉狀,正是我們現在所悉知的金牛座。

戰國以後餐叉就極少出現了。餐叉的消失或許是我們的祖先選擇了功能更豐富、使用更靈活的筷子的結果。按照先民偏愛羹食的傳統,用叉把肉從湯中叉取出來的難度係數頗大;就算是現代使用刀叉作為餐具的民族,也沒見誰往湯裡叉肉吃。


遼寧博物館館藏,清代的金鏨八寶龍紋叉。清代的統治階級以前都是吃肉的遊牧民族,餐具中出現叉子並不奇怪/視覺中國

我們棄用餐叉,說白了還是覺得這玩意不夠好用。筷子不但是進食的餐具,也能成為烹調具,比如包餛飩的師傅只稍一根筷子就能在幾秒內完成挑餡卷皮的一系列動作。到了今天,凡是手指不能做的動作,筷子也能,從盤起長發到訓練只露八顆牙齒的微笑,沒有筷子辦不到的。

當然,後來筷子的成功上位,也離不開中國人食物的演變。

據美國新澤西州羅文大學教授王晴佳的研究,漢代以後,小麥逐漸成為北方地區的主要農作物。石磨的普及,又能將小麥加工成麵食(麵條、水餃等),筷子擁有了巨大的優勢。

其次,石磨還能用來研磨油菜籽和其他蔬菜種子,把它們變成食用油。漢代以後食用油的出現,直接催生了炒菜這一嶄新的烹飪方式。炒菜往往需要將食物切好至預定的大小,而筷子也能比餐勺更精準方便地夾起這樣的食物。


江蘇連雲港,一位非遺傳承人正在清理剛剛磨完芝麻油的石磨。石磨的推廣從某個角度上推動了筷子的普及/視覺中國

另外,雖說我們用筷子好幾千年了,但是筷子原本不叫筷子,叫箸。明代的時候吳地的船夫行舟撐船忌諱「箸」同「住」音。因為「住」有停止不前的意思,便改稱「箸」為「筷」,寓意一帆風順、不斷前行。

也有學者不認可這樣的說法,認為地位卑微的船夫的忌語不足以撼動達官貴人階層對箸的稱呼,而改「箸」應該是避諱明太祖朱元璋的姓。

全人類的筷子

東亞文化圈之外的人,尤其是歐美的成年人,在第一次接觸筷子時往往會感到十分絕望。

日本科學家通過對比腦磁圖發現,相比於受過長期訓練的亞洲人而言,不熟悉筷子使用的歐洲人在操縱筷子時,其人群中大腦的運動感知區產生伽馬腦電波的比例要顯著高於亞洲人群。


韓國首爾舉辦的「學用筷子比賽」,兩位不同膚色的小朋友正在用筷子給對方餵食/視覺中國

而伽馬腦電波是在大腦處於高度覺醒狀態、專注於做某件事的時候產生的一種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所以可以認為,在面對用筷子夾物這種不熟悉的行為時,歐洲人確實要花費更多的注意力。

為了降低使用筷子的難度,美國人動了不少腦筋。比如他們覺得吃中餐不用筷子沒法體會中餐的樂趣,拿起來不會用又太尷尬,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叉子頭後邊添兩個孔,把筷子插進去,這樣用起筷子來就像用叉子一樣方便。


改造後的「叉筷二合一」,美國人為了吃中餐也是很拼了/網絡

又有中餐館老闆認為同時給美國客人既準備筷子和又準備叉子太浪費,直接把筷子的末端改造成叉子,一樣頂兩樣用非常省事。還有最直觀就是直接把筷子改造成夾子,抓握的時候帶有彈力的筷子還能按摩手上的穴位。



尖端做成叉狀、並起來就能當叉子用的「叉筷」和頂端進行固定、方便生手控制的「夾筷」,一用筷子就頭痛的外國人把中餐館老闆們逼成了發明家/網絡

而相比之下,從小使用筷子的地區,人們對筷子的掌握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據香港大學的抽樣調查發現,香港小朋友基本能夠獨立使用筷子吃完一頓飯的平均年齡是4.6歲。據日本學者研究,在使用筷子的時候需要牽動人體30多個關節和50多塊肌肉。

