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感動是感動,但硬傷也很多

2020-09-28 八卦芒果

前方劇透預警
前方劇透預警

等了九個月,終於等來了《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上映。在擱淺的那些賀歲檔電影裡,這是我最最最期待的一部。

陳可辛導演,鞏俐飾演郎平,專業運動員上陣演繹大賽名場面,講述中國女排叱吒風雲的故事,這句話每個字都讓人興奮。

雖然後面既改名又多次改檔,但還是能感受到網友的期待不減,大家對女排的感情,真的是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結果,怎麼說,感受有點複雜。

豆瓣遲遲才出分,7.4分。現在降到7.3分。Emmm~跟我看完後的感受差不多,這還包含了大家對女排的感情分。

雖說這分也不算很低,但是看之前以為是8.5分左右的。畢竟,這難得的陣容+大家對女排的感情+最近女性主義題材興起,實在是各方面的爆款預定。

但是,現在它的評分、熱度都跟預想中差距有點大,票房也一般,貓眼的票房預測也連續下調,也不見有口碑發酵的趨勢,實在是可惜。怎麼回事?

先來說說優點吧。

電影以郎平為主線,用三場重要賽事串起了女排三十多年的歷程,分別是81年擊敗日本女排,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16年里約奧運會擊敗巴西。

片方很用心地找了形象相似的演員來演80年代開創輝煌的女排運動員們,對她們的精神氣質還原得很不錯,個個充滿力量美。

徵戰16年里約奧運會的新生代,直接就是運動員本人上陣,有我們熟悉的朱婷、丁霞、惠若琪、張常寧等,比賽場面自然是貨真價實。

雖然說她們演的是本人,不需要什麼演技,但是我們普通人平時拍照還會拘謹呢,何況是拍電影,會容易怯。女排姑娘們表現得很好,毫不違和。

真摯的表演,再加上緊張的鏡頭調度和氣氛營造,電影的大賽場面拍得挺刺激的,能感受到姑娘們的天賦才能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滿屏的girl power讓我數次淚目。

鞏俐飾演靈魂人物郎平,沒有人能比她更合適了,她在這個年齡碰上這個角色也是剛剛好。

鞏俐超敬業,早就在開拍前去到女排訓練基地,從早到晚貼身觀察郎平執教的每一個細節,一邊看一邊做筆記。

開拍後,一段小路透把大家驚呆了,這身姿,這笑容,這也太像了吧!

鞏俐抓住了郎平標誌性的肢體語言,例如推眼鏡、抓著筆說話、舉大拇指、以及後仰的站姿和走姿。

當然了,不但要形似,最重要是神似。鞏俐很好地展現了郎平那種爽朗大氣又剛毅淡定的神態。

這個電影還有意識上的進步,這在主旋律電影裡還是挺少見的。

80年代,運動員們不顧身體的損耗,拼了命地訓練,背負全國的期待去打比賽,郎平的身體動過大約20次手術,60歲的年齡,80歲的身體,其他隊友當然也是傷痕累累。

不是說這種模式不對,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求,但這屬於那個時代了。

2013年回國當了主教練的郎平,會著重關心隊員的心理,有的比賽輸了就坦然接受,天不會掉下來,她還會對女孩們說:「今天就練到這,你們去談戀愛吧~」

她問隊員「為什麼打排球」,「你熱愛排球嗎」,如果確實不愛,那麼回去幹你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可以,把位置留給真正熱愛的人,對大家都好。

對於那些留下來的好苗子,郎平希望大家能從心出發享受體育之美,她說,「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那一代來背,你們只管放開打,豁出去打!」、「好好享受排球。」

電影傳達了一個意思,「為什麼以前我們那麼在乎輸贏,是因為還不夠強大」,那麼,現在國家發展了,強大了,我們也應該能更從容地享受體育,更在乎每一個運動員的身心,這也是發展和強大帶來的意義,不是麼。主旋律電影能拍出這一點,不容易,雖然還是表達得有點含糊。

但是,所有的好,本來可以更好。這部電影的缺點,也是相當的顯眼。

因為各種各樣的不可抗力,電影的後期刪改痕跡很明顯,很多地方甚至連口型都對不上,應該是後期改了對白。

而且,很多重要人物,連名字都沒有提。這演員表的第一頁,只有郎平的名字是能出現在電影裡的,真是一次神奇又迷惑的觀影體驗。

袁偉民和陳忠和教練都是很重要的角色,80年代女排隊員的名字更是個個都響噹噹,早期的預告片還著重做了介紹。

還記得小學時的課文《苦練》吧?說的是陳招娣的故事,裡面有一段的是這樣的:

