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讀書 跟著蔣勳談物化

2021-01-17 知語軒

書友籤到


書友們在認真閱讀中


討論正在進行



書友——胡漢偉:

經過討論之後,將其分享歸納為三點:

1.「物化」,從全球資源,物質資源角度來講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大家都想獲取就會造成叢林法則中的惡性競爭,惡性競爭會導致互相殘殺,到最後大家都沒有得到好處。蔣勳先生提到的臺灣處於一個特殊的環境,純資本主義社會,不同於西方國家,像美國是兩黨之間可以制衡,但臺灣沒有制衡的力量,蔣勳先生比較擔心資源耗盡後人類該怎麼辦。

2.對於個人來講,物化會導致冷血,所追求的金錢也不能使之快樂。物化導致精神文明缺乏,使人幸福感下降,而個人的不快樂,很容易導致社會成員間的自相殘殺。

3.我們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物化」?淡化物慾。老子是貴族子弟,其學生均為王子,皇室間的自相殘殺導致周朝衰敗,因而老子提出要淡化物慾,吃飽穿暖就足夠了。


 書友——王智鑫:

面對物化這樣一個常態,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們應怎樣對待?蔣勳先生提到平衡,其對於物化這個現象並沒有給予褒貶,僅僅是認為當物化過於極端時,會造成精神或其他方面不滿足,過多追求物質會致使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道德經》有講到「天長地久,天地能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我們應採取自然的態度,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衡量標杆,不應隨事情的變化而採取不同的態度。


領讀者——李然:


文中拿法國建築系學生和中國學生進行了對比,相比較而言,中國學生對於金錢、地位的追求,可能就是物化對於這個社會造成的不好的影響。「‍當土地的‍‍劃分‍‍、開發、建造‍‍是為了便利‍‍財團,就會發生‍‍‍‍‍‍‍濫砍濫伐、過度開發、土地破壞的結果,讓許多無辜的人受害……下一代,你的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的一代?這個因果不是神秘的,相反的,顯而易見。當你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培育人文與精神的美,沒有傳承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時,你的股票增值、房價大漲、企業營收數字越來越高,但是你的下一代可能為了解不開的三角感情而謀殺、為買手機而搶劫、為了一場口角而殺死雙親。」蔣勳先生當年的預測,如今卻司空見慣,令人心驚。


物質要發展,但更需要制衡,做物質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沒有絕對精神上的快樂,也沒有絕對物質上的快樂,走上極端的任何一邊都可能引導出不健康的生活。


書友——胡漢偉:

‍‍

讀書會的存在是為讓更多的人走進閱讀並愛上閱讀,個人認為本科階段要博覽群書,各學科均衡發展,到研究生時再深入一門,形成米字型知識結構。博可以打開自己格局,開拓思維,精深之後要學會創新,創新則需要綜合思維,而這一切的條件是多讀書。


雲端讀書會會長——殷美玲:


《恰同學少年》中毛澤東老師也講要先博後淵,也有觀點認為要先淵後博,這個要自己視情況而定,可以先跟別人分享,然後再慢慢找到讀書的感覺。

對於物化,個人的理解是三方面:自身缺少很好的知識累積的環境和氛圍,內心缺少力量,與人交流時缺乏自信,甚至思維僵化;缺乏思考力以及幸福感下降。蔣勳先生對於知識分子對於物化的態度很重視,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書友吳:

傳統文化中更重視精神層面的發展,四書五經對於我們認識物化這類很有幫助。社會中很多人都是被生活所逼,不得不追求物質,而幫助人們維持平衡的就是精神,生活就是要知足常樂,內心真的幸福,溫飽得到解決,精神上得到滿足就幸福了。與其滿足一千個欲望,不如戰勝一個欲望。當個人追求達到一定境界時,也會抵制物慾的侵蝕。


知語軒青年講師徐樂老師:


從積極和消極兩面來分析物化,如果沒有特別重視科技,經濟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很難保持現在社會生活的狀態。黑格爾理論,一個事物一定有它好的、壞的和比較中庸的影響。