而南京大學應用心理學的實驗證明,中國人在用手進食和用筷子進食時,大腦利用了相同的觸覺信息。而當進食工具由筷子變成夾子時,大腦還需要調用視覺信息。

換句話說,我們用筷子吃飯幾乎達到了像直接用手吃飯一樣自如的地步,操縱筷子就如同控制自己的身體那樣沒有差別。這正印證了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說的那樣,「筷子是絕妙的東西......它是人類手指的延長。」


2016年武漢舉辦的吃熱乾麵國際邀請賽上,一位外國兄弟為了求快正在用手吃麵。在大腦層面上,中國人用筷子吃飯和這差不多/視覺中國

一般而言,在飲食習慣上也有粒食、羹食傳統的民族更容易接受筷子這樣的飲食工具。第一個引進筷子的周邊國家就是越南。

和中國的南方相似,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越南就已經有了水稻種植,再加上受到從秦漢至北宋期間歷朝在南方邊境的駐軍和移民的影響,從那時到現在,越南成為東南亞諸國中唯一將筷子作為主要飲食工具的國家。

日本則晚至隋朝時期,由小野妹子組成的12人遣隋使團第一次見識到了中國的餐勺和筷子。日本一度將筷子稱為「唐筷」,在奈良附近出土的筷子形制與唐代的筷子十分相似,中間粗而兩端稍細,並且伴隨著筷子一同出現的還包括有餐勺。


上海一家高檔日料餐廳裡,主廚正在用尖尖的筷子擺盤/視覺中國

漸漸的日本的筷子發展出不同的分工:銀筷用於品嘗前菜,竹筷用於吃米飯,甚至還有了專門吃魚用的尖筷。伴隨著日料的出現,日式的筷子也趨向於短且尖,並棄用了餐勺。

韓國使用筷子的時間似乎比日本要更早一些,在筷子傳入前也用餐勺。與越南產竹偏好使用竹筷不同,朝鮮半島北部蘊藏豐富的金屬礦產,這可能是金屬筷子直到現在仍然流行的原因。


深圳一家韓國料理店,顧客正在用金屬筷子吃烤肉。朝鮮半島豐富的金屬礦產讓韓國人傾向於使用金屬筷子/視覺中國

總而言之,筷子也不斷變化,成為了世界其他地區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筷子、餐勺還是刀叉,其實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最好不要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非要說什麼「披薩這種手抓的東西我們遠古時代才吃」;也不要妄自菲薄,因為這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Edward Q. Wang. Chopsticks :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 2015.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Wong S, Chan K, Wong V, Wong W. Use of chopsticks in Chinese children. 2002 Mar. Child Care Health Dev. 28(2):157-61.

[3] Ishii, Ryouhei; Schulz, Matthias; Xiang, Jing; Takeda, Masatoshi; Shinosaki, Kazuhiro; Stuss, Donald T.; Pantev, Christo. MEG study of long-term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of sensorimotor areas with respect to using chopsticks. November 15th, 2002. NeuroReport. Volume 13 - Issue 16 - p 2155-2159.

[4] Eating utensil: https: //www.google.com/patents/US4809435

[5] Combined fork and chopstick assembly:?https://www.google.com/patents/US20090165307

[6] Chopsticks indicating finger acupuncture points stimulating brain:?https://www.google.com/patents/US20140232128

[7] 劉雲, 王仁湘, 木芹. 中國箸文化大觀. 1996.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

[8] 王仁湘. 珍饈玉饌 : 古代飲食文化. 2002.?南京市 : 江蘇古籍出版社 : 發行經銷廣陵書社.

[9] 張徵雁, 王仁湘.?昨日盛宴 :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2004.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0] 周新華. 調鼎集 : 中國古代飲食器具文化. 2005. 杭州市 : 杭州出版社.

[11] 王仁湘. 中國古代進食具匕箸叉研究. 1990. 考古學報. 1990年第3期.?

[12] 王仁湘. 叉子·筷子——中國古代進食方式的考古學研究. 1997. 尋根. 1997年05期.

[13] 寧波. 芻議筷子的起源及其民間文化傳承的功能. 2015. 文化學刊. 2015年2月第二期.?