招娣火了,心裡說:「扔吧!扔吧!扔吧!」她霍地從地上站起身,氣衝衝地嚷道:「我不練了!」便走到場外拿起衣褲,逕自朝門口走去。

袁偉民不發火也不大聲嚷嚷,只是不輕不重地說:「想練就練,不想練就不練,那不行。今天必須練完。」

陳招娣剛走出幾步,聽見這話,猛然轉過身,向袁偉民快步走來,把衣褲往地板上一扔,氣呼呼地說:「練就練!」

看過電影的都知道,這一段在電影裡有,但是陳招娣和袁偉民都沒有名字。當觀眾不能把情節和具體的人對上號,感染力就少了一大截。

電影裡,81年對抗日本隊的時候,有一位隊員忍著腰傷奮力拼搏,我已經對那位隊員的臉模糊了,但應該就是陳招娣?記不清了。

現實中的81年世界盃,陳招娣帶著腰傷拿下冠軍,她疼得連站著走向領獎臺都做不到,最後還是郎平和隊友把她扶到領獎臺。

如果這個角色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觀眾自然也更能理解2013年,陳招娣病逝對郎平的影響。電影有拍這一段,但是陳招娣的名字被擋住了。

陳忠和那部分,據說他本人不滿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在醜化他,要求不能打著他的名號,所以從頭到尾都沒露出「陳忠和」三個字。

不得不說,陳忠和這個角色,確實和原型相距甚大,我要是他本人我也會不爽。

首先外形氣質上,彭昱暢和黃渤也確實不像他。陳忠和是儒帥,是文雅之人,找王志文那一款大叔來演會比較合適。

從成片來看,仿佛知道片方為何找彭昱暢和黃渤,或許是為了切合當時的賀歲檔,他們把這個角色的定位為搞笑,負責笑點。

為了搞笑,戲裡青年陳忠和縮頭縮腦,憨憨的,後面轉變了也還是沒有本人的氣質。刪減片段裡,還有他在食堂強行搶吃雞腿的囧相。

陳忠和很厲害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陳忠和作為主教練,帶著女排隊員獲得了久違的奧運冠軍,我們不能只記得2008年那一次。

電影一開始就不應該為了迎合「歡樂賀歲」而把這個角色往搞笑丑角拍。郎平和陳忠和這一對老搭檔,從40年前的「老么」和「陪打」,到08年奧運會的主教練對峙,再到後來的相處,有太多可挖掘的戲劇空間了。往搞笑拍就太浪費了。

有人詬病這部電影把女排拍成了《郎平傳》,其他人都是陪襯。

但是,說是《郎平傳》也不對。關於郎平的內容,除了排球就什麼都沒有了,只是和女兒通了幾個電話,作為人物傳記也太單薄了。

而且,人物的成長是割裂的。幾行字幕就讓80年代的青年郎平一下子變成了08年神思沉重的郎平,中間缺了什麼,只能我們自己腦補。

最關鍵的郎平擔任美國隊主教練那一段,拍得很「點到為止」,甚至是全片最無聊的一段。可能是不讓深聊吧。

電影的一些手法也是讓人莫名其妙,前面一些不需要煽情的地方,BGM慢鏡頭來催淚,但是到了最後大戲,16年的裡約奧運會,贏了,突然靜音,黑屏,電影結束。

我還以為靜音後歡呼聲會從小到大放出來呢,誰知道就是個悶炮,難道這就叫做高級表達方式。我只覺得是片方被甲方折磨透了然後有一種「終於整完了」的撂挑子感。

總的來說,《奪冠》是一部你看完會被女排精神感動但是不想稱讚電影本身的電影。

感動是必然的,女排精神本身極具感染力,即使還原50%也足以讓你淚目。即使是那些被隱去了名字的情節,在分不清誰跟誰的情況下,仍然會感動,是因為這些都真實發生過,是事實本來就蘊含的力量。

但是作為一部電影,《奪冠》是「缺塊」的,而且缺了很多塊,各個殘塊很吃力地拼湊成了一部電影。當然了,我也理解片方的難處。難道我比陳可辛更懂怎麼拍電影嗎?當然不可能,他也是沒辦法吧。

現在最大的感覺就是很可惜。這麼好的題材,又這麼難得地集結了這麼合適的、很可能不會再有第二次的陣容來拍,如果整好了就是一部大經典,把我們的女排精神,用藝術影像揮灑出來,流傳下去,多好啊。