物化對於大學生其實影響並沒有很嚴重,我們當代青年缺乏的是一個思考力,社會賦予我們一個定義時,我們就會這樣認為,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物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分解,它對於社會的影響最先體現在對於社會中個體的影響,對於個體的影響又細化為對於個體自身,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間的影響,當解說的很詳細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於我們個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蔣勳:雲淡風輕是生命最好的心境丨21讀書
    到了《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中,蔣勳老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沒有故作高深,他把晦澀的歷史變得通俗易懂。藉助「西方美術史」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蔣勳帶領我們眺望和瀏覽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觀念、材料、技法,省思人類共同的「美」的嚮往與創造。蔣勳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
  • 林青霞談蔣勳:聽不見他的聲音難入眠
    夢回紅樓,聽蔣勳為你娓娓道來。四十餘年來,他發表作品數十部,每一部都堪稱經典:他的《蔣勳說紅樓夢》連續三年被央視《讀書》欄目評選為大眾喜愛的50種好書;《生活十講》撫慰過監獄裡無數個失落的靈魂;《美的沉思》被譽為臺灣版的《美的歷程》……
  • 蔣勳《孤獨六講》讀書筆記
    2014年晶師妹推薦我讀蔣勳的書,並借給我這本書,這是我讀的蔣勳第一本書,從此便喜歡上蔣勳的書。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2010年初,臺灣學者蔣勳以新書《孤獨六講》叩響了喧囂而荒蕪的內地書市。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蔣勳以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與孤獨進行了一場孤獨的對話。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在少年時代,蔣勳從母親說的這些故事,讀的文章中大抵知道了人性是什麼。  「我常常覺得中國最精彩的文化不一定在書的閱讀裡,可能在民間的戲曲、詩詞、評彈中,我在聽這些東西時得到了文化的教養,等到我讀書的時候,學習的內容和母親講的故事慢慢接上。蘇州彈詞,那個語言的能力是不得了的。我們現在把知識弄得有點死板和無趣,有時候強調『黑格爾說』『康德說』,我自己都有點厭煩,回不到生活本身。」蔣勳說。
  • 蔣勳:這才是臺灣本來的樣子
    但這樣的臺灣,絕對不是蔣勳筆下的樣子。那些符號,是一個已經成型已經固化的現在的臺灣,就像臺灣娛樂節目一樣炫目、喧譁和躁動。臺北101我沒有去過臺灣。蔣勳,不太一樣。今天的臺灣,繁榮,開放。但當城市生活日趨走向浮華時,我們常常願意求教於先民。在這個喧囂的時代,蔣勳,用一個原住民的視角,孤獨的行走在山海之間,為讀者鋪開了一副「少年的《山海經》」。臺灣有一種說法叫開臺祖。蔣勳常常覺得,父母和姐姐移民到加拿大,如果他們最終都安葬於異國,自己會不會成為開臺祖第一代。
  • 「龍江讀書月」雲端打卡暢享閱讀新體驗
    日前,為期一個月的第六屆「書香中國龍江讀書月」活動圓滿結束。視頻薦書、讀書打卡、空中詩會、接力誦讀、古詩配畫、微書評、家風秀、線上播講愛國影片、知識競賽、作品徵集……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我省悅讀人樂享閱讀嘉年華。
  • 蔣勳:你永遠不知道「窮」到底有多可怕,它可以讓你喪失人性
    到上世紀70年代,他到巴黎讀書,班裡來自敘利亞、阿富汗的同學個個富有,而今天這些國家走出的難民,跪在歐洲街頭,只為乞討一點食物。「永遠不能嘲笑物質存在的重要,一件衣服、一碗飯,有些地區就是沒有這個東西,你沒有窮過,哪裡知道窮有多麼可怕,窮可以逼到人甚至沒有人性。財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讓你在溫飽上有穩定、不恐慌。」他說。
  • 蔣勳:你沒有窮過,哪裡知道窮多麼可怕?窮可以逼到人沒有人性
    蔣勳1947年生於西安,成長於臺北。幼時經歷了由戰亂到戰後的拮据歲月,他至今仍能記得,小時候街坊四鄰家米缸發出的那種見底的聲音。到上世紀70年代,他到巴黎讀書,班裡來自敘利亞、阿富汗的同學個個富有,而今天這些國家走出的難民,跪在歐洲街頭,只為乞討一點食物。
  • 蔣勳:講給「大家」聽的人