[14] 張竹. 筷子改變了人的信息利用策略. 2016. 南京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相關焦點

  • 中國筷子:每一雙筷子裡都有祝福的意味在迴蕩,你真的懂麼
    筷子作為中國人吃飯時必備的飲食工具,伴隨我們許久,平時雖不在意,可卻在吃西餐拿叉子與刀子彆扭的時候,才會想到筷子的好,筷子雖小,可學問不小。象徵著中國紅的筷子筷子他雖不起眼,可卻在生活中少不了。那麼,被我們用了幾十年的筷子,我們真的懂麼?
  • 從用手吃飯到筷子吃飯,中國人究竟經歷了什麼?
    然而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他們看待筷子的態度也會讓人很不愉快。比如2018年的D&G廣告,裡面出現的亞裔面孔,使用筷子的模樣,仿佛在說:「中國人可真夠奇葩的,怎麼會用這種玩意兒吃飯?」這個廣告挑釁的不是不僅僅是中國人,還有使用筷子吃飯的其他民族。因為今天世界上每5個人,就有1個選擇用筷子吃飯。
  • 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全球大約有18億人使用筷子,筷子不僅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筷子的使用同樣打著深刻的中華文化烙印。那麼,這個我們每天用來吃飯的工具背後有什麼深厚的文化呢?你,真的懂筷子嗎?視頻來源:央視新聞筷子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必備餐具,兩根細長的棍子,握於手中,通過手指的靈巧運動,挑、夾、撥、扒、戮、剝,善用者可以完美應對各種食物的「挑戰」。筷子使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紂之前 。《韓非子·喻老》說:「昔者紂為象箸。」箸,即是筷子。以象牙為筷,可見紂王生活的奢侈。
  • 日本網站:日本人橫著放筷子,中國人豎著放筷子的緣由
    日本All About網站9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人豎放筷子、日本人橫放筷子的驚人理由 日本人從小就用筷子,沒有人會特別思考為何會橫放。中國人也使用筷子,但卻豎著放。這是為什麼呢?筷子的發源地是中國。
  • 日本人改造了一雙筷子,韓國人十分追捧,中國人:抖機靈,沒文化
    日本人改造了一雙筷子,韓國人十分追捧,中國人:抖機靈,沒文化我國從古至今流傳過來的許多東西都是非常有內涵的,比如我們每天吃飯都必須使用的筷子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人是非常重視筷子的,有的時候還會用象牙去製作一雙筷子來使用。
  • 瑞典少女:中國人就不能用鋼製筷子嗎?那樣每年可以少砍很多樹木
    筷子是對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東西,哪怕一些出國留學或者工作的人,也都離不開筷子,現在國外西餐廳裡用筷子吃牛排、披薩的人還是經常能夠看見。在以前可能很多人外國人會對這種行為不是很了解,但是當很多人開始了解筷子的好處之後,也都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用筷子了。
  • 一雙筷子,一個中國
    很多網友留言:「你們真的懂中國筷子嗎?」今日,讓我們重溫一篇舊文,再次感受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筷子。手持筷子,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而且得一根動,一根不動,這樣才夾得穩。小小的手握著長長的兩支筷子,幾番嘗試,終究難以夾起米飯,每每心中沮喪時,長輩便會嚴肅地說:「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都會用筷子」。
  • 同樣用筷子吃飯,中國/日本/韓國的筷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受古代漢文化的影響,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居民也學會了用筷子進食。使用筷子進食是一種文化,儘管今天中日韓三國都有使用筷子進食的文化,但由於歷史和本土化的影響,筷子在三國之中均不盡相同。日本:日本的筷子是相當短,而且筷子尖非常的鋒利,他們使用的是木筷子。
  • 筷子界的愛馬仕:雷射雕刻不鏽鋼筷子,您用上了嗎?
    小小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  幾乎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餐具  可是你知道嗎?  就是這個每天和你口腔親密接觸的筷子  有可能就是你  感染腸胃疾病的「兇手」    雷射打標不鏽鋼筷子—讓您用的安心
  • 維舟:用手指吃飯,用筷子吃飯