總而言之,優點缺點都有,我也不後悔走進電影院,單是感受女排姑娘們的魄力也是值回票價的。最後,向一代代的巾幗英雄們致敬。

————END—————

相關焦點

  • 《奪冠》感動有餘驚喜不足
    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等主演的電影《奪冠》9月25日上映,首日評價已出,總體表現平平,沒有太大驚喜。首日票房五千多萬,和預期相差較遠,國慶節前會是這部影片的票房黃金期。最終票房多少要看這幾天表現,首映票房來看,基本與國慶檔票房冠軍無緣。
  • 除了熱血和感動,這才是《奪冠》最大的價值
    《奪冠》能擺脫這個命運嗎?熱血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感動。你可能是為中國女排拼搏的精神感動,也可能是因為最後的勝利而感動。總之,看哭的人不在少數。熱血和感動,這些是不消多說的。那《奪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熱血和感動嗎?不僅僅如此。我覺得「郎平改革」是電影很重要的一個線索,也是電影的核心。
  • 陳可辛吳君如陪白雪仙看《奪冠》,92歲高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10月14日晚,著名策劃汪曼玲在社交平臺曬出一組照片,並配文稱:「陳善之看完《奪冠》盛讚電影拍得非常好看,陳可辛很尊重老人家,特別安排在私家影院放映給仙姐欣賞,鞏俐演郎平、黃渤演陳忠和教練,不作第二人想,陳可辛找女排運動員演繹角色,更是神來之筆。
  • 陳可辛:《奪冠》「選角」最難,但收穫了幾十年少有的感動
    電影創作是一個不斷被感動的過程,不留遺憾地完成創作就是最好的體驗。」連續創作《獨自上場》和《奪冠》兩部體育題材電影,陳可辛表示這只是一個巧合,接下來會緩一緩、嘗試其它題材創作。選角的過程也是陳可辛跟心懷排球夢的運動員「面對面」的過程,有的人可能註定一輩子進不了國家隊,但她們對夢想的執著同樣打動了陳可辛,「當你有夢想,拼搏都是一樣的,這些年輕的素人演員完全感動了我,那是一個拍了幾十年戲的導演少有的感動。」
  • 看完《奪冠》,我把感動留給中國女排
    《奪冠》好看嗎?  《中國女排》檔期延後,改名《奪冠》9月25日上映當看到預告中女排隊員艱苦訓練的場面,觀眾仿佛已經能感受到體育競技題材的熱血氣息,回想起過去自己被「中國女排」深深感動的某一刻。還沒看到正片的時候,只看到女排老隊員們在預告中集體亮相,一些觀眾就說看哭了:有人已經離開了,而女排帶給球迷的感動一直都在。
  • 《奪冠》感動有餘驚喜不足,退出國慶檔票房冠軍爭奪
    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等主演的電影《奪冠》9月25日上映,首日評價已出,總體表現平平,沒有太大驚喜。首日票房五千多萬,和預期相差較遠,國慶節前會是這部影片的票房黃金期。最終票房多少要看這幾天表現,首映票房來看,基本與國慶檔票房冠軍無緣。
  • 國足觀看《奪冠》,女排精神讓人感動,有國腳悄然落淚
    國慶檔已經開始了好一段時間,《奪冠》依然是熱度最高的電影,碾壓同期上映的所有影片。《奪冠》講述的是中國女排幾十年艱辛發展的過程,從巔峰再到低谷再到巔峰,女排精神也一代代傳承下來,帶給人們許多感動。近日,中國男足組織全隊觀看了《奪冠》,有球員甚至被電影細節感動落淚,在影院依稀能夠聽見細微的抽泣聲。近日,國足抵達上海進行集訓,為了提高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精神,所有教練員、球員都前往電影院觀看了《奪冠》。
  • 章子怡帶女兒們看《奪冠》,大讚鞏俐演技,感動到落淚
    鞏俐主演的《奪冠》正在熱映中,作為講述中國女排的一部戲,《奪冠》本身就是一個很正能量很有意義的話題,加上有鞏俐和女排姑娘們的出演,讓這部電影備受關注不但觀眾們喜歡,就連電影圈的名人們也在誇讚這部電影,雖然說每個人的看點都不同,但能夠獲得同行的喜愛還是不容易的,章子怡就於近日帶著女兒們一起看了《奪冠》這部電影,她在看完後更是寫了一段觀後感,言語之間都是稱讚,最重要的是大讚鞏俐的演技,感動到落淚
  • 章子怡進電影院VIP包場看《奪冠》,5歲醒醒舉動讓她感動
    疫情過後的國慶節,讓很多人明白一個道理,陪伴家人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娛樂圈的明星們亦是一樣,趁著雙節放假之際,汪峰、章子怡帶著女兒們一起享盡了天倫。10月4日,一家四口現身做陶藝,汪峰全程只是去打醬油的,反倒是醒醒和小蘋果頗有耐心,跟著章子怡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作品。