    蔣勳採訪蔣勳前,還沒看見他,已經聽到他熟悉的聲音。現在的音頻付費節目中,蔣勳的音頻課有廣泛的傳播度。對於受眾來說,他扮演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啟蒙者的角色,用淺白的語言給大家講藝術史,講《紅樓夢》,也用這樣的方式去寫「孤獨」、寫「品位」。蔣勳很願意以「啟蒙者」的身份與大眾溝通。
  • 蔣勳京城談美 感嘆賈伯斯才是真正美的創造者
    應北京愛知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中信出版社邀請,臺灣美學大家蔣勳於10月8日晚在北京劇院舉行主題為「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的大型美學講座。此次是蔣勳在內地的首次大型演講活動,吸引了近千名觀眾親臨現場,與蔣勳老師近距離接觸,現場感受蔣勳獨有的藝術感染力。
  • 蔣勳:一個被文學完全浸染的君子
    第一次認識蔣勳還是在央視《讀書》欄目上看到了一本被大眾好評如潮的書籍——《蔣勳說紅樓夢》,隨後又在網上了解了一些關於他的公開信息。「與君初相識,勝似故人歸」,這種感覺仿佛是你與中國古代文化再一次的靈魂碰撞。也許,對於他和文化而言,你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於你的感覺卻意義非凡。浮世繁雜,我們總會迷失在生活的快節奏裡。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而我想說的是,蔣勳老師筆下的吳哥猶為美。《吳哥之美》的作者蔣勳老師,是臺灣著名美學家、文學家、畫家。他有諸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如《蔣勳說紅樓夢》 、《孤獨六講》、《蔣勳說文學》等等。《吳哥之美》是一本遊記類散文,這本書是十幾年前蔣勳老師在吳哥旅行時,邊遊歷邊寫給愛人林懷民的信,後來整理集結出版成書的。
  • 蔣勳:美的傳播
    蔣勳:美的傳播副刊部 張一諾他的作者叫蔣勳,是一位美學家、作家、藝術家。他的著作約有30多部,如此勤奮耕耘,只為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勳的書,我是從《孤獨六講》開始讀起的。作為美學家,蔣勳所談的孤獨,更多是一種美學上的感知,而非哲學概念上,對「孤獨是什麼」的探討。    蔣勳認為,孤獨與寂寞不同。
  • 本號筆談:蔣勳沒有讀懂王熙鳳
    很顯然,蔣勳先生之所以感動,是因為蔣勳先生認為此時的王熙鳳「其中有她對人的體諒」,也有了心情「去可憐一個窮人」,於是,蔣勳先生被大大的感動了!誠然,如果只孤立看這個情節,任何人都會被感動。但讀書是不能孤立的讀的。我們知道,讀書人誤讀書是常事,尤其是未經讀書訓練隨意讀,更是常常誤讀。
  • 蔣勳:一生流浪,不舍愛與自由
    30歲以後,我才開始看蔣勳老師的作品。那時候,正好是夏天,每個晚上,我都會躺在陽臺上,聽蔣勳說紅樓。他的聲音富有磁性,在這樣的夜晚,慢慢地流進我的心。01年輕時遊歷歐洲,積累了寶貴的人生閱歷那時候蔣勳在歐洲讀書。老師讓他們寫文藝復興史有關的內容。老師問他:「你有沒有去過義大利?」
  • 蔣勳說紅樓夢[Kindle+有聲]
    大學時期學習中國美術史偶然間接觸到蔣勳的《殷媛小聚》後來讀他的《孤獨六講》和《吳哥窟之美》他的作品陪伴著我營造自己思維意識的成長我愛紙質書,但蔣勳的作品我更愛有聲書即使此刻繁忙的畫圖,但是有蔣老師聲音的陪伴也能感覺到身無外物,只想沉浸在美的世界中
  • 蔣勳:讀書才是最好的修行
    我們讀古書,如《莊子》《老子》《論語》《中庸》《孟子》,基本上都是在談人的定位,很少是技術、知識上的東西。所以過去的知識分子在「人文」這個部分,基礎深厚。然後我發現,這就是我的「官學」,我要一個美的東西,我可以接受同性戀,但是是像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作者)那樣的書寫,當我看《美麗少年》時,我便覺得要談同性戀應該要談得美一點呀,怎麼這麼不美?事實上這就是我的官學了,我已經受到限制,而且還很強烈。
  • 蔣勳:中華文化有容乃大
    蔣勳:不曉得。生命永遠是個兩難,你有很高的嚮往,可是你也知道作為人,人性裡所有的糾纏,也都很難擺脫。池上教我很多東西,他們的族群很複雜,有卑南人,後來又有外面移進來的客家人、閩南人。到上世紀70年代,跟著國民黨來的那些士兵解甲歸田,又有很多大陸各省的老兵來到池上。他們就經歷了族群上從不了解、摩擦到最後彼此包容的過程。
  • 美學家蔣勳:當代年輕人的通病,是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夢回紅樓,聽蔣勳為你娓娓道來。四十餘年來,他發表作品數十部,每一部都堪稱經典:他的《蔣勳說紅樓夢》連續三年被央視《讀書》欄目評選為大眾喜愛的50種好書;《生活十講》撫慰過監獄裡無數個失落的靈魂;《美的沉思》被譽為臺灣版的《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