    正因此,泰國就在拉瑪五世改革後通行西式餐具,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鹿鳴館時代也以西化著稱,江田島的海軍學校事事模仿英國,連廚房也一樣,全體日本海軍每天要吃一頓西餐,用刀叉湯匙吃。相比起來,民國時一位親華的美國中國通卡爾·克勞,輕蔑地說「作為筷子的具有農村風味的替代品,義大利人開始使用餐叉」(《洋鬼子在中國》)。這方面中國人確有其優越感。
  • 「叫你用筷子吃奶油!再用筷子吃偉大的瑪格麗特披薩餅!」 Dolce&Gabbana送給華人的諷刺大餐
    如果是想表現「以醜襯美」,那他們就是在打自己家品牌的臉,對自家衣服也太沒信心了吧……如果是想表現「和諧共生」,那不好意思,中國版的照片拍得實在一般,構圖濾鏡都完全沒表現出和諧的美感。所以說,Dolce&Gabbana的中國團隊不太給力啊。
  • 合金筷子對人身體有害嗎?合金筷子的優點和缺點~
    吃飯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中國人一直以來習慣用筷子吃飯。由於以前的木筷子比較容易長黴菌,滋生細菌。
  • 英國人:中國人不用刀叉用筷子就是破壞環境?網友:那都手抓吧
    筷子其實是中國人的代表性標誌之一,因為這是我們沿襲了幾千年時間的一個傳統,並且影響了周圍很多的國家都使用的筷子,但也因為如此,所以筷子經常會成為一個集火的對象,覺得用筷子對於環境有所影響。
  • 稻殼製成的筷子!一雙筷子,一個中國.
    在中國,筷子的形狀多為近似的長方體或圓柱體,意為「天圓地方」。中國人常說:「多一個人,多一雙筷子」。對中國人來說,筷子是鄉愁,筷子是故鄉,筷子也是對親人的思念。當我們第一次學用筷子時,是長輩手把手教會的。筷子在使用時,得一根動,一根不動,這樣才夾得穩。
  • 中日韓的「筷子之爭」,為什麼韓國人堅持使用世界上最難用的筷子
    使用筷子進食是一種文化,儘管今天中日韓三國都有使用筷子進食的文化,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各國本地環境因素的影響,筷子在三國之中均不盡相同。在日本,筷子非常短,筷子尖非常的鋒利,他們使用的是木筷子。韓國筷子,既沒有中國筷子長也沒有日本筷子短。韓國人的餐桌是矮腳的小桌,賓主席地盤腿而坐。
  • 趙麗穎吃飯用筷子扒拉菜引熱議,用筷子還有這9條規矩,你錯了嗎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捏住,下面的筷子用虎口和無名指固定,中指在中間「運籌帷幄」。兩根筷子頭部合起,筷尖對準,很容易就能夾起食物了。我在法國留學時,發現有不少法國人,對中國的筷子非常感興趣。中餐廳裡,雖然都貼心的給每位顧客準備了刀叉,但還是有很多顧客,執意要用筷子。
  • D&G,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時至今日,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當人們腳踏著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眼裡不應只有「市場」,還應該看傳統——看到五千多年的優秀歷史文化,這樣就不會拿「起筷吃飯」開玩笑;看現實——13億多人民都在為美好生活而奮鬥,這樣就不會用極端對比的圖片當噱頭;看未來——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這樣就不會自認為「沒有你們(中國消費者)我們照樣可以過得很好」。
  • 農村5個筷子使用禁忌,很常見都愛犯,咬筷子、筷子敲碗都不可為
    而筷子落地會被看作是驚擾地下長眠之人,是不敬與不孝。平時自家人吃飯沒啥,但如果是嫁娶或正月過年、七月半等祭祀隆重的日子,不小心把筷子弄掉是會被大人們呵斥的。一些地方說,筷子落地後應該趕緊用落地的筷子根據自家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畫個十字,方向為先東西後南北。
  • 趙麗穎因筷子引熱議:中國的筷子文化,你了解多少?
    它出現在當代文豪金庸的《鹿鼎記》中,「韋小寶用筷子挾了一片鮮紅噴香的宣威火腿,湊到小郡主口邊,笑道:『張開嘴來。』」情人間的親暱憐愛,藉由筷子傳達,活色生香,恰到好處。它出現在家喻戶曉的《常回家看看》中,「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筷子成為遊子與家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紐帶,一雙雙都是團圓最好的樣子。
  • 木筷子還是竹筷子好?更健康的是這種,趁早收藏!
    >老年時,用筷子蘸各種味道讓孫兒品嘗;對於中國人來說,筷子不僅僅是一副餐具,它承載著的是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更是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話說病從口入,每天使用細菌超標的筷子,一口一口的將細菌吞進嘴裡、咽下肚子,想想就讓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