  • 《奪冠》口碑:一邊想讓人玩手機,一邊又感動的想哭?
    原本定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奪冠》,9月25日,正式上映。可《奪冠》卻獲得了「一邊讓人想要玩手機,一邊又要被感動哭」的矛盾評論,也就說像有些網友所說的剪輯比較混亂,強制煽情,不紀實,不如看一場真正的排球比賽。
  • 章子怡評《奪冠》帶五歲女兒一同觀看 不是片中人但也很感動
    章子怡評《奪冠》帶五歲女兒一同觀看 不是片中人但也很感動。10月5日,女星章子怡在社交平臺就電影《奪冠》發表自己看法,章子怡表示自己「一天沒看《奪冠》都像是有件心頭事兒,總是放不下,就像心中有想的人就會牽掛
  • 《奪冠》,一部值得你帶領團隊看的電影!不僅僅是「感動」~~
    也許曾經經歷過那段80年代的歲月,看完《奪冠》,並沒有像網絡上熱評充滿熱淚盈眶的「感動」,卻深刻地領悟到了一種「至理」:有一種專業,叫精神;有一種精神,叫專業!,總讓人在隱約感到不同時代下中國女排所經歷和承載的成長和奪冠道路是「不同」的!
  • 跨國援助奪冠功臣,中國好東家感動球迷!
    眼下,歐美很多國家正在被冠狀病毒所困擾,由於防控意識的缺失,使得本次疫情迅速蔓延開來。而眼下中國方面疫情得到了全面控制,所以幫助其他國家儘快擺脫疫情的困擾,成了很多公共部門極力主張的做法。塞爾吉奧剛剛在社交媒體發出求救視頻不久,遼寧隊就迅速反應上演了火速救援,跨國援助昔日奪冠功臣的表現,受到了很多球迷的一致肯定也感動了很多球迷,被大家稱之為中國好東家。
  • 《奪冠》幕後紀實片10月8日上線愛青島!燃情之外,感動不止
    《奪冠》幕後紀實片10月8日上線愛青島!燃情之外,感動不止 我們--《奪冠》幕後紀實片 10月8日12點,愛青島燃情上線!
  • 疫情中我在美國看電影《奪冠》,又爽又感動
    國內國慶和中秋假期的熱映電影《奪冠》9月25日開始在美國同步上映了,我查了一下我家周圍的電影院,大華盛頓地區有三家正在放映,每天兩場。傍晚4點多的一場相對便宜,票價是10.79+1.99美元的稅,晚上7點多的一場是13.79+1.99美元的稅。於是我選了一場離我家比較近的AMC影院9月30日傍晚4點50的那一場,也算是慶祝雙節了。
  • 《奪冠》的白與黑
    近日,一部名為《奪冠》的體育電影登上了大熒幕。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奪冠》這部電影在各大知名影評網站上的評分也在短時間內不斷攀升。由知名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奪冠》未播出前就已備受關注。畢竟,"可辛指導必出精品"這句話可不是隨便一說。儘管萬眾矚目,但《奪冠》的上映可謂是一波三折。
  • 《我和我的祖國》我們因為什麼而感動
    徐崢導演執導,吳京、馬伊琍主演的第三組故事《奪冠》,這是講述1984年中國女排在23界奧運會上獲得冠軍時,在上海石庫門街坊們與一個叫做冬冬的男孩一起觀看實況轉播的故事。薛曉璐導演執導,杜江、朱一龍主演的第四組故事《回歸》,這是講述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圍繞著香港回歸當晚的慶典的前後籌備的故事。
  • 感動中國的鐘南山,也感動了馬剛
    十七年前鍾南山就奮戰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如今再戰防疫最前線,實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84歲的鐘南山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一路奔波,滿腔責任為國為民,令人肅然起敬,感動了每一位中國人,也感動了一位畫家,在微信裡我看到他的作品上寫著:「你的行動,讓我感動,因為感動,讓我行動」。
  • 《奪冠》能讓幾代觀眾為之感動和共鳴,魅力何在?
    《奪冠》上映海報在電影《奪冠》首映那天,我目睹了一幅少有的奇觀。《奪冠》把一代人拉回激情燃燒的歲月電影《奪冠》的亮點之一,就是點燃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伴隨女排長大的一代人都忘不了那個雖然物質貧困,但精神豐富、雖然改革開放,但人心純淨的80年代。
  • 《奪冠》22小時票房破億,為女排感動同時,陳忠和的故事更好哭
    講述中國女排40年曆程的影片《奪冠》,便從國慶檔提檔至9月25日晚8點首映。短短不到24小時,《奪冠》票房就已經破億,超過了前段時間爆火的《八佰》。勇奪開門紅的《奪冠》在網絡上的評分居高不下,看來在保住票房的同時,也保住了口碑。