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籤到
書友們在認真閱讀中
討論正在進行
書友——胡漢偉:
經過討論之後,將其分享歸納為三點:
1.「物化」,從全球資源,物質資源角度來講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大家都想獲取就會造成叢林法則中的惡性競爭,惡性競爭會導致互相殘殺,到最後大家都沒有得到好處。蔣勳先生提到的臺灣處於一個特殊的環境,純資本主義社會,不同於西方國家,像美國是兩黨之間可以制衡,但臺灣沒有制衡的力量,蔣勳先生比較擔心資源耗盡後人類該怎麼辦。
2.對於個人來講,物化會導致冷血,所追求的金錢也不能使之快樂。物化導致精神文明缺乏,使人幸福感下降,而個人的不快樂,很容易導致社會成員間的自相殘殺。
3.我們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物化」?淡化物慾。老子是貴族子弟,其學生均為王子,皇室間的自相殘殺導致周朝衰敗,因而老子提出要淡化物慾,吃飽穿暖就足夠了。
書友——王智鑫:
面對物化這樣一個常態,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們應怎樣對待?蔣勳先生提到平衡,其對於物化這個現象並沒有給予褒貶,僅僅是認為當物化過於極端時,會造成精神或其他方面不滿足,過多追求物質會致使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道德經》有講到「天長地久,天地能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我們應採取自然的態度,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衡量標杆,不應隨事情的變化而採取不同的態度。
領讀者——李然:
文中拿法國建築系學生和中國學生進行了對比,相比較而言,中國學生對於金錢、地位的追求,可能就是物化對於這個社會造成的不好的影響。「當土地的劃分、開發、建造是為了便利財團,就會發生濫砍濫伐、過度開發、土地破壞的結果,讓許多無辜的人受害……下一代,你的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的一代?這個因果不是神秘的,相反的,顯而易見。當你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培育人文與精神的美,沒有傳承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時,你的股票增值、房價大漲、企業營收數字越來越高,但是你的下一代可能為了解不開的三角感情而謀殺、為買手機而搶劫、為了一場口角而殺死雙親。」蔣勳先生當年的預測,如今卻司空見慣,令人心驚。
物質要發展,但更需要制衡,做物質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沒有絕對精神上的快樂,也沒有絕對物質上的快樂,走上極端的任何一邊都可能引導出不健康的生活。
書友——胡漢偉:
讀書會的存在是為讓更多的人走進閱讀並愛上閱讀,個人認為本科階段要博覽群書,各學科均衡發展,到研究生時再深入一門,形成米字型知識結構。博可以打開自己格局,開拓思維,精深之後要學會創新,創新則需要綜合思維,而這一切的條件是多讀書。
雲端讀書會會長——殷美玲:
《恰同學少年》中毛澤東老師也講要先博後淵,也有觀點認為要先淵後博,這個要自己視情況而定,可以先跟別人分享,然後再慢慢找到讀書的感覺。
對於物化,個人的理解是三方面:自身缺少很好的知識累積的環境和氛圍,內心缺少力量,與人交流時缺乏自信,甚至思維僵化;缺乏思考力以及幸福感下降。蔣勳先生對於知識分子對於物化的態度很重視,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書友吳:
傳統文化中更重視精神層面的發展,四書五經對於我們認識物化這類很有幫助。社會中很多人都是被生活所逼,不得不追求物質,而幫助人們維持平衡的就是精神,生活就是要知足常樂,內心真的幸福,溫飽得到解決,精神上得到滿足就幸福了。與其滿足一千個欲望,不如戰勝一個欲望。當個人追求達到一定境界時,也會抵制物慾的侵蝕。
知語軒青年講師徐樂老師:
從積極和消極兩面來分析物化,如果沒有特別重視科技,經濟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很難保持現在社會生活的狀態。黑格爾理論,一個事物一定有它好的、壞的和比較中庸的影響。
物化對於大學生其實影響並沒有很嚴重,我們當代青年缺乏的是一個思考力,社會賦予我們一個定義時,我們就會這樣認為,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物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分解,它對於社會的影響最先體現在對於社會中個體的影響,對於個體的影響又細化為對於個體自身,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間的影響,當解說的很詳細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於我們